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初唐美好生活 >

第32章

初唐美好生活-第32章

小说: 初唐美好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耘饷葱【涂忌瞎胙В嗌倩故怯行┎环判牡摹K勺急噶嗣魈煲低档脑诿磐饪纯幢Ρ垂肱氖视η榭鲈趺囱
  
  魏叔玑拍拍自己的小胸脯,“娘亲,玑儿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了,才不会哭鼻子呢。您就放心吧。”
  
  见魏叔玑这么雀跃,裴氏也不好说什么打击她的话。就转移话题,说了些别的事情。
  
  果然,从第二天开始,魏叔玑就过上了开蒙的日子,每天忙的团团转,根本就没有其他时间去想东想西。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她前世所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她学起来有点困难,不过还好,前世见得多了,现在学的基本上都是打基础的东西,她倒没什么适应不良的情况,每日的学习虽然累些,但也充实了很多。
  
  特别是师傅教了识字,她没事的时候练练大字,或者去魏征的书房找一些游记、史书的看看,还能排解些苦闷,顺带着也了解了不少大唐的民风民俗,这让她对这个时代的了解更加深刻了些。
  
  而且,芳娘身手确实不错,明显有几把刷子,她跟着学了些日子,身体素质好了很多。连伤寒也很少得了。
  
  正式上课的头一日,裴氏不怎么放心,非要在门外看着。待看到魏叔玑确实适应良好,师傅上课也蛮尽心的,她终于能放下心。以后就再也没有管过魏叔玑学习的事情了。

第五十一章 出事

  就这样,魏叔玑开始了每天不停歇的学习生涯,每天忙得团团转,精神也振奋了不少。
  
  在学了三个月之后,魏叔玑很顺理成章的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识字什么的学的很快,让自认见过不少大世面的沈氏也惊为天人,又喜又忧,喜的是,魏叔玑算是她教出来的徒弟,徒弟有本事,她这个师傅面上也有光;忧的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徒弟这么聪明,她怕再过一段时间久没有什么可教她的了。那样自己还能吃什么喝什么啊。
  
  不过想到其他的,沈氏心里又平衡了很多,她这徒弟识字的速度那是够快,但学规矩就跟其他的大家闺秀差不了多少,不然自己过些日子就得请辞了。
  
  至于其他的,除了厨艺、医术,基本上魏叔玑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学的进度自然没有别的快,但也被几位师傅称作有悟性了。
  
  魏叔玑最满意的,就是自己学古琴、医术的进度蛮快的,或许前世学心理的时候,涉及到不少医学方面的知识,即使那些基本上都是现代医学,但一通百通,医理的东西应该都差不多,反正她学的是挺快的。
  
  后来,她有一次故意在魏征和裴氏面前露出了自己的算术“天赋”,然后她就顺理成章的接手了郑国公府所有的产业的账本。裴氏也很偷懒的把自己的嫁妆铺子的账本交给了她(。kanshuba。org)看书吧。
  
  通过看账本,魏叔玑算是明白了,以前看的小说还真对,这魏征府上还真是穷得响叮当,完全就不像一个国公府。说不定连一般的知州府邸都比不上。这些年下来,除了魏征的俸禄和李二陛下时不时的赏赐,还有裴氏一个稍微有点进项的庄子和一间值钱的铺子,府里竟是没有其他的进项了。难怪府里的日子越过越艰难。要不是这次魏征算是开了尊口,允许府里可以与卢国公府和魏国公府一起置办些营生,说不定府里众人都得喝西北风去了。
  
  家里人不多,但花销挺大的,她四个哥哥去国子监上学,是要交束脩的;她在府里的闺学请的几位师傅也要给工钱;府里的仆从需要给月钱,七七八八算下来,基本上算是入不敷出的,要不是裴氏偷偷用嫁妆贴补家用,这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
  
  魏叔玑暗地在心里叹了口气,自己任重道远啊,看来还得多想些赚钱的营生啊。
  
  只是她现在每天都得上课,只有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想东想西,通常什么还没想出来呢,就渐渐的睡着了。
  
  正当她想到了新的赚钱路子,正去裴氏的屋子准备去找她说,就见庆娘慌慌张张的跑进屋子里来禀报说:“夫人,不好了,咱们家铺子出事了,魏国公夫人、卢国公夫人派人来找夫人去议事。”
  
  裴氏一听惊了,忙叫了来人来问话。魏叔玑自然也挺了个明白。
  
  原来自从上次魏叔玑让门房魏老头帮着做出床之后,裴氏就跟崔氏、卢氏提议,几家国公府合伙开办了家具作坊。
  
  见有这么“钱途”的作坊,崔氏他们很精明的商量着先做出足够量的家具,再一次性推出市场。魏叔玑知道了以后,心里那个感叹啊,谁说古人笨的啊,人家也聪明的紧啊,就连这市场营销的活计,人家也能清楚的知道。
  
  找了不少能工巧匠,用了不少木料,赶制了2个月,才赶制出500多件家具,卢氏她们看投放市场的时机也到了,就新开了间小铺子。因为做工精湛,用的都是好料,又是最新潮的款式,再加上前些日子崔氏和卢氏故意的在家里显摆,所以这些家具一投放市场,就受到长安城上下的追捧。权贵之家无不以有新式家具为荣,要是哪家宴客的时候,没有这些新式的家具,肯定会暗地里被人耻笑的。
  
  即使崔氏她们刚开始把家具的售价订的很高,后来见买的人太多,就又提高了价钱,可谁承想,就这样也没挡住高门大户购买新家具的热情,还是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每天店里等着买家具的人多的是,不到10天,店里那500多件家具都卖光了,顾客们下的订单都排到两个月之后了。这批家具下去,就把三个府的本钱都赚回来了,乐得裴氏、卢氏和崔氏笑得都睁不开眼了。直说魏叔玑就是那能财神爷。
  
  按说生意好是件好事,但生意太好也是个问题,人家很多权贵之家都要买东西,家世不如国公府的还好说,直接好言好语的劝着,人家再心有不甘,看看三家的家世,都不会再说什么了。可要是什么王府啥的,那就不好说了。还好,他们之前已经送了不少去几家王府。
  
  而且现在坊间有不少人家眼店里的生意好,都也开了几间相似的家具作坊,很是影响到了店里的生意。偏偏祸不单行,刚才店里的掌柜收到一张名帖,署名是某位王爷,说要入股这家具作坊,看那架势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这下,崔氏和卢氏都不淡定了,就想找裴氏商量商量一下。看看这件事到底该怎么解决。其实现在崔氏她们也不知道那位王爷到底是谁。
  
  魏叔玑一听这话,心里松了口气。无比庆幸当时跟裴氏提议要联合另外两个国公府做这单生意。文臣武将都有了,中间又有两个宰相府邸,实在不行的话跟那个莫名其妙的王爷死磕,斗个你死我活。她就不信了,以三家在李二陛下心中的地位,还比不上什么王爷。即使不行的话,就把这产业献给李二陛下呗。
  
  王爷?魏叔玑一惊,突然想起了上次绑架自己的貌似也是个王爷,(这还是后来裴氏无意间漏得口风)会不会这次想要谋取家具作坊的人和绑架自己的是一个?到底是谁这么没品?这么爱跟他们郑国公府过不去?是针对自家还是无意的?这一项项想的魏叔玑头疼。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看不到的敌人最让人无法防范。
  
  看来她得赶紧去查查看了,最好魏征同志亲自去找,那样的话会更加有效率。哦,对了,卢国公程咬金手下不是有很多亲兵吗?很多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想来如果让他出马,可能比老爹魏征还要强悍。
  
  想到就做,魏叔玑趁着屋里没人,跟裴氏这样提议道。裴氏点点头,写了封简短的信让府上的小厮赶紧送去给崔氏。

第五十二章 想方

  在等候崔氏的回信时,魏叔玑也没闲着,关上门和裴氏仔细讨论着府上到底是得罪了哪位王爷。反正整个大唐能被称为王爷的,不就是那么几个人吗?随便扒拉扒拉总能露出些蛛丝马迹的。
  
  对大唐初年的王爷,魏叔玑了解的不是很多,知道的最多的,就是李二陛下几个比较“著名”的儿子:皇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泰、齐王李佑、晋王李治。
  
  皇太子李承乾,年长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好男风,其他的倒没什么大毛病,几次李二陛下不在京城,派他监国,国事处理的都挺好的。但最后还是被废。也不知道这会儿他的腿有没有出现毛病,如果没有的话,怎么的也得想些招啊。也许多对他进行些规劝,说不定他那些毛病会少些。唉,母性大发了哇,魏叔玑总能想到经典种田文大唐御医》里面那个有些孤寂的“坏”太子承乾,她总觉得,太子承乾比那个个性软弱的晋王李治更加适合做大唐的皇帝。再说了,她记得老爹魏征去世之前还曾担任过太子太师的呢。
  
  吴王李恪,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文武兼备,身份高贵,李二陛下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但因为出身,被长孙无忌等人所忌,后来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与同母弟李愔被控谋逆,双双被害。算是一个风流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是隋炀帝的外孙,说不定还真能成为一国之君。
  
  魏王李泰,是嫡次子,好文学,为李二陛下所喜,长大后本该回封地,但被李二陛下留在长安,还特意为其建馆修书,使得其野心膨胀,以为李二陛下是暗示他将为国之储君,在朝中到处与太子承乾作对,很多小说里都说他表面上为人谦虚、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心眼小的可以,最是记仇,属于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后来还是李二陛下看情况不对,在废了太子承乾之后,立马将其发配到了封地。嗯,这么说,他也是有可能的。
  
  齐王李佑,母阴妃,本来就不为李二陛下所喜,后来因为牵扯到谋反,被贬为庶人。他算是典型的浑人,不是看不起他,魏叔玑总觉得以他的智商,要是和别人家有仇的话,肯定是会光明正大的招数。
  
  晋王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算是个守成的君主,没什么特别出彩的政绩,最著名的也就是纳了他老爹**里的才人武媚娘,最后连大唐的基业都没保得住。只是他现在还是个跟自己同年的小正太呢,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去算计人呢,肯定不会是他。
  
  对了,说到武媚娘,现在是贞观十年,快到贞观十一年了,也不知道这位御姐有没有踩着风火轮进了李二陛下的**去做了才人。说实话,魏叔玑对武媚娘的观感不是太好,作为一个母亲为了权势连亲子亲女都能狠得下心杀害,已经心毒的让人心凉了。母亲不是世间最美好的人吗?反正,魏叔玑对她是不喜的。
  
  这么说来,太子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泰都是有可能的,再问问裴氏大唐其他的王爷,魏叔玑瞬时觉得头大。
  
  唐太组的子孙封王的有15人,唐世祖的子孙封王的有2人,唐高祖的之子封王的有18人,李二陛下之子孙封王的有12人,看着人少,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数字,魏叔玑头大了,这要排除到什么时候啊?况且里面还有不少是她以前听都没听过的,这怎么理啊???就算是有裴氏一直在旁边解说着,但她自己也有好几个王爷是根本就不熟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