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女主三国 >

第63章

女主三国-第63章

小说: 女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败走到一荒山脚下,正欲埋锅造饭,只听得四周喊声大起,徐荣伏兵尽出。曹操慌忙策马,夺路奔逃。怎知慌不择道,正遇徐荣。曹操转身便走。徐荣引弓搭箭,一箭射中曹操肩膊。曹操带箭逃命,踅过山坡。两个军士伏于草中,见曹操马来,二枪齐发。曹操的战马中枪而倒。曹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

    这时,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那两个步座,下马救起曹操。曹操一看,正是曹洪。曹操说:“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曹洪曰:“公请上马,洪愿步行。”曹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曹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曹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曹操上马,曹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

    约走至四更余,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声渐近。曹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复活矣!”曹洪急扶曹操下马,脱去铠甲,带着曹操渡水。才过彼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曹操、曹洪连闪带避,慌忙逃走。

    到天明,约跑了三十余里。曹操、曹洪在一座土冈下歇息。忽然喊声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却是徐荣从上流渡河来追。曹操正叹大势已去,却见夏侯惇、夏侯渊引数十骑飞至,大喝:“徐荣休伤吾主!”徐荣便奔夏侯惇。夏侯惇挺枪来迎。交马数合,夏侯惇刺徐荣于马下,杀散徐荣所带人马。随后曹仁、李典、乐进各引兵寻到,见了曹操,忧喜交集。共聚集残兵五百余人,同回洛阳。

    ……

    孙坚救灭宫中余火,屯兵城内。孙坚令军士扫除宫殿瓦砾。有军士来报:“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孙坚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程普道:“此传国玺也。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孙坚说:“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商议已定,密谕军士勿得泄漏。

    谁想军中有一人却是袁绍同乡。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绍与之赏赐,暗留军中。次日,孙坚来辞袁绍:“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袁绍笑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孙坚失色道:“此言何来?”袁绍说:“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复归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孙坚道:“玉玺怎么会在我这儿?”袁绍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孙坚道:“我根本就没有,强逼仍是没有。”袁绍曰:“还不快快取出,免生祸端。”孙坚指天为誓道:“我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众诸侯有人劝道:“文台如此发誓,想必无之。”袁绍唤军士出曰:“打捞之时,有此人否?”孙坚大怒,拔佩剑,要斩那军士。袁绍亦拔剑:“汝斩军人,乃欺我也。”袁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孙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众诸侯急忙一齐劝住。孙坚随即出寨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大怒,遂修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路上截住夺之。

    ……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渑池,大败而回。袁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饮宴间,曹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何迟疑不进?操窃耻之!”袁绍等无言可对。

    席散,曹操见袁绍等人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去了。

    公孙瓒谓玄德曰:“袁绍无能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遂拔寨离去。

    东郡太守刘岱,问兖州刺史乔瑁借粮。乔瑁推辞不与,刘岱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

    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且内战又起,也感到兴味索然。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

    田润此时在什么地方呢?

第二卷 第80章 诸侯异心

    田润此刻在虎牢关。

    为什么在虎牢关呢?早在第一次商议进兵之策的时候,袁绍曾经询问田润应当如何进兵。当然,袁绍也就是随口那么一问,并没有真正请教的意思。但田润却立即说了一前一后,并表示愿意自领后军。袁绍准了。

    袁绍当然会准。后军,又不是什么重要位置。先锋有人争,后军可没人争。争当后军,就相当于明摆着怕死。怕死的人固然有,但愿意明摆着怕死的人却没有。因此,没有一个诸侯与田润争抢。

    后军是做什么的呢?田润曾说,负责军法和救护。不错,是有这样的说法。还有其它说法,比如负责押粮草、修理辎重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的说法。真正的后军,往往什么都不干。

    什么都不干的后军,还要它何用?这是因为,军队是由人组成的。而只要涉及了人,问题就复杂了。里面一定有关系户,存在着一些只能立功不能伤亡的重要人员以及少数桀骜不驯的刺头。这些人,如果分散于各军,往往会极大地削弱整支军队的战斗力。于是,将领们通常就把这些人单组一军,名为后军,两不耽误。

    曹操此时还没有担任地方长官。十五路诸侯聚陈留,当然就会有很多那样的人。大家心中有数,上战场的时候,把那些人放到后面就是了。因此,在袁绍等人的心中,还真没想过要单独组一支后军。田润提出想做后军,众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鄙视。继而又因为田润是女人,大家觉得也还可以理解,随即就释然了。

    田润是跟着韩馥来的。让田润担任后军,并不等于说韩馥也担任后军。韩馥依然是一方诸侯,享受诸侯的正常待遇。如此一来,田润名下的两千弓箭兵就不跟韩馥的队伍一起行动了。各项调动命令,都没有针对田润。诸侯们关前混战,田润不战;诸侯们拔营进关,田润没动。诸侯们过关进洛阳,田润进关。田润进关之后,没有跟着众诸侯一起到洛阳。所以,田润、陈康此刻在虎牢关,高顺在汜水关。

    ……

    “关东诸侯战董卓”战役,由“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曹操单军追董卓”、“孙坚藏匿玉玺”、“刘岱杀乔瑁”组成。“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展现了英雄的风姿,是光辉绚烂的华章。于是乎,田润以往看过的穿越都在这两者上面做文章。或主角自己,或主角招聘的武将出场,去“斩华雄”和“战吕布”。走的是“出名”、“名士投效”的路子。

    “曹操单军追董卓”,田润认为,是不太合乎情理的。众诸侯过关之后,再走到洛阳,已行两百里。这个距离,是连续行军的单日最大里程。从洛阳再到渑池,又有一百多里。即便是勉强赶到,也是强弩之末,累趴下了,还怎么跟敌人打?所以,袁绍说“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是对的。众诸侯都说不可轻动,也是对的。

    兵法曰:归师勿遏。

    意思是说:当敌军没有任何明显的原由而忽然退走,必须侦察清楚,认真加以判断。如果敌军果真是因为粮草用尽、战斗力衰竭而退走的,就应该派遣轻锐部队乘势追击。如果敌军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撤离,则有可能设有伏击,那样,就不能进行追击了。

    无论是汜水关还是虎牢关,关东群雄都没有拿下来。斩了华雄之后,汜水关由李傕、郭汜把守。董卓就一条命令:坚守、不要出关厮杀,群雄就束手无策。三英战吕布之后,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还是只能“不得进而回”。所以,“斩华雄”和“战吕布”所得到的仅仅是个人英姿的展现而并不是战争的胜利,更何况里面最为英气逼人的还是董卓一方的吕布!

    很明显,董卓不是因为缺乏战斗力而弃关、弃洛阳退走的,而是因为关东群雄不了解的其它原因而主动撤退的。因此田润认为,这个时候劳师追击是愚蠢的。曹操,在用兵方面的个人素质虽然不及那些近似妖邪的军师,但好歹也应该算是军事家了。至少,不应该输给我田润吧。但曹操仍然这样做了,因此田润最终只能判定,此事不太合乎情理。

    当初,孙坚刚刚担任先锋的时候,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多半会夺了头功。暗中叫过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汜水关下搦战。结果鲍忠被华雄斩首,三千兵马只逃回数百。这件事可以说明,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争功,就必然存在。都不争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根本就无法取胜。

    事实证明,董卓果然安排了埋伏。这本来是当然之事,所以这还不算。再看看曹操这边。本来,曹操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六将率兵一万追击董卓,待临敌之际,却只有三将;多少士兵没说。曹洪、李典、乐进哪儿去了?

    哪儿去了?肯定在后面呗!轻率地追击,本来就够愚蠢的了,没想到曹操居然还让自己的军队以安全状态下的蛇行方式前进。六名将领蛇行,可以让三名将领走在最前面,另三名将领在后面管束士兵。一万士兵蛇行,走在最前面的有多少?有五千?这就不能了。前面吕布军一堵,曹操这边赶到战场的士兵最多不过两千。面对强大的董卓一定会有的埋伏,力量本来就薄弱的曹操,单军追击不算,还把自己有限的力量进行分散,以二分这一的将领,五分之一的士兵对敌!田润认为,也许曹操有自寻短见的倾向?

    田润以往看过的穿越有两本在“曹操单军追董卓”上做了文章。一本是落井下石,把曹操杀死,为主角争霸提前扫清重大障碍;另一本是雪中送炭,救曹操一把,博得曹操的好感,换取自己良好的成长环境。

    “孙坚藏匿玉玺”事件中,从传统的角度看,私藏国宝,图谋不轨,是大逆不道的;因而孙坚是非正义的一方,袁绍是正义的一方。但现代人往往不这么看。现代人通常认为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天子之位乃有什么者居之。又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因而现代人并不认为孙坚藏匿玉玺有什么错。

    现代人不仅就事论事,而且还往往以总体指导具体。写以总体思路确定大致框架然后指导具体章节。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也往往以总体上对这个人的印象去指导其具体的褒贬。现代人多数都认为孙坚这个人不错。藏玉玺的行为更没有错。有了玉玺,孙策才能借兵。才能开疆土。才有了后来的吴国。而对于袁绍,则没有多少人喜欢了。现代人一般会认为袁绍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用,听到好的计谋而不能采纳,基本上就是个废物。

    于是,“孙坚藏匿玉玺”事件所展现的,就是一场说不清楚的争执。争执的双手各执其理,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双方级别较高,孙坚算诸侯;袁绍不仅算诸侯,而且还是诸侯联盟的盟主。争执的程度也比较高,袁绍一方拔剑,孙坚一方掣刀。就差没当场开打了。争执的后果还没有完:袁绍修书刘表,教路上截住夺之。

    这么一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