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艺术家 >

第143章

大艺术家-第143章

小说: 大艺术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束了MV的拍摄,顾洛北却没有和泰迪·贝尔一起回家,只是和工作人员告别之后,就重新回到了莲花酒吧。泰迪·贝尔知道顾洛北的去向,也就没有任何担心地回家了。
  在莲花酒吧,顾洛北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那迤逦的身影,娇小的身躯,却拥有着玲珑的曲线,一头深褐色的长发被绑成了一束马尾,完整地露出那张线条分明的脸庞,眉宇之间的个性在清晨的阳光之下晶莹剔透。
  “福克斯小姐,很高兴又见面了。”顾洛北见到这个身影,显然再高兴不过了,热情地来了一个贴面礼。
  “贝尔先生,要不是我知道MV应该会在六点拍摄完成,想必我就不会在这里了。你给的谜语,实在太深奥了。”梅根·福克斯脸上还带着清早起床的倦色,却依旧无法遮掩那与生俱来的艳丽。
  顾洛北挑了挑眉,脸上那抹坏笑再次勾勒了起来,“这应该叫做缘分。”
  昨天离开之前,梅根·福克斯打听了一下,知道“今晚今晚”的MV会通宵拍摄,因为要捕捉朝阳,所以估计会在六点左右完成拍摄。虽然顾洛北没有说任何话,也没有塞电话号码之类的,两个人的交流更是没有多少,但鬼使神差地,梅根·福克斯就是六点半时出现在了莲花酒吧的门口。半个小时之后,顾洛北出现了。
  酒店酒红色的地毯上,宝蓝色的T恤、白色的裤子、亮紫色的鞋子,还有米色的外套、黑色的背心、浅蓝色的牛仔裤零零落落地散落地到处都是。
  床铺上的被子有大半都落到了地上,却没有人顾及。白色的床单上,两个身影在纠缠着,将整洁的床单揉出各种形状。厚重的窗帘之外,越升越高的太阳投射过来,虽然无法穿透窗帘的封锁,却将整个房间映成昏昏的米黄色,别具情调。
  浅喘低吟在房间里巡回流转,炙热的汗水从脊背上缓缓流淌下来,落在床单上,泛出一朵梅花的形状。床头吱呀的声音猛然大了起来,女人的声音带着沙哑抬了起来,“快,再快点,哦,上帝……”
  “呵呵。”男人低低的声音宛若大提琴在翩然奏响,那喉咙深处的沙哑在心头轻轻挠着,性感得让人窒息,“如你所愿。”
  喘息声在吱呀的声音中又更大了一些,洁白的床单皱成了一团,汗水和汗水融汇在了一起,皮肤底下的红潮一点一点泛了出来,映衬在白色之上,染成粉红色,阳光穿透窗帘将房间充斥成暖黄色,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律动,每一次波动,都在房间里荡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啊……”浑身的肌肉都紧绷了起来,女人的声音宛若染上了胭脂色,泛出无边无尽的粉红色,“我来了。”
  吱呀声和喘息声又更大了一些,好一会,男人低吼的声音才释放了开来,女人满足地长长吐出了一口气。
  太阳升起了,房间恢复了平静,只有沉重的喘息声。许久,一切又回复了平静。


第177章 电影公映
  下午醒来的时候,顾洛北往右手边摸了摸,空荡荡的,已经是一片冰凉,浴室里也并没有沐浴的声音传来。顾洛北嘴角勾勒起一抹笑容,眼睛睁开,那抹深邃的湛蓝带着抹不开的愉悦。
  坐起来之后,打量一下房间,地面上的衣服依旧凌乱,只是女生的部分已经不见了。转头在床头看了看,有一张白色的便签纸,拿过来一看,“贝尔先生,希望有愉快的一天。”顾洛北眉毛挑了挑,眼底的笑意又更深了。
  可惜,狗仔队们失职了,如果他们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肯定会悔恨地只掐自己。上次无中生有的安妮·海瑟薇绯闻可是热闹了好一阵,这一次如果可以拍到顾洛北和梅根·福克斯一起进出旅馆的照片,那就火爆了。可惜,没有如果。
  这一次拍摄MV,克莱尔·戴斯倒也干脆,不仅拍摄了“今晚今晚”的MV,之后还一起将“海阔天空”和“最后”的MV也拍摄完成了,当然费用是需要顾洛北支付的。所以,结束了“今晚今晚”的MV工作,顾洛北没有任何休息,接着就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之中。
  克莱尔·戴斯是打算在专辑正式上市之前,先后公开“海阔天空”和“最后”的MV,吸引媒体注意力,制造话题,然后再将新专辑、单曲和MV一起推出。如果再加上顾洛北提前在十一音乐博客公开“今晚今晚”的试听,关注效果绝对优越。显然,这个宣传计划对于“一”这张专辑来说,造势的过程是绝对足够了。
  虽然顾洛北在“冰河世纪”的配音工作上将速度提到了最高,但“一”的发行时间终究还是往后推迟了,顾洛北也希望自己首张专辑的制作能够完善一些,所以专辑最后还是推到了“死亡幻觉”公映之后再发行。忙碌完MV拍摄的顾洛北,率先就迎来了自己首部电影的公映。
  由于不是首映式,自然就没有红地毯了。只是理查德·凯利、德鲁·巴里摩尔、顾洛北等一干主创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影院面前,简单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就算是揭开“死亡幻觉”的公映帷幕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五月份之后,顾洛北在音乐方面声势正隆,而作为顾洛北的首部电影、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广受好评的“死亡幻觉”,正式公映时,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所以,八月十六号当天,现场来了超过四十名记者,也不算是稀奇之事了。
  “死亡幻觉”的公映,比想象中,准确地说,比二十世纪福克斯、比理查德·凯利等人想象中,要热闹了许多,记者的众多不是意外,不仅有顾洛北的影响力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力量也不可小觑,重点是前来观看电影的观众,多得有些惊人。
  时代广场附近的电影院,公映首日大多都安排了三轮的放映,居然场场都爆满,电影票全部销售一空,还呈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让纽约的电影院都在公映第二日增加了放映的轮次。这才是真正的意外。
  仔细思考一下,“死亡幻觉”公映的日期误打误撞还挑对了时间,前有顾洛北音乐上三首单曲正是火热,后有“只是一个梦”MV的惊艳,再有“公主日记”上映时的绯闻,顾洛北这个名字最近本就是媒体宠儿、热议中心。除此以外,“死亡幻觉”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可谓是好评多多,再加上纽约这为数众多的媒体热烈炒作,“死亡幻觉”正式公映之后受到了观众的瞩目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不看电影也看热闹,人都是有好奇心的。
  布莱克·莱弗利已经是第三次坐在电影院里,她也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进出电影院,“死亡幻觉”严格算来,并不是她对电影的兴趣取向。那么,这部电影吸引她三番两次进入电影院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该死的难以理解的剧情,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询,亦或是那英俊到让人窒息的男主角。布莱克·莱弗利很认真地觉得,应该是三者兼有之。
  “死亡幻觉”全美公映的时候,布莱克·莱弗利就前往电影院观看了,为了买票的事,她还少见地排队了,虽然只是十几个人的队伍,但对于“死亡幻觉”如此晦涩难懂的电影来说,还是十分难得的。
  第一次观看,布莱克·莱弗利没有看懂。准确地说,她看到的就是一部流水账,无数个细小的情节串联起来,连成一个故事之后却没有中心思想。她明明把电影看完了,却讲不出故事的内容,更不要说理解理查德·凯利所表达的核心了。布莱克·莱弗利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埃文·贝尔那帅气的脸庞,仅此而已。
  第二次观看,布莱克·莱弗利登陆了“死亡幻觉”的官方网站,把功课都做好之后,再次观看电影。这次,她看懂了,这部电影果然深奥。这一次,布莱克·莱弗利不仅看懂了电影,也看懂了埃文·贝尔的表演,了解到为什么圣丹斯电影节上称“贝尔是演技上的新发现”。但许多细节却错过了。比如说每个角色的定位,比如说一些剧情的特殊意义。
  所以,这才有了第三次走进电影院。
  这一次,布莱克·莱弗利终于把电影完全看懂了,包括各个细节,还有电影那深不可测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甚至还有些许的宗教主题。布莱克·莱弗利不由感叹,这部电影果然是值得不断挖掘的。
  如果说一开始进电影院,只是纯粹因为对埃文·贝尔的好印象,那么现在布莱克·莱弗利却真心为这部好电影而叫好。第三次观影结束之后,布莱克·莱弗利又购买了下一场的电影票,第四次走进电影院。
  这第四次,布莱克·莱弗利才是放下所有疑问、所有探询,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部电影。投入进去之后,布莱克·莱弗利发现,“死亡幻觉”就像一个精致的魔方,每一次转动总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惊喜,四次观看,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心中的感叹越来越深。
  如果有机会,欣赏“死亡幻觉”第五次,布莱克·莱弗利并不会排斥。事实上,她对于电影什么时候发行DVD的事,已经开始上心了。
  布莱克·莱弗利的态度,可以说是观众中一小部分的代表。这部分观众,对于电影的内涵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去探索去讨论去挖掘,他们很有可能,从圣丹斯电影节开始,就对“死亡幻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初“死亡幻觉”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之后,可是培养了一小部分忠心耿耿的影迷,这些影迷对于Cult影片有着无法取代的偏爱,他们也十分热衷去发现这类型影片。
  也许在一开始,布莱克·莱弗利对于“死亡幻觉”这类型的Cult影片没有兴趣,只是因为埃文·贝尔的原因才走进了电影院,但之后她还是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粉丝,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这部分观众对“死亡幻觉”趋之若鹜,从公映的首日开始,就如潮水一般涌进电影院,迫切地希望在大屏幕上欣赏到这部作品。而观看完之后,更是赞不绝口,认为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取得了突破。电影本身不仅彰显了导演理查德·凯利的才华,还将深远的主题寓意其中,绝对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除此之外,作为第一次表演登场的顾洛北,也得到了盛赞,忠实观众们都认为顾洛北无论是形象还是演技都将电影发扬光大,其中的表演更是堪称惊艳,绝对不逊于依靠“只是一个梦”闯出名号的独立音乐人身份。
  有称赞,就注定有批评。何况还是“死亡幻觉”如此小众的Cult电影。
  在批评的声音之中,又分为了两个部分,就好比立场一般,有正面立场和负面立场,自然也有中间立场。
  小部分声音认为这部电影只是平凡而已,媒体言过其实,绝对称不上是惊艳。电影本身简单、浮于流水账,所谓的核心思想也不见踪影,更不要说网络上流传的深刻意义了。但这部声音对顾洛北的表演还是表示认同的,觉得是电影的唯一亮点。
  更多的声音对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厌恶”。不知所云、形式大于内容、故作疑阵、拍摄粗糙,用一句“垃圾”来形容都不为过。这部分观众认为都“上当受骗”了,被媒体骗了,也被顾洛北的名声骗了——他们对于主演顾洛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评价。表演空洞混乱、表情矫揉造作,只是让这部电影越发白痴而已。
  大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