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152章

最后的三国-第152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胤知道,此事如果摆在桌面上协商,就算是吵破天,也不一定能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所以刘胤这次是独断专行,事先没有跟任何人商量,此刻更如同是下了最后通牒一般,如果这些部下能跟他一条心,自然是最好,如若不行,就此分道扬镳,也不算伤了和气。

张乐当即跳起来道:“大哥你这是哪里的话,咱们既然是同生共死的兄弟,自当是不离不弃,就算是龙潭虎穴那又何妨,兄弟们自当陪你去闯,脑袋掉了大不了碗大的疤,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赵卓亦拱手道:“大哥去那,做兄弟的必然誓死相随!”

高远和邓朴虽然没有张乐赵卓那般与刘胤兄弟情深,但自从追随刘胤以来,屡建殊功,两个人对刘胤也是相当的钦佩,虽然刘胤的计划听起来有些疯狂,但从刘胤勿用置疑的口气和坚定的态度来看,刘胤对计划还是相当有信心的,这种信心也感染了他们,何况张乐赵卓已经表了态,高远和邓朴也是有血性的汉子,岂能在此时退缩了,当下也拱手道:“末将愿誓死追随将军!”

刘胤很满意地点了点头,现在危难时刻,就必须拿出点勇者的魄力来,身为军人,没有点知难而上视死如归的血性就不配称之为军人,他转目望向傅佥,现在没有表态的就剩傅佥了。不过张乐赵卓是他的兄弟,高远邓朴是他的部下,而傅佥却是他的长辈,刘胤的目光不自觉地柔和了一些。

傅佥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阳安关之战,某早有抱着必死之决心,能苟活到现在,也只是想为大汉再尽些棉薄之力,文宣你既有志于此,某又岂有可落在后面,不论生与死,算上某一份便是。”

刘胤大喜道:“众人同心,齐力断金,雪山冰峰虽险,我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之路。既然大家如此相信于我,我也就坦诚相告,诸位放心,,我们绝不是前去送死,此行便是要见证大汉王朝的再度崛起,创不世之功业,在座诸位,将来都是大汉的中兴之臣。”

进军关陇,那绝对是大手笔,如果真的成功的话,那便是经天纬地之功。大家之所以肯以死追随刘胤,就是刘胤曾经有辉煌的战绩,阴平道阻击邓艾,青阳浦血战陆抗,刘胤的表现相当地出彩,他的谋略,他的气度,都令人心折,众人知其心志甚坚,决定了的事也绝不会再更改,他们既然决定死命追随,自然也就对关陇之地神往起来。

刘胤将自己的计划详述给了诸将,众人别无异议,各自下去准备。

张乐走在最后面,瞧得众人出了大帐,他悄悄地低声问刘胤道:“大哥,你跟我交个实底,此次前往关陇,能有几成的胜算?”

刘胤瞧着张乐一脸猥琐的模样暗暗发笑,道:“方才你不还是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这么一回会工夫,就又缩回去了?”

张乐故意地挺挺胸,道:“谁说我怕死了?我不过是随便问问!”

刘胤道:“你这个问题可算是难住我了,行军打仗,天下有常胜将军吗?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之上,局势往往瞬息万变的,有时候胜负只在一念之间。此次关陇之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说此战铁定能赢,那就是大话唬人了,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应当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人定胜天!”

第291章无当营

接下来的几天,刘胤一直忙着做出征前的准备。

当然,一切的准备都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刘胤除了和张绍有所接触之外,就连录尚书事的董厥、建宁太守霍弋、尚书令樊建等人都没有交流。当然不是刘胤信不过他们,只是出于保密的需要,越少人知道,此次计划的成功率就越大。

此次出征,刘胤在刘禅面前表示将要调动三万人马,此次刘胤升任镇北大将军,也就拥有了指挥三军的权力,为了出征需要,刘胤特地将麾下的军队重新进行了整编。虎步营和虎骑营归属中军,由刘胤亲自来指挥,高远仍为虎步营中郎将,邓朴仍为虎骑营中郎将。

阳安营和新成立的无当营组成了左军,由傅佥任左护军,负责指挥左军,张乐为阳安营中郎将,赵卓为无当营中郎将。

蜀汉的无当飞军乃是一支赫赫有名骁勇之师,是与曹操魏的虎豹骑齐名的部队。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在历次的北伐和内部平叛中,无当飞军一直是蜀军的中坚力量,木门道围杀张郃,就是无当飞军的功绩。

蜀汉的军人都是出身于军户的,世代为军人,无当飞军也不例外,而且无当飞军的兵员均是来自于西南诸夷和青羌的移民,民风剽悍,骁勇善战,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锐不可挡。

不过无当飞军的结局也是相当的悲壮,在姜维的第七次北伐中原之时,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撤离,无当飞军在指挥官荡寇将军张嶷的率领下,死战不退,杀敌倍之,最后张嶷和五千飞军壮烈殉国,无当飞军从此成为绝唱。

虽然说无当飞军做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存在了,但从那些无当军军户出身的士兵依然活跃在蜀军的各支队伍之中,屡立战功。

这次到达南中之后,刘胤就向刘禅提出了重组无当飞军的建议。无当飞军最擅长的就是山地作战,刘胤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让他萌发了建无当飞军的打算。无当军的军户多年之前就是从南中迁移到蜀中的,此次回归之后,刘胤专门派人对无当军户进了核实,将分散到各军各营的无当军户子弟专门抽调出来,又将适龄的青年全部征召入伍,还在西南蛮夷之中重金雇用一些肯入伍的悍勇之士充实到新成立的无当飞军中。

通过努力,无当飞军的重建卓有成效,刘胤将之编为无当营,由赵卓来担任领军。

右军则以原先的阎宇军为班底,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新兵,右护军的职位刘胤考虑许久,决定由虎贲中郎黄崇出任,黄崇虽非勇悍之将,但此人在激励士气,指挥作战方面颇有才华,极富韬略,青阳浦之战时和刘胤也算是配合默契,为右护军的不二之选。

不过黄崇此时还是在虎贲军任职,归卫将军董厥统领,不是刘胤的部下,刘胤自然无法直接调动。刘胤面奏后主刘禅,提出了调用黄崇,刘禅一口应允,加封黄崇为翊军将军,调任镇北大将军刘胤麾下为右护军。

至于右护军以下的两个营中郎将,刘胤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决定任用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和罗宪之子罗袭来担任。虽然二将都比较年青,但他们的父亲都是殁于此次战争,诸葛尚和罗袭都有强烈的复仇之心,几次拜于刘胤的门下,想入伍参战,为国效命,为父报仇。刘胤便任用二人为中郎将,分别统辖永安营和白帝营。

至于中军方面,陈寿任主薄,马融为帐下督,参军起用了何攀和杜轸。何攀和杜轸是蜀亡后仕晋的大臣,现在蜀国可以说是位卑职微,默默无闻。何攀此时仅为郡中一小吏,杜轸也不过是蜀郡的功曹,刘胤深知二人的才华,刻意地征辟他们为镇北大将军参军,充实为自己的幕僚。

按编制,刘胤麾下三军六营共计三万人马,不过这只是吃粮饷的人数,属于正式编制,但还有各将领的私兵部曲则是不统计在内的。因为私兵部曲不在朝廷的正式编制之内,粮饷也是士家将领们统给的,光安平王府和马家,就有不少于一千的私兵部曲,其他各家士家也不在少数,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刘胤此刻麾下,三万五千人只多不少。

三万五千人要北伐,所需的粮草军械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刘胤一直就致力于这项准备,早就派遣主薄陈寿前往汉嘉去筹措粮草。

汉嘉郡是刘胤此次北伐要走的最重要的一地,从汉嘉郡一路向西,便可以看到巍峨的雪山连绵起伏,这注定汉嘉郡将成为刘胤北伐的起点,先期在汉嘉郡筹粮则可以避免刘胤从南中长途运粮的负担,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经营好汉嘉郡,是一个首要任务。

当然,汉嘉郡原本就是山高林密,道路险峻,人烟稀少,现在遭逢战乱,老百姓死的死,逃得逃,整个汉嘉郡也几乎难找到几个活着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依靠汉嘉郡提供数量足够的粮草辎重,似乎很困难。

所以,还得有一部分物资在南中完成收集任务,最关键的是如何搞御寒衣服。

无论是蜀地还是南中,气侯宜人,就算是最冷的寒冬腊月,也不过是多加一两件衣服而罢了,根本轮不上象北方那样需要很厚的御寒衣服。

但翻越雪山,却是迫切地需要大批量的御寒衣服,至少必须要人手一套才行。

所以刘胤必须得缝制出三万五千多套的加厚衣服,以抵御雪山的严寒。缝制衣服本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流民众多,招募些有裁缝手艺的流民并不困难。

真正的的难题却让刘胤是一愁莫展,缝制些夹衣问题不大,但却无法解决一个保暖问题,翻越雪山极度寒冷,必须得用棉花絮的衣服才行。

但三国时代那儿的来的棉花?

第292章出征前的准备

棉花这种作物其实汉代的时候就有了,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直到南北朝时期,史书还明确有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而人们所穿的衣服,均是丝麻所制,士绅富户穿的是绫罗绸缎,平民百姓穿得是粗布麻衣。

蜀地和南中的气候条件决定这里的人们不需要穿太厚的衣服越冬,蜀汉官方也没有贮存足够的冬衣,就算是在寒冷的北方,士兵们冬天穿着也只有用麻絮填充的衣服,由于麻絮的保暖性能太差,所以也只有加厚保暖层,所以士兵的冬衣显得非常的臃肿不堪。条件好一点的则穿兽皮来保暖,但无论是野兽的皮毛还是家畜的皮毛都是价格昂贵的东西,很难大规模地普及。

所以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到了三九天气一般都是不用兵的,这个时候打仗,因为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往往要比打仗损失更大。

翻越雪山最大的困难就是低温寒冷,做好防寒保暖是首要的条件,现在冬衣缺乏,刘胤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否则三万多人马走到半路上就会被活活冻死。

兽皮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南中地区野兽可是有不少的,但短时间内制作满足三万人穿的皮衣这显然是不靠谱的,不过这些兽皮倒是可以大量采购,用于制作靴子、皮帽、手套等物品,做为大宗的冬衣,还得另想办法。

刘胤想到了前世所盖过蚕丝被,那玩意儿既轻且薄,防寒效果却是要比棉花还要好,蜀中的织锦业发达,而蜀锦的原料不就正是蚕丝吗?刘胤立刻派人到官仓里查看,果然在官仓之中还存放着上万斤的生丝,当初从成都撤退之时,这些生丝和二十多万匹锦绮丝绢被一起运到了南中,在这个时代丝绢和粮草甚至比金银铜钱还具有保值功能,战乱年月,人们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愿意要金钱,丝绢在当时可是真正的“硬通货”。

刘胤毫不客气地将这上万斤的生丝笑纳了,刘禅已经放了话,人尽其选,物尽其用,这样的支持力度让刘胤非常的感激,谁说刘胤昏庸无能,在关键的时刻,还是有贤明的一面嘛。

做一件冬衣大约需要生丝一斤左右,显然官库中的存货是不足以装备全军的,于是刘胤又出高价在民间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