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风起之时 >

第15章

风起之时-第15章

小说: 风起之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到怀中的身体有些僵,他抱紧他,低低的在他耳边道,“你讨厌,我怎么会做?”


他们分别时,关于情欲,张风起一无所知。而成年的张风起对此怀着本能的憎恶。

这并非生理或心理的洁癖,而是自我防卫的壁垒,犹如野生动物划定势力范围,他强烈排斥试图亲近的狎昵之举,无论男女。

那是张风起年少即在城市底层挣扎求存,遭受太多觊觎和歧视后,坚守自我的唯一方式。

在壁垒形成前靠近他的向北因为这种优越性而拥有一定的特权,但特权是有限制的。

“是我不好,”向北道,“我们慢慢来,好吗?”

怀里的人没有说话,但也没有动。



白文回了南方,张风起仍旧在工地干活。楼已盖到了第二层。

有空的时候,向北教他读读书,一切都单调而平静。


星期六,早晨开始下雨,淅淅沥沥的没停。

雨季的细雨一场接着一场,但不妨碍施工。

向北一个人在家混了一天。

傍晚五点,他出了家门,去工地找张风起吃饭。


一下车,向北立刻被喧嚷的声浪淹没。

工地周围满满地堵着人和车,警笛响彻了整条街。

他挤到前头,只见大门内一片废墟,已经盖好两层的楼塌了大半,本就残破不堪的旧墙以及需要重建的平房多数成了瓦砾。高高的坍塌堆遮住了视线,不知道里面的情形如何,但听得到断壁颓然倒地的轰鸣。

领导和救援都还没到,只有几个交通警将看热闹的人群拦在大门外。

向北慌了神,不知道张风起出没出事。

他记得工地后面的小门通向附近的胡同,可以从那里绕进去。



后墙和小门也倒了不少,但比前门好得多。

里面满地狼藉,泥泞不堪,空气中弥漫着呛鼻的石灰,时不时废墟堆“哗啦”一声。

没看见人,工人应该大部分都在主楼。

向北磕磕绊绊的到了楼边,大声叫张风起的名字。

随即脚边有微弱的呻吟,向北连忙去扒,一个工人的头露了出来,不是张风起。

好在他身上没有楼板柱子之类,向北把人挖出来,撕开衬衫,给他包扎,“还有人呢?”

“都在里面。”

这时从乱石后冒出几个工人,扶着两个伤者。

向北问,“看见张风起了吗?”

“张风起?对了,风起呢?”一个高个子工人问旁边的人,“谁看见了?”

有人答道,“他在一楼,你不是叫他去拎泥浆的吗?”

向北转身又去扒石头。


十多分钟,消防医疗赶到,市长在外坐镇指挥,营救开始了。

雨声,人声,车声,喇叭声,警笛声,混成一片,吞没了向北的声音。

被挖出的工人越来越多,但是不见张风起的影子。

又有几个人说张风起被埋在最底下,因为塌的时候,他还在一楼。

救援人员已经抬出了好几个一楼的人,伤势都非常严重。

向北十指血肉模糊,嗓子喊哑了,依旧没有找到张风起。



一个消防员提高声音道,“有人,这边有人!”

向北跑过去,果然下面压着两个人,大家七手八脚的把他们弄出来。

向北大声问,“张风起呢,看到张风起了吗?”

但是这两个人昏迷了,根本回答不了。

向北和一些人继续在这个缺口搜索。

天已经黑了,雨中的灯火昏暗,搜救工作举步唯艰,他们扒了半天砖,一无所获。

向北直起腰,透过重重雨雾,在乱糟糟的人群中寻找张风起的身影,但是什么也没看到。


这时,传来一个清朗的男声,“喂,那边的,过来搭把手。”

向北回过头。

几步开外的正是张风起,灰头土脸,肩膀上搭着一个工人。

几个人连忙去扶。

向北呆了呆,上前抱住他,“你……”话哽在喉咙,竟发不出声来。

旁边的人赶紧拉开他,张风起霎时倒下去,被早有准备的两个救护人员接住。

向北这才看到张风起浑身是血,鞋子都被血浸透了,混着土和雨水,血色已经成了暗黑色。

抬张风起上救护车的人道,“撑着一口血气爬出来的。”



张风起伤势严重,但捡回了命。

因他被埋在最底下,又背着一个人,所以花了很久,才爬出来。

贵喜和田祥当时不在楼内,算是万幸。


上面为了压缩成本,弄了一批劣质建材。连绵的阴雨侵蚀了楼体,导致坍塌,连带其它建筑倾倒。由于北建后台强硬,无人替民工出头,所以公司付了些医药费了事。


工地没开工,贵喜和田祥暂时在码头帮人卸货。

虽然工地最苦,钱也不多,但比起饭店、工厂之类,却算多的,那些只够一个人吃饭,指望不上养家。

张风起住院两个月,筋骨差不多接起来了,左脚还不怎么方便,也可以勉强走路了。

向北要上班,他自己出的院。




一进门,张风起正坐客厅里玩飞镖,“五点下班,怎么现在就回来了?”

向北脱了外套道,“你一个人出院,我不放心,办完事就先回来了。”

“我刚才不打过电话吗?”张风起道。

向北坐到他身边,“没见着面,心里总不踏实。汤喝了吗?”他问。

“我都好了,还喝什么汤。”张风起扔出一只镖,正中红心。

“骨头还没长实就能算好啊?”向北拿鸡汤到厨房热。

盖好锅盖,他出来道,“伤筋动骨一百天,稍微伤点筋骨都要一百天,何况你……”讲到这里,他心一悸,没有说下去。

张风起停住手道,“医生不都说我好得快嘛。”

向北拾起地上的镖给他,“那也得好好补养,不能落下病根。”

张风起让了步,扔出一只飞镖道,“热了我就喝。”

听见汤开,向北去端,自己先尝了一口道,“是太肥,以后少喝几次也行,牛奶得天天喝,对骨骼好,又不腻人。”

张风起一皱俊眉,“我又不是小孩。”

向北道,“就当喝水。”

说着,把汤递给他。

张风起接过碗一口气喝光,站起来取靶上的飞镖。

向北笑道,“哪里不是小孩了?”



张风起和贵喜商量好,不告诉父母工地的事,所以没费心和家里联系。

白天张风起呆得无聊,翻翻向北给他的课本打发时光,晚上向北教他读书写字。在这样悠闲的情况下,他的学习大有长进,字也写得像那么回事了。

电视电影他兴趣不大,向北怕他烦闷,在客厅安了个室内篮球架,果然他很喜欢,常常投来投去,倒把飞镖冷落了。

这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错,每天下班开门的刹那,见着他索然无味的翻看书页,或全神贯注的投篮,向北不由得感到了踏实和欣慰。


过了半个月,张风起的伤好得差不多,阳光一天一天的热辣起来。

农忙时节,田祥回了家,贵喜在一个修理厂打下手,张风起和他没怎么见面,后来听贵喜说好像有人来捎过口信,但具体内容贵喜也不清楚,只好罢了。


星期日上午,向北值班,张风起一个人到外面转了转。

虽说在城市呆的时间不短,但以前都是从工地到工地,很少有功夫注意城市的景致,琳琅满目的店铺倒也新鲜,只是人们的回头率让他不快。

天蛮热的,身上发黏,吃了午饭,便回去了。

向北已经到家,刚洗完,正好换他淋澡。

从浴室出来,张风起找了指甲钳剪指甲。

看他在沙发上曲着身体,向北搬了矮凳坐下,放他的脚到自己腿上,道,“我来。”



张风起的脚趾和手指一样,舒展性感,只是脚背上的伤不禁让人的心一跳。

用指尖摩挲着纵横交错的伤口,向北道,“风起,你不要再去工地了。”

张风起没说话,午后的骄阳直射进来,照在他的脚上,微微发烫。

向北抬眼看他,炽热的光线映照着两人的面庞,明亮却迷蒙。

眼睛被光灼得难受,张风起低下头,望进正凝视自己的双眸,清晰的,深瞳里刻印着他的模样。

“我很害怕。”向北说。

张风起蜷起脚,踏在他膝盖上,“我想回家看看。”

向北一愣,“回家?”

张风起点头,“上午我买了火车票。”

“多久?”向北问。

张风起看着他,没回答。

“一个星期?”

“我不知道。”张风起说。

向北坐到沙发上,将他揽入怀里,“两个星期,要是没有你的电话,我去接你。”

张风起未置可否,或者他并不知道可否。

人与人的关系极其微妙,似乎只能依托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存在,一旦时空转变,就会消失。只是,若当真情深意切,为何坐视分离?正如河面上各自乘的一叶扁舟,虽希望并舟而行,却什么也不做,任它随波逐流。

这情字毕竟要排在许许多多更切实的物质利益之后。

人生之河大部分平淡不奇,并无多少恶波险浪,只需划几下浆,既可相从,然而愿意花力气的少之又少,却要在日后感叹人事无常,有缘无分。其实不过是附庸伤感的虚妄矫情。


第二天,张风起上了火车。

按时间,大概次日凌晨到家,但向北没有再收到他的消息。他走了半个月,音讯全无。

过了两天,向北调换好假期,整点行装南下。

飞机一小时到省城,再乘短途火车赶往小同庄所属区县的上级市,下火车坐长途汽车直达县城。

天已经黑了。

这里地处南北分界岭,方言除了以入声和平舌音为主之外,在吐字语法上跟标准音相仿,沟通起来困难不大。

向北打听清楚,登上下乡的末班中巴。

他高大英俊的外形和衣着打扮很引人注目。

刚坐下,旁边的中年汉子就问,“不是当地人吧,城市人?”

“是啊。”向北道。

车已经坐不下了,但客人还在继续上。因为是最后一班,白天去县里务工办事的都要赶这趟车回家。车内每个缝隙包括座位底下都塞的满满当当的筐子,挑子,扁担,麻袋,甚至还有一篓嘎嘎叫唤的鹅。

人叠货,货叠人,视野很是狭窄。各种各样难闻的气味使车厢里的氧气格外稀薄。向北的长腿被压在一卷草席下,曲得难受。

即使他坐过的最拥挤的地铁和公交车,也比不上这车一半糟。

然而这些人似乎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忍耐着,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向北身边的汉子和新上车的人打完了招呼,又问向北,“投亲还是访友?”

向北道,“找亲戚。”

“哪个村的?”

“小同庄。”

向北话一落,四周不少人道,“哪家的?”显然他们是小同庄的。

向北迟疑了片刻,他不知道乡里人这么喜欢刨根问底,即使他是个陌生的外乡人,或者正因如此,才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但他确实需要问一问张风起家究竟怎么走。

“张风起,张风起家。”向北说。

问话的几个人噤了声。

“张老五的小儿子吧。”其他村的人道,“眉眼多俊的。”

“是了,”立刻有个老者答道,“那小娃儿可不是俊俏么。”

这时一个年轻人插嘴,“张风起?他家都没了,你来……”

随即他旁边的长辈拽了他一把,低声喝道,“就你话多!”

没有人再接话,车内陷入短暂的宁静。

灯熄了,至少超载三倍的车摇摇晃晃上了路,大概过于沉重,速度很慢,沿途不断有新上车的,令人惊讶于是如何盛得下的。

人们重新热和起来,一些人小声谈论着小同庄张家,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