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88章

宅男的大明-第88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仲对揆一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荷军死伤1600余人,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600百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

  揆一走投无路,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不久,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带领荷兰人撤离台湾。

  台湾光复的消息传到京城。对此,明朝的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们倒没太多关注,毕竟在他们的认知当中,此时的台湾跟一个荒岛没有多少区别,但吴应熊不一样,他知道台湾值得大明开发,以台湾为海军基地,征服南洋和日本就要容易得多。

  荷兰人投降,台湾提前回到中国的怀抱,吴应熊高瞻远瞩,立即让明帝下旨,从福建和江浙一带移民一百万人去开垦台湾,并在台湾实行了类似西北的土地改革,还在台湾驻军五千人,台湾从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并且,吴应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让明帝封郑芝龙为安南王,还大力褒奖郑成功的战绩,赐他姓朱,外称“国姓爷”。

  :;;gegegengxin!!


第十八章 遇到灾年

  1647年的初春,大明收复了台湾。与此同时,吴应熊采取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残余势力也剿灭得差不多了,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的流寇全都平定,四川的局势逐渐安定下来。

  而且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西北农业也基本恢复,江南的工商业也得到长足展,大明一派中兴之象。

  这一年,虽然清军还在关外虎视眈眈,但此时有祖大寿镇守辽东,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两派势力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多尔衮下定决心要铲除豪格的势力,暂时无暇与大明争长短。而且大明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文有吴应熊、史可法、宋权等,武有平西王吴三桂、定西王唐通、镇南王姜瓖、镇西王白广恩、安南王郑芝龙,还有亦文亦武的郑成功等。多尔衮决定先搞定大清内部矛盾,他需要更大的权力,就先逼迫顺治皇帝加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

  但是,大明内部此时也出现了君臣矛盾。1629年出生的朱慈烺,此时已经十八岁,到了完全亲政的年纪,此时大明的权力,却掌握在丞相吴应熊的手里。

  吴应熊幕僚里的七十二贤人,有一半已经入朝为京官,而且他掌握了十万新禁军平西王吴三桂的军队也扩充到三十万,关宁军镇守辽东,军费开支占了大明的一半。

  功高盖主、臣强君弱的情况,明帝朱慈烺和阿九公主没有说什么,但是手下一些御史大臣们不时会有非议,流言蜚语满天飞。

  不巧的是,1647年,小冰河期的异常气候还没结束。那年京城的天气极其反常,大半年不见一滴雨,空气异常干燥,到了夏天,城里人一会不喝水喉咙就如火烧般难受,皮肤像要爆裂。

  那天早上,吴应熊洗完脸,左眼皮就跳个不停,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中午,他接到了总督河南的左都督丁启睿的奏报,河南出现了吃的问题!一伙万人的饥民围攻开封府衙,地方官员派兵弹压暴民不力,急求支援!

  “什么?又出现这么多饥饿的暴民?”丁启睿的人已经到了京城,吴应熊立即接见了他。

  丁启睿乘上马车,直奔吴应熊在京城的相府。因为事突然,没等管家通报,丁启睿急匆匆跑到吴应熊的书房。

  丁启睿是相府的常客,管家见丁启睿面色焦急,没有阻拦。

  书房的门没有关,吴应熊坐在桌前,埋头翻阅厚厚的一叠灾报。

  丁启睿敲了敲开着的房门,瞅见吴应熊,用长袍的袖子擦拭了眼角的泪滴,语气哽咽,汇报道:“去年南方遭遇大暴雨,北方各省干旱,河南全省遭蝗灾,灾情之惨烈,两百年未见,千万农夫颗粒无收,老夫全力救灾,几乎耗尽国家粮仓,才稳住灾民。原本想今年老天爷会赏百姓一口饭吃,不想旱情和蝗灾变本加厉,保定以西,河间以南,旱蝗相乘,灾区甚广,灾民春间犹采苜蓿、榆叶、榆皮为食,继食槐柳叶,经年不见谷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转徙者,十室而三。河南全省灾区缺粮,现已无树皮草根可挖,数万饥民饿死,老夫深感心痛,不禁流泪!”

  吴应熊听了丁启睿痛心的诉说,面色沉重,看来这个年代,农民还要看天吃饭,他对丁启睿说:“今年不只河南,山西、直隶、山东、陕西都遭遇了大灾,灾民过千万,皇上已经下了罪己诏,还命本丞相为钦差大臣,统筹全国钱粮,救济灾民。河南灾情严重,人口又众多,你把手头的事暂放,带我去实地查探灾情。祈愿老天爷能让灾民们熬过这个寒冬,不然,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天塌了,饥民必揭竿而起,天下必乱,重蹈李闯之大祸!你先连夜赶回开封稳住局势。”

  丁启睿道:“人命关天,万事自当以赈灾为急,下官这就回去收拾东西。不,东西下官也不收拾了,马上就走。”

  吴应熊去河南之前,安排好京城的事,然后跟阿九公主辞别。

  阿九公主要求跟吴应熊一起去灾区,让也为赈灾出一份力。

  阿九公主和吴应熊从南京回到京城后,的原班人马一起到了京城,扩大规模,更名,变成了全国性的报纸。

  “好吧,你们就派一些记者,跟着我。”吴应熊也想借来鼓动各地乡绅救灾,便答应了。

  吴应熊和阿九公主同乘一辆蓝幄青绸马车回河南。满云龙亲自带五十马兵护驾,一行人日夜兼程疾驰,赶往河南省会开封,去见河南巡抚宋鹤廉。

  到了河南境内,灾情比吴应熊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路千里,成群的蝗虫,像苍蝇一样,密密麻麻,在空中嗡嗡乱叫,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饥黎饿殍载道。

  一行人到了开封地界,已是正午,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大地都开裂了,像张开的鳄鱼嘴。道路两旁的树木,一片叶子都没有,树皮都被灾民剥光了!秋风一起,山丘上黄土飞扬,满目苍夷。大约五十个面黄肌瘦的灾民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拦住了吴应熊他们的马车,要求给点吃的。

  见其中有的灾民手握锄头镰刀等凶器,满云龙骑在马上,拔出腰间的火枪,朝天“砰砰”开了两枪,厉声喝道:“你们这些匪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连丞相大人的马车都敢拦?”

  满云龙身后的骑兵见状,也马上端起火枪,手指紧贴扳机,枪口对着这伙拦路抢劫的灾民。

  这伙人是一个村的,为的一位七旬老人,衣衫褴褛,人瘦得像一根竹竿,风一吹就能倒,他丢掉手中的镰刀,扑通一声跪在了满云龙的马前,抱住马腿,哭丧着脸,道:“青天大老爷,我们也是没有其他生路了,你就可怜可怜我们吧,赏我们一口饭吃。我儿子和儿媳已经饿死,家里只剩三岁的孙子,他已经五天没吃东西,也快饿死了,你们给点吃的,救救他吧,你们的大恩大德,老朽来世作牛作马必报!”

  “救救我们吧!好心人,救救我们。”身后的五十多人见老者下跪,也跟着跪在了吴应熊的马车前。

  吴应熊的马车刚突然停了下来,他掀开马车的帘子,见拦路的并不是土匪,而是老弱病残的灾民,便松开紧握住的阿九公主的手,下了马车,扶起跪在地上的老者,问道:“河南上报的‘常平仓’,有九十五万余石谷,官府难道没有开仓放粮赈灾吗?”

  常平仓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灾荒年就开仓济民,几千来,历代统治者都这么做,明朝也不例外。

  老者泪流满面,摇摇头哭诉:“回大人的话,要是有救灾粮,我儿子和儿媳也不至于饿死,他们很孝顺,把家里仅存的一点粮食,留给了我和孙子!我们县里的灾民,前几日一起到县衙请愿放粮,结果县官大老爷在前一夜就带着家眷逃走了,我们打开县里的常平仓一看,里面空空如也,连老鼠都饿死了!”

  吴应熊一听,这王八蛋知县肯定是一贪官,虚报了常平仓的储粮,灾难临头却开溜了,让我逮住了非就地正法不可!看来这场大灾荒,既是天灾,也有人为因素,不知道河南巡抚宋鹤廉知不知道这情况,自己这次面临的救灾形势,肯定更加严峻。

  吴应熊心想,看来大国寡民的小农社会就是一大坑,看上去很美。先,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用来填饱肚子所需要的食物数量是不变的,但种地饲养家禽家畜所投入的时间,却是远远多于原始采集。本想驯化小麦牛羊,人就不用辛苦觅食,可惜,每天都得不停地顶着毒日头播种育苗浇水拔草耕种。另外,农业生产带来的粮食产量增长,人口数也爆激增,为了抚养孩子,妇女地位沦陷,男女不平等出现了。

  回头看,多余的农产品到哪里去了呢?全都纳税养活皇帝、官员、军队,完了后这些王八蛋还调转枪头欺负农民。所以,国家、等级、贫富差距、性别歧视、杀戮等等,各种战争和朝代更替纷至沓来。

  回头来看一万多年的农业文明时期,历史上写的都是君君臣臣的人生,绝大多数人做了什么,只有一句话:他们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挑水耕田,让家人吃饱肚子。

  吴应熊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改变大明这种大国寡民的社会,走向国富民强的新时代,不过,眼下当务之急,还是救灾。

  后续更精彩,求订阅支持正版

  

第十九章 民以食为天

  灾民拦路,吴应熊心乱如麻,但还是对满云龙说:“把我们的干粮都给他们,我们抓紧时间赶到开封府衙,晚一天,就会多成千上万的人饿死。”

  满云龙说:“我们今天急着赶路,都还没吃东西,粮食都给他们吗?”

  吴应熊看着这群面黄肌瘦的灾民,说:“给阿九公主留一点。其余的人,和我一起忍耐一下,我们赶去见宋鹤廉,到他的府衙吃饭。”

  “遵命,大哥。”满云龙给阿九公主留了两白面馒头,将其他干粮都分了。

  阿九公主下了马车,亲手把两个馒头递给了刚跪在地上的老者,道:“老伯,这馒头,你拿回去给你孙子吃吧。”

  吴应熊一行人赶到开封府衙的仪门,已近黄昏,又累又饿。门房听说他们的身份后,称巡抚大人正在后院和家人吃饭,他马上进去通报。

  吴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