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天劫炼仙录 >

第130章

天劫炼仙录-第130章

小说: 天劫炼仙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家的田租怎么这么高?朝廷的制度不是一亩税一斗二升吗?怎么要交两成半了?”

老农很奇怪地看了陶勋一眼:“小道长不知道,这天下谁家的田租不是四五成以上呀?邓老爷这算很平常的了,其的员外家都要多收半成以上。皇粮只收一斗二升不错,可邓老爷说了,他也得交皇粮,我们种他的地,总不能让他交吧,自然是我们代他交了。”

“那就算这样也顶多只有两成嘛。”丁柔忍不住插话。

老农象看怪物似地看着她:“小道长想是打小出家,不知道原因,如果交粮的时候你到衙门里看一看就明白了。”

漫说丁柔不明白,就是陶勋、孙思正也不明白怎么回事,见老农渐有惕色,不敢多问,道声谢走了。

三人走走停停,边走边打听民风民情,一路上所见所闻与陶勋在京听到的传闻出入很大。

枰浍镇周围是县境内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平地,开辟良田一万多亩,这些田地中的七成半属于以邓宏景为首的十七户大户,其中邓家一户就占田两千余亩,周围十一个村落的八百多户农民绝大多数靠租田耕种过活,邓家的田租不是最低,也不是最高,其他还有三成半,最高到五成,农民辛苦耕作一年的结果连肚子也吃不大饱。

此外,一多半的农田水利多年没有整修,旱时无水雨时内渍;桥梁道路多有损坏,三人路上亲眼看见一个用两段木头架在桧溪上的简易木桥突然朽断,桥上的人掉进水里。

快近中午,三人施缩地术加快脚程进入县城。

县城有城墙,高两丈半,方七里,除城门楼用青砖砌就之外其他很多墙全用土夯成,经年风雨冲刷下早已斑驳不堪,很多处剥落垮塌。

由于近正午,守城门的几个衙役轮流吃饭,盘查松很多,三人没费周折就顺利进入东门。

孙思正带两人走进路边一家酒馆,这间酒馆门店挺大,不过里面设施简陋,每张桌上的菜不多,围坐的客人却不少,显然在食客多是普通百姓。

在这里吃饭的人很多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服,象他们三人这样穿着明显是绸料的道袍的人走进来自然显得很突兀,大家忍不住仔细打量他们,露出好奇而警惕的目光。

唯一例外的是掌柜,亲自上前招呼三人,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单独的位置,孙思正点了七八个菜,掌柜这才乐颠颠地回到柜台。

第九章 打听民情(下)

 他们进这种低档酒馆本是为了接近下层百姓,探听消息,没料到反而令酒馆里聊天的人噤了声,陶勋觉得很不自在。

孙思正是个老江湖,看出陶勋的尴尬,眼珠转了转,笑呵呵地大声向掌柜喊道:“掌柜,贫道是龙虎山天师宫凌蒙子,云游天下广结善缘,今天进了贵店也是跟掌柜的有缘,来来来,贫道送你两张太上平安符,将符贴在门上门神之旁,保你一年太太平平。”

掌柜的大喜,忙不迭走来恭恭敬敬地双手接下符纸,笑道:“我一看您就知道不是凡人,原来您是天师宫的仙长,小的这双眼睛真是白长了。到底是天师宫的符,就是灵,别的道长施符从来没有说保多久,您就明明白白地说是一年,必定灵验无比。小的谢过仙长恩赐,这桌酒菜我只收您半价,聊表弟子寸心。”

“不必了,”孙思正大手一挥:“饭钱该付多少就付多少,贫道带徒弟下红尘走这一遭主是要为积功德,你少我饭钱,不是要折损我们的阴功么?”

坐在邻的一个老汉道:“凌蒙子仙长,您天师宫除了画符厉害之外,算命厉不厉害?”

“不是贫道夸口,贫道看一相,可算定三生之事。”孙思正笑嘻嘻地看着这人道:“老哥坐在这里喝酒,想必是因为家中不和吧?”

“咦?仙长果真是高人哪。”老汉露出惊讶表情,迫不及待地问:“您看我家这事可有解?”

“呵呵呵,令妻舅本无甚大事,嫂夫人想必现在已经得到好消息了,你现在开始数数,不超过五十,令妻必定来请你回家。”孙思正摸着胡须十分笃定地道。

店里的人个个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有人开始轻声数数,很快其他人也跟着数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果然,数到四十七的时候,一名五十岁左右的妇人寻进店门,看见老汉后过来扯住他道:“当家的,我兄弟已经没事了,早上是我太性急错怪你,快回家吧,我做了酒菜给你赔罪。”

店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叹之声,那老汉先板起脸装模作样教训老伴几句,方自得意洋洋地领她回家。

等他们走了,另一人过来兴奋地对孙思正道:“老仙长,您真是活神仙哪。求您也给弟子算一卦,看看弟子能不能中举。”

这人是店里唯一穿长衫的人,不过长衫上已经有了几个补丁,孙思正也没有拒绝,令其报上姓名、生辰八字,看了一番面相,再看手相,这人肤色较白,手上没有老茧,手指握笔处的皮肤明显较厚,看来是个破落的秀才。

孙思正面带戏谑地道:“秀才什么不好做,偏生要做窃书的事,虽然没被东家发现,但这种有辱斯文的事已经被天文曲星官知道,你这辈子仕途上是不要作指望。”

众人哄然大笑,那秀才闹了个大红脸,不过孙思正算得挺准,他厚着脸皮苦苦哀求:“弟子知错了,不过弟子尚有老母幼子要养活,这事可还有个解救法?求老神仙指点迷津。”

“秀才,你命中无福禄贵相,如果能做童蒙塾师,或许到老时能沾一点桃李福泽。此去出南门往西南五十里,你马上前往,遇水则止,应当还有机会。”

那秀才二话不说,立即结清酒钱,按指点匆匆走了。

旁边有人叹道:“真神人也,虞撼川老员外正想给孙子请私塾,这件事我也是昨天刚刚听他家的长工老魏讲的,老神仙竟然都知道了。”

陶勋心里一动,向那人搭腔问道:“大叔,您贵姓?这虞员外是什么人呀?听你的口气对他好象特别尊敬。”

“免贵,姓甄。”那人报了姓,露出崇敬的神色:“说起虞老爷来,县里的人没有不夸的。虞老爷的大公子是同进士出身,在外省做到府推官,娶了本省参议吴子敬的女儿,次子是云州卫指挥使,他的身份也算尊贵了吧,偏偏他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话和颜悦色,从来不打骂下人;他宅心仁厚,租他家的地只要交两成半的实租,别说在本县、本府就是本省、全国也是最低的。

虞老爷急公好义,听说江湖上的汉子有了难处找到他,好酒好吃地招待,临走赠以银两,人称赛孟尝,四邻八乡的穷苦人家有灾有病,他只要知道了,必定派人送去钱粮汤药;他老人家扶危济弱,去年刘村一名寡妇的田产被几个恶霸使诈骗了去,他一张帖子发过去,硬是让几个恶霸将田产吐出来归还给原主,象这样的事可多了。虞老爷的武功那是天下无敌,有他镇着,咱秋垣县二十多年没闹过匪盗。”

“咦?我可听说藜龙山上有土匪出没呀。”陶勋故意点破。

“啊呸!什么土匪,谁告诉你的?那些不过是交不起税粮、当不起赋役的平民和外乡流落来的无业流民,都是老实本份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祸害到本地乡亲,虞老爷自然不会管他们。”

“虞老爷可真是大善人呀。”陶勋应和几句,转又问道:“其他的士绅人家怎么样?”

“本县数得着的大户有三十七、八户,其中二十五六户是官宦人家出身,家大业大不说,跟官府交结,势力不小,为人处事跟虞老爷是没法比的,只有几户勉强算得上乐善好施,其余的差远了,在乡下吞并田地,收高租,还逼死过人。其余都是商人出身,这些人为富不仁,放高利贷,对佃户、工人也盘剥得很厉害。”

“与虞员外比起来,谁的家业最大?”

“说到有钱有地、有权有势,还得数邓宏景邓大老爷,他当过知府,前年才告老还乡。他家里光良田就有一万多亩,各处乡、镇都有宅地产业,县城里一半的店铺都在他的名下,钱多得几辈子也数不完。大公子在朝里做到刑部主事的官职,拜了执政的裴大人做干爹,嫡出的小女儿嫁给本省布政左使的二公子,庶出的女儿嫁给本府通判的公子,还有他的二公子、三公子都娶了本府、县里的名门望族家千金,可以这么说,凡是本府、县稍有名望的人家,都跟他家多少沾亲带故。所以说,邓大老爷在县里呼风唤雨,连县太爷也得看他的脸色。”

“邓大老爷也是个善人吗?”

“那可谈不上,比虞老爷差远了,虽然偶尔也捐钱修路架桥什么的,但那算什么,他家的地够多了,还在买田买地,看上了谁家的东西过不了多久准能弄到手上。尤其他的三公子,是个花花公子,最爱惹事生非,与一帮大户家的子弟整日里游手好闲干些偷鸡摸狗、调戏妇女的勾当,也不知坏了多少良家妇女的清白名节,但是家中财大势大,也无人管得了。”

“官府不管吗?”

“管他?且不说前任县太爷是邓大老爷的学生,就是省、府里邓家也有人照应,怎么管?谁来管?唉。”

“那倒也是。”陶勋跟着他叹了口气,继续问:“我听说前任县太爷可是个能干的人,政绩很不错,想必贵县的官吏人等也都人人勤奋清廉、公正无私吧。”

老甄突然起疑心,问他:“你这位小道长,怎么打听这么多事呀?”

孙思正掏出十几文钱递到甄手里说道:“老兄有所不知,我们打算到贵县化缘,各处码头都要拜一拜,马虎不得,不然化不到缘不说,反倒惹麻烦。”

“老仙长说得倒也是。”老甄见钱眼开,高兴得合不拢嘴,“前任的政绩如何我不好说,要说到县吏……嘿嘿,可不是象你们听说的那样,你们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最好多留个心眼,他们的手可有点黑呀,修路架桥、缉盗捕匪的正事做不好,借事敲诈勒索、欺负老实百姓的勾当个个是行家里手,尤其那个梅师爷梅良昕名副其实,真是个没良心的东西,鬼点子百出,到县衙办事如果没打点好他,你什么事也办不成,再容易办的事也要办砸。”

孙思正又问道:“那请问老哥,除了官府之外还有其他的码头吗?”

“嗯,这您可算问着了。鄙县不大,码头可不少。虞撼老爷的徒弟吸纳许多民壮一起成立了金剑会,专门维护地头秩序,保境安民。城南的鸿远镖局势力也不小,局主名叫郑东魁,在本省很有些名气,保的镖从没出过差错,镖局除运镖之外还给许多大户人家看家护院。

听说江南最大的青竹帮在城里也有分舵,首领名叫程天青,城里的药店、铁匠铺、杂货铺子多是他们的产业,传闻他们贩运私盐获利颇丰。另外还有一帮地痞、混混搞了一个什么关圣会,专门做那坑蒙拐骗的勾当,简直污辱了关圣爷爷的名头。”老甄说到此连连摇头,露出很不齿的表情。

第十章 起死回生(上)

 正说话间,外面街道忽然一阵喧闹,几串鞭炮噼哩叭啦响起,两个人麻衣孝服边走边抛纸钱,后面一人赶辆驴车拉了一副棺木,一个妇人哭哭啼啼地扶着棺木走在旁边。

那妇人年纪约二十五六,长得挺标致,穿着孝服哭得梨花带雨的模样颇有一番动人的情致,让不少人的眼珠子看得有些儿突出。

老甄看着送殡队伍过身,摇头叹惜:“唉,可怜啊,作孽呀!”

“甄大叔,这话怎么讲?”

“过世的人是城里茶油铺的李掌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