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穿越三从四德 >

第101章

穿越三从四德-第101章

小说: 穿越三从四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氏带着儿媳收拾了两天才将带回来的东西都 归置好,又分拣了从杭州府带回来的土仪,准备分 送远近亲戚本家。结果还没等她们去,尚宽倒先来 了。

    廷珑正在堂屋哄着若澄猜谜,听丫头通传说何 家少爷来了,就带着他转身进了东边卧房,不大会 儿就听尚宽大步走进来,请了姚氏跟嫂嫂的安。

    何氏是他堂姐,就道:“我正打算这两天就去 看祖母跟伯母婶娘,你怎么倒先来了。”

    尚宽笑道:“来请太太安,再有替方家老爷子 送以然从京里捎回来的东西,还有我跟以然路上掏 弄的稀奇玩意儿,给妹妹和侄儿们玩的,也一并送 过来。”

    姚氏听说就道:“大老远的,还让你们想着。 ”又问道:“你回来的倒早,以然怎没跟你一块儿 回来?”

    尚宽道:“我进京打个转直接又押船返回来, 他留在京里巡铺子,怕是要入秋才能回来。”

    姚氏就笑道:“你们兄弟两个倒互相是个帮手 ,方家的生意有你们家的股吧?”

    尚宽道:“只在船运这一块儿有我们三股,京 里铺子是没有的。”

    姚氏点点头又说了会儿话,还要留饭,尚宽就 推辞道:“东西是方老爷子跟我姑姑叫送过来的, 还要回去回话,今儿就不留了,改日再来请太太安 。”说着就辞了去。

    廷珑一直在里间竖着耳朵听外头说话,尚宽一走就 从屋里出了来,挨蹭蹭的去看以然捎回来的东西。 姚氏一打眼,见是个套着布罩子的鸟笼,还有个小 些的箱子,装着些小来小去的玩意儿,便也没有吭 声。廷珑就蹬鼻子上脸的拎了东西屁股后面跟着若 澄这个小尾巴回了房。

    进屋先把鸟笼罩子揭开,丫头们围过来,见里头是 只黄嘴黑羽的大鸟,都以为是乌鸦,吓了一跳,廷 珑倒是从清芷那见过鹩哥的样子,笑道:“这个叫 鹩哥,会学人说话的。”又吩咐丫头去取水米来喂 它。

    若澄好奇的看着笼中鸟,看着看着就要伸手去抓, 廷珑忙止住,道:“乖,这鸟会咬人,别伸手,你 说话给它听,它学会了就能跟你说话了。姑姑把它 挂在这,只许用眼睛看啊。”说着把鸟笼挂在窗前 。

    若澄点了点头答应了,爬到椅子上认真对那鸟 说,道:“我叫哥哥,你快管我叫哥哥。”

    廷珑失笑,见他爬到椅上又担心他掉下来,叫旁边 的丫头看着,才进里屋去慢慢查看箱子里的东西, 只见有几块文理斑斓的雨花石,想是路过南京时弄 到的;还有一对无锡的泥娃娃,笑眉笑眼的活灵活 现的,廷珑也跟着笑了起来;再往下看,是一对瓷 瓶,都是民窑的,但器形极为精致,青的碧透,廷 珑打量着用它做花插,插三五只含苞的白荷一定会 好看………

    廷珑正摆弄着,就听那边急慌慌的叫着“廷瑗”、 “廷瑗”,怪腔怪调的,廷珑大奇,忙走出去看, 就见若澄跪在椅子上,她的那只白毛球儿不知怎么 跳到了窗台上,正圆睁双目伸着爪子往笼子里够, 那鸟惊慌失措的在笼中边蹦蹦跳跳的躲闪,边大叫 “廷瑗”,“廷瑗”,丫头们看着稀奇,也不阻挡 ,都围着瞧热闹。

    廷珑见了气道:“还不把它抱下来,瞧把那鹩 哥吓的。”

    丫头们见姑娘呵斥,忙抱着狗,笑嘻嘻的出去 了,那白毛球儿兀自心有不甘的在丫头怀里挣扎着 往后看。

    丫头们都出去了,廷珑心里却忽悠一下子,立 在原地看着那黑漆漆的鸟儿心思转个不住,半晌, 叫了紫藤进来,问道:“是谁教那鸟叫廷瑗的?”

    紫藤怔怔的,道:“没人教啊,我们正围着看 热闹,白毛球儿从椅子跳到窗台上,那鸟就吓得自 己叫了起来。”

    廷珑听了,也不言语,只走过去把若澄抱到地 上,伸手将鸟笼的布罩子放了下来。    


95、廷瑗的婚事1
    若澄失了爱物,改去满院子追着白毛球儿欺负,白毛球儿作为全体们的宠儿,一贯作威作福,这回可算是碰着天敌了,扭着屁股仓皇逃窜,廷珑想着自己那些才上脚,一个没放好就被咬的勾了丝、拔了线,全是口水牙印的漂亮鞋子们心里觉得很痛快,看了一会儿,给若澄抓了把肉干做糖衣炮弹,叫丫头仔细着些,才转回屋里继续盯着那鸟笼发呆——心说怪道尚宽说是他跟以然两个淘弄来的东西,可不是嘛,只是不是给她的,倒是拿着她做幌子呢。

    一时又想起当日逛新宅子时,尚宽也是打着她的旗号叫人去请廷瑗,如此看来,尚宽对廷瑗并非无心。只是……可气,男子汉大丈夫,这家伙就不能敢作敢当些,既然有这个心,合该光明正大的去求他娘遣媒提亲;若是不能,就该离人家姑娘家远些,这样偷偷摸摸的做些暗通款曲的事,吊着人家姑娘撒痴吗?可恨还拿她当枪使!打量着她脑子坏了吗?廷珑坐在书案后头,越想心里越是生气。

    晚饭时,姚氏提起明早要带着何氏下山拜见大伯、大伯母,问廷珑去不去看廷瑗,廷珑迷迷糊糊点了头,等第二日临出门时,一打眼看见那在笼中亮翅的扁毛畜生又踌躇起来——明知大伯母的态度还帮着他们私相授受就太不知轻重了;可是,一想起廷瑗这些日子消沉的模样,廷珑又心有不忍,心知她若是见了这个,必能得些安慰,重新欢喜起来……而且,知道有个人正爱慕思念她,却故意隐瞒,好像也很不道德的不道德感。

    廷珑对着那鸟笼犹豫再三,着实为难,最后叹了口气。带去,她固然能得一时欢喜,但如果他两个终究不能在一起的话,今儿这些令她开心的东西,明日恐怕就成了她痛苦的根源,那又何必呢?况且,她那样的脾气,做事那样不计后果,本就执拗着不肯听从大伯母的意思,万一因此受了鼓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岂不是要害了她?

    廷珑想到这,终于狠了狠心,想着她又不是红娘,也没有冒天下大不韪帮着小姐后花园私会情郎追求自由恋爱的瘾头,尚宽明知道这是犯忌的事还敢这么做,本就是居心不良,不值得同情;既然说了是送给她的,那就是她的了,哪个是他肚里的蛔虫,那么善解人意的知道他要凭个扁毛畜生寄意?好吧,既然你隐晦,就别怪我装傻了!

    廷珑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心下略安,嘱咐了小丫头两句,叫只许喂水米的时候揭开笼罩,平时不许打开叫它说话,就换了身衣裳到前边随母亲和嫂子下山。

    到了山下,先去见大伯跟大伯母,因何氏嫁做张家妇后还是头一次登门,大伯也亲自出来同大太太一起在正房堂屋设座相见。姚氏给儿媳妇儿引见了,何氏当即按大礼正式拜见了大伯跟大伯母,张载跟大太太亦含笑受了长辈礼,将一早准备好的红包赏了侄媳妇儿,又问起两个孩子。

    姚氏代答道:“大的叫老爷拘了在家读书,小的调皮的很,没的带了来淘气。”

    张载笑道:“淘气才好,小孩子嘛。”大太太也嗔道:“长到这么大,头一次回来,还不领来给你大哥跟我瞧瞧。”说着,取了手边的两个荷包递给何氏道:“喏,侄媳妇儿替你儿子收了吧。”

    何氏看着婆母的眼色,伸手接了,这才落座说话,因问起大伯的病,知还没好利索,便取了自杭州府带回来方子交予大伯母,只道是廷瓒特地访名医开的补药。

    大太太闻言拉着何氏的手,笑道:“这两个孩子真是个有心的,这么大老远的还惦记着你大伯,怎么不叫人打心眼里头喜欢。”

    何氏道:“大伯正是春秋鼎盛,怎么忽然就病的这样?我们接了爹娘的信真吓了一跳,您侄儿忙忙就四处去打听名医圣手,最后访到一位告老还了乡的御医,原就是太医院里专攻五脏内感的,听了大伯的症候,开了这副方子,只说熬粥当饭吃,早晚能起效,又再三告诫这病三分在治,七分在养,需得格外注意寒暖,莫动气,少用重味,如此,病根也就去了一半了。”

    大太太边听边走去墙边将方子搁进柜中,回来坐下又叹了口气,道:“这些话旁的大夫也都说过,奈何你大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的,全不知自己保养着些,这病才反反复复的让人揪心。”说着,又向姚氏道:“他二叔前两日又不知发的哪门子邪疯,将柜上的老掌柜老伙计辞了大半,你大哥知道了,又气的险些犯病,惊天动地的咳了半宿,我连夜叫人熬的半夏汤,灌下去总算压住了。”

    姚氏就道:“这事我听我们老爷说了,大哥做主将一干掌柜的都请了回来,我们那边也得了几位。”说着向张载笑道:“大哥做事实在让人敬服,这些人给咱们张家做了一辈子工,别说个个都是积年的掌柜,最得用不过,就是不中用了也该养起来,好叫人知道咱们张家不做那卸磨杀驴的事;至于二哥,这事实在是做的透着出奇,不过,事已至此,大哥就别再动气了,这些年大哥该说的该做的也算的上是仁至义尽,如今分了家,他那边的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好,二哥那样的脾气,再加上跟前都是些投其所好巧言令色的,没一个明理的人劝着,越发一句不对心思的话都入不得耳了,大哥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生这些闲气没的气坏了自个儿,叫大嫂担心。”

    大太太一边听一边点头,末了转头看着张载道:“连弟妹都这么说,你也听两句吧,二弟生就的脾气,从来只肯信歹不肯信好,你就别去指手画脚的招人厌了。”

    张载听老妻和弟妹褒贬二弟,虽心里也恨他不争气,却不肯附和,只呵呵一笑把话头带过,问道:“侄媳妇儿和两个孩子还是头一次回乡,廷瓒虽不在,是不是也该把族谱上上?”

    姚氏听了就道:“我们老爷也有这个意思,廷瓒媳妇儿打成了亲还是头一遭回来,不多时又要回去,正该趁这回给祖宗磕个头。”

    张载点点头,叫人去取历书来给姚氏选日子,姚氏在家早和张英商议过的,此时就选定廷瑞一双儿女过百日那天,只道正可借这场热闹,省了一遍一遍的劳动亲戚们。

    张载便点了点头,打发人去请廷瑞过来商量开祠堂的事。大太太则拉着何氏的手,问道:“侄媳妇儿打算什么时候回京里去?”

    何氏看了眼婆婆,笑道:“爹娘在这边,我这个当儿媳妇儿的自该随在跟前伺候,幸好大爷在京里头还有外祖一家照应着,也没什么担心的。”

    大太太听了指着姚氏道:“瞧瞧,你这是积了什么德,娶个这样孝顺的媳妇儿进门。”

    姚氏就笑道:“这孩子是真孝顺懂事,不过瓒儿在京里虽有他外祖照看,到底没有媳妇儿知冷知热,让她在家松散几个月就够了,哪能长长久久的耽搁在这边。”

    大太太闻言点头:“可也是呢。”又道:“若是回去,我思量着好叫廷瑧跟他嫂子一道。”

    正说着,廷瑞就带着他两个弟兄一同进了来请安,大太太单指着廷瑧向何氏道:“你四弟转过年就要上京去会试,因你公婆回了来,我正愁他去了无人投奔,这回可好了,有你们两口子在京里照应着,我也能放心。”

    何氏听了忙笑着答应下,又对廷瑧道:“你哥哥当年在翰林院做了三年的庶吉士,一干同僚都是极熟的,到时叫他带着你先去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