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草清 >

第655章

草清-第655章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狗儿一般贴在地上,找着地板石砖上的一丝凉意,牢门忽然打开了。

“姐姐!”

“主子!”

茹安和李莲英的声音混着急急脚步声响起,茹喜喃喃自语着,“这是在梦境?”

挺着大肚子的茹安出现,接着是李莲英扑了进来,急急帮她解镣铐,茹喜幸福得一下晕了过去,不是梦。

两人既然能来探监,能解她的镣铐,自然说明她脱困了。

“皇上还是念着我的……”

醒转时已置身一间偏僻厅堂,茹喜泪流满面地道。

茹安泪如泉涌:“姐姐……皇上已经……”

“皇上中风……宗亲反乱……建议政王大臣会议……废弘历立弘时……”

一连串惊变道来,茹喜脸色不停青白变幻,但在茹安和李莲英紧张的注视下,却没再度晕过去,也没什么激烈的情绪。

“原来不是皇上放了我啊,我真是一厢情愿了,中风……这是老天爷罚他!该的!这大清江山乱成这样,也是该他的!早不听我言!蠢货!白痴!二愣子!疯子!”

两人可不清楚,茹喜心中正交织着满满的幸灾乐祸,以及无尽的悲哀。

“福敏放的我?怎可能是他?他可是弘历的人,他背后是谁?徐元梦吗?不……不是他作的主。”

杂乱心绪很快就被驱开,茹喜眼中精光闪动,正在急速算计着。

“十四肯定出来了,他们要扳倒皇上,就得有十四坐镇,看来是十四的主意,呵呵……哈哈……”

笑声回荡,茹安和李莲英怯怯地对视,不明白自己的姐姐/主子在乐什么。

茹喜咬牙道:“妹妹,小李子,这大清江山,正到覆亡的边缘。可我能救这江山,也只有我能救!十四就是清楚这一点,才把我放了出来!”

茹安和李莲英不懂时局,就觉茹喜这话也太过了。以前是因为李肆需要她跟雍正联络,才有这十年的富贵和名位。可如今,不仅雍正被逼宫,李肆也早已弃了她这条线,还有什么可依凭的?

茹喜一副好戏自在后面的腔调,淡淡地笑道:“且等着吧,等到……”

透过窗户,看向南面,茹喜道:“等到他伸手那时,不管那帮议政王大臣有多强厉,只要他伸手,世间无人能阻他,而我,是这大清江山里,唯一一个懂他的人。依着我的了解,他绝不会坐视的,他一定会伸手的!”

茹安和李莲英不敢插嘴,茹喜嘴里的“他”,多半就是李肆,可此时茹喜说到“他”时的语气,就跟当初说到雍正的语气一般无二,满是崇拜和幽怨。

紫禁城南五所,弘时住处,弘时正在后院里转着圈。

“我个子高,龙袍来得及作好吗?”

“真要到皇阿玛塌前请安?不去不行吗?或者遮上纱帘?”

“你说……我选哪处作政事殿好?皇阿玛的养心殿自然不能再用了。”

他满脸晕红,似乎有无尽的问题,崇安在一边随口答着,心中却低低轻叹。

“对了!最要紧的还是南蛮!我早想过了,早想好了!只要联络准噶尔,封给他藏地和西疆,让他们入陕甘,就能灭了西面的南蛮!”

“湖北那边,荆州守不住,襄阳也得守住!岳钟琪是汉人,湖北战局多半就是他败坏的,可以把年羹尧调过去,他熟悉那里。”

“江南不能丢,绝不能丢,真守不住就打成白地!咱们从西班牙人那买炮买船,咱们有银子,皇阿玛存下了四千多万两,怎么也够拉扯起一支雄壮水师!”

弘时滔滔不绝,已经完全代入了皇帝的角色。

“要紧的还是南蛮……”

军机处里,张廷玉、蒋廷锡、刘统勋等汉臣正静坐无语,好半天,张廷玉才对身前的蔡世远开口。

蔡世远怒声道:“可君臣纲常之逆就在身边!我们作臣子的,岂有冷眼旁观之理!?”

刘统勋也一个劲地点头,可接着又无奈地摇头。

张廷玉叹道:“闻之啊,大清的纲常是什么?我们忠的是什么君?”

蔡世远额头青筋条条毕露:“当然是君君臣臣!皇上被宗亲逼宫,早早立好的皇储,却由宗亲更迭,这等反乱之事,就算我等和中堂无力挽回,也要尽臣子本份!”

张廷玉摇头:“大清的纲常是满汉之分!我们汉臣,忠的是满人之君!”

这一句话如利刃一般,直入众人心底,不仅蔡世远脸色惨白,其他人都觉难以呼吸。

“我们忠的是,那张龙椅上坐的满人!若非如此,我们汉人,又怎可能入这朝堂,定夺这大清国事!?”

张廷玉眼中也翻滚着痛苦,同时还升起一丝缅怀。十多年前,李光地的话似乎又在耳边回荡。

张廷玉语如金铁:“满人要治天下,就得以夷入夏!就得扶起我们汉人的道统!这是大仁!君臣之义,也要分大义小义!皇上识我用我,几如股肱,我岂能不感此恩!?可为我汉人道统,就必须守得大义,求得大仁!”

刘统勋显然是已受了张廷玉教诲,有了一番深刻认识,他也劝道:“闻之,想要我们汉臣继续留在朝堂,继续守护道统,继续稳这北面江山,就得置身事外,任满人自选其君。不管是谁,只要坐上龙椅,我们就有了皇上,道统就能继续守下去。”

蔡世远沉默片刻,愤声道:“什么大仁小仁!?什么道统!?什么满汉之分!?现在不是有皇上吗?咱们不是皇上的臣子吗?连君臣大义都守不住,哪来的道统,哪来的仁!?”

一边蒋廷锡呵呵笑了,是凄厉的苦笑:“华夷之辨,君臣大义,果然是难以并存啊。咱们求的是华夷之辨,闻之求的是君臣大义,满人之治就横在咱们中间,怎么也难消去,这道统到底是怎么回事?”

蔡世远咬牙挥袖:“也罢,你们求你们的大仁,我求我的大义!再奉劝中堂和诸位,就算要缩在一边,隔岸观火,也要伸伸手护住弘历。否则火头一大,无人能够幸免!”

张廷玉还是叹气:“此事我们伸手又能管得了多少,本就自身难保。就像眼前这大清江山。我所料不差的话,这番风雨传到南面,圣道皇帝也要伸手,他一伸手,还不知是怎样一番风雷。”

第七百一十二章 偏轨的历史

圣道皇帝的风雷还远在南方,雍正倒下的风雷正在北面渐渐鸣响。

雍正十年七月十日,热河行宫惊变,七月十二日,允禵掌握北京城,西山大营留守的三千火器军、丰台大营两万旗营,以及九门提督所掌步军营两万,全都归服于议政王大臣所领。

七月十五日,雍正銮驾回紫禁城,因病重不能理事,国政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摄理。鉴于太医“确认”,雍正即便痊愈,也是中风瘫痪,难掌国政,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尊雍正为太上皇,奉雍正“立储密诏”,立弘时为新君。

此时消息才在北京城传开,朝野人心荡动,惶惶不可终日。

基于雍正所立的“密诏立储”政策,虽然这十年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弘历才是储君,甚至雍正巡狩时都被委以监国重任,但终究没有正式诏书确认,弘历并不是法理上的太子。这就跟当年康熙青睐十四,委以大军,还封了大将军王一般,大家都看出康熙属意十四,得位的却是老四。有康熙的“遗诏”,有畅春园清溪书屋的那一套“流程”,老四法理在手,这事大家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眼下弘时得位,近于当年雍正得位的路数,只是最上层的动荡,朝野都还能稳得住。

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古物”骤然冒了出来,加上十四出笼,操控皇位更迭,这番形势就不是一般人能看得透,能心平气和相待的了。

议政王大臣会议跟总理事务处一同连夜开会,商讨局势。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六位铁帽子王、允禵以及被拉出来当幌子用的诚亲王允祉共八人组成,满清入主中原后,定下八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中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两支在康熙时代被剥了铁帽子,只剩六个。

怡亲王胤祥(允祥死后,雍正顾念,特许其名不避讳)也被雍正封为铁帽子王,但时日尚短,继爵的弘晓才七岁,这铁帽子也出自雍正,不仅没人理会,这顶帽子多半也不再能铁。

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为照顾马齐这样的满人铁杆,又另设了顾命大臣,并为协办总理事务处,取代雍正所设的军机处。总理大臣目前有三人,包括马齐、徐元梦和在热河行宫惊变中“立场坚定”的讷亲,除了筹备新君登基之事,还负责实际的国政运转。

福彭态度很坚决,力主大捕汉人,将以张廷玉为首的汉臣一网打尽,同时清理掉步军营里的一万巡捕营,巡捕营全都是绿营。由此稳定满人,以铁血手腕,让汉人摆正自己的地位。

众人都摇头,这自是昏话。眼下南北大战的烽火未尽,除了陕甘傅尔丹,其他主帅都是雍正提拔起来的。如此旗帜鲜明地逼压汉人,废雍正旧策用心昭昭,下一步就是要废雍正旧人,岳钟琪、鄂尔泰、田文镜、年羹尧和李绂这几人会怎么想?前线还靠着他们在对付呢。

“满汉一家的国策虽要澄清,但不等于要弃此策,更不等于要弃开汉人,除非大家已决意退回关外。因此满汉一家的皮面绝不可丢。汉人,特别是汉臣,必须要笼络住。”

允禵一锤定音,福彭等激进派满人虽满心不甘,却不得不服,毕竟允禵威望太高,甚至还是激进派看中的皇帝人选。允禵不愿当皇帝,而是出来帮着新君稳定局面,他的话份量很重。

于是总理事务处又接纳了张廷玉、蒋廷锡两个汉臣,开始急急推动内外两面事务。

除了筹备弘时登基之事,安抚雍正旧臣,特别是领兵大帅和督抚更是重中之重。

权责一切照旧,每人还加官晋爵,雍正所立的军机处成了荣老院,岳钟琪、鄂尔泰、年羹尧、李绂全被提为军机大臣,附赠候伯爵位。田文镜已是军机大臣,就赏三眼花翎,另许直隶总督。此人能把江西调治得好,直隶交给他,想必也能治成铁壁,当然,这还得他能从南昌脱身。

除了这些重臣,朝堂和地方也一概不动,甚至还借着雍正积存的大把银子,大赏天下。

一番处置下来,除了皇帝变作弘时,话事人由皇帝一人变成了议政王大臣和总理大臣,雍正旧策竟然毫无变化,至少皮面上不敢有什么变化。

福彭等激进派不满了,他们辛辛苦苦,冒天下之大不韪叛乱,竟然得来这番局面?

更多的人也不满,七月十五日,草草而就的新君登基仪式在太和殿举行,可当日就出现上百官员叩请面君的乱局。

为首之人是大学士、工部尚书田从典,在李肆前世,田从典本该去年就辞世了,可在这个时空,不知道是不是因连续帮两朝皇帝背黑锅,生命力格外顽强,竟还好好活着。

“议政王大臣会议早被先帝所废,没有皇上诏书,凭什么主掌皇位更迭和国政?皇上传位密诏藏于乾清宫正门牌匾,取诏读诏都有定制,为何没有依制宣诏!?奉伺皇上身边的军机大臣李卫何在!?他为何没有奉诏扶立新君!?”

田从典厉声责问,话里没有一字指控叛乱,却又是字字在指控,连允禵都不敢跟他正眼相对,张廷玉、蒋廷锡这帮汉臣更是满额头汗水。

“张廷玉!蒋廷锡!你们读圣贤书读到哪里去了?君臣伦常读到哪里去了!?”

田从典矛头转过来,骂得两人掩面而退。

“皇上行前指了宝亲王监国,眼下新君即位,宝亲王居然不在,他犯了何事!?”

另一人喊了出声,让允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