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22章

明朝好女婿-第22章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前这少年面容虽然有些苍白,可站在那里却有一股风雅之气,尤其是那一双眼睛,晶莹深邃,灵动异常,心中不禁有些喜欢,道:“这位公子是韶先生的学生,可是要来买书?”
  “见过老先生。”苏木拱了拱手:“我刚写了点东西,想请你看看。”
  “哦,原来是卖时文啊,快把来让我看看。”林老板一脸的欢喜,道:“韶先生乃是我保定府首屈一指的名士,以前求他的文还求不来呢!”
  “时文,八股文也能卖吗?”苏木不解,道:“却不是恩师的作品,乃是小子献丑。”
  “怎么不能卖,若是碰到好文章,结集印书,倒是一桩美事。你能够得到韶先生的推荐,应该写得不错。”明朝科举大行其道,读书人都会买上几本新书的八股文范文选做参考资料,一般来说,上榜士的卷子最优。可童试三年两次,乡试三年一次,产量有限,林老板平日里也会收一些优秀的文章备用,等集到一定数量之后,再结集出版。
  “却不是八股文。”苏木摇了摇头,将稿子从怀里掏出来,放到几上:“这是我写的话本,刚起了个头,想换点稿费润笔。老先生先看看,若可用,我在接着写。”
  “话本啊……”林老板微一沉吟,然后将稿子推过来:“不要。”
    
    
第三十章 套路化已经严重的损害了这个行业

      “怎么不要,难道老先生店中不卖小说书儿?可我看你这里有不好呢!”古代的书坊是印刷、零售、批发一条龙,所谓货卖堆山,什么书都要印一点,将品种配齐全了,这才好做生意,怎么有人将书稿送上门来了,反朝外推?
  苏木大为不解。
  “不好卖啊,生意难做?”林老板叹息一声:“公子,按说这是我店的商业秘密,不好对外人讲的。不过一来你是韶先生的学生,韶先生又是小老儿最尊敬的士林前辈,我也不隐瞒你;再者,话本书不好卖,印一本亏一本所有的书坊都知道,也不怕被人知道。”
  “亏本,读这种书的人不少吧?”
  “公子你以前没看过话本演义书?”林老板反问。
  “看过一些,不多。”确实,除了四大名著和明清少数几本优秀作品,这种书苏木还真没看过多少。
  “那就是了。”林老板一提起话本,就是满腹的怨气:“前些年确实出过几本不错的话本,卖得也好,写书的人也狠赚了一笔。其中京城的一个笔名叫做四隐山人的落第秀才特别能写,一本五六万字的书,半个月就能写好,一年之中,一口气出了二十来本。活生生写出了一套两进的宅子和一百多亩良田。到如今,已是一个富家翁。不少人见这行来钱快,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只要识得几个字,就敢提笔去作。”
  “问题是,他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别人的书里写一落魄的读书人因为家道中落,惨被退婚吧,他也跟着写;别人写主角因为才高八斗,被佳人慧眼识珠吧,他也照猫画虎。弄得所有的话本一开头,绝对有一个穷书生被势力眼老丈人退婚。然后,这书生奋发读书,高中状元,最后抱得美人归。”
  林老板越说越激动:“这种书千篇一律,开头几本看了还好,可读得多了,也就那么回事。更有甚者,读者读着读着,竟然将几本书看混了,回过头一想,啊,这几本书的故事都一样啊!”
  “退婚流的书一多,大家也厌烦了,一看,妈的,又是个穷书生,顿时就倒了胃口,自不肯花钱去读早就被人嚼了千百遍淡而无味的甘蔗渣。”
  苏木听得心中好笑,读者是喜欢看YY书,可雷同的书一多,也审美疲劳了。
  “老先生,风月书呢?”苏木有顺口问了一句。
  “风月书,不说还好,一说我就来气。”林老板哼了一声:“一般的大宅院里主人和妻妾丫鬟之间的事情谁爱看,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如今的风月书,你不写几个偷人的故事,不写爬灰,谁肯读?你写吧,读者看得多了,口味越来越重。你今天偷邻居大嫂子,明天偷族中亲戚,后天偷官家小姐,偷到后面偷无可偷,又该编什么?”
  说到这里,林老板长叹一声:“小说话本到今日,该写的东西已然写尽,我看,这东西已经走到末路了。所以说,公子要照顾老身,要将稿子给我,我自然高兴。不过,小说这种东西再不能出了,若是有好的八股时文,不妨送几篇过来。”
  这一席话听得苏木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什么小说写到今日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这明朝的小说不过刚兴起,未来还将与许多不世名篇问世。没有海量的垃圾文字做基础,怎么可能有真的好书面世?
  只有量变,才能产生质变,这个林老板也未免太悲观了。
  “真不收?”苏木忍不住问:“时文多少钱一篇?”
  “十文。”
  “十文,怎么才这点,若是话本润笔又是多少?”
  “话本一般十两一本,得看销量,卖得好的书,一本得几十两也是有可能的,可人家字多啊,一本怎么这也得五六万字。一篇八股文才几百字,十文钱算是不错的了。抱歉,你这本书我不要。”
  苏木心中一阵丧气,看来这条路子也走不通。至于十文钱一篇的八股文,还是算了吧,以自己的文言文功底,估计是要被退稿的。
  正要收了稿子离开,苏木突然想:不对,林老板刚才抱怨说现在的套路化写作实在猖狂,已经将话本小说给写死了。可我这本《西游记》却不同于以前的小说,不但故事精彩,还是神怪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此之前,可没有神怪长篇,同类《搜神记》,也不过是一个短篇小说的集子。
  想到这里,心中笃定了。
  就将稿子轻轻地推了过去,自信地微笑道:“老先生话也不要说死了,这不过是开篇的第一章,不妨读读,若真觉得好,可来找我。”
  然后就将自己的姓名地址留下,又郑重地说:“其实,我来老先生这里是因为你同我恩师有旧。其实,这保定城的书坊还是很多的。”
  说完,就飘然而去。
  看到苏木的背影,想起他刚才那自信的笑容,林老板心中突然有些不快,冷冷地拿起那十几页稿子就扔到旁边的废纸篓里:“苏木是吧,哼,我又不是傻子,怎肯白出一本陪钱的书。若不是看到韶先生面子上,多跟你说一句话也是浪费口水。”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恰好听到林老板的喃喃自语,笑问:“叔,又是谁惹你生气了,刚才那人?是不是叫苏木?”
  来的正是林老板的侄子,如今正负责书房工坊的校对,也读过几年书。
  “正是,据他说是韶先生的学生。”
  “哪个韶先生?”
  “还能是哪个韶先生,县学教喻。”
  “苏木,这名字好熟,又是韶先生的学生。”想了想,那年轻人一拍脑袋:“记起来了,原来是本期县试的透明苏木苏子乔。”
  “这人很有名吗?”
  “怎么没名,最近名气大着呢,倒不是因为他得了头名。其实叔你也是知道的,童子试县、府两关也就那么回事。关键是苏木写了一首好诗,我念给你听。”年轻人摇头晃脑吟道:“章台杨柳绿如云,忆折南枝早赠君。一夜东风人万里,可怜飞絮已纷纷。好诗啊好诗,不让唐宋,小侄这几日脑袋里全是这首诗的俄咏之声,竟一刻也不得停歇,人都快魔障了。”
  等听到“一夜东风人万里,可怜飞絮已纷纷。”一句,林老板眼睛猛地闪出亮光。
    
    
第三十一章 代入感这种东西

      林老板也是读书人出身,甚至还考取了秀才功名。早年读书时,他就因为在诗词歌赋话本评书曲艺这种杂学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八股文也写得勉强。
  参加乡试这才屡试不中,遂断了仕进的念头,专一靠着国家对读书人的优惠政策开了家书坊,做了个儒商。
  干了这一行,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林老板自认为还是非常厉害的。苏木这首七言绝句,刚一听也许没什么了不起,尤其是开头两句。真若同唐诗比起来,无论是词句和气象都差了许多。只得了其恢弘大气的皮毛。
  可若是将这首诗放在当下,与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却是出类拔萃第一流的作品。
  尤其是那句“一夜东风人万里,可怜飞絮已纷纷,更是意境开阔。
  不错,写得真不错啊。
  林老板顿时心中一动,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人物,难怪能得县试头名,也许他写的话本也不是不值得一读。
  于是,他就伸出手去,从废纸篓子里将苏木那本稿子又拣了起来。
  林老板先前之所以拒绝收稿,那是因为如今的话本小说同质化实在太严重,若是无名小卒的作品,出一本赔一本。他虽然对贫苦读书人偷自己的书视而不见,并不代表他不爱钱,没有商业头脑。
  相反,做了这么多商人,对于黄白二物比起常人来更多了一种病态的嗜好。至于放任同道窃上几本子曰诗云,传了出去,也是一桩雅事。
  基于这个原因,林老板更愿意出已经成名,经过市场考验的名作者的东西。至才读了几年书,就想靠码字发财的人,他多半是敬谢不敏的。
  如果苏木的书写得还算马虎,也不妨先收了。看他模样手头也很窘迫,否则也不可能卖字为生。
  如今苏木刚得了县试头名,他这首诗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传遍整个保定,可以肯定这小子如今要出名了。
  只要将他的书印出来,然后大力宣传说这是小才子苏木的小说,名人效应之下,应该能够卖得不错。
  当然,这种名声能够维持多久,却很难说。可只要抓紧时间,在短期内将书印出来,左右也能买个几千本,如此,也能小赚一笔。
  想到这里,林老板不觉得对自己的商业头脑得意起来。
  就定下神去读苏木的稿子。
  刚开了两页,林老板就叫了一声晦气:文笔是不错,可这小说好生古怪,居然以一个猕狲做主角。印出去,只怕卖不了几本。按照两广人的土话,那是绝逼要扑街了。
  做这行多年,林老板的阅读量极大,基本每天都要读上两本话本,对读者的口味也揣摩到极至。
  没错,如今的话本演义书雷同的现象实在太严重,一翻开书页,全是才子佳人,读起来味同嚼蜡。可他也知道,读者看一种类型的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阅读惯性。
  比如一个读者打开一本新书,一看,主角家里出事了,恩,不出意料之外啊。接下来,应该是他家订下的那门婚事要黄了。
  于是,接下去一看,果然退婚。
  嘿嘿,果然猜对了。
  可如果接下来的故事却不是退婚,而是主角顺利的娶到美娇娘。
  读者立即就会将书扔到一边:狗屁,主角都这么倒霉了,还有大户人家的小姐嫁过去吃亏?这个作者也没什么本事,为了写书,连合理性都不要了。
  ……
  倒霉退婚主角奋发读书…赶考之前,得贵人赠金中状元…回乡去娶亲。
  这就是明朝话本是约定俗成的故事主线。
  你不这么写也可以啊,可大凡想写出新意的书都无一例外地被市场所抛弃了。
  “代入感,对,就是这个词。读者在读一本小说时,多半会将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角,并随着他的悲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