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

第95章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第95章

小说: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急的话,瘀血刚刚开始形成,这个时候我们在治疗上就应当以泻热为
主,泻热为主的方子是桃核承气汤。如果瘀热互结,热邪已经收敛,热 
势不是急而有形的瘀血已经成形,瘀血的病势比较急的话,这个时候, 
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所以抵当汤不是以泻热为主的,而是破血 
逐瘀为主的。如果瘀热互结,热虽然有,但是热势非常轻微,瘀血已经 
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正像《伤寒论》原文所说的〃有热少腹 
满〃,治疗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我们说在《伤寒论》中的消法就应当是 
以抵当丸为代表了。 
以上我们复习的太阳的表证,太阳的腑证。对太阳表证来说,后世医家 
又有人把它叫做太阳经证。这个经的概念,不是专指经络,它包括经 
络,也包括浅表,所以这个经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 
当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新变化的证候, 
又不属于六经病证,或者说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 
它们叫做变证。在变证之中,如果是用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所造成的这 
种变证,张仲景又把它叫做坏病。 
坏病也罢,变证也罢,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在脏或在 
腑,可以说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治疗变证或坏病的一个总原则 
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叫12字方针,它的意思我们 
在上课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了。我们说《伤寒论》它体现了辨证论治的中 
医的这种诊疗原则,但是辩证论治这四个字在《伤寒论》中,从头到 
尾,从来没有出现过,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用文字表述出来 
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所以我请大家把 
这12个字背下来。 
随后在太阳病篇举了具体的寒、热、虚、实这些变证的例子以及它们的 
治疗,以举例示范的方式来说明怎么样随证治之。在变证里我们举了热 
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举了心阳虚的证候,举了水气病的例子,举了脾 
气虚的例子,脾阳虚的例子,肾阳虚的例子,阴阳两虚的例子,结胸 
病,脏结病,和心下痞病等等,这些都属于太阳病的变证。 
其实呢,其中有许多病它属于杂病。比方说,我们举脾虚的例子的时候 
曾经谈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显然 
是一个杂病的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气机不畅,它属于一个杂病
的虚中夹实的腹满。小建中汤所治疗的那个〃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者,小建中汤主之〃那是一个气血两虚,心脏失养,那也应当是一个杂病 
的范畴。平常就气血两虚,得了外感以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就更加 
虚衰,心脏失养,心神失养的症状就突出表现出来了,所以应当也属于 
杂病的范畴。像我们提到的那个肾阳虚的真武汤证,在临床的杂病中经 
常能够见得到。像我们现在〃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 
之。〃那个炙甘草汤证今天看来,那就是一个心脏病的心率失常。 
所以治疗太阳变证的这些方子在临床上,在今天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治疗 
杂病。 
这个结胸病,它应当属于外感病的范畴。结胸证分大结胸、小结胸和寒 
实结胸,而大结胸证呢,这是有热,所以又把它叫做热实结胸;小结胸 
呢,它也有热,它也属于热实结胸的范畴。大结胸证是水热结于胸膈脘 
腹的证候,病位比较广泛。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给大家作了详细分析。 
病位偏高的,用大陷胸丸,病位偏中的和病位偏下的,用大陷胸汤。 
对于小结胸病来说,外感病也可以见到,更多的是见于杂病。而对于寒 
实结胸来说,外感病可以见得到,更多的也见于杂病。至于心下痞证, 
那纯粹是一个属于杂病的范畴。我们在讲完心下痞证以后,又谈到了和 
心下痞相鉴别的下利的证候,上热下寒的证候等等。 
在太阳变证中,结胸、脏结、心下痞是有病名的,而其它的那些变证, 
只是有证候的名称或者方证的名称没有特别的病名。这就是太阳病篇的 
主要内容。 
至于太阳病的类证,是因为在它的病程中,有某些症状类似于太阳病, 
放到了太阳病篇,以便于和太阳病相鉴别,而太阳类证的内容,我们这 
节课刚刚谈过。 
这样的话,我们大体就把太阳病篇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梗概的复习,可 
以说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我想大家都能够记得住。 
太阳病篇的内容我们就全部讲完了,下次课我们讲阳明病篇,如果大家 
有时间的话,就适当的作一个预习。 

上一页 到目录 下一页 
□ 本书版权所有…佚名 
麒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由 '电子书制作生成器2007' 制作完成 
联系帮你忙信息中心 
 上一页 到目录 下一页 
第38讲阳明病概说 
第38讲阳明病概说前一个阶段,我们讲的是太阳病脉证并治,按照《伤 
寒论》原书的次序,那就应当是讲阳明病脉证并治,所以我们从今天开 
始讲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我们每讲一病的原文,要先对这一病篇的主要内容,作一个大概情况的 
介绍。我们还是先介绍阳明病的概说。 
首先,从阳明病的成因来看。阳明经脉是运行于体表的,体表可以直接 
感受外邪,所以阳明病的成因的第一点,是阳明经脉直接感邪。这种情 
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正阳阳明〃。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 
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 
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 
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它不像太阳,太阳的阳 
气是作用于体表的,所以太阳经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它这个病程持 
续时间很长,而阳明经脉受邪呢,由于阳明的阳气不作用于体表,所以 
阳明经脉受邪以后,邪气可以迅速循经入里化热、成实,而形成阳明的 
热证和腑实证。所以阳明经证,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很短。 
但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了,这种由于阳明本经直接感邪而发生的阳 
明病,叫做〃正阳阳明〃。邪由它经传来,哪经的邪气容易传入阳明呢? 
首先是太阳,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 
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 
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 
做〃太阳阳明〃,邪由太阳传入阳明,叫〃太阳阳明〃。 
还有一种情况,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 
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 
叫做〃少阳阳明〃。 
除此之外,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 
阳,脏邪还腑。这个时候出现的阳明病,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 
的,一种好转的现象。太阴病阳气恢复以后,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而出 
现了阳明病的表现,这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病情向好的方面转 
化的一种表现。而本经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太阳之邪不 
解,少阳之邪不解,或者太阳、少阳误治以后传入阳明,这是邪气由表 
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关于阳明病的成因,我们就介绍这么多。 
阳明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哪些脏腑,哪些经络,这是我们在概说里要 
谈到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阳明病的病变部位,从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那 
就是足阳明胃经了。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 
大肠腑。但是《灵枢·本输》篇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大肠、小肠皆属于 
胃〃。这句话原本是讲经络的连属关系的,对于伤寒注家经常引用这句 
话,说明阳明病的病变部位还应当包括小肠。你想,小肠上接胃,下连 
大肠,对于阳明病来说,上面的胃有问题,下面的大肠有问题,难道中 
间的小肠就没有问题吗?因此阳明病的确切的部位,从外感病的病情来 
看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小肠尽管不能把它叫做阳明,而它属于手 
太阳,但是小肠腑的病变就当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 
内。所以我们这里加个括号。这就像太阳病篇,它没有包括手太阳小肠 
的病,但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它却涉及了手太阴肺的病变,像麻 
黄汤证的喘,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中风兼喘,像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内 
饮,水寒射肺的喘,还有像麻杏石甘汤的邪热壅肺的喘,它们常常是在 
太阳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以后,容易引发这些疾病,所以手太阴肺的 
病变,在《伤寒论》中大多数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而手太阳小肠的病 
变,在太阳病篇没有出现过,它应当在什么地方呢?在阳明病篇出现。 
这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的生理关系来谈的,所以阳明 
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所以阳明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包括了 
胃、大肠和小肠。在《伤寒论》中,把它们统统地叫做〃胃家〃。所以〃胃 
家〃,就是代表了整个胃肠系统。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关于阳明的生理。我们这里讲生理,不是在讲中医基 
础,也不是在谈《黄帝内经》,只是为了解释阳明病所出现的症状、证 
候的基本病机。 
我们复习一下有关阳明的生理,我们也从经脉的循行、脏腑的功能、阳 
明阳气的作用部位和阳气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来谈阳明的生理。 
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 
足,足经影响范围广。从头至足,贯穿全身,所以外来的风寒邪气伤 
人,六经辩证,为什么常常以足经的证候为主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循行部位长,影响的面积大,所以接受的外来的邪气的这种可能性就多 
得多。而手经呢,或者从胸走手,或者从手走头,它的循行部位短,影 
响面积小,即使感受寒邪,症状也不突出,也不明显,所以从客观实际 
的情况来看似乎六经辩证涉及到经络的证候以足经的症状为明显,这主 
要是因为它们的循行部位长,影响范围大所导致的。 
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一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这样就沟通了 
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 
很有意思,中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把经络的循行部位 
描述得非常清楚,把经络的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处百病、决死生 
的功能写得清清楚楚。 
可是伴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起来的解剖学、发展起来的生理学,对经 
络毫无记述,没有记载,似乎人体没有经络的话,生理学照样可以讲, 
解剖学照样可以讲,人体的生理机能继续在进行。所以这两个医学之间 
的这这种明显的反差常常给我们思考。你看,中医的辩证要靠经络,用 
药要讲归经,也要靠经络,针灸的取穴要循经取穴,推拿按摩要循经点 
穴,导引行气要循经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