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49章

官居一品-第49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默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中,几年来,他所看到的、经历的,无不是物宝天华的太平盛世,他看到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富足安定,悠然自得。虽然也听说过倭寇如何如何,但自从他到来,就再没有发生过倭寇袭扰浙江的事件,以至于他也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几乎要忘记了那些凶残的强盗。
  沈炼的话,仿佛一道炸雷,让沈默从天朝盛世的美梦中惊醒过来……一想到在倭寇烧杀抢掠的时候,自己还在想方设法帮助父亲往上钻营,他的脸上便一阵阵火烧火燎,满面羞愧的望着自己的老师。
  沈炼没有再追问,他晃动了火折子,点着桌上的油灯,一张坚毅忧郁的面庞,便出现在沈默面前,他将语调放缓,轻声道:“其实我不是在怪你,而是心里急躁,又胡乱发火了,你不要在意。”
  沈默摇摇头,轻声道:“先生,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我们都不知道呢?”


第九十二章 最后一课(中)
  “我江浙沿海多岛屿,倭寇狡猾如狐,目下主要袭击这些岛屿,消息则被沿海官军严密封锁,是以一时并未传开。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出正月,必然会传到绍兴……而且我敢断言,随着岛民举家内迁,倭寇一定会攻上大陆的!”沈炼满面痛心道:“东南西北皆有大敌,我大明真的是满身伤病,如果再不医治,子民堪忧,国运堪忧啊!”
  沈默看到沈先生眼中溢满了泪水,显然是痛心到极点了,他小声问道:“既然是边防有事,先生为何要去北京呢?”
  “因为我大明的病根在那里!”沈炼刚刚压抑下去的怒气,又一次爆发出来,他一手指天道:“我们是什么人?天下最优秀、最高贵的华夏子孙!华夏是什么国度?五千年来,都是天朝上国,天下第一!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说到这里他顿住了,过了一瞬间才坚定道:“将来也一定是!”
  “除了我们自己,谁还能打败我们?”沈炼提高声调,激动道:“小小的倭国不能,外强中干的鞑靼也不能!我们不是败在蒙古人和倭奴的手里,我们是败在国贼的手里啊!”
  “何为国贼?”沈默轻声问道,别人越是激动的时候,他的思想就越清醒,根本不受任何影响。
  “国贼者,严嵩父子也!那严嵩交通宦官,迎合上意。靠着供奉青词骤致显贵!又口蜜腹剑、阴谋谗害了夏首辅,自己代为首相。一时间权尊势重,一手遮天。连着他那儿子严世蕃,也由官生直做到工部侍郎兼尚宝司少卿,那严世藩为人更狠,因有些小人之才、博闻强记、能思善算,聪明狡诈到了极点。”
  “那严嵩十分重视他的独子,凡疑难大事,必须与他商量,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以至于朝中有‘大小二丞相’之称。他父子二人济恶,迷惑主上,招权纳贿,卖官鬻爵。官员求富贵者,以重赂献之!更有那不知廉耻者,拜他门下做干儿子,即得升迁显位。有人作诗叹道:‘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
  “譬如说北方统帅先有仇鸾、后有杨顺,皆是贪生怕死,只知钻营搜刮之辈,却因为贿赂严氏,竟能执掌北疆防务!每次鞑虏来袭,都不敢出兵救援,直待贼人满载而归后,方才筛锣击鼓,扬旗放炮,鬼混一场。为了掩人耳目,甚至杀害我大明边民,充做鞑虏首级,解往兵部报功!有这样的统帅在,鞑虏真是如入无人之境啊!”
  “再说我沿海一带,因富庶被视为肥差,自从严家父子掌权后,那严世藩便明码标价,拿出一万两可做一个知县,三万两可做一个知府。那些排班候缺的官员,典卖家产、四处告债也凑不齐这么多钱,‘聪明绝顶’的小丞相,竟然让他们先打欠条,上任后按照一分利分期还清。这样上去的官,自然要刮地三尺,敲骨榨髓,哪里还会管草民的死活、地方的安定?”
  “于是乎,那些被敲诈干净的富商、走投无路的渔民、以及一些不得志的小吏、书生,便纷纷加入倭寇,为之向导!据说倭寇之中,中国人的数量竟然多达七成,真倭反而只有三成。因此倭患不仅屡扑不灭,而且气焰益涨!若不是被刮得怨气冲天,这些人纵使再凶残,也不至于跟那些卑劣的倭人搅在一起!”
  ※※※
  “如果这颗毒瘤不去,像东南、西北这样的疾病会越来越多,我大明朝病入膏肓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说完长长一串话,沈炼的声音却依然如金石一般,一字一句:“我这次去北京,就是要会一会这大小二丞相!”
  听着沈先生的长篇大论,沈默心头升起一丝明悟……这才是他给我上的最后一课呢。沈默基本上赞同沈先生的观点,只是他隐隐觉着,将国事糜烂的责任,一股脑推到某个人的身上,似乎有些偏颇,不过现在不是辩驳的时候,而是如何打消他这个可怕的念头。
  沈默搜肠刮肚一阵,才小心翼翼道:“先生,若是按您所说,严党如此势大,清流力量又如此弱小,咱们是不是应该暂避锋芒,徐徐图之,不该和他硬碰硬啊。”
  沈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明显的失望之情,他本以为经过自己的一番慷慨陈词,沈默应该已经激动甚至冲动了,谁知这个学生听完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反倒劝他不要冲动,沈炼一阵气馁,不由生硬道:“若是人人都只图自保,敢怒不敢言,那何日才能铲除祸国巨奸?拖一日我大明就病一分,拖得久了,病入膏肓怎么办?”
  “科道言官们呢?”沈默轻声问道:“四十五名给事中,二三百名都察院御史,这些人难道都是严嵩的党羽?”
  “当然不是!”沈炼眉毛一挑道:“只有不知廉耻之人才会依附严党,稍骨气的便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
  “那他们为何不说?”沈默皱眉道,他感觉自己距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沈炼无奈地叹口气道:“一场大礼议,让圣上对士林疏远无比;一场百官哭门,又让嘉靖朝的廷杖开了先河,圣上自此酷待言官,动辄便打,以怵人心,钳制人口。眼见着一根根硬骨头被打断,骇得朝臣噤若寒蝉,哪个还敢与圣眷正隆的严阁老放对?”
  “圣眷。”沈默轻吐出两个字,便噤声不言了。
  但这已经足以让沈炼如遭雷劈、呆若木鸡,屋里空气如凝滞了一般,就连油灯的光,也突然晦明晦暗起来。


第九十三章 最后一课(下)
  黑暗的书屋内孤灯如豆,映照着沈炼那张黝黑的脸。他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明白沈默的潜台词。经过最初的震惊之后,沈炼想要反驳他这荒谬的想法,无奈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的字句。
  他枯坐在大案后,面上表情不停变换,先是迷惑、后是痛苦、再是犹豫,最后却是一脸决然。过了很久很久,沈默才听他缓缓道:“圣上乃是圣明天子,只是被奸臣蒙蔽,一时浊了朝纲而已。只要圣上能察觉出严老贼的本来面目,一定会斩奸除恶,拨乱反正的!”
  沈默可不信皇帝能被蒙蔽……有奶兄弟掌握着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估计连严嵩穿什么内裤,严公子夜里战了几场,嘉靖帝都清清楚楚。
  他曾经分析过未来大老板的性格。当嘉靖帝刚从藩王之子,转变成九五至尊时,便敢于借着‘大礼议’的名义,向扶他上位的元老杨廷和开战。以一人之力,对抗内阁言官,最终在坚持数年后胜利,开始了不亦快哉的独裁生涯。
  沈默由此可以肯定,评价这样一位帝王,软弱与愚蠢这类词语,是永远不合适的,工于心计,坚忍不拔才是嘉靖帝最好的写照。略一寻思,沈默便能猜出几分帝王心态……皇帝应该是依赖严阁老,认为他有用、好用,且没有更听话、更合意的辅臣人选……大概在那个人选出现之前,皇帝会一直容忍下去。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乃是发现这位嘉靖皇帝,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他妈的自私啊!
  要是不自私,他就不会数十年如一日的不上朝,把无限的热情和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虚无缥缈的修道事业。
  皇帝说,我这是为了给大明子民祈福,清心寡欲的修行呢。
  沈默却说,你丫不就是觉着当皇帝很爽,当独裁皇帝更爽,所以想修个长生不老出来,当上千百年的皇帝吗?
  视天下如私物,一辈子霸占还不够,恨不得天长地久占下去,让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没得玩……如果这还不叫自私?那‘自私’这个词就没必要存在了。
  他组织一下语句,准备大逆不道一把,向沈先生揭批一下问题的根源所在……为了能阻止沈先生进京,沈默是豁出去了——反正沈炼这种君子,是决计不会将二人的对话泄露出去的。
  “先生想过没有,当年大……”但他刚刚开口,便被沈炼摆手阻止,低声喝道:“隔墙有耳!”
  沈默悚然想起‘锦衣卫’三个字,汗水一下湿透衣襟,便紧紧闭上了嘴巴。
  沈炼垂首沉思片刻,再抬起头来时,神色竟然变得淡然无比,只听他缓缓道:“你的想法也许对、也许错,但我不想听。陛下乃是臣子的君父,父亲是不可以选择的,所以儿子永远要和父亲站在一边。即使父亲一时有些小失误,做儿子的应当及时提醒,使父亲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而不是趋利避祸,为求个人的平安,而背弃为人臣子的本分。”
  说着他缓缓站起来,面上仿佛放射出某种光芒,一字一句都敲打在沈默的心扉上道:“哪怕父亲一时无法理解儿子的心意,为此责罚了儿子,我也心甘情愿。如果要用生命才能让父亲明白,就让我做这个第一人吧!”
  说完便挥袖而走,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就这样坦坦荡荡、昂首阔步地离开了学堂。只留下沈默一人,木然坐在那里,一直到天亮才缓缓起身,拿着那摞程文,向相反方向走去。
  沈默很清楚,自己与沈炼的人生将背道而驰;他也很清楚,自己的人生将再也无法摆脱这个人的印记……一种超脱血脉的关系,把两个人生理念南辕北辙的男人永远联系起来,千百年后也无法断开。
  ※※※
  五天后,沈先生和夫人,带着沈襄的两个弟弟踏上行程,他们将从会稽码头出发,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直达大明朝的国都北京。
  所有的学生闻讯都来送行,沈默也来了。他穿一身素白色的衣衫,面色萧瑟而清冷,旁观着别人告别时的景象,既没有像小学生那样依依不舍的哭泣,也没有像大学生那样,说一些‘先生一路顺风’、‘先生一路走好’之类祝福的话,仿佛局外人一般,异常沉默的看着送别时的景象。
  便有些年纪大的学生纷纷侧目,心说:‘这是看着先生进了锦衣卫,怕名声受到连累,心里不乐意了吧。’也有沈庄之流暗暗幸灾乐祸起来。
  直到沈炼一家上了船,船夫抽起船板,准备拔锚起航时,一直不声不响的沈默不知何时站到了最前面,终于开口道:“先生请稍等。”声音不大,却能让所有人听得清晰。
  沈炼面色复杂地看着沈默,轻声道:“什么事?”
  青天白日之下,会稽码头之上,只见沈默一撩衣衫下襟,竟推金山、倒玉柱,便缓慢而坚定的跪了下去。所有人都不出声的看着他,不知道沈默要干什么。
  只听沈默清声道:“学生跟着先生学习两年,有师生之实质,却无师生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