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女主三国 >

第302章

女主三国-第302章

小说: 女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禁能猜出,太史慈当然也能猜出。太史慈这边,与荆州接壤。田兰的精力,主要倾注于会稽、豫章两郡的深度开发。看上去似乎暂时没有向外扩张之意。倾斜水军,让太史慈误以为有可能要进攻荆州,因而也在加紧练兵。

    周瑜提出的物资要求,并不是一事性要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分开的。所有的要求,都是公开的。要过些什么东西,一加总,就知道了。通过这些东西,郭图判断出,水军即将出征。但郭图却并没有听田兰说过。于是郭图就找田兰询问。田兰则否定了。

    田兰虽然否定了,但郭图觉得田兰否定得很含糊,证据很暧昧。郭图以为田兰是有什么顾忌,不方便说出来,还向田兰表了一下忠心。结果,田兰还是说没有。郭图想,田兰也许是不想让自己参与。就不问了。

    十月初,周瑜向田兰提出,水军准备开赴深海进行训练。训练时间长度约为三个月。要说起来,三个月时间对于航海的水军来说并不是很长。但对于陆军来说,就长了。一支武装力量,消失三个月,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众人都以为田兰不会批准。哪知田兰一下就准了。

    水军再准备了几天。于中旬出发了。过了吴蚣口,驶往深海。再北上,进入黄海。最后,就遇上了刘备的水军。

    ……

    梦金浦里到青州的实际距离大约三百里,这是没错的。三百里水路,六日可到,就需要商榷了。如果每日船行五十里,按除法运算,确实是六天。那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将在傍晚。但如果真的日行五十里的话,第六天是到不了的。那是因为,第六天因为大战在即,需要保持一种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状态。那是非常耽误时间的。因而,前五天的航程就不能是五十里了。

    不能是五十里,又应该是多少。五六三十,六五也是三十。每天多走十里,第五天傍晚就到了又怎么办?那也是不行的。因为第五天,还处于一种行进状态,并没有足够的戒备。若到青州,势必不能投入战斗。

    那么,刘备这边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这方面,就只有阎柔拿主意了。阎柔的决定是,每天走七十里。

    日行七十里的速度,对于刘备这样的船队来说,基本上已经是极限。而四七二十八,又小于三十,因而也不需要担心过早赶到目的地。四日之后,到了第五日,就需要临时判断距离和方位,边探边走了。

    如果航行没有偏移,第五天的距离是二十里。那么,在第五天赶到青州投入战斗,也是可行的。事实上第五天清晨,三斗一探,发觉船队早已经偏离了计划的航线,距离青州至少五十里以上。

    校准了方向之后,继续前行。上午,速度上是不需要保留的。到了下午,每行几里,就要停下来重新校对、重新判断。而校对航行、判断位置和方向的手段,依然还是传统的方式。那就是尝海水,观洋流,观天色,察风向。最后,三斗判断,距离青州还是在五十里以上。

    这样的结果,就相当于第五天一点都没有前进似的。切!

    ……

    周瑜带领三千水军,一路北行,正好赶上了一股洋流,速度极快。就在刘备海军自梦金浦里出发之后的第五天傍晚,见到了刘备的船队。

    周瑜率军北上,也是来打青州的。目的跟刘备相同。差别只在于周瑜没有见过田润的巨船。周瑜也想过,是不是要请示一下田兰。但周瑜有些说不出口。毕竟,田兰是接受过田润恩惠的。关羽,并不能完全代表田润。田润事实上,至今未并向田兰做出任何制裁性的行动。

    周瑜不知道田兰到底是想打还是不想打,因而周瑜就把自己出征筹备做得很公开。周瑜认为,明眼人稍一思索就会知道水军会出征的。如果田兰不同意,她不会制止。

    结果田兰并没有拿定主意。田兰向水军倾斜,乃出自于一种恐惧和张昭曾经描绘的前景。至于在周瑜的行动中判断其出征的打算,田兰还没有那个本事。

    ……

    周瑜见到刘备的水军之后,就把刘备的水军当作是田润的水军了。

    周瑜的第一反应是后退、侧避。遭遇战不是周瑜喜欢的。周瑜避开刘备的水军之后,找到一个礁石群下锚。然后周瑜叫过蒋钦,带了几个士兵,驾了一艘蒙冲,亲自去侦察了刘备的水军情况。

    亲自去,意味着周瑜很大胆。而接近刘备海军之后,周瑜又很仔细。保持足够的距离,并且船行较慢。借着夜色的掩护,蒙冲转了很大一圈,将近两个时辰,周瑜才侦察完毕。然后才回到了那个礁石群,谋划次日的行动。

第二卷 第316章 撞击巨船

    第316章 撞击巨船

    周瑜所遇见的刘备的水军。规模是强大的。有指挥船五艘,运兵船一艘,战船两百船,共有船只两百零六艘。对于刘备的普通战船,周瑜略微一看,便清楚了它的性能。对于指挥船,周瑜多看了一会儿,也就了然于胸了。周瑜看得最多的,还是那艘运兵船。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果判断错了,就是致命的错误。最后,周瑜也有了把握。

    周瑜这边是蒙冲五十艘,斗舰十艘,共有船只六十艘。就船只数量而言,周瑜远少于刘备。但是,就作战的士兵而言,刘备那边,指挥船装载的士兵只有每船一百人,战船是三十人,共有战士六千五百人;运兵船的五千人是基本不能投入战斗的。周瑜这边则是蒙冲每船二十人,斗舰每船两百人。共三千人。战船的数量比是一比三,而战士的比例却是一比二。

    一比二或者一比三,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这仗是值得一打的。但周瑜并不满足,周瑜的心里,想的是那艘运兵船。

    周瑜已经判断出那是一艘运兵船。而运兵船的作用,就是运送士兵。那么大一艘能够装载五千士兵的运兵船,一旦投入战斗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田兰的领地,有极长的海岸线,还有极长的河岸线。今田润具有如此庞大的运兵船,就等于是说,田润随时都有可能从一个未知的地方登陆,并且一来,至少就有五千士兵。

    陆军作战,通常的单位为三千。五千士兵多于三千,那就不是轻易可以消灭的了。而短时间不能消灭的话,说不定后面还的运兵船呢。

    田兰的士兵作战勇猛,这点周瑜是知道的。同时,周瑜也知道,其中最勇猛的还是最初的甲丙两队。由此推论,田润的士兵绝对不会像普通诸侯部队那样不堪一击。田润士兵的作战能力绝对不会在田兰士兵之下。

    于是,摧毁运兵船,意义就重大了。周瑜相信,要制造这样巨大的运兵船,绝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而摧毁一船运兵船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有可能连带歼灭船上运载的五千士兵,而在于这艘运兵船再也不能大量运兵了。

    周瑜这样想。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以周瑜的认知,是正确的。假如周瑜见过田润的巨型铁渔船,就不会这么看重运兵船了。

    ……

    周瑜的水军,主力是斗舰,人数也占到两千。五十艘蒙冲,就相当于先头部队。前面不考虑运兵船的时候,敌军兵力只有六千五。而一旦攻击运兵船,运兵船内的士兵就有机会出来战斗了。敌我兵力的对比将更加悬殊。

    周瑜推测了一下次日的天气,发现次日微风,接近傍晚的时候,附近海域会有一场中雨。于是,就将战斗定在了明日的午后。

    在那场中雨到来之前,由于风不够大,敌军指挥船将失去速度。失去速度之后,就只有普通战船能够实行冲撞。

    海面和水面作战,船只的冲撞是第一武器。敌军五艘指挥大船因速度过低不能冲撞,而那艘运兵船更是因为载重过大也不能实行冲撞,剩下的就是两百艘普通战船了。周瑜这边,六十艘船,可是每艘船都能够进行冲撞作业的。这就是微风天气下的优势。

    ……

    整体战术安排。并不是阎柔所感觉的擒贼擒王。周瑜并不知道对方的王在什么地方。只知道对方有五个小王,带领着五只船队。五个小王里面肯定有一个大王,但谁是大王,就说不清楚了。

    通常,大王在中间。这是因为,就长蛇阵而言,击首则尾顾,击尾则首顾,击身则两头皆顾。这只是口诀。在大海上,敌军五支船队一字排开,形成一条巨大的长蛇阵。击首,尾顾不了。这是因为距离过长,船行过慢,更因为看都看不见等原因。击尾,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击中间,才会存在“两头皆顾”的情况。因而,中间是最安全的。

    周瑜需要猜测对方的大王处于正中,但却并准备攻击中间。这是因为,敌方的最安全,同时也是己方的最危险。周瑜就选择了敌军的最前方,进行猛烈攻击。

    猛烈攻击第一支船队,是什么意思?是围点打援的意思。哦,这个时候应该说成是打点打援了。猛攻第一支船队,让敌军后面另外四支船队赶上救援。然后以主力斗舰,打击敌人。

    ……

    蒙冲五十艘,分为二十、二十和一十。周泰率领二十艘蒙冲攻击第一支船队,蒋钦率领二十船蒙冲攻击第二支船队。

    为什么要攻击第二支船队呢?这是为了提醒第二、第三支船队。否则,第一只船队那儿虽然打得激烈,但后面的船队太远了。没有看见,那不跟锦衣夜行一个样了?

    由此可知,周泰攻击第一支船队是硬攻,蒋钦攻击第二支船队是佯攻。当然,从总体上说,就连周泰攻击第一支船队的行动也是一种佯攻。假设第一支船队不堪一击的话,周泰就会手下留情,不能让其那么快就落败的。因为落败了,后面的敌军就不赶上救援了。

    一旦敌军赶上救援,敌军船队的队形就混乱了。实际上,当蒋钦负责佯攻的蒙冲四散逃走的时候,第二支船队的战船很多就尾随追出。而吸引敌军救援的效果也特别好。不仅第三支船队过来了,而且连第四支船队也就来了。只是还没有第五军船队的动静。

    就当敌军有混乱的队形全力前行,准备救援第一支船队的时候,周瑜这边埋伏的十艘斗舰就出场了。

    这儿,用了埋伏二字,也许有些读者感到不可理解。斗船又不是潜艇,怎么能够埋伏呢?

    其实,是不是能够埋伏,关键还在于是不是会被敌军所察觉。一名合格的将领率兵追击敌人,敌人跑着跑着,就拐进了一道山谷。那将领会怎么想?必然会想,此谷必有埋伏。本书中。张脩、张鲁,并不算什么出色的将领,都能够想到。至于演义中的夏侯惇为什么想不到,哪就不是本书的事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通常说,山谷最适宜设置伏兵,但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蔡琰为了在山谷伏击张脩,动了多少脑筋,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回到前面,前面说,一名合格的将领追击敌人。眼见敌军逃入山谷,那将领就会想,此谷必有埋伏。那么,在敌军逃入山谷之前呢?毋容置疑,那将领想都没想。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视线良好的浅丘地带,敌军是无法设伏的。

    真的就不能设伏了吗?还真的不是。就拿周泰攻击第一船队来说,就相当于伏兵。刘备这边,一点都没有察觉,当时就被打了个手忙脚乱。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