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茅盾传 >

第10章

茅盾传-第10章

小说: 茅盾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茅盾是毫无问题的,熬夜本来是茅盾家常便饭。但此时,茅盾已举家迁沪,妻子、母亲及刚出世的女儿都在身边,而自
己除了《小说月报》大量编务外,还要从事共产党的秘密活动,参加支部会议,而这种秘密活动是有很大风险的,甚至
有生命之虞。对当时情景,茅盾有一段很平白的回忆:
    “我去出席渔阳里二号的支部会议,从晚 8时起到 11 时。法租界离闸北远,我会后到家,早则深夜 12 点,迟则
凌晨 1时。如果我不把真实事情对母亲和德沚说明,而是假托是在友人家里商谈编辑事务,一定会引起她们的疑心。因
此,我对母亲说明我已加入共产党,而每周一次的支部会议是非去不可的。母亲听了就说:”何不到我家来开呢?我说,
如果这样,支部里别的同志就也要像我那样很远跑来,夜深回去,这也不好。所以,暂时仍旧是我每星期一次去渔阳里
二号开会,深夜回来时都是母亲在等门,德沚瞌睡,而且第二天要去读书,母亲体谅她,叫她早睡。“
    茅盾除了每周有一晚上秘密活动外,还要每周参加一次白天的政治学习。除过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外,还请从苏联回
来的杨明斋、经济学家李达等讲课。自然,这一切都是在秘密进行。但共产党的这些活动,频繁地出出进进渔阳里二号,
引起法国捕房的注意。后来在一次小聚会时,陈独秀高君梅夫妇和包惠僧、杨明斋、柯庆施等被法国捕房拘捕,后经营
救,才以罚款了结。
    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在 1920 年暑假前,因言论激烈而受当地军阀的注意,幸而校长惜才,让他和张闻天逃出南京,
然后一道东渡日本。半年以后,即1921年 1月返回国内,走其胞兄的路:一方面从事小说创作和文学研究,另一方面从
事政治活动。1921年 4月,茅盾在自己家里召开的支部会上,介绍沈泽民加入共产党组织。中共中央考虑到茅盾在商务
印书馆的有利条件,便决定由茅盾担任中共中央的交通员,负责与全国各地党组织的联络。外地党组织人员到上海找共
产党中央,先找茅盾,然后由茅盾报告中央后,再通知来人去某处汇报工作。因而,商务同人看来,年青的茅盾活动能
力很强,人缘很好,外地朋友也特别多。同样,外地党组织向中央送报告,也不直接送给总书记,而是寄到茅盾那里,
信封上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然后由茅盾转送中共中央。这些来信一多,引起商务印书馆同事的注意,
这位“钟英小姐”是谁?是不是茅盾的情人?同事都摸不透内情,去问茅盾,茅盾总是支支吾吾,避而不答。因此大家
更觉得蹊跷。一天,刚进商务印书馆不久的郑振铎见邮差送来一封“沈雁冰先生转交钟英小姐玉展”的信,见茅盾不在,
便偷拆开来看,因为他想抖开这个“情人谜”。哪知道拆开来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共产党福州地方委员会给中央的
报告。“钟英”乃“中央”之谐音。郑振铎等几位同事都是茅盾的朋友,彼此都十分信任。现在内情既已窥破,大家都
替茅盾保守秘密。从此,编译所内再也没有人议论茅盾的这些信了。茅盾在编译所工作时,担任中央联络员(交通员)
一直持续到1925年春天。当时,年轻的茅盾精力充沛,像一头牛那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但是
家中事务,却无暇顾及,全仗母亲料理。1921年女儿沈霞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生气。1921年 10 月间,陈独秀和
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主任李达提议创办一所旨在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这样,既可培养中共妇女干部,又可安排中共党
员家属,为地下机构掩护。陈独秀、李达他们的设想,得到中央的批准,并要李达及其新婚夫人王会悟具体筹办。后来
这所学校,就是平民女校。李达任校长,有学生约 30 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设高级和初级两个班,一个工作部。高
级班有蒋冰之(丁玲)、王一知、王剑虹、傅戎凡、傅一星、王醒锐 6人;李达夫人王会悟、陈独秀夫人高君曼为高级
班的旁听生,同时兼初级班教员。此时,正忙得不可开交的茅盾,又被拉去平民女校教书,一星期去 3个晚上。其他,
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沈泽民等都去讲课。此时,茅盾夫人孔德沚的一个在家乡石门振华女校的同学张琴秋也来了
上海,进平民女校读书,她在这里与沈泽民相识,后来和沈泽民结婚,成为茅盾的弟媳。
    1922年,茅盾讲了半年课后,因李达去湖南自修大学教书了,平民女校的日常工作交给蔡和森和向警予,但由于人
少,经费少等原因,平民女校便很快结束了。恰在这时,国民党打算把上海原东南高等师范改名为上海大学,并让国民
党元老于右任当校长。中共中央认真分析后,决定让“上大”成为培养共产党干部的学校,于是大量共产党人进入这所
学校,并成为这所学校的中坚。如邵力子实际负责,邓中夏负责担任总务长,瞿秋白从苏联回来后,也被聘来担任教务
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陈望道聘为中国文学系主任,只有英国文学系何世桢是国民党右派。但教员中的共产党员更多,像
茅盾、沈泽民、蒋光慈、侯绍裘等都去上大任教。此时,茅盾内弟孔令俊从乌镇到上海来,投奔姐姐和姐夫,茅盾见他
聪明,思想也很进步,便介绍他进上海大学中文系。从此,茅盾一家又多一个革命者。
    随着共产党组织的扩大,投身中国革命的人也越来越多,1923年 7月 8日,上海全体党员开会,传达中共三大会议
精神,决定国共合作,各地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会上并成立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取代原上海地方委
员会。职权除上海外,兼管江苏、浙江两省发展党员,成立小组及开展工人运动等。会上,对组织也进行调整和改选,
选出徐梅坤、沈雁冰、邓中夏、甄南山、王振一五人为执行委员,张国焘、顾作之、郭景仁三人为候补委员。7 月 9日,
执委召开会议,王荷波、罗章龙、彭雪梅也来列席会议,会议决定邓中夏为兼区委员会委员长,徐梅坤为秘书兼会计,
王振一、甄南山为劳动运动委员、沈雁冰为国民运动委员。全上海分四个小组:上海大学为第一组,其中有瞿秋白、张
太雷、邓中夏、施存统、王一知、许德良、林蒸等,林蒸为组长;商务印书馆为第二组,其中有董亦湘、徐梅坤、沈泽
民、杨贤江、沈雁冰、张国焘、糜文溶、黄玉衡、郭景仁、傅立权、刘仁静、张秋人、张人亚,董亦湘为组长;第三组
是上海西门,其中有林伯渠、邵力子、雷晋笙等。第四组是虹口区,其中有甄南山、王荷波等。因此,投身实际斗争中
的茅盾,忙得不可开交,以前是白天搞文学,晚上搞政治,而现在连白天都搞政治!
    在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茅盾见到了年轻的中共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毛泽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几年后,他还和毛泽东在广州共事过。
    由于中共初期缔造者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在行动上也出现了不一致。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等因不满陈独秀的家
长制作风而先后退党。中央指定茅盾去做工作,劝他们不要退党。结果,除邵力子外,都没有劝过来。这些具体而又具
体的党务工作,茅盾始终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着。他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中国的解放,要用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因而在人生追求上,表现了一种理性的自觉;而同样,在文学追求上,也是那样执著和自觉!
    《小说月报》的改革打响之后。商务当局是开明,还是拜倒孔方兄面前。学者王云五更多的是官气。三国烽火:多
方论战,伤了感情,但也明了是非。
    他走出商务印书馆大门,走向社会,却未能成为宣传鼓动家,这也许是天意。

第六章文学骁将

    五四以后中国的文坛上,新旧文化的斗争,随着时间的椎移,也日愈白炽化。但在最初,茅盾与商务印书馆同仁胡
愈之等倡导新文化的战士们,面对汹涌而根深蒂固的旧文学,自己写白话文还不敢用真名呢,而是写了以后,用笔名投
到《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报刊上发表。当时五四的旋风,上海似乎锋面并不大,对
旧文化的冲击,也没有北京那班文人那么有闯劲和锋芒毕露。那时,商务印书馆里那些整天与书打交道的人,都以为这
是一场政治事件,与文化无关。后来,当北京南下宣传五四的演讲队到上海宣传鼓动时,向来不喜欢走动的茅盾也去听
演讲,事后茅盾感觉到这“讲演空空洞洞,思想性不深刻,只是反复喊着几句富有煽动力的话,例如反对军阀混战,要
求结社、言论自由,要求有示威游行的自由等等,没有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而当时上海一般学生也不懂什么叫反帝、
反封建。但是应该承认,他们起了鼓动人心的作用。”这应该是当时上海那些新青年们共同的心态。所以茅盾在“五四
运动”热火朝天时,并未积极投入,而真正投入这个洪流,是在两年以后。
    在这场文学革命中,茅盾不仅在上海崭露头角,而且还结识了不少新文学战士,并成为战友,共同在这条战线上奋
斗。在改革《小说月报》时,茅盾通过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周作人,与鲁迅(周树人)相识,两人信往稿来十分密切。鲁
迅不时向茅盾提供作品,或推荐,或自撰,从作品上支持茅盾改革《小说月报》;而茅盾对鲁迅的作品推崇备至,当鲁
迅的《阿 Q正传》在1921年 12 月 4日以巴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连载以后,立刻引起轰动,而茅盾以深刻的审美目
光读了前四章以后,立刻评论道:“??《晨报》副刊所登巴人先生的《阿 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
实是一部力作。你先生以为是一部讽刺小说,实未为至诲。阿 Q这人,要在现社会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
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 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茅盾的这个评论,为《阿 Q正传》评
论史上,开了先河。以后不少论者,都以此为蓝本。在茅盾主持改革《小说月报》的 1921 年,从 4月份开始,茅盾和
鲁迅直接通信,到年底,两人书信往还 50 余次,平均 5天就通一次信!在新文学共同的使命中,开始了两人的友谊!
    如果说,茅盾和鲁迅在沪京两地频繁书信往来,加深友谊的话,那么,茅盾与郑振铎,则直接共同战斗在上海商务
印书馆《小说月报》等文学阵地上。茅盾在《小说月报》改革之初,就得到郑振铎的支持,当时郑振铎还在北京读书,
知道上海沈雁冰希望北京新文学界朋友支持时,立刻代为约稿,赶在《小说月报》1921年第一期发稿前,给茅盾寄去冰
心、叶圣陶、许地山、瞿世英、王统照、周作人及耿济之等人的小说和译文,给茅盾的改革最有力的支持。不久郑振铎
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上海铁路西站当见习。茅盾把郑振铎推荐给《时事新报》、《学灯》当编辑。5 月 11 日,郑振铎
进了商务印书馆,筹办《儿童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