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4-温热暑疫全书 >

第2章

524-温热暑疫全书-第2章

小说: 524-温热暑疫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症也。无下利呕渴等症也。欲用他药。从何入手。故二三日间。姑就咽痛。连举二 
汤。使服之痛止。则少阴之邪。先已去其大半。后有证见。随之投药。此圣人明示不可妄治之道也。 
x甘草汤x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周注。少阴之脉循喉咙。邪热客之。能无痛乎。正挟少阴之火上升也。主甘草者。 
甘能治热火也。 
x桔梗汤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周注。设服前汤而不除。非药之不胜病也。正以少阴之火挟邪上攻。则并其母 
亦病。故加桔梗开之。而自无不愈矣。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周注。伏邪未发。津液先已暗耗。今得之二三日以上。虽阴火不升。未见咽痛等 
证。而心烦不卧。已知阴血消耗。故令芩、连祛热。胶、芍滋阴。两得之矣。 
x黄连阿胶汤x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入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周注。里热当祛之。内燥须滋之。然滋之而即得其润。祛之而适涤其热。惟圣人 
合宜也。心烦故主黄连。佐以黄芩。则肺胃之邪俱清。然热甚以消少阴之水。水 
源既燥。津液有不匮乏者乎。鸡子黄、阿胶。深益血分之味。以滋其阴。连、芩得此。 
功莫大焉。况加芍药以敛消烁之心气。兼以入肝。遂使烦者不烦。不卧者卧矣。 

卷一·温病方论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属性:凡温病发。必渴而烦扰。胁满口苦。恶热而不恶寒。明系自内发出。更无表证。虽经 
络不同。必先少阳。以春行风木之令也。 
一法。少阳阳明合病。里证多者。承气汤。 
一法。三阳合病。大柴胡汤。或双解散。 
一法。若少阳经有客邪而发。脉弦两额旁痛。寒热口苦。宜小柴胡去人参、姜、半。加 
栝蒌根。有呕者但去人参。 
一法。脉微紧。兼恶寒头痛。宜栀子豉汤。或益元散加葱、豉、薄荷。热甚凉膈散。去大黄、朴硝。加葱、豉。 
一法。头痛如破。暴感外邪。宜葛根葱白汤。散邪后。用黄芩汤。 
一法。脉洪大而数。外热谵语。热在三焦也。三黄石膏汤。 
一法。凡应下证。下后热不去。或暂解复热。再下之。 
一法。下后热不止。脉涩咽痛。胸满多汗。热伤血分也。葶苈苦酒汤吐之。 
一法。里热已甚。阳邪怫郁。作战而不能汗出。虽下证未全者。宜凉膈散。 
一法。腹满烦渴。脉沉实者。三承气汤选用。势剧者。合黄连解毒汤。 

卷一·温病方论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风温
属性:一法。倘温病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风温。必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痛口苦。 
但微恶寒者。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先撤其外。后用黄芩汤。甚则葳蕤汤加减。 
一法。本太阳病。发热而渴。误发汗。身灼热者。亦名风温。脉阴阳俱浮如前证。用麻黄升麻汤。去 
二麻、姜、术。按误汗风温一证。仲景不出方者。以为太阳少阴同时荐至。危于两感。去生甚远也。 

卷一·温病方论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冬温
属性:一法。冬时有非节之暖。未至而至。即为不正之气。独冬不藏精之人。肾气外泄。腠 
理不固。温气袭人。感之为病。此为冬温。脉必寸洪尺数。或实大。心烦呕逆。身热 
不恶寒。或头疼身重。面肿咳嗽。咽痛下利。与温无异。而时令不同也。宜阳旦汤。加桔梗、茯苓。 
一法。若有寒食停滞。加浓朴温药一味。以温散其中。黄芩凉解其外。即仲景阴旦汤之意也。 
一法。若先感温气。即被严寒遏抑。则发热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烦扰。阳旦加麻黄、石膏发之。 
一法。医视冬温。每有误认伤寒。辛热发汗。致令发斑成毒者。当以升麻葛根汤。加 
犀角、黑参。或犀角黑参汤。 
一法。更有辛热发汗。徒耗津液。里热益甚。胸腹满闷。因误用下药。反发热无休止。 
脉来涩。此阴血受伤也。急宜葶苈苦酒汤探之。以收阴气。泄邪热。若服后热势 
转剧。神气昏愦。谵语错乱者。必不救也。冬温为病。亦自不一。当各随见证治之。 
凡冬温之毒。大便泄而谵语。脉虚小。手足冷者。皆不治也。 

卷一·温病方论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温疟
属性:一法。春时温病未愈。适复感寒。忽作寒热者。温疟也。阴阳例云。脉阴阳俱盛。重感 
于寒。变为温疟。其证寒热交作。胸胁满。烦渴而呕。微恶寒者。小柴胡去参、半。加栝蒌根、石膏。 
一法。无寒但热。其脉平。骨节烦疼。时呕者。黄芩加生姜汤。至如内经所言。先热后 
寒之温疟。乃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骨髓之内。至春阳气大发之时。邪气不能 
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劳力。邪气与汗共并而出。此病 
藏于肾。自内达外者也。如是则阴气虚而阳邪盛。故为热。热盛则必衰。衰则气 
反而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又寒矣。故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治宜人参白虎汤。 
周禹载曰。或有客邪。则必先微恶寒。继大热。热而后大寒者也。本汤中略用桂 
枝。此伏邪自发之温疟。与温病复感外邪之温疟。自是两种。 

卷一·温病方论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温毒发斑
属性:(热病发斑同此) 
发斑因失于汗下。热毒内攻。不得散。蕴于胃腑。而发出肌表。或汗下不解。足冷耳 
聋。胸中烦闷。咳嗽呕逆。躁热。起卧不安者。便是发斑之候。春至温病之人。更遇 
时热。为未至而至之异气。变为温毒。王叔和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感温湿。 
变为温毒。伏温与时热交并。表里俱热。温热为病最重也。其脉浮沉俱盛。其证 
心烦闷。呕逆喘咳。甚则面赤。身体俱赤色。狂乱躁渴。咽肿痛。狂言下利而发斑。 
最为危候。斑如锦纹。身热烦躁。大便燥结者。黄连解毒汤。 
若躁闷狂妄而无汗者。三黄石膏汤。 
自汗烦渴而发斑。为胃热。人参化斑汤。 
烦热错语不眠。白虎合黄连解毒汤。 
斑不透。犀角大青汤。已透热不退。本汤去升麻、黄芩。加人参、生地黄、柴胡。凡斑色 
紫者为危候。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然须与病家言过而用。以此证虽药。十中 
仅救二三。若黑色而下陷者。必死也。 
发斑虽禁下。若大便秘。躁渴色紫者。可微下之。 
若发斑已尽。外势已退。内实不大便谵语。小剂凉膈散。或大柴胡微下之。 
凡发斑红赤者为胃热。紫为胃伤。黑为胃烂也。大抵鲜红起发者吉。虽大不妨。稠 
密成片紫色者。半死半生。杂色青紫者。十死不一生矣。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数 
有力。身温足暖者易治。若脉小足冷。元气虚弱者难治。狂言发斑。大便自利。或 
短气燥结不通。而黑斑如果实 者。皆不治。 

卷一·温病方论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医案三则
属性:许叔微治一人。内寒外热而发斑。六脉沉细。肩背胸胁斑出数点。随出随隐。旋更 
发出。语言狂乱。乃阳为阴逼。上入于肺。转之皮毛。故错乱如狂。非谵语也。肌表 
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数剂。乃大汗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身大热。脉沉实而滑。四末微清。以灯烛之。遍体皆赤斑。舌上苔黑。 
而燥裂芒刺。神昏谵语。以小柴胡加知母、石膏。一夕连进三服。次用大承气下之而安。 
吕沧州治一人。脉虚自汗。误与真武汤。遂至神昏。时时熟睡。脉伏不至。而肌热灼 
指。此营热致斑之候。非阳病阴脉之比。先与白虎加人参汤化其斑。复以桃核承气下之而愈。 
周禹载曰。发斑之证。已致慎其下。及用辛热。更无是理。而病情之变。复有如三案 
者。可见病机不可执一。妙在临证化裁耳。故附之。以广识见云。 

卷一·温病方论
春温病论
属性:周禹载曰。喻嘉言尚论篇。阐发仲景伤寒论殊畅也。医门法律。阐发金匮要略殊 
贯也。虽皆有所粉本。然学广才张。心灵笔古。以各成其妙者也。至尚论温病云。会 
内经之旨。以发仲景不宣之秘。且谓仲景略于治温。而法度错出于治伤寒中。因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一大例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一大例也。既冬 
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此一大例也。奉此三例以论温证。而详其 
治。然后与仲景三阳三阴之例先后合符。盖冬伤于寒。邪藏肌肤。即邪中三阳之 
谓也。冬不藏精。邪入阴脏。即邪中三阴之谓也。嘉言之论如此。予谓温病无阴阳 
之分也。何也。冬有温气。先开发人之腠理。而寒得以袭之。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惟不藏精之人而后虚也。虚则寒伤其经。经必少阴者。以少阴脏本虚也。然所 
伤原微。且冬月大水当令。其权方盛。微邪不敢抗衡。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惟有阻彼生意。暗烁精髓。至于春。时强木长。而水不足以供其资。始则当春而温。 
木旺水亏。所郁升发。火气燔灼。病温而已矣。其所伤者寒也。所病者温也。所伏者 
少阴也。所发者少阳也。故病必有阳而无阴。药必用寒而远热。黄芩汤其主治也。 
则嘉言之论温。有阴有阳。如伤寒三阴经可用辛热者。予曰。否否。不然也。 
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言所感者本寒也。王叔和云。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 
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此亦 
明言寒也。变字大妙。嘉言以为非。予独以为确。寒气内伏。郁久而发。自成热矣。伤 
寒寒也。暂袭营间。不久而为大热。况迟之又久耶。为热乃自然之理。但不言变。不 
足以教天下也。然何以不言热而言温。以春行温令故也。如李明之所云。冬伤于 
寒者。冬行春令也。当冬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生 
受病。金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然由明 
之所言。是冬温而感之即病者也。非伏寒也。非变也。不然。必无冬温一证也而后 
可。既有冬温。则有是气。已有是证矣。由其言以悉冬温。便可垂论不磨。若论春温。 
不免贻昧千古矣。经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不藏则寒邪得而入之。伤于肌肤。伏 
于骨髓。始知冬为藏精之时。惟逆冬气。遂使少阴之经气不闭。复遭非时之暖。致 
令开泄。忽然严寒骤返。不免受伤。故受伤者。仍是寒邪也。因先被温令开泄。似乎 
喜寒。且所伤不甚。故不即病。而潜伏于少阴也。然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正 
因水在冬为旺时。邪伏于经。且俯首而不敢抗。内郁既久。已自成热。至行春令。开 
发腠理。阳气外泄。肾水内亏。至春三月。而木当生发。孰为鼓舞。孰为滋养。生化之 
源既绝。木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温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余故以彼论冬时 
之感温非是。而此论冬月之伏寒最精。愚性甚拙。何敢好议先贤。但以为必如此。 
方与冬温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