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超品 >

第51章

官居超品-第51章

小说: 官居超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暗中的行者是渴望光明的,陆家也是爱国的。

    商人们自发的串联起来,一封请愿书直接交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的手中。署名的都是名门望族的当家人:只要朝廷愿意发兵围剿流窜在大明海域内的倭寇,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江南子弟绝不含糊。

    在信使前往京城的时候,倭寇公然入侵明朝的消息也以极快的消息向四方传播着。

    宁王兴奋了,若是皇帝保护不了朱家大好河山,他愿意代劳!

    真是喜极而泣,借着倭奴犯疆的由头宁王居然要求恢复已被裁撤的护卫。←→

    “王爷,三思而行啊!”。谋士们纷纷劝解,现在天下承平,实在不是向皇帝发难的时候!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若是一直不作为,想要问鼎天下要等到何时啊!”。年轻的宁王仰天发出了一声哀号,宁王一支蛰伏了太久,他不想再继续等下去了。

    宁王的一章折子快马传到了京城,随后而来的还有三十万两白银。

    他愿意为君王分忧,这些银子就用做和倭奴做战的经费吧。

    除了宁王,其他大臣们也被震动了。

    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所有的封疆大吏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件事情:向皇帝上书陈词。

    藓疥之患已经成长成了一颗毒瘤,是该清除的时候了。

    做法更为激愤的,是西北的那帮边军。

    他们负有守土之责,即便是远在江南的忧患也进入了他们的眼帘之内。

    请战书一封接着一封,这些平时里放荡不羁的汉子们甚至越过了自己的直属上司,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折子直接送到御案前。

    信使来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人困马乏,无奈之中只能找了个茶摊稍微休息一下。

    店家在和信使聊天的时候竟然问出了一惊天的消息。

    倭奴攻击明朝的消息不胫而走,半天之后已经是妇孺皆知了。

    最先奋起的是一是一群读书人。

    消息传入太学,学子们当场****,不顾几位教授的劝阻走上了街头。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皇宫门外,整条大街都跪满了学生,皇帝一日不给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他们就一日不起来,直到跪死为止!

    其他阶层也行动了起来,京城风云雷动。

    皇帝遇到了难题,所有的大臣也遇到了难题。

    受到了攻击,是委屈求全呢,还是奋力一击?是祖宗的训令重要还是天下的百姓重要?

    大臣快速的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自保,以后做好防卫工作就可以了,一派主张对倭寇出兵。让他们明白冒犯大明的后果。

    不只是在朝堂上,内阁当中也上司乌烟瘴气的,两派人马一见面就吵。对于如何对付倭寇阁老们也有不相同的意见。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在争论。整京城乱成了一锅粥。

    皇帝彻底了失望了,他依为膀臂的治世能臣在面对一件棘手事情的时候居然手足无措了。

    他有点愤怒了,如此简单的事情还有再考虑吗?

    自明初建国以来,倭寇一直威胁着东南一带的安危。

    不可一世的蒙古曾横扫欧亚大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两次入侵日本,都遭到惨重失败。

    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毅然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日战争。

    但是两次战争的结果都以元朝的失败而告终。

    倭奴的日渐猖獗,是不是和这两次战争有关呢?是不是因为击败了元朝而生出了骄横之心?

    我大明非蒙元,不会任由倭奴胡来的!

    乾清宫中,弘治帝双拳紧握,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一道中旨发了出去:即日起解除海禁,东南沿海周边可自行组织团练,抗击倭寇,待到倭患消除以后,论功行赏。

    其中功劳大者可以授予正规武职,官职可世袭!

    圣旨发出去以后内阁不干了,没有票拟,皇上直接批红。那对不起,这就只能算是皇上您的私人书信,不能算政府公文。

    而没有和内阁商议皇帝就下了圣旨,显然是对内阁的不信任,甚至是蔑视。

    全体的阁臣一直抗议,要求皇帝从新拟旨,交由内阁审阅!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

 第七十七章团练使

    ps:感谢各位的打赏!拜谢!

    几千军民被倭奴屠杀的消息传到了出去,举国震动。

    皇帝一怒之下发了圣旨:开海禁,利用民间力量剿灭海盗。

    圣旨传到应天府,所有的官员都傻了。原因无他,这次传过来的只是一个中旨。这种圣旨没有经过内阁票拟,所代表的只是皇帝个人的意思,不能算政府公文。

    “究竟你们还是不是有卵/蛋的爷们,那么多的无辜百姓都被屠杀了,你们竟然还无动于衷?”。李公公难得霸气了一回,开始指责应天府的官员。

    虽然李公公慷慨陈词,但是其他的官员却没有了胆气。

    内阁没有批红,就代表着他们和皇帝的意见不统一。

    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向和谐,难道说这次却起了冲突?

    是否执行圣旨是一个问题,如何站队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按理说,他们的直属上级是内阁,没有批红的圣旨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官员的任免权掌握在内阁手中,而皇帝的性格又很和蔼,他不会为了拒绝执行一个没有批红的圣旨而发怒的。

    但是事实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官员们可以不考虑得罪皇帝的后果,但是却不能不顾百姓们的怒火。

    一旦他们拒绝执行圣旨的事情让百姓们知道了,只怕愤怒的百姓会将官员们连皮都吃了。

    “犹豫什么,若是还想在这个地面上混,就照着圣旨上所说的做,千古大业,就从今天开始了!”。李公公向前走了一步,大义凛然的说道。

    内阁一向和公公们不对付,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照着自己的良心做就是了,何必再顾虑那么多?

    东厂的公公不需要畏首畏尾!

    其他部门的官员不说话了,兵部的人却开始郁闷了,别人可以选择沉默,但是他们不能。

    每天都要前来请愿的乡绅,每天都有前来诉苦的百姓。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朝廷出兵,剿灭这群可恶的海盗。

    这些人此刻就在兵部衙门的外面,若是拒绝了圣旨,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就是,难道你们想让江南的百姓骂一辈子吗?陛下英明神武,什么时候做出过错误的决定?”。赵千户适时的向各位官员做出了提醒。

    当今圣上行事果断,绝对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

    “依照圣旨行文吧!”。兵部主事长长了出了一口气,做出了决定,他也安心了。

    即便是革职查办也比被百姓们骂死强吧。他也曾经是金戈铁马,战死沙场的人物,心中怎能没有愤怒?

    数千人被屠杀就这么算了?他能答应,他的手下也不能答应。

    弘治帝麾下的臣子,都是跟着他从最黑暗的时候拼杀过来的。

    世道再艰难,能比得上陛下接替皇位的时候?

    没说的,现在就是一个字,战!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我臣雄心犹在,陛下,让我们痛快的干一场吧!

    官员们散去了,兵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一条条的政令发了出去,进入了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传旨的太监还没有走远,又是一阵马嘶的声音。

    来的又是一个身穿锦衣的太监,难道说是皇帝改变了主意,向内阁妥协了?众人脸色一沉,以当今皇上的性格,还真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圣旨到。。。。。。”。太监开始扯着公鸭嗓子喊起来。

    官员们又是一阵忙乱,开始准备桌案,恭请太监宣读圣旨。

    官员们又吃了一惊,这次的圣旨和上一次一模一样,竟然只字未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李公公将宣旨太监叫到了一边,从袖子当中取出了一锭五十两的银子,然后送给了传旨公公,“这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皇帝没有经过内阁票就发了圣旨,为何短时间之内又发了一次一样的?”。

    传旨公公一掂手中的银子就知道了它的分量,脸上随即笑开了花:“我说老弟,你可看清楚,这次的可不一样,内阁的大人们可是批了红的,而且临来的时候李阁老和谢阁老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叮嘱过我,只要能将倭寇驱逐干净,可以不拘小节!”。

    银子到手,传旨太监便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都讲了。

    “这是在放权!”。李公公心知肚明,事情并不像他们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

    内阁之所以愤怒到不是他们到不是不同意皇帝对当下政策所做出的调整,而是认为他这种直接绕开内阁的行为不符合规矩。

    在很早以前李东阳等人就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事实。

    只是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所受到的阻力太大,他们无能为力而已。

    在外族入侵这一大矛盾的刺激下,传统阻力被压制了下来,此时再有人敢提起海禁的事情,只怕就是天下人的公敌了。

    内阁的阁臣都是老油条了,他们自然是懂得利用时机。

    双方一拍合,一份中规中矩的圣旨重新拟订了出来,让人快马送到了东南。

    李公公长出了一口气,在危机关头,如果皇帝和内阁争斗起来,只怕不是好事情。

    自从盐场发生了意外之后,李家彻底陷入了忙乱之中,盐场壮丁当场战死的就有几百个,这些人大多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们的工钱也是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

    留下一堆孤儿寡母整天以泪洗面,让人看了好不辛酸。

    李凌将这些人全部接到了县城,在永安巷给她们安排了住处,按月给她们生活费用。

    小八的父亲战死,小伙子整天忙着办理丧事,他心中十分愧疚,若是他一直留在盐场,他父亲也许就不会战死。

    “大少爷,无论如何,我都要给父亲报仇!”。他已经想好了,料理了丧事就去参军,哪支军队愿意打倭奴,他就跟着哪支军队干。

    “李凌,恭喜了,朝廷决定让你充任地方团练使,负责剿灭倭寇的任务!”。李公公带着笑脸来到李家,告诉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第七十八章烈士遗孀

    倭奴入侵明朝沿海一带,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盐场被毁,数千人遇难。

    可是做为倭奴攻击的首要目标,李家盐场却没有被攻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附近盐场中的人不约而同的奔向李家盐场,将那里视为自己能够得到庇护的最后堡垒,可见长工们对李家盐场的信任。

    锦衣卫和东厂早已将情况查探的一清二楚。

    李家盐场在上次成功狙击了倭奴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