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为王 >

第995章

我为王-第995章

小说: 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都甭请,我准备把致远送到普通的学校去。”高远云淡风轻地道,“换一个名字,换一个身份,去普通学校,和普通人一起去上学,去考试。”

“这,这怎么行?”叶菁儿顿时傻了眼。

“为什么不行?别人能行的事情,他自然也能行,不仅是致远,以后明志,高宁都按此办理。”高远挥了挥手,直接作下了决定。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继往开来(166)议定

叶菁儿深知高远的脾性,一旦作出决定,便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既然他说了要让致远改名换姓到宫外去与普通人一起上学,那这事儿就算是定下来了,不过叶菁儿又如何能放心自己的儿子去混迹于不知底细的一些人中间呢?第二天便去找来宁馨,贺兰燕商议,这可不仅仅是他的事情,接下来明志与高宁也都要出去上学呢。

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后宫叶菁儿的寝宫内,三个人密议了一天,虽然三个女人性子完全不一样,但在爱护自己的儿女之上,倒是出奇的一致,很快,一个全新的方案便成型了。她们决定自己出资在内城建立一所全新的学校。

蓟城扩建之后,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几乎都是蓟城原居民以及大汉的文武官员的居所,身世清白,极其好查,新的学校将限定学生召收的范围,设立苛刻的入学条件,并且学费奇高,这对于基本上正在免费普及孩童教育的大汉来说,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光是学费一条,便将绝大部分普通人拦在了学校门外。

当然,天价的学费也不是随便召收的,学校的各项条件也是按照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要求来设置,作为一所全科学校,学校将六艺全部纳入必学范筹,至于老师的聘请,对这三个女人来说,哪算是一回事吗?到时候,当然会有全国最好的老师进门担当教职。考虑到高宁是女孩,这所学校在招生之上不分男女,亦开了全国之先河,而在此之前,大汉虽然鼓励男女孩童都有同等受到教育的权利,但却是男女分校的。女孩入校的比例极低,只在一些大的城市才会有官宦人家,富豪商人将自家的女儿送入学堂。

高远当然没有想到,自己准备将致远送到外面的学校就读而不是在宫内聘请名师延教的打算,竟然摧生了大汉第一家超级贵族学校,以致于这所学校在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膨胀。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办了上去,几乎便是随着高致远的读书轨迹在发展,到得最后,这所由王家出资兴办的大学一举超越了蓟城综合大学等老牌学校,跃居全大汉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而在那以后,几乎大部分的大汉官员都出自这所学校。

这样的影响效果。自然是这个时候的高远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大王的三个女人弄出来的这个学校在随后的几年里,还是带来了不少的积极影响,很多郡州中的富豪们敏锐地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以及更难以估量的其它影响力,纷纷出资建立这样的学校,在获得不菲的收益的同时,又为本郡的官宦富豪们建立了一个交往的圈子,更是为下一代的大汉精英们划定了一个圈子。

民间资本的大举办校。缓解了大汉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学校。但却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贫民子弟在以后出人头地的机会也越来越难,当然,这要在数十年之后方才显现,现在仍然是没有丝毫迹象,而现在的大汉。向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还是积石城军事大学以及蓟城综合大学这些官办学校。

交待了这事儿的高远自然不晓得自己的几个夫人之间正在后宫之中盘算着的小九九,此刻的他,已经接到了来自颖水县令,驻军最高首领叶枫以及国安局驻颖水分局余光三份奏折,三人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楚人想要汉人进楚,帮助楚国建桥。

三个人,却是三种不同的态度。

县令方殊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首先便能向楚人索要一笔专业技术转让费用,二来楚人即便得到了这个技术,数年之内,也无法将技入转化为实际上的能力,哪么便仍然需要汉人来建设,这又能赚得盆满钵满,三来,楚人无法冶练出符合要求的一些关键部位的钢材,这又为国内的钢材销售找到一个极大的市场,而且可以漫天要价。

而驻军首领叶枫却强烈反对,认为楚国本来是一个多水之国,国内河沟纵横,没有桥,他们调兵遣将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对于大汉将来出兵攻楚的时候,将会有极大的便利,一旦大汉的钢筋水泥大桥遍及大楚,钱虽然赚了,但以后的仗就难打了,楚人可以利用交通的便利,迅速快捷的调兵遣将。

而国安局余光却与方殊意见一至,认为可行,不过他的着眼点可不是在赚钱之上,而是想着想在建桥的队伍之中大肆安插国安局的探子,在大楚建桥,工程队便要随之行走在大楚各地,而每走一地,便是活生生的一副山川河流地图啊,过得几年,桥给楚人都建好了,大汉也就有了一副楚国全境的地图,这样明目张胆地去绘制地图,可比一些探子东一榔头西一棒要强多了。不仅是地图,随着这些转战东西,楚人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尽入囊中,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而为了这事儿,几位大臣之间也是争论不休。

叶重与叶枫持同样的态度,反对。

政事堂却一致支持方殊。

国安局曹天赐当然是支持余光的。

虽然二比一,但现在大汉国防部的权力较重,叶重的意见却也不能当做听不到,众人只能将眼光投著在先前一直保持着沉默的大王高远身上。

“这个方殊是个人才啊,在颖水弄得风生水起,居然与檀锋这个死敌之间将生意做得火热,了不起,听说颖水现的繁华,堪比蓟城呢”高远一开口,说得却是另外一回事,让与会众人不由大感意外。

政事堂不免有些担心起来,汉王这话说得,似乎话里有话,方殊是从政事堂里走出去的,如果汉王不满的话,那不免会殃及到政事堂。

“方殊的确是一个人才,与对面颖川的交往,现在只限于经济之上,应当说方殊把握得还是不错的。”严圣浩看着几位同僚的眼光都看向自己,只能开口说话了,现在首辅蒋家权年纪渐大,不是国之大政,基本懒得再管,总揽政事堂的事务,现在已经基本上交给了严圣浩,而在众人眼中,严圣浩也是板上钉钉的下一届首辅了。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严圣浩在政事堂的资历仅仅逊于蒋家权,便连资格最老的吴凯,在总揽全局的能力之上,也无法与其相并肩,另外几人,吴起甫如政事堂没多久,能力是有的,但却无法服从,而且在大汉资历太浅,至于周长寿、寇曙光,更加没可能,两人都是武将出身,对于民生民治远不如上面几位,根本没有可能问鼎首辅一职。

“这个人可以大用一下。”高远却是呵呵的笑了起来,“既然他已经将颖水治理的很好了,不如便将他升上一升,让他负责一个郡可好,如果他能一个郡也治理得如同颖水一般,那就可以到中枢来担当要职了。”

看到高远的目光看向自己,严圣浩立即道:“大王说得是,正好南阳郡郡守因病请辞,郡守出缺,原本政事堂还在议调派谁人去南阳,方殊原本资历还浅,不在所议范围之内,既然大王看重,便由方殊出任南阳郡守,颖水正好在南阳的治下,方殊对南阳也颇为熟悉,他上任郡守,可以以颖水县为龙头,带动整个南阳的发展。说句实话,这两年南阳的发展差强人意,要不是由颖水县给撑着,那数据就没法儿看了。不过颖水位置重要,方殊一去,这颖水县令却还要仔细斟酌了。”

“先让方殊兼着。换个人去,如果乱了方殊的细路,反而不美。”高远挥了挥手,道。“至于楚要想要我们帮着建桥,这事儿也可以。”

看到叶重站起来想要说话,高远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凡事自然是有利也有敝,只要利大于敝,便可行,方殊所说是也,而余光所想的,想来也是曹部长一直想做的事情,总体上来说,这件事于我们而言是有大利的。至于叶部长所担心之事,我看大不必要,这些桥建好了,对于楚人来说,的确是交通便利了,但于我们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大桥调兵遣将,难道我们就不能吗?更重要的是,楚人擅水战,舟师犀利,我们的舟师却大都在海上,很难与对手在内河,湖道之上争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打法战术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有桥,对我们而言,反而更有利一些。”

“王上所言甚是。”严圣浩笑道:“楚人肯定是想要偷师学艺的,所以我们不妨大方一点,直接摊开了卖技术给他们,当然价得要高一点,正如方殊所说,懂了不见得能做,有这几年的功夫,我们钱早就赚得够了。一座桥的造价不菲,对于我们来说,这可都是大笔大笔的银钱,王部长,你说是不是?”

王武嫡眯缝着眼睛,连连点头。“当然当然。”只要有钱能进国库,这位王老部长是一概支持的。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继往开来(167)祸乱的源头

楚都,郢城。

黄歇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从堆集如山的案牍之中直起了身子,伸了一个懒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回到府中,洗上一个温水澡,再让侍女那柔软的双手好好按一按浑身发酸的骨头,便能睡上一个好觉,养足精神来投入明天的工作当中。

楚国太大,事儿也太多了,即便是经过中书令筛选了一遍奏折,只捡着一些要紧的送到自己跟前来,但仍然让自己有着做不完的工作。

从大案之后站起来,整了整有些皱巴巴的衣裳,黄歇准备离开公厅回府,今天整整一天,除了吃饭方便,几乎便没有离开过这个大案,总是有批不完的奏折,见不完的官员。

不过虽然累,但黄歇却累此不疲,一旦真没有了事情做,他怀疑自己一定会撑不下去的。

“大人,赵指挥使求见。”脚还没有踏出门槛,一名属吏已经奔了过来,躬身道。

“舒城?他怎么这个时候来了?”黄歇眉头一皱,都快要三更天了,身为鬼影指挥官的赵舒城怎么急急的跑来见自己,他不是去江南了么?莫不是又出了什么大事?

心里一紧,刚刚浮上来的疲乏立时不逸而飞,“快请。”

当赵舒城踏足黄歇的这间官厅的时候,黄歇又已经正襟危坐于公案之后了,看到他进来,站直身子,“舒城,刚从江南回来么?怎么也不歇歇,什么急事非得今天来跟我说啊?”

赵舒城躬身向黄歇行了一礼:“首辅,舒城是个武人,长途奔波惯了的,倒也谈不上疲乏,只是回来后听说一事。觉得大有不妥,这才急急跑来见首辅,不会耽误了首辅您休息吧?”

黄歇大笑道:“你从江南千里迢迢赶回来都不觉得累,我这个一天坐在官厅里,难得走上几步路的人焉敢喊累?江南一行还顺利吧?”

“还行,江南暴乱案,查出了一些眉目。”赵舒城道。

“哦,这么说来,你已经摸清了这次暴乱的来龙去脉了?”黄歇立时喜形于色。江南是大楚的财赋重地,可这年余来。却是暴发了多次暴动,让他甚是头疼。

说到这个,赵舒城的眉头却是深深的皱了起来:“虽然有些眉目,但离水落石出却还远着呢,不过属下可以肯定,这里头一定有汉国人的影子,这本来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