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好莱坞之路 >

第323章

好莱坞之路-第323章

小说: 好莱坞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种所谓的头脑风暴不可能无限制扩散,必须适合影片,墨菲必须加以适当的限制和引导。
  墨菲先要让整个编剧团队明确第一步怎么走,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清楚剧本的思路、主题和状况,混乱和焦虑往往都是由主题不明造成的。
  看到主题,编剧们自然会产生各自的想法,要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编剧从不缺乏想法,但是缺乏好的并且适合投拍成电影的想法,墨菲的这个团队每个人每天都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尤其是晚上。
  所他让每个编剧随身携带上笔和本子,睡觉时也不例外,当他们突然有想法时,就随时写下来。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这就会造成矛盾和冲撞,在记录到足够多的想法后,墨菲把所有编剧召集到一起,进行最为顺畅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这也就是好莱坞团队编剧创作时的所谓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个思维交流和碰撞的好机会,当墨菲跟他的小伙伴们讨论问题时,会用录音机把讨论过程记录下来,不管是什么想法,写到纸上钉在墙上,每隔15分钟,团队轮流分享一个解决方案,在最后15分钟里,查看所有的讨论和问题列表,会发现很多问题。
  集思广益之后,需要真正能做决定的人进行决断,这方面的工作肯定是由墨菲负责,这也是一场个人的头脑风暴,他要针对团队头脑风暴的所得,再进行思考。
  思考会发现问题,他再解决问题,尽可能深入的专研问题,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静下心来去发现问题与不同。
  工作也不能忽略休息,当墨菲有了大致的情节和场景设计时,就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去做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事情,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现,比如洗澡或者超人大战神奇女侠的时候。
  休息的同时,墨菲还会注意保持运动,合适的运动可以让血液燃烧起来,亚里士多德就因其在教学和头脑风暴时的暴走,而被称为“逍遥学派哲学家”。
  墨菲会捕捉下每一个与《无耻混蛋》有关的想法,不管它当下有用与否,都会及时通过本子或者录音设备记录下来。
  在此期间,他产生了一些疯狂的想法,但没有随便抛弃或者把思维限定在条条框框之内,由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的关系,反而放手让自己的思想疯狂一把!不去管这些想法是否很傻或是非常不可能,只管跟随着思维的脚步去自由飞翔。
  很多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因为不敢去想。
  想多了,心中会产生疑问,必要的时候,墨菲会忽略内心的质疑。
  当他遇到问题时,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这个想法不好,这个事情行不通”。
  正是这个声音阻碍了工作的脚步,它永远不会停止,你要知道这不是“它”的工作,它的工作就是质疑和批评。
  一个成功的导演,必须要学会辨别,去倾听内心深处那个好的声音,那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敢想敢做的、更具创造力的声音。
  最后,墨菲就是要改造昆汀·塔伦蒂诺的故事了。
  对于每一部看的电影或每一本读的书,他都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去重新思考,比如它的开头不是这样的,或者是故事发生的别的地方,然后在影片或故事的结尾处,也可以假想三种不同的结局,悲剧、喜剧或是开放式结局。
  这样,墨菲带领这个编剧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搞定了《无耻混蛋》的剧本初稿,初稿编写就像是赤脚走过草地,保持浪漫、淘气和荒诞不经,给它编一个结局。
  接下来,是更为精细的修改工作。
  墨菲全程参与了剧本的写作,不过没有像以往那样,基本是由自己来完成,作为一名导演和编剧,他也想借此尝试一种新模式。
  从某些方面来说,好莱坞有两类导演:一类是自己写剧本,一类不是自己写剧本。
  如果两者兼备,并能在自己写的电影和不是自己写的电影之间交替,这种情况很罕见。
  这并不是说,一种类型的导演比另一种类型的导演更值得赞赏,他们只是不同罢了,自己写剧本,会获得一部具备个人特质的影片,有一种风格会很快浮现出来,而且某些兴趣点常常会再现。
  因此面对这类导演的作品,观众们更多的在接触一种个性。
  而如果一位导演每次都改编别人写的电影剧本,他也许导演得极为出色——如果剧本好的话——可能会诞生一部伟大的电影,然而他永远不会具备一位作者所具备的那种个人的特质。
  同样的,自己写剧本、拍出一部带有个人特质的影片,但是对于影片说不出什么有趣的或者新鲜的东西来,那这样的影片永远都比不上一位导演用好剧本改编的影片。
  “一旦做出这种区分,我认为所有导演都应该为了他们自己拍电影,他们的责任就是要确保,无论他们面临什么障碍,这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是他们自己的。”
  圣莫妮卡的家中,墨菲坐在翻看剧本初稿的盖尔·加朵旁边,说道,“导演必须一直是影片的主人,一旦他变成奴隶,他就麻木了。”
  盖尔·加朵抬起头来,好奇地说道,“你的意思是不用在乎观众?”
  “不是!”墨菲毫不犹豫的摇头,“我是说拍的电影首先要让自己满意,我的意思不是要你蔑视观众。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你拍出一部合自己心意的影片而且拍得不错的话,那么观众也会中意,或者至少是一部分观众中意。”
  “嗯嗯……”盖尔·加朵连连点头,眼睛又落回到剧本上面,翻看到最后,不禁笑了起来,“好一场犹太人的复仇盛宴啊。”
  她转头看向墨菲,“亲爱的,谢谢你。”
  墨菲耸了耸肩,却没有接她的话,这场所谓的犹太复仇盛宴,只是为了影片的需要,与盖尔·加朵的族裔没任何关系。
  盖尔·加朵去看最后的结尾,墨菲摇了摇头,随口说了一句,“为什么犹太人当时没有反抗呢?”
  “什么?”盖尔·加朵立即看向墨菲。


第424章 与昆汀的不同
  对于墨菲问出的问题,盖尔·加朵先是有些不满,接着想到墨菲成长的环境,随后又释怀了。
  她很清楚,在墨菲的眼睛里面,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白人、亚裔、非洲裔、犹太裔和拉丁裔等等,都是同样的人,都没有什么区别,他不会因为好莱坞的所谓政治正确给予黑人演员和角色任何特殊优待,同样也不会因为曾经的苦难历史,就会对犹太人另眼相看。
  开始的时候,她对墨菲的这种态度,还是有些意见的,但随着相处的时间增加,发现墨菲并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只是将所有的人都当成了普通人来看待。
  盖尔·加朵也很清楚,或许真的是因为受到教育的关系,自己的男友对于西方历史了解的非常少。
  像接下来的会涉及到一段重要历史的项目,情节基本靠想,与曾经的历史扯不上任何关系。
  想了一下,盖尔·加朵觉得应该为墨菲普及一下自己所了解的那段历史。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她很认真的对墨菲说道,“起初,人们认为波兰不会输掉战争;接着,当德国人打进来时,人们以为能够继续活下去;接着,他们通过法令禁止犹太人坐在公共长凳上,或到公园和别的地方;接着,他们说犹太人必须佩戴大卫之星臂章;接着,他们说所有犹太人必须集中在一个区里;接着,他们用墙围住了这个区,没有过某一个关键时刻,也没有多少做出反应、组织起来的可能性……”
  盖尔·加朵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在德国人1940年到法国时,为什么法国人没有立即反抗?情况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局面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会说‘这会过去的,会过去的,情况不会更糟……’然而大错特错,情况更糟、更糟、更糟!最后,大部分人都杀害了。”
  听到盖尔·加朵说的这些话,墨菲罕见的极其认真的思考了一番,然后轻轻点了下头。
  他对西方的历史了解的很有限,但对太平洋对岸的一些历史事件却耳熟能详。
  “抱歉,亲爱的。”墨菲主动说道。
  盖尔·加朵凑过来在他脸上轻轻吻了一下,“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有心的。”
  两人很自然的换了话题,讨论起《无耻混蛋》的筹备和拍摄计划,这个项目中,盖尔·加朵会担任助理制片人,继续自己的学习道路。
  墨菲却由盖尔·加朵说起的关系犹太人那段历史的话,想到了电影方面。
  当然,他对犹太大屠杀之类的题材没半点兴趣,只是想到了德国人对待犹太人的方式,完全可以套用在电影上面,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渐进的感觉对一部影片也是相当重要的,当这种感觉层层累积到一定高度,最后的爆发无疑会更加畅快淋漓。
  换到这部影片里面,那就是在众多小高潮的铺垫之后,最后高潮戏不但要杀掉希特勒,还要对他疯狂鞭尸,让观众畅快淋漓的发泄。
  如果换成其他的角色,这样做无疑会冒极大的风险,但希特勒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反纳粹反希特勒那可是完完全全的政治正确,比所谓的黑人政治正确还要正确一百倍。
  在几十年构建出的社会政治舆论环境下,替阿道夫·希特勒洗白才是蠢货。
  最近的这段时间里,墨菲都在进一步打磨《无耻混蛋》的剧本,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思路,昆汀·塔伦蒂诺讲故事的方式,肯定不适合他。
  比如在影片的很多过渡情节当中,昆汀·塔伦蒂诺喜欢使用大量偏离影片主题的对白,而墨菲向来不喜欢在影片里面啰嗦,会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尽可能的为影片营造令人无法呼吸的紧张节奏。
  这不是说昆汀·塔伦蒂诺的拍摄制作方式不好,而是每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但凡成名的导演,都会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一些风格,就连公认的拍摄制作最模式化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不例外。
  在已经完成的剧本当中,墨菲没有使用好莱坞惯用的招式去营造紧张的氛围,但考虑到观众的生理反应,还是会适当的去尝试一些小套路。
  例如剧本中制造紧张的气氛就是要给影片的观众施加压力,而唯一能让观众备受心理和身体双重煎熬的就是时间,这里墨菲就需要一些策略,确定整个场景的时长,以及如何在整个场景收放自如的展现紧张的节奏。
  换句话说,就是在电影拍摄中,应该巧妙的把握戏剧、气氛和节奏张力,张弛有度,观众很难预料哪一秒会有高潮发生。
  还有体现人物或者其他背景的场景。
  看过昆汀·塔伦蒂诺影片的人,一定会对这方面有印象,当电影情节需要解释一个人或者一件重要道具的背景时,这个痞子导演往往会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影片中直接插入一段旁白和相应的画面。
  但墨菲从来都没有使用过这种手法,也不打算以后使用。
  当然,这只是个人兴趣使然,谁也不能否认这种方式的合理运用。
  很多时候,背景故事相当复杂,以致于若以真实场景呈现,将耗费太长的时间。
  因此,旁白叙述常在第一幕里被使用,以交代背景故事,使观众能赶上故事的进度,有些编剧不喜欢使用旁白,认为那是懒人说故事的方法。
  这个想法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