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山国色 >

第584章

江山国色-第584章

小说: 江山国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蒲津已克,而薛万均的五千人马,在黄河上游龙门登陆后,正面阻黄河而守的李世民主力,也是不知去向。
  现在前方的道路,已是扫清障碍,长安已在眼前了。
  那么渡过黄河之后,自己与李世民最后决战,是否就要到来了。李重九望着黄河,沉思道。


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条方案
  唐军依为重镇的蒲津关在赵军的攻势面前,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宣告失陷。
  尽管上万唐军守军做了最坚决的抵抗,但是最后仍是抵达不住赵军二十万精兵的强攻,坚守五日后,蒲津关失陷。
  唐军大将程咬金,高甑生在失守前一夜,率领百名唐军偷偷渡过黄河,逃回关中,留得了一命,但蒲津关的唐军却是都投降了赵军。
  尽管在这里,耽搁了不少时间,但是此刻李重九却心情很好。他在蒲津关前远远眺望着黄河西安,似乎隐约已见到长安城宏伟的城墙。
  姬川手拿着地图向李重九分析道:“陛下,自古以来蒲津关,有南北两道。北道由长安北行,经中渭桥至泾阳县迎冬驿,再行四十里至三原县,再四十里至富平,又六十里至梁田陂,再三十里至奉先县,再六十里至乾坑店,又四十里至同州治所冯翊县,最后至蒲津。”
  “而南道走灞桥驿,路途虽比北道远,但是也要经过同洲冯翊县,至蒲津。”
  虞世南也道:“是啊,自古以来秦晋交锋,攻打关中,多还是取蒲津关道这一条路。”
  听了姬川与虞世南的话,李重九点点头,事实上由于潼关易守难攻,而且兵粮运输不便,导致历史上发生通过蒲津关道攻打关中的战役要远远多过潼关和武关。
  这里才是长安最重要的关口,要不然当初徐晃怎么会对曹操建言,马超韩遂,只守潼关,而不守蒲津,而知其无谋呢。
  甚至在后世时候金兵和蒙古兵进攻关中,也是多由龙门或蒲津越过黄河,沿蒲津关道进据关中。金国时完颜娄室,蒙古有木华黎,窝阔台汗都由此渡过黄河,攻打关中,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不过唐军退走后,将蒲津道上浮桥烧毁,李重九可没有历史上名将,让黄河一夜冻底,部队插翅横渡黄河的本事。就算有,这时候也是七月,黄河哪里可能结冻。
  所以要过蒲津渡只有搭设浮桥。
  李重九看着滚滚黄河,当下问道:“何稠,浮桥搭建进行如何了?”
  何稠听李重九询问当下上前道:“回禀陛下,此事在进行之中。我们将上游水师的小舟,改为搭建为浮桥,命令民役铺建,足可在蒲津渡上一口气建五道之多。这样大军通过将十分便利。”
  对于何稠的能力,李重九是十分信任。若说赵国的军功企业,谁能说得上话,一个是何稠,还有就是幽京大作匠坊的那些人。
  中国历史一贯推崇改朝换代时涌现出的帝皇将相,而对于宇文恺,何稠这样的大家,却是简单概括。比如这个时代赵州桥的建立者李春,这样的大工匠,在隋史上竟没有他一笔之地。李重九穿越后,也曾找何稠问过李春,得知这位大匠竟已是在隋末那场大的动荡中,饥寒交迫逝去。
  李重九知道后,不由可惜,最后只能将李春的几个徒弟收入了工部下面做事。
  现在这几个李春的徒弟,在何稠的指挥下,开始搭盖浮桥。六万多将粮草运输至前线的民役进行这项搭桥重任。
  七月的气候,炎热如火。
  这些民役身上挂着吹胀气的牲口尿泡,扛着木板、竹竿和短桩跳进了浑浊的黄河水中。
  因为有战舰为辅,第一座浮桥很快就搭建起来,随后依托着第一道浮桥,第二道,第三道也是很快搭建完毕。
  李春的几名徒弟,果真十分了得,在何稠的指挥下,浮桥马上就搭建起来。
  对方的唐军人马,看见赵军搭设浮桥,想要上来骚扰,但这时候从龙门关渡河迂回侧翼的薛万均已是率五千人马赶到,并且东岸的赵军,也不断由战舰搭载后,再西岸登陆,两军一并护卫住了这片滩头阵地,这让唐军的破坏计划,无从下手,只能撤退。
  很快五座浮桥已是搭建好了。岸边赵军士卒都是欢呼雀跃,开始渡河。
  而李重九不再坐马车,而是和士卒们一并骑马,渡过了蒲津浮桥。在下游更深处,还有第六道,第七道,第八道的浮桥在搭设。
  五道浮桥虽足够过河,但对于在河岸边蓄势的二十万赵军而言,能快一步过河,那么风险性就少那么一分。
  在三军簇拥之中,李重九骑马渡过黄河,当战马的马蹄踏在河岸旁的陆地之上。李重九心知这一刻自己已是踏上了关中的土地。
  八百里秦川在眼前展开。
  渡过黄河后,下面该如何进军,也是当务之急。
  张玄素向李重九分析,有三条道路摆在李重九眼前可以选择。
  第一条,率大军向东,绕过长安,打通关中潼关的道路。这条路线可谓十分稳妥,打通潼关,也是等于打通了补给线,大军可以直抵洛阳,万一攻唐战事不利,可以随时退回关中。
  第二条,挥军向西,抵达渭北,与王君廓的二十万西路军会合,这条路线,最合乎用兵之道。分进合击本来就是赵军惯用的手法,与西路军会合后,征讨关中的赵国四十多万人马会师一处,下面攻守都是进退自如。
  还有第三条,直接南下,攻打长安,正是先入关中者为王,攻破长安,直接威慑李唐,挖掘李唐军民的抵抗意志,逼迫李世民出奔或者是投降。这算是一劳永逸。
  张玄素三个方案拿出讨论,赵军众将士们都选择第二条。
  合兵才是王道啊,四十万多万人马都可以横行天下了,又何况关中这区区一偶之地。甚至异地而处,从李渊和李世民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也是最怕如此的。
  因为从当初李渊晋阳起兵,夺取关中的路线来讲。他也是率三万大军从河东,一路攻至关中,在蒲津渡渡过黄河后,没有急于直取眼前仍有重兵守卫的长安,而是西上渭北与女儿李芷婉的七万大军会师后,再回过头来攻打长安的。
  当然也不有不少大将,乐观的选择第三条的,他们认为绛州,蒲津,中条三役已是歼灭了唐军近三万有生力量了。眼下唐军已是没有多少余力了,所以认为攻打长安之事轻而易举,所以就不必麻烦西路军了,要不然到时候破了长安还要分一份功劳给他们。
  会议之中,李重九看着赵军众将乐观得过分的讨论,不由却皱起眉头。


第八百四十七章 水落石出
  赵军军帐之外,众将们都是兴高采烈地议论起来。
  上百余员战将聚集在一起,说话都是声音洪亮,连打气喷嚏来,都是气动山河。这也是武人一贯的作风,看得有几分粗俗。而文臣也是站在一边聊天。赵国没有什么文武殊途,所以文武大臣们也是站在一并攀谈。帐外此景称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
  而在大帐之内,几员大将,以及重要谋臣,也是坐着那,脸上挂着笑容。
  王马汉将泥泞马靴的拖下,放在火边烤火道:“从河内一路打到河东,又过了黄河,眼下距离长安只有两百多里,咱们再加把劲,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王马汉乐观的情绪,带动了众将。
  薛万彻旁顾左右笑着道:“现在赵军六大府军中,五路府军都渡过黄河,会师于此,这就是近十五万精锐,陛下,眼下直捣长安就听你一句话了。”
  听薛万彻这么说,徐世绩当即道:“薛大将军,王大将军之言,太过乐观,我们渡过黄河,但是西路军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微臣心底忐忑不安,依微臣之见,眼下该派人马向河西方向搜寻,得到西路军的消息后,再作决定。”
  “这才是稳妥之见。”虞世南表示附和。
  两边大将各执一词,这时候李重九问道:“前几日要叫你们侦查李唐主力动向的事情,作得如何?”
  张玄素道:“风闻司已是在处理此事,据消息前几日出现在黄河边的,并非是李世民的人马,而是其故意布置下的疑兵,实际上不过几千乡勇罢了,而李唐皇帝的御旗也是令人假冒打得,李世民并不在此处。”
  张玄素说出此言,众将都是惊讶,若是黄河岸边不是李世民的主力,那么很显然李世民并没有在长安。
  王马汉好奇道:“李世民这么故弄玄虚是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掩盖他不在长安?”
  “不错”薛万彻此刻也是一下坐直了身子道,“李世民既不在长安,肯定是去了河西或者是洛阳,那么故意布下疑兵之阵,让我们不敢轻易渡过黄河。而在绛州,蒲津关的阻击,也是为了延误我们进军的速度。”
  薛万彻这么说,帐内欢喜的气氛,一扫而空。
  众将不禁在想,李世民到底是去了洛阳,还是河西。
  尉迟恭问道:“洛阳方向有什么消息?”
  姬川听此言道:“洛阳方面,我们有水路可以联络,随时可以察知洛阳的情况。之前进兵时要求水驿每六个时辰,禀告一次唐军动态。而最新的消息是,两天,洛阳方面禀告,潼关方向唐军毫无动静。大概三个时辰后,昨日的情况也是应该到达了。”
  听姬川这么说,众人释然既然如此洛阳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既然唐军不是去了洛阳,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去了河西!”单雄信开口言道。
  “河西?河西有我大赵二十万大军?李世民有那么好的胃口,一口吃下?我不信。”薛万彻首先提出反对。
  “那么如何能解释,河西到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呢?”单雄信提出质疑道。
  虞世南当下道:“单将军有所不知,风闻司的情报,李世民在我大赵的兵锋之下,有打算放弃长安,逃至蜀中了。”
  王马汉点点头道:“我看有这个有可能。”
  虞世南,王马汉的想法都有些一厢情愿,过去是有大战时,一方打到敌军国都,兵临城下时,其国主率军而降的事。但是这不适用于现在的李唐,至少所知李唐十万精锐主力还没有被击溃,现在投降是不可能的。
  众将各执一词,对于李世民所在产生犹豫。
  薛万彻这时候道:“猜测李世民主力在哪里毫无意义,眼下长安就在两百里处,唾手可得,我们没有理由放弃长安不攻,而原地等候西路军的消息。若是李世民在西面与王都护的西路军决战,而胜负未分,那么我军正可以乘此良机,攻下长安城。”
  薛万彻的意思,众将都是认可,因为张玄素他们当初制定进军的计划同时,也是如此构想。
  长安是关中重心,攻下长安的意义,不言而喻。
  李重九也是赞成继续向长安进军,这时候姬川小声地道:“陛下,微臣怕这是李世民计谋,若是唐军引诱我军孤军深入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可能!就算李世民击败了王君廓,但是二十多万大军,一场败战,怎么也会有消息漏过来。”薛万彻解释道。
  李重九点点头,他对于王君廓还是有信心的,二十万草原精锐,李世民还没有这么好牙口。而眼下大军已渡过黄河,长安就在眼前,若是顾及没有西路军的消息,而不敢进军长安。不说这些大将,就是下面的士卒也会多心的。
  什么叫箭在弦上不得不,眼下就是这样,一路奔袭了上千里,连破唐军数路人马,眼下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