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艺术家 >

第1175章

大艺术家-第1175章

小说: 大艺术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十二分,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其实总体来说,给予好评的媒体还是占据上风,因为好评的分数比较好,差评的分数也没有太离谱,使得综合分数才能超过七十分。这也再次证明了,所谓的争议,只是围绕道德标准展开而已,对于电影本身的质量,却是从来没有人表示质疑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七十二分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重要信息。仔细翻阅一下包括“首映”在内的五十七家媒体评论,所有人都没有提到一点:关于埃文·贝尔的改编是否成功!当初斯坦利·库布里克可是亲口承认,“香水”就是一部不可能完成改编的作品,这也成为埃文·贝尔投入拍摄时最大的看点之一,所有人都希望看到埃文·贝尔制作出来的成品,究竟能否改编成功。但是现在“香水”公映了,对于这个话题,反而销声匿迹,没有任何的评论了,这实在是太过稀奇了。
  其实反过来说,那就是不管好评还是差评,这五十七家媒体都认可了一个事实:埃文·贝尔的改编是成功的!即使是原著小说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都承认了这一点。
  埃文·贝尔将“香水”小说之中的故事、角色,包括争议,都原汁原味地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也是“香水”电影承受着如此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原著小说本就是在争议之中诞生并且成就经典的作品。
  所以,所有评论都集中于电影在道德方面的争议,却忽略了“改编”这个重要的焦点,从这件事来说,埃文·贝尔已经取得了成功。
  严格说来,去翻阅那五十七篇评论,其实还是可以找到这样信息的,许多评论对于埃文·贝尔对气味世界的塑造都是认可的,对于主角心理转变的勾勒更是堪称神来之笔。威廉·伍德就在“娱乐周刊”的评论里感叹过,“埃文对于心理学研究的描写,精彩得让人目瞪口呆”。
  另外,“香水”在专业评论的待遇延续到观众身上,引发争议依旧,但是整体评论走势却在往高处走,烂番茄新鲜度居然突破了百分之八十,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八十二。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投票的评论,就可以发现,原著小说的忠实读者对于埃文·贝尔的改编都给出了至高的评价,其中满分更是出现了刷屏现象。
  虽然电影在道德标准之中来来回回,但是观众对于电影精彩程度的认可却显然超出了影评人们的预期。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改编作品,改编成功就赢得了原著小说读者们的欢心了。
  在IMDB的即时评分中,“香水”一度冲到了九分的高度,成功跻身IMDB排行榜的前二十名,但很快就滑落了下来,最终在八分的位置停留了下来,这使得“香水”在争议之中前行,居然跻身到了IMDB两百五十名的行列,在第两百四十八名上停留了下来。伴随着电影的上映,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香水”的排名居然在缓慢攀升中,这就说明了,之后看过电影之后为电影打分的观众们都给予了高分。
  撇开这一切的一切,关于“法语”这个关键点,媒体和观众给予的关注都出乎意料得低,似乎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点,“纽约时报”的尼尔·达西有专门写了一篇稿子进行分析,“‘香水’选择了法语来做对白,这对于票房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这对于观众的积极性是一大打击,美国市场的观众们已经习惯了走进电影院,看到英语对白的电影,而不需要盯着字幕,听着莫名其妙的外语来观赏电影。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对于‘香水’在票房上的成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看看影史上非英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就知道了。
  但是,‘香水’这部电影拥有其他非英语电影都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埃文·贝尔。埃文·贝尔在美国市场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让人怀疑,即使他出演一部外星文的电影,都会有大批观众心甘情愿走进电影院去观赏一番。埃文·贝尔这个名字就和作品质量直接画上了等号,这使得观众们省去了站在看板前挑选电影的过程,这也使得观众们内心对于外语的排斥感在降低,甚至为了内心的好奇——埃文为什么会选择拍摄一部法语电影——而走进电影院。
  这一种号召力,是任何一部非英语电影都没有的。非英语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市场不够强势,语言是首要因素,演员没有票房号召力也是重要原因。但现在,‘香水’显然可以避开这一点。除了埃文·贝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伦·里克曼两位老戏骨的保证,足以让人们对电影充满信心。
  那么,埃文·贝尔又到底为了什么而坚持使用法语拍摄了这一部电影呢?答案只有一个:电影的质量。
  ‘香水’是一部德国小说,但讲述的却是法国发生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在那时,法语才是法国境内最合适最高贵的语言,看着一群法国人说英语或者德语,这显然是与原著小说相悖的。相反,用法语将十八世纪的巴黎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让电影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
  埃文·贝尔的这种坚持投射在电影里,就让人们清楚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前巴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繁华景象,那种隐藏在欢歌热舞之下的恶臭也越发鲜明起来。这对于整部电影主题的升华,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法语不应该是‘香水’的劣势,相反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将巴黎的繁华、优雅、华贵淋漓尽致地衬托出来,从而将主角格雷诺耶身上背负的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立感显示出来。埃文·贝尔花了如此大的笔墨将格雷诺耶塑造起来,如果格雷诺耶说的是英语,那么势必就是失败,而正是因为埃文·贝尔对于电影质量的如此追求,才使得电影在每一个细节都达到了完美。”
  尼尔·达西的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代表影评人的看法。毕竟,任何一部电影选择使用什么语言,这都是与电影主题相对应的,这就好像“耶稣受难记”还使用了拉丁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进行拍摄是一个道理。“耶稣受难记”对于语言的坚持,虽然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却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三亿七千万美元的票房实在是让人汗颜。不过“耶稣受难记”因为其投资是纯正美国血统的关系,所以一般在统计时都没有归纳到外语电影的行列之中。
  当然,正如“香水”这部电影本身引起的争议一般,对于使用法语这件事进行批判的媒体也有不少,显然对于埃文·贝尔如此装逼的行为很是不满。
  不过,无论评论如何说,法语对白这件事真正影响到的,还是观众,只要观众能够像对“耶稣受难记”一样买账,那么使用什么语言都不是问题。
  从烂番茄网和IMDB的观众回馈来看,对于法语提出异议的观众比想象中少了许多,诸如“法语不如英语容易理解,影响了观影进程”的评论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而表示赞同的大多都是原著忠实爱好者,“法语将原著小说里的世界完美呈现了出来,绝对堪称是神来一笔”,这样的赞誉在视线之内并不在少数。
  相反,针对“法语”这个问题的中立立场却是数不胜数,“能够契合主题才是最重要的,使用哪种语言不是重点”的言论占据了主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观众的理性,毕竟语言本身是没有错的,电影才是应该讨论的核心。像“美丽人生”、“天使爱美丽”这样的电影,作品出色并不会因为他们并不使用英语而打折扣,对于观影效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尽管法语对白引发的争论比想象中少了许多,但是法语对白真正影响的不是观众评论,而是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冲动,这才是桎梏票房的核心原因。还好,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戛纳最佳导演还是多伦多的好评,亦或者是埃文·贝尔,都可以成为观众进入电影院的理由。
  所以,伯纳德·艾辛格之前的担心——使用法语对白而导致电影的推广变得困难重重,如今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反而很有可能成为一大看点:最原汁原味的“香水”。
  在这种情况下,“香水”作为一部法语电影,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电影市场的征程。


第1460章 淡季票房
  2006年十月第一周,“无间行者”上映,这部作品投资九千万;紧接着十月第二周,投资六千万的“香水”全面公映。这种局面在一向被认为是鸡肋的十月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景象。
  与“香水”同样选择在十月十三日上映的还有一部作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版咒怨2”,两年前的“美版咒怨”以一千万的投资拿到了一亿一千万美元的票房,让索尼哥伦比亚影业喜不胜收。现在,续集又再次来袭,显然是希望将日本式恐怖电影的剩余价值压榨干净。
  另外,环球影业出品,罗宾·威廉姆斯、克里斯托弗·沃肯和劳拉·琳妮这三位奥斯卡级别演员联手依靠“雨人”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巴里·莱文森一起炮制的“年度人物”,还有继“巨石”强森之后第二个登陆好莱坞的摔跤选手约翰·塞纳主演的“海军陆战队员”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也都将加入十月这个淡季的争夺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环球影业的“年度人物”这次与十一工作室的再次碰撞,倒没有刻意而为之,只是意外的巧合。但是得知彼此会相遇之后,环球影业对于“年度人物”的宣传却是集中了不少火力,显然也不希望输得太惨。毕竟,“年度人物”也是一个奥斯卡级别群星云集的演员阵容,再加上2004年总统大选的特别题材,环球影业报以希望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上周上映的“无间行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
  在十月这个淡季之中,第二周北美票房大盘来到了一亿三千万美元,比上周一亿美元的总票房足足提升了百分之三十,这是一个十分喜人的成绩。而在这之中,强势拿下冠军宝座的“香水”成为最大的功臣。
  两千八百万美元的首周周末票房,让“香水”轻松战胜了一众竞争对手,顺利问鼎十月第二周的北美票房排行榜冠军,这着实让所有人都意外不已。这个成绩,让“香水”在影史十月份的首映票房榜单之中,跻身前十,位列第六位,让上周创造了两千七百万好成绩的“无间行者”直接下滑一位。
  在法语对白的劣势之下,备受争议的“香水”以一个不俗的成绩打响了在北美的第一枪。仅仅依靠首映票房的成绩,“香水”就已经可以跻身非英语电影在北美票房历史排名的前十名了,这绝对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香水”首映结束之后专业评论纷纷出炉,而观众的评论却没有集中在争议焦点上,而是对于埃文·贝尔用色彩构建的气味世界讨论最为热烈,这实在是堪称一大壮举,用画面来描绘气味,让人啧啧称奇。再搭配电影末尾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集体性交场面,带给人们在视觉、听觉、嗅觉上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
  除此之外,对于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这个角色的议论,也主要集中在埃文·贝尔对于人物心理的塑造上,这个嗅觉天才自身缺乏体味的设定让他游离在世界之外,然后通过气味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清晰透彻而冷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