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刀1937 >

第258章

刺刀1937-第258章

小说: 刺刀193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挺着胸去见黎叔他老人家了。
  “把你葬在黎叔的坟前吗?”陆昱彰默默地问道,他能看得出这个还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已经救不活了。
  夏国良灿烂地笑着点了点头。
  这是自己最后一个心愿了,能陪在黎叔身边,什么都该知足了……
  半小时后,夏国良和那两名重伤的兄弟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至此,第二支队,这支由伪警察、救火队员、伪军等形形色色人等组成的突击队,连同夏国良在内的二百八十二人全部阵亡,无一幸存。
  但北栅县城至动子岭的交通线却被暂时打通了,屈涛带着的一个连迅速向动子岭方向增援过去。
  而这个时候的动子岭也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二营一连已经只剩下八个兄弟了。
  应浚草草包扎了一下伤口,大声吆喝着弟兄们赶紧收拢武器,全部进入阵地,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下一次攻击。
  山头上下到处都是尸体,有自己兄弟的,更多的是鬼子的。
  在这坚守几天了?应浚自己都已经忘记了,反正唯一记得的就是日军飞机大炮无休止的轰炸,一层层鬼子士兵无休止的进攻。
  他抹了一下干裂的嘴唇:“有水吗?”
  兄弟们默默摇了摇头,应浚这才想起来,别说水了,从昨天开始兄弟们连尿都没有了。
  吃的、喝的,早在几天前就光了,就连弹药都不多了,要不是连续组织兄弟们冒死从鬼子的尸体上收集到了弹药,只怕早就开始白刃格斗了。
  石头都被收集了起来,以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看了一眼身边被炸坏的电台,应浚无奈的笑了。
  北栅县城肯定不知道自己这的困难情况,县城那也是终日炮声不断。
  他觉得有些奇怪,689团和111师离自己这不远啊,为什么到现在一点动静没有?按照111师的一贯作风,现在无论如何也能派部分部队突进来了?
  他努力不让自己去想这个问题,也许师部有自己的打算吧。
  天空中出现了两架飞机的影子,轰炸又开始了。
  山头上爆炸声连连,但应浚早就已经麻木了,他掏出了日记本,在爆炸声中不紧不慢地写着:“又是新的一天来到了,111师的连长许涣受了点伤,不过没有什么大事,还能战斗,最让他感到心烦的是自己的连只剩下几个兄弟了,也许已经坚持不到今天战斗的结束了。
  山北县城那的战斗依旧非常激烈,日军正在猛力攻城,许涣知道也许不会有增援了,自己和兄弟们早晚得死在这里,许涣有些遗憾,因为他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
  他想到了自己在燕京大学时,那个天天都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大辫子姑娘,她好像是抱定人吧?许涣一直都没有勇气问那个姑娘,可他自己心里知道,他是喜欢这个大辫子姑娘的……”
  这是应浚写的小说,里面的“许涣”就是他自己。
  他觉得自己挺没有用的,进入燕京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发现了那个大辫子姑娘,而且一下就喜欢上了,可为什么就是不敢向她表白呢?
  现在没有机会了,也许那个姑娘已经嫁人了,就算还是单身,可自己也许很快就要死了。
  轰炸停止了,应浚迅速收好了日记本,冲到了机枪前面,用嘶哑的嗓子吼道:“全体都有,准备战斗!”
  阵地上枪声四起,爆炸声不绝于耳,一声声震动着人的心肺,疲劳、饥渴在这一刻神奇的消失了,现在在兄弟们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守住这里,在撤退命令没有下达之前,一定要守住这里!
  其实他们自己在战斗空隙的时候也觉得有些可笑,就算下达了撤退命令,以他们目前的状况,他们能撤退到什么地方?
  枪声忽然停了下来,日军的进攻再一次被打退了。
  阵地上变得静悄悄的,安静得有些可怕。
  还剩下六个人,又有两个兄弟阵亡在了这里,应浚上前探了探他们的鼻息,一点生的迹象都没有,应浚叹息了一声,拿出了他们身上的弹药。
  还有两个机枪弹匣,几十发步枪子弹,十来个手榴弹,无论如何不够下一次战斗使用了。
  万幸的是这山头上有的是石头,光靠这些也足够那些鬼子们喝一壶的。
  “长官,说个故事呗。”一个腿上受了重伤的士兵勉强爬到了他的身边。
  应浚原来学的是历史,一肚子的故事,一连的兄弟们在没有战斗的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应浚说的一个个故事。
  “成,说个发生在汉朝时候的故事。”应浚拿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的是在汉朝的时候,咱们朝廷和匈奴人打仗,有个叫陈汤的了不起的大英雄,在朝廷还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带着部队出击,一口气和匈奴人打了好几仗,场场都胜。
  最后他带着军队打到了郅支单于的都城下,攻破了郅支单于的城池,砍下了郅支单于的脑袋,还杀了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多级,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匈奴人足足有一千多人。
  后来,他在给朝廷的上表中说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一仗杀得匈奴人听到陈汤的名字就害怕,这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也就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几名士兵喃喃地念叨着,那名腿上带伤的士兵羡慕地说道:“要是咱们都能活在汉朝多好,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气势,可长官,为什么到了现在,咱们的国家就弱了,连东洋人也敢来欺负咱们了?”
  应浚沉默在了那,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士兵的问题,过了一会才说道:“是的,咱们的国家现在是弱了,东洋人都欺负到咱们头上了,可有一样东西只要咱们不丢,咱们的国家迟早有重新强大起来的一天,这东西叫‘骨气’。你们知道咱们中国所有朝代中哪个朝代最有骨气吗?”
  “当然是大汉朝了!”士兵连想也没想就大声说道。
  “不是,不是汉朝,而是咱们的大明朝!”应浚微笑着摇了摇头:“大明真的是咱们国家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明朝也毫无愧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则是匈奴。
  有人总是津津乐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的官员们,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
  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亲征蒙古。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在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比的话。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史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
  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
  在李自成兵进入北京前,崇祯皇帝拒绝迁都,最终也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君王死社稷亡’的志向。
  也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朝向回鹘借兵,结果回鹘兵在长安附近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明朝在‘靖难之役’等内乱中,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借过兵?
  汉唐长期实行“‘和亲政策’,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满洲去换和平!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
  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造反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计划。
  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
  看了眼似懂非懂的兄弟们,应浚一字一字地说道:“这就是咱们说的骨气,咱们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那么有骨气。皇帝死了换新皇帝,敌人打到城下了就和他们玩命。宁可自杀殉国,也绝不向敌人屈膝投降!”
  他看着山下那些蠢蠢欲动的鬼子,讥讽地笑了一下:“现在,咱们的国家很明朝很像,异族再次入侵了,兵临城下了,现在需要我们这些军人展现自己骨气的时候了,有了这份骨气咱中国就亡不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转机
  阵地上还剩下了应浚和那名断腿士兵最后两个人了。
  子弹早就用光了,他们是凭着石头才把鬼子的又一次攻势打了回去。但当鬼子再发动下一次攻击的时候,应浚很清楚地知道无论如何也守不住这里了。
  应浚向边上努了努嘴:“你腿脚不利索,先去吧。”
  那是一片陡峭的山壁,断腿士兵知道连长的意思,他端端正正的向连长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艰难地拖着断腿爬到了山壁边上。
  “长官,我走了,我在下面等着您!”
  断腿士兵的话里没有一点害怕,反而还像应浚笑了笑,然后义无返顾的一头滚了下去。
  应浚摸出了他一直珍藏着的最后一箱炸药,然后掏出那本承载了很多梦想的日记本,细心的用油纸包好,然后细心地将它掩埋在了土里。
  天知道会不会有人发现这本日记,天知道自己作家的梦想在自己死了以后会不会实现。要是没有战争的话,自己一定会是个最优秀的作家。
  一切,都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鬼子的进攻又开始了,应浚奋力把一块一块石头砸了下去,他亲眼看到一个接着一个的鬼子,惨呼着倒在了自己的石头下。
  应浚笑得很开心,这时一颗子弹打在了他胸膛上,应浚倒在了地上,当他竭力坐起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再继续作战了,应浚笑得更加灿烂。
  他从地上找到了半截香烟,摸出了一盒洋火点着了,大力吸了一口。
  鬼子的声音已经很近了,到半山腰了,他拿着烟凑到了导火索上……
  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在动子岭上响起,震动着整个小小的山峰,久久不愿散去。
  那不断扬起的尘土和硝烟中,应浚那灿烂的笑容清晰可见!
  作家、诗人、音乐家,无数个梦想都消失在了惨烈的战场上。
  但他们中没有人后悔的,相比于自己的梦想,为国家献身才是这群热血学子们在这个时代唯一所关心的事情……
  就在应浚以身殉国的瞬间,屈涛带着的增援部队终于出现在了动子岭下。
  那一声爆炸把冲上去的十几个鬼子都炸成了碎片,而突然出现的中国军队援军,让日军的指挥官错误得判断侧翼阵地已经被全线突破,当即下令军队暂时后撤。
  其实只要日军能够坚持下,动子岭将完全被日军所控制。
  但日军指挥官做出这样的决定,完全是在这些天的进攻中为中国军人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惊,直到现在他还依然无法相信动子岭上已经没有一个活着的中国军人了……
  690团二营一连的兄弟们,在动子岭上整整坚持了几天!
  干粮吃完了,他们啃食树皮青草果腹;水喝光了,他们用自己的尿解渴;子弹打尽了,他们就用石头砸,用刺刀挑!
  九天来,动子岭始终牢牢地掌握在一连的手中。
  一连以全连阵亡的代价,完成了中国军人的使命,他们的名字,光照千古!
  动子岭这个小小的,在战前毫不起眼的小山头,因为这一战而名动四方。一直到了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