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极品少帅 >

第227章

极品少帅-第227章

小说: 极品少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吧,卫离,你去……”云铮话梅说话,忽然一转头,正好看见一群中央军打扮的士兵从大街两头忽然涌出,正朝云铮所在的香粉小店围了攻来。
  云铮没作声,云卫离却是把手一挥,白衣卫们顿时拿出了连发弩。白衣卫原本就抢占了位置,眼下把持路口的把持路口,抢占房顶有利位置的抢占房顶有利位置,剩下的则将云铮、萧芷琼和云卫离三人围在中间护卫着,以现在的有利位置,又有连发弩在手,除非朱勉此刻能出动几倍于白衣卫的正规军不计伤亡猛攻,否则中间的云铮安如磐石。倒是萧芷琼先前带来的那些人却是一个都没瞧见了,连那“摧花手”莫小红也不见踪影,却不知去了哪里。
  刚才的假设有一半成立。来人确实是标准的正规军,而且人数也的确是白衣卫的数倍:曹川带了三百禁军围过来。
  不过曹川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好歹也能看出眼前这一批面无表情地白衣人不是普通人。尤其是他们身上还穿着白色的软皮战甲,手里更是拿着有些眼生的怪异手弩,再加上他们面色如常的气度,怎么看都像是一支正规军队,而且还是特别精锐的那种。
  难道是苏州驻军?曹川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但转念一想,扯淡吧,苏州驻军要是能有这样子,那不比老子经常见到的关东卫御林军和禁军还厉害多了?有这样的军威,还轮得到四大边镇如此气盛么?可不是苏州驻军,这苏州城里怎么会忽然出现这样一批人呢?
  曹川想站出去喝问对方乃是何人,但看着白衣卫手中那手弩已经上好弩箭,弩箭的箭头正在下午的阳光中闪耀出点点寒光,不禁又有些胆气不足,脚尖动了动,最终没有踏出脚步,只是站在人群中大喊:“尔等何人,何故在苏州城内手持凶……军械?莫非想造反么?”
  云铮在一边听得好笑,老子就是造反也不会选在这里动手嘛。但是心中却一动,忽然计上心来,在里头高声道:“本将乃是鹰扬卫都指挥使云铮,前来苏州……游玩,却不料竟有人胆敢行刺本将,是故麾下亲卫有此防备。尔等可是江宁第五卫钱将军麾下兵士?”
  曹川在愣了一愣,云铮?就是那个在洛阳满大街传说的云家少帅?他顿时有些不相信,云少帅此刻在扬州练兵呢,正是忙的时候,怎么可能跑苏州来游玩?再加上……他想起刚才朱勉看见儿子几乎被一脚踢破相之后那愤怒的表情,心中一阵盘算,想这里头十有**不可能是云铮,再说就算是云铮又如何,咱们曹家跟云家又没什么关系,而跟曹家关系密切的顾家听说跟云家关系可僵呢,就算这里头真是云铮,只要老子不动他本人,拿他身边这些亲卫出出气,一会跟朱大人说起来也算是分功劳,说不定朱大人心情一舒畅,就保举老子再升一升呢?这样的好买卖岂能不做?
  他打好如意算盘,胆子顿时肥了起来,冷笑道:“朱公子在这里遇袭,看来定然是你们干的了。哼,袭击朱公子,假冒云都指,哪条罪名都够你们乐呵了,若是你们放下武器,就地投降,本将说不定还能帮你们在朱大人面前求求情,若是负隅顽抗,休怪本将不客气!”
  云铮在里头听得一奇,这家伙谁呀,胆子挺肥啊,老子的名头摆出去都不管用呢。
  萧芷琼却偷笑了起来,见云铮看过来,笑意更盛:“卖那舞,你的面子不好使哦,这人不光不怕你,还要你放下兵器向他投降呢。”
  在一个爱上自己的美女面前丢面子,云铮顿时火气就上来了,男人的特点当下就显现出来,哼了一声,冷然道:“不解释,发一弩警告!靠近者射杀!”
  他的声音不大不小,却是正好让白衣卫们能听到,但再远一点的禁军们却听不见。白衣卫成立以来,整天玩命的训练、练功,就是没有真刀真*的干过一票,眼见得今天搞不好就能有这个机会,刚才还面无表情地白衣卫战士们当时面色就有些跃跃欲试,前面离禁军最近的一人一抬手弩,“嗦”地就是一箭过去,那弩箭噗地一声射进禁军头列前面三步的地上,竟然将苏州城中的石头地砖射穿,直插石砖之中。
  禁军顿时大骇,这批人根本没有经历过战阵,平时训练也稀稀拉拉,把军装铠甲一穿,武器一拿,看上去挺像那么回事,其实战斗力也就对老百姓管用,真要玩命起来,哪里顶得什么事?
  再说,这东方无晴设计得连发手弩,岂是开玩笑的东西?
  说到弩,其实也被称作“窝弓”、西方叫“十字弓”。众所周知是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弩。
  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就已使用弩,著名的庞涓所率大军就是中了孙膑的弩阵埋伏全军覆没。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据说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公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要说东方无晴,实在是个器械天才,她先是发明了神臂弩,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杆。威力强于汉代著名的大黄力弩,其他器械都及不上,呈献给云家之后,成为云家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然后,她竟然从古籍中那一些残留的线索,复制出了失传的诸葛连弩。这诸葛连弩,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并且与当时的强弩相比这种连弩射程较短,杀伤力较低作战时一般与蹶张弩配合使用。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来失传了。然而东方无晴却奇迹般的将它复原出来!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东方无晴复制出了诸葛连弩还觉得不够,又将其多次改进,这才出现了综合神臂弩和诸葛连弩优点的连发手弩,不仅可以连发,而且威力十分惊人,特别关键的是其一个箭夹中的弩箭射完之后,换箭夹的时间很短,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不间断的“火力优势”,从而杀伤力大为增强。
  这一弩射出,禁军们自然不知道这连发手弩的其他好处,但这惊人的威力总是看得明明白白的,当下站在前面的士兵便生起了畏惧之心,想人家人数也不少,又有手弩,咱们只有短兵,还是别玩了……
  卷二 坐看长空飘乱雪 第151章 少帅野望?弩
  要说到这个连发手弩,云铮心里是有怨望的。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利器制作之慢、之难。一个熟练的工匠,在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至少三天才能制造一把。而这个“原材料充足”本身就不是说着玩的,制造弓弩的木料是要花大时间和大工夫准备的,更别说还有弩弦等物的准备,也不是易事。最后就是这个连发手弩的结构复杂,连弩箭都是特制产品,更加把制作难度进一步提高了。
  然而云铮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将,一个军事世家的接班人,他想要的是一个制作简单、威力巨大而价格低廉的武器,要求的性价比相当高。就好像后世老毛子的AK,不光要好使,还要便宜,还要制造得快。对比老毛子和小胡子的坦克就知道,小胡子的产品好自然是好,可那玩意造起来难啊,产量上不去,最终还得被毛子的坦克海给淹没。
  云铮原本上次就打算跟东方无晴这个器械大师交流交流,希望能够简化连发手弩结构,降低制作成本,当然最重要的是,云铮打算跟她说说关于标准化与流水线的问题。可惜那天晚上云少帅摸错了房门,尽然把无晴小姐给袭胸了,结果第二天直接逃之夭夭,原先的计划自然也就随之告吹。
  云铮的标准化和流水线自然比不得后世福特老兄的那种,不过原理差不多,而且实际上在中国是有经验的。这个经验来自于他心目中的中华第一帝国——秦帝国。
  秦国能灭掉六国,不说其制度上的优越、的优势以及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就说兵器制造,秦国就有其必胜的一个优点。
  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后世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当然不是,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
  但是,秦国用青铜而不用铁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标准化生产的问题。
  青铜兵器多为铸成,而不是如铁器的煅成。铸,可以让生产出来的武器更标准,而且制造速度更快。事实上在东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制度。只是在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兵器制造工业上,秦国体现得尤其突出而已。秦国精密的规范管理章程、责任到人,青铜兵器产品也都具有统一、严整的尺寸与生产质量标准。
  春秋时期的典籍《礼记?月令》篇(约成书于公元前620年前后),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这段记载另见《吕氏春秋》卷十《孟冬纪》),也就是说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查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后世秦俑坑出土的铍、戈、戟、矛等大量兵器器身都铭刻有制造管理者、工厂和工匠的名字。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剑身的8个棱面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