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草清 >

第47章

草清-第47章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宏时也吐了口长气,刚才一番激论,还着实费了力气。

“老夫之学,不仅跳出儒法外,还不在五德中。”

五德?

李肆愣了一阵才明白过来,这话说的是,段宏时此学,对朝代更迭,另有一番见解?

“世人都言,真龙之气,存世不过三百年,以五德更替相承……”

段宏时这话,跟李肆后世接触的“王朝周期律”很有些相合,不过那个什么周期律,都只将朝代更迭归结为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社会结构破坏等等,即便只以李肆那点微末道行,也觉得这说法不过是中学教科书水准的东西。

他也跷起了二郎腿,等着段宏时的高论。

“老夫刚才说到过,帝王三等,御臣御制御势,势有天地之分。朝代更迭,本因都在这地势的驾御上。”

什么是天之势?

“风云山水,草木兽鸟,人外即天,天自有天道,不以人力人心而变,此乃天之势。”

什么是地之势?

“人立于地,食于地,来往于地,地结人道,此乃地之势。”

嗯……李肆大致是理解了,天之势,说的是自然,地之势,说的是社会。

“儒法之帝王术,求的是一个静,有所变动,靠儒遮掩,靠法支吾。天之势如风云跌宕,一直在变,这变化非人力所能撼,姑且不论,每朝算是同样的境遇。而地之势也自有一番变化,每朝立国,立起经制,就像是砌起一座堤坝,地势变化也如江水,年年蓄积,这堤坝却不曾加高,更不敢想掘堤引流,只能等着江水蓄满,最终崩堤。”

“宋时王安石,明时张居正,都想对这堤坝动手,可前者生出‘丰亨豫大’,北宋覆灭,后者如一剂猛药,余毒至今。”

这说法的细节李肆有些不明白,可大致道理懂了,儒法要的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人人安守本分,各不逾矩,士人和帝王的统治就能万万年。可社会是一直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自己被变了。

“那么,地之势,该怎么去看?”

李肆问到了要点。

段宏时呵呵轻笑,又转了话题。

“李肆,你对气理之论是怎么看的?”

李肆傻傻摇头,心中只两个字:“臆想!”

儒家的气理之论,就李肆个人而言,那都是群死宅捧着脑袋瞎想出来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话说得圆润周到,逻辑自洽,目的就是让别人无懈可击。归结起来,本质就是让儒家士子们能把握所谓学问的制高点,自我YY而已。

“那么对于这理学,你也该是不甚了了,正好……正好……”

段宏时笑得很有些贼。

“程朱理学,轻技贱器,说什么器乃各有适用,理不相通,不过是理的细枝末节。可到明末,格物究器之学却异常兴盛,老夫这番言论,放在那时,根本就算不得骇人之语。眼下在这……朝说出口,那就是下乘而无稽之论。”

正说到这,远处琴声铮地滑了一下,段宏时又是一声嗯咳,转回了正题。

“看势,得由器而入。”

他这话出口,李肆皱眉,难道这老头,是王夫之的弟子?王夫之说的就是器中见道,器道合一。算算王夫之现在……死了二十年,段老秀才的年纪,应该还能凑得上。

“你可知道,明亡之因是什么?”

段宏时打断了李肆的杂念。

第五十七章 手握人财军,我心即帝王

明亡之因,这话题大得没边,也忌讳得不行。

“没什么忌讳的,本朝可算不得亡明之因,虽然……嗯咳!”

又一声清亮琴音,打断了段宏时的发挥,李肆瞅了一眼远处,心想这个侍女跟老头的同步率居然这么高呢?

“官绅压迫太重,皇室贪淫奢侈,天怒人怨,满天下草民揭竿而起,最终亡在了李闯手里,大概……是这样吧?”

李肆随口背着标准答案。

“压迫?贪淫?哈哈……”

段宏时的笑声带着点愤懑,可李肆注意力还在那个脑袋一直埋着的侍女那,并没注意到。

“天灾不算,你可知明末之时,即便算上地方官僚绅胥的压榨,草民之累,也并不比现在重?”

段宏时低低说着,像是刻意不让那侍女听到。

李肆脑子一个激灵,转过头来,盯住了段宏时,这可是危险言论!和他对视的段宏时也是凝神以待,正在观察着他的神色。

“真的?”

李肆也低声反问,转了转眼珠,再重复了一声:“真的”,这可不是反问,而是确定。

以凤田村之前的遭遇来看,就在破家流离的边缘挣扎着,不是老百姓变得麻木了,加之官府又有张天罗地网,他可真不相信村人不反,至少拒交皇粮那种程度的事,早就该干出来了。

“真的。”

段宏时接着低声道:“本朝承袭前明的赋役,其中人役部分,本在前明多折入正税,而到了本朝,这部分被掩去了来处,人役依旧还在摊派。本朝对亲民官的考成,钱粮必须十成收足才算合格,就算绅衿也不能免】,而前明只是六成,收到七成就算优异,绅衿也都全免。算下来,前明草民所累,怎么也不该比本朝重。”

见李肆微微皱眉,段宏时轻笑:“本朝所谓免三饷,多恩免,那不过是手脚耳。”

李肆已经是信了,但这就难理解了,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到了眼下,负担更重,却一个个乖乖地当顺民?仅仅只是剃头就剃乖了?

像是对李肆的反应放了心,段宏时继续加码:“所谓的贪奢,前明皇室和各地藩王,的确奢靡巨耗,可与本朝相比,却并非有天壤之别……”

李肆点头,也压低了嗓音:“旗人数十上百万,足以抵前明皇室所费。”

段宏时接着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啊,哪里呢?

霎时间,绿营汛塘的分布,乡绅官吏的勾连,对地方变局的反应,一连串的场景在李肆脑袋里闪过。

以对地方的掌控深度而论,满清确实远远强于明朝。

“就说这造反,有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能活下去却偏要造反的难道没有?前明到本朝,后者裹挟前者的事例比比皆是,差别只在本朝能将这可能压到最低,前明的手脚却弱了许多。”

这话李肆不必想就能理解,之前在寨堡剿灭的那帮贼匪,放在明朝,不知道会膨胀成一股多大的势力。

段宏时悠悠长叹:“前明国策,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甚至出县城都不允许。后来迫于形势才有所更张,可祖制却像一道槛,始终掐着朝廷控制地方的手。以地方和中央的相处形势来看,就财税而论,本朝比前明挖得更深。前明留给地方的钱粮存留还在三成左右,而本朝给地方的存留不过一成,但是……”

远处那侍女也是悠悠一叹,李肆没好气地瞪了过去,看到的依然是一颗埋下去的脑袋。

“但是,前明没有本朝的捐纳之途【2】,地方乡绅和朝廷在‘利出一孔’上颇不一致。前明的镇戎被本朝分割得异常零碎,汛塘星罗棋布。前明虽崇理学,却不独尊,人人耳目宽裕,本朝……本朝对地方的管治,在亲民官上削弱了,却在礼教和兵事上强化了,总而言之……”

段宏时给出了结论。

“明亡,在于粗疏!”

李肆越来越想问,您老真是不是后世穿过来的?这个结论虽然也有些粗疏,可跟后世黄仁宇的观点性质相似。黄仁宇就认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破产,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在于明初国策大幅度退步,没让政府挑起更多责任,而只指望乡间自理,由此也没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财税机器,外忧内患,还有天灾,这才亡了国。

“要看到这样的势,不是去翻儒家的道德文章,不是去查法家的典章规制,而是得分析具体的国政枝节,这些东西,对儒法之士来说,那就是器。正是在这些器上,老夫方能看到势!”

“老夫前二十年学儒,后十年学法,终究看不透世势。之后为生计而作师爷,视野才豁然开朗!”

“这地之势,看的不是历代帝王、朝堂诸公他们说什么,作什么,看的是他们作成了什么样子。老夫之学,根基就在一个字:真!”

“究枝节之真,合大势之真,儒是在说,法是在做,老夫尽皆不管,埋头只寻这真!”

这话让李肆感慨不已,这就是后世的大历史观啊。后世研究历史的方向就是这样,甩开官史,以零碎实证而上,由一点摸一面,再来跟官史比对,是一种解剖学的思路。

真没想到,这样的东西,自己居然在1712年听到了。

也真没想到,这老头同是一肚子反水……

李肆神色复杂地看着段宏时,想继续深入这个话题,犹豫了一下,却又放弃了。以这老头的年纪,对明朝还带着眷念是很正常的,话语间带些牢骚,随口抨击几句,都能理解,可真不能跟反水混淆,自己的心思,还是小心藏着的好。

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话说得深了,段宏时停了下来,闭口不言,琴声又缓缓响起。

沉默了好一阵,李肆再度开口。

“那么老师,又该如何以这真字,以器见势?”

段宏时呵呵一笑。

“你这就问到了实处,老夫要教你的东西,都含在这问题上。”

他举起手,竖起了三根指头。

“其实就三个字,人、财、军!”

李肆心跳加快,真是要说造反么?是不是接下来还要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的?

“以知县李老爷为例,他最要紧的是哪三件事?钱粮!刑名!安靖!”

段宏时连话带神色,粉碎了李肆的妄想。

“钱粮即是财,财兑万物,无财寸步难行。刑名对应人,上迎下抚,周应人心。军对应安靖,否则财不留手,人不回头。照着这三点去抓枝节看,就能窥得势头的真。小势汇大势,总归而上,这地之势就能明明白白。”

老秀才这帝王术,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这只是总则,而李肆也只是隐约有所领悟。

可他接着就醒悟到一个绝大的问题。

“老师,我……到底学来何用?”

段宏时也愣了片刻,接着脸上泛红,生气了。

“你这蠢材!这两个多月来,你能逢凶化吉,连番整治了钟上位和杨春,不就是借势而为吗?可惜你只是懵懂自行,并未自觉。如果能察知前势,何须还如这般缩手缩脚,只等着别人欺上门?想做什么……”

段宏时深呼吸:“借势而上,自有作为!”

李肆揉脑袋,已经被这老头塞了一脑袋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真是没想明白。

段宏时接着沉声道:“老夫这帝王术,讲的就是……我心即帝王!”

嘣……

远处那侍女的琴弦断了,李肆额头也微微出汗。

“老师是否姓黄?”

李肆乍着胆子问,思想这么超前,胆子这么明显,他简直怀疑是黄仁宇黄老先生穿越而来了。

“老夫名讳你都敢忘!?至于什么黄,老夫确实受教于梨州先生,遗憾的是,不曾名列门墙。”

段宏时到处找着东西,似乎是想敲李肆的脑袋。

“弟子说的是另外一个黄……”

哟,还跟黄宗羲学过?李肆锲而不舍,继续求证,段宏时一怔,脸上扭拧起来,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咳嗽。

好吧,黄老先生在那个时代,早就过世了,想想黄宗羲那一辈人,思想格外开放,教出这么个叛逆弟子,也还勉强能说得过去。

李肆放弃了追索,心中却是微微激动,这么说,自己还勉强能算是黄宗羲的徒孙了?虽然只是外门弟子……

“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