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

第14章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第14章

小说: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陵史书无载,1971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

  和陵是孟知祥夫妇合葬墓,位于四川成都市北约七公里的磨盘山南麓,地面有高大的坟丘,下部围砌青石,周长77。4米。全墓由羡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部用青石砌筑,以石灰作粘合剂,建筑风格特殊。羡道有22级台阶,甬道为券顶、设闸门和双扇墓门,地面有覆马槽式排水沟一道,两者总长12。5米。墓门为牌楼式建筑,屋脊两端的鸱吻上面刻龙凤,四根门柱上分刻青龙、白虎,左右各有一尊圆雕武士。武士高1。1米,身披甲胄,手执剑斧。

  墓室中间为主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三室均为圆形,穹隆顶,主室直径6。7米,高8。16米,耳室直径3。4米,高六米,三室之间有门互通。地面用长1。7米、宽一米、厚0。3米的石板铺墁。耳室一部分石块上刻有上交石料的地名、时间和尺码。主室壁面彩绘男女宫人,线条流畅,造型丰满。主室有陈放棺椁的须弥座式棺床,长5。1米,宽2。75米,高2。1米,形制与王建墓棺床近似。上层一周浮雕双龙戏珠,中层四面各凿长方形孔数个以作插放罩棺帐柱之用,底座一周线刻莲瓣。前后面各有高浮雕的裸身卷发力士五人,四角各有高浮雕身披甲胄的力士一人,皆作跪地负棺状,表情各异,形象生动。主室顶部正中以浮雕蟠龙结顶,下方四角各有一个小铁环,正对棺床四角,推测为牵挂罩棺锦帐所用。棺床前方右侧放置孟知祥妻晋王李克用从女福庆长公主墓志一盒和石质油缸一口,左侧残存孟知祥玉册数片。

  闽王墓

  闽在今福建境内,建立者为固始(今河南)人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唐昭宗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后,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后梁封为闽王。公元925年王审知卒,其子延翰继立,次年被弟延钧所杀。王延钧公元933年称帝,两年后被杀,此后内讧不已,公元945年被南唐所灭。

  王审知在位期间,“每以节俭自处,造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死后葬福州城北凤池山,公元932年迁葬莲花峰下。莲花峰上锐下圆,形若莲花,东西两山称东、西室山,附近是闽王族葬地之一。王审知及子王延钧、孙王继鹏等均葬于此。据宋人王继先《复闽祀祖记》载,五代时特在山南麓建莲花和永兴二寺,由八僧人守冢。

  王审知墓在东、西室山中间,封土为陵。今陵园内仅存三层阶式陵台及石翁仲、石兽等。《历代陵寝备考》记载:“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种屯军三十人盗发闽王冢,冢门坚甚,而窍上隅入之。圹广如屋,前祀王绘像,几列五供,悉用金银珍宝器。后寝红棺二,王、夫人也。”

  王审知墓东约0。5公里的东室山南坡上有两座并列坟丘,均南北向。1965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发掘,东边一座出土墓志一方,知为王延钧夫人刘华墓。刘华卒于长兴元年(公元930年),王延钧尚在位。西边一座在清乾隆时闽人郑杰《访闽王墓记事》中记载已被盗发。所葬可能是王延钧或其另一夫人。墓建在依山势辟成阶梯状的台地上。最下第一层台地平面呈凸字形,第二层台地正中有马蹄形土阜,表面散布砖瓦,可能是墓的附属建筑遗址。

  两墓封土圆丘形,下层铺石,周围砌砖,上填杂土及碎石。两座墓墓室结构、大小相同,当为同时建造的。墓室全部用宽0。2米,长0。5米左右的花岗石块叠砌。平面长方形,全长8。4米,分为前后两室,前面各有一门。前室平面近方形,后室平面长方形。两室均为拱顶,用石板铺地。后室中部为长方形棺台,占总面积三分之二多,后壁正中辟一个放墓志的长方形龛。两座墓都因早年多次被盗,随葬品残留不多。刘华墓出土有陶男女俑、镇墓兽、残陶瓷器及墓志等。陶俑姿态有拱手、执物、弯身、扶杖等,比例准确,神态生动,承袭了唐代写实作风。

  南汉王墓

  南汉是两广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917年,刘〔yan俨〕称帝,史称南汉,公元942年卒。子刘玢即位,次年其弟刘晟杀玢自立。公元958年晟死,子刘'chang厂'即位,公元971年降宋,举族迁京师。《旧五代史》记载,刘墓称康陵,刘晟墓称昭陵,在今广州近郊。

  根据1972年调查,康陵位于广州郊区北亭,为砖室墓,顶部五层券拱。墓室长约12米,分前室、过道和后室三部分。后室近方形,前室稍窄而长,每边各有八个壁龛。墓门用大石板横砌封堵。

  关于昭陵,《五代史记·南汉世家》载:“卜葬域于城(兴王府,今广州)北,运甓'pi辟'为圹,晟亲临视之。是秋卒,年三十九。”1954年广州市东北石马村发现一座五代时期砖室墓,据考证即为昭陵。

  该墓位于石牛山麓,高出墓前的盆地约三米。墓道在南面,斜坡式。墓室砖砌,分为前室、过道和后室三部分,全长约12米。后室长方形,长八米,宽2。54米,高2。2米,顶为三层砖券拱。前室近方形,两侧有砖砌器物箱,现存完整的东壁器物箱分为八格,是一种罕见的形式。墓门用石块封堵。有的墓砖上划刻南汉纪年和工匠姓名。墓前发现石马一对,石象一件,石俑二件,均用石灰岩雕成。石俑一件高1。5米,另一件高1。6米,皆长衣阔袖,两手高拱似执笏。马作跪伏状,长1。31米、高1。63米。该墓早年多次被盗,仍在东侧器物箱内出土陶瓷器近200件。

  第十一章 北宋帝陵

  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北宋共历九帝,徽宗、钦宗因被金人俘虏囚死漠北,仅有衣冠冢,其余七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都埋葬在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的丘陵地带,世称七帝八陵。陵旁祔〔fu付〕葬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孙和名将勋臣数百人,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陵区范围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15公里。

  巩县宋陵可分为四个陵区:第一区在西村乡北,包括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第二区位于蔡庄村北,有真宗永定陵;第三区位于巩县城南,有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第四区位于八陵村南,有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宋靖康、建炎年间,陵墓遭金兵破坏,至元代地面建筑全部被毁(图10)。

  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但宋陵的选址在地形利用上,与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置陵墓于高阜的制度不同,而是置陵墓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诸陵的方向均面对嵩山的主峰少室。这些显然是受了当时风水堪舆学说与地形的影响。

  八座帝陵的布局基本一致,每座陵的陵区称为兆域,四周种植棘枳等作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宗室和重臣的陪葬墓以及“下宫”建筑。帝陵陵园坐北朝南,每座占地约10万平方米,远小于汉唐陵园。继承汉唐积土为陵的制度,陵台也呈覆斗形,但规模较小,底部每边长50—60米,除永厚陵外,高度都在15米以下。陵台下为玄宫,也称皇堂。陵前置石刻宫人一对,再前为献殿,四周筑夯土围墙,称为上宫。上宫平面方形,每边长约230米,四面正中辟神门,四隅筑角阙。上宫前面为神道,两侧置石刻,神道南端两侧建乳台,再南筑一对鹊台。神门、角阙、乳台、鹊台下部是夯筑土台,外表砌砖,上部建楼观。

  宋代后妃恢复汉代制度单独起建陵园。但与汉代后陵在帝陵前方一侧不同,后陵都在帝陵西北,地位显然下降。陵园布局、建筑与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较小,石刻较少。

  据文献记载,下宫建于帝陵西北。现在只有定、昭、厚、裕、泰诸陵尚存南门外的一对石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至道三年诏:“于永熙陵下宫置殿奉安太宗圣容,置卫兵五百人守奉,朝暮上食,四时祭飨〔xiang享〕。”另据李攸《宋朝事实》记载:下宫有放置御座和仪仗的正殿,放置皇帝画像和衣物的影殿,附属建筑则有浣濯院、南厨以及宫人、陵使、副使居住的廨'xie泄'舍等。可知下宫乃是日常奉飨之所并有宫人、陵使、卫兵居住,其性质和汉代的寝园相似。

  永熙陵祔葬的李后陵,早年被盗,近年又作了发掘。玄宫前面有斜坡形墓道,单室、砖砌,平面呈多边形。四壁用砖影作出角柱、斗拱、昂、耍头、枋、椽、望板、檐瓦等。耍头面上刻人首鸟身、双手合掌的迦陵频伽像,拱眼壁上墨线勾勒盆花图案。周壁还绘有楼阁和云朵等彩画。墓顶穹隆形,表面深青灰色,并用白粉绘出星辰及银河以象征天穹,青石券门的门楣和门扇上线刻飞天武士等图像。

  图10 宋陵分布图

  1。永昭陵 2。永厚陵 3。永定陵 4。永安陵 5。永昌陵 6。永熙陵 7。永裕陵 8。永泰陵

  陵区内石刻很多,总数约在千件以上。各陵石刻的题材、数量、排列都有定制。帝陵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为望柱一对、象和驯象人共一对、瑞禽一对、角端一对、马与控马官共两对、虎两对、羊两对、“蕃使”三对、武臣两对、文臣两对,南门外石狮和武士各一对,南门内宫人一对。此外,东、西、北三门之外各置石狮一对。每对石像相对排列,狮、宫人及武士相距20米左右,其他相距40米左右。这些石刻多用一块巨石雕刻而成,包括线刻、浮雕和圆雕。早期石刻纹饰造型比较简练浑厚,带有晚唐遗风,中期以后人物造型渐趋修长、写实,技法渐趋精巧、细腻,文臣武将均具儒雅风度。

  石刻以永熙、永定、永裕三陵最精,不乏成功之作。驯象人卷发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戴大耳环,臂有钏、腕有镯,这种装束显示了他们和象来自遥远的异国。蕃使面目服装各异,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说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永熙陵的宫人,形态逼真,丰颊广颡,手执拂尘,毕恭毕敬,似乎正小心翼翼地静待皇帝的召唤。永裕陵南门的一对石狮,一牝〔pin聘〕一牡相视而立,牡者张口怒目,昂首奋鬣〔lie列〕,牝者披鬣静立,情态温顺。望柱表面饰各种装饰花纹,下部为方基莲花座,中间为六棱或八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莲花结顶。柱身用减地平钑〔sa卅〕和线刻手法雕饰旋绕的云龙或翔凤以及缠枝牡丹等图案,每个棱面纹饰构图自成单元,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各陵附近有很多大臣和宗室子弟的陪葬墓。据记载有包拯、寇准、高怀德、蔡齐等人,其中英宗四子魏王赵頵〔yun晕〕墓已经发掘。陪葬墓多在皇陵的北面或西北面。

  宋代规定,皇帝生前不营建寿陵,死后七个月内陵墓营建、入葬仪式必须全部完成。由于工期紧迫,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耗费更大的人力、资财。现存的“永泰陵采石记”碑记载:建陵中仅采石料就用工一万多人,因病而死的竟达300多人。整个工程的耗费自当更为惊人。

  表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