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482章

明朝好女婿-第482章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理智告诉他,现在还不是离开陕西的时候。
  ……
  第二日,刚一起床,吃了早点,正喝着茶水,赵葫芦就将一叠新出的邸报和京中政坛友人的信件放到苏木案头。
  苏木只看了一眼,就抽了一口冷气。
  心中一阵激荡:终于开始了!
  这一期的府邸报比往常要厚上一倍,信件也比以前要多很多,所有的主题都围绕着内阁二老辞职一事。
  将府邸报和信件相互对照,这一个月来朝廷这桩大风暴逐渐在苏木心中成形。
  此事同真实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几乎一样,只细节上有所区别。
  刘瑾和内阁彻底地翻脸,都试图将对手致于死地。结果,这场大风波以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谢迁黯然辞职而告终。
  事情是这样,去年刘瑾和文官集团已经较量过一次,最后,以刘大夏和马文升辞职收场。
  自从那次开始,正德皇帝突然发现自己乃是天子,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朝局的走向,根本就不用理睬文官,而刘瑾也开始了大权独揽的权宦生涯。
  作为一个老政治家,内阁首辅刘健也意识到皇帝对于皇权的渴望已经彻底苏醒,已经有向文官权力发起挑战的心思。
  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局面将不可收拾。
  皇权必须受到抑制,否则,若以正德的性子胡闹下去,必定又是一个昏君。百年之后,他这个老臣又有何面目去见先帝。
  强烈的使命感让刘阁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但单靠内阁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所有的文官都动员起来。
  于是,刘阁老联络了在京城三品以上的文官,带领了所有部院大臣集体上书,历数了皇帝在位以来的荒诞行为,请皇帝立即改正,并捕杀以刘瑾为首的八虎,还大明朝政治的朗朗乾坤。
  作为帝王师,正德皇帝可以说是刘健一手教导出来,对于这个学生的禀性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天子表面上看起来荒唐成性,却是一个心志坚定有主见的人,假以时日,将来未必不成为一代明君,行非常之事者,必是非常之人。可这样的皇帝,如果能够克己守礼,自然是文、景这样的一代雄主;反之,若是肆意放纵,只怕就是隋炀帝。
  不过,现在的正德皇帝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小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倒不是不可以使用恰当的方法让他走上正确的道路。
  上次马文升、刘大夏去职,那是这两个大臣首先提出辞呈,正德皇帝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刘阁老等人也是无可奈何。
  这次,刘阁老发动六部九卿上书,可以说整个文官集团都已经完全发动起来了。
  情形和当初已然大不相同,十八岁的正德皇帝必然心中畏惧。
  ……
  事实果然如老谋深算的刘健所预料的那样,正德皇帝看到大臣们的上书之后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内阁三老毕竟教导了他多年的学业,严师的形象已经深入到皇帝的骨髓里去,说不畏惧也是假话。
  而且,整个也知道刘阁老虽然话不多,性格却极为刚烈。这次如果弄不好,内阁和六部来一个集体请辞也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他正德岂不成了光杆司令?
    
    
第七百二十七章 剧本没有变

      而且,在正德的心目中,刘健刘阁即便话不多,却是个道德大家。言必谈孔孟,口必言君子之道。
  在教导他怎么做一个合格皇帝时说得最的的就是“仁宽恕之道”“为人君者,即便使出雷霆手段,也得怀一颗菩萨心肠”“做皇帝的,虽说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但处罚臣子的时候,还是要先将道理说通,不能不教而诛。”
  一个宽厚威严的长者形象已经深入正德皇帝心中。
  却不想,刘阁老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刘瑾八人的性命。
  正德皇帝已经被彻底吓住了,刘健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彻底崩塌了,变成了怒目金刚。在意识到刘首辅代表的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力量之后,正德只能派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岳出马同内阁谈判,问刘健此事究竟要如何才能了解。
  之所以派出王岳,那是因为如今的司礼监只有王岳不属于东宫旧人,能够被他们接受。而其他人,即便是同刘瑾势成水火的张永也被归类进了八虎,属于文官们必须杀掉的对象。
  内阁的态度非常强硬,必须杀掉八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正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正德皇帝还不死心,又派人去确认,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复。
  刘瑾等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日大权独揽的刘公公知道事情不好,索性也不要脸面了,亲自跑去找内阁三老,提出,自己愿意交权离开北京去南京做镇守太监。
  明朝实行两京制,中央机构设在北京,但在南京依旧留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不过,派去南京的的官员多半是已经到了退休年纪,或者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之人。说穿了,那地方就是用来养老的。
  刘瑾本就是草包一个,见自己已经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也是彷徨无计。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投降,希望能够保住一条小命。
  毫无意外,刘瑾的投降输诚被内阁拒绝了。
  刘公公等人只能痛哭流涕地赶回宫去,求正德皇帝帮忙。
  可正德皇帝这也是第一次监视到文官的厉害,早就怕了,哪里还能想出法子来,只能再次派人去向刘健求情。说刘瑾毕竟是他的大伴,皇帝从小就被他服侍长大。人非草木,怎能无情。
  朕视阁老们为师,视刘伴为友。人是要将感情的,如果不能善待身边人,朕又怎么能善待天下人。一个没有慈悲心的人,又如何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阁老们以前不是常在朕面前说仁恕之道吗,希望阁老看到往日的情分上,饶刘伴他们一命,让他们去南京养老吧!
  这话已经说得很是可怜了,不用问,皇帝已经彻底投降了。
  刘健能够做到首辅的位置上,什么风浪没见过,自然知道只差一步就能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一两年,内阁被司礼监打压的历来,已经彻底沦落为一个秘书机构。这事关系到文官集团和阉党的权力斗争,可讲不得人情。
  就断然拒绝了皇帝,说必须杀掉刘瑾等人,还大明朝一片晴天。
  不过,内阁三老中,李东阳的态度却有些变化,说八虎毕竟是皇帝的最最亲近之人,只需将他们赶出朝廷就可以了,又何必要将事情做绝。
  李东阳做为内阁中的“断”“言”“谋”中的“谋”看问题的角度和文官们不太一样,他个人觉得,正德皇帝性格很刚烈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偏激。说穿了,也就是个中二青年。对这样的君主,你只能引导,随着他进一天天成熟起来,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自然会走上正轨。
  如果一来就杀掉他身边的太监,只怕会激怒正德皇帝。以天子的性格,心中对文官怕是要大生恶感,将来,皇帝和大臣们不和,这大明朝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模样。
  但李东阳的意见却被大家否决了,为了加上最后一把火,刘健又将目光盯上了王岳。
  通过这几次与王公公的接触,刘阁老敏锐的觉察到王岳对刘瑾的羡慕嫉妒恨。
  王岳乃是弘治朝时的老宦官,在正德登基前才改庭易帜加入到东宫阵营。
  在东宫旧人看来,这就是个外人,而且是个反骨仔,不值得信任。
  正德登基之后,为了酬功,王岳入了司礼监做了秉笔太监。这又引起了大家的不快,东宫那么多旧人,好多人服侍皇帝十多年,可最后却是这么一个新人做了内相,这不公平。
  因此,在司礼监中,王岳在几个秉笔中排名最后。平日间也很是孤立,别说批红大权,连参与政务的机会也没有。
  好不容易做了秉笔,换谁也不可能甘心就这么憋屈下去。
  王岳之所以没权,说穿了就是背后没人。如果能够和文官合作,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个机会。
  于是,刘健就派人去同王岳接触。
  结果王岳很爽快地答应帮忙,并说,他和刘阁老的学生苏木是好友,刘阁老的事就是他王岳的事。
  听到这个消息,刘健吃了一惊,他也万万没想到王太监和苏木还有这么一层关系。接着,刘阁老心中又是一阵狂喜,一直以来,他都缺少一个能够在皇帝身边说上话的人。如果苏木在,有他帮忙,这次倒是可以派上用场。
  可惜苏木被刘瑾弄到陕西去了,断了刘健一条臂膀。如今有王岳在,倒是让他喜出望外。
  于是,刘健就说请王岳在皇帝驾前施加影响。
  至于酬劳,刘阁老也没说。不过,就算用脚指头想,王岳也能猜出来…司礼监掌印。
  人的一生或许就那么一次机会,王岳自然不肯放过。
  于是,王公公出手了,找了一个隐秘的场合,单独对皇帝说,如果不杀掉刘瑾,内阁和六部九卿将集体辞职,让大明朝彻底停摆。
  又劝了半天,终于说服了正德皇帝。
  此刻的正德皇帝已是身心俱疲,他也彻底地投降了:“就这么办吧,准了!”
  眼见着,这一场大政治斗争就要以刘瑾等人的死而告终,只需等到第二日,一切都水落石出。
  可是,如真实历史记载上有些略微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又跳出出来一个新人物,苏木会试和殿试时的同年,通政司和翰林院的同事段炅。
  原来,段炅殿试之后点了翰林,正在翰林院中做庶吉士。他因为和如今的吏部左侍郎焦芳关系特殊,散馆之后被要到吏部出任给事中。
  按照明朝的规定,上奏皇帝的奏章要先经过吏部审阅。
  所以,刘阁老等人上书要杀刘瑾一事他也是知道的。立即感觉到这是一次通天大道,据他所知,焦芳和刘瑾关系本就暧昧,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让焦芳出手替刘瑾挽回败局。不但焦芳,对他也是有莫大好处的。
  否则,在这个给事中位置上,他段炅也不知道还要窝多少年。
  于是,这段时间中他都暗暗留心这件事。直到王岳和刘健结成同盟的时候,段炅知道机会到了。
  而且,焦芳做为吏部左侍郎,内阁和六部弹劾刘瑾,他也是参与者,熟知内情。
  “左侍郎大人,表面上看来,刘瑾等人已经败无可败,再没有回天之力。如果内阁和六部九卿按照正常的程序弹劾刘瑾乱政治不法,以堂堂正正之师进击,这一仗却是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可惜啊,可惜,刘阁老毕竟年纪大了,失之操切,总想得一巴掌将刘瑾拍死。但他万万没想到,如此一来却露出了一个极大的破绽,让刘瑾有了反击的机会。”
  站在焦芳面前,段炅大声冷笑:“内阁的错错在不该和王岳结为同盟,到时候,如果刘瑾等人转过头来死咬王岳,刘阁老等人的杀招立即就被人给破了。”
  焦芳心中一动,三缕长须无风自动:“说下去。”
  段炅:“如果内阁和部院大臣不那么急,一步一步紧逼,到最后,要杀一个刘瑾也不是难事。从永乐年起,文官和内侍的矛盾早就势成水火,我朝一百多年来,双方都是争斗不休。有的时候是外臣占上风,有时是宦官得势,大家也都见惯不惊了。毕竟,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以前不管外臣和内宦如何争斗,外臣是外臣,宦官是宦官,都泾渭分明。今次的情形却甚是古怪,王公公堂堂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