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茅盾传 >

第9章

茅盾传-第9章

小说: 茅盾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各写两个小时字。这样学了一两个月,孔德沚倒识了五六百字。但茅盾母亲发现儿媳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神不定。
问其故,也无结果。有一天茅盾的二婶谭谱生来串门,与茅盾母亲聊天时,说到德沚读书,谭谱生告诉茅盾母亲:石门
(离乌镇二十里路)丰斛泉的大女儿在办一个小学,专收女生,叫振华女校,如果德沚能进学校,和同学一起听课,效
果就不一样了。于是茅盾母亲托谭谱生去石门商量一下,像德沚这样年纪,学校能收否。后来,振华女校答应接收孔德
沚去那里读书,在振华女校,孔德沚读了一年半,认识了张琴秋(后来成为她的妯娌)、钱青等年纪比她小的同学。
    此时茅盾在上海,参与《小说月报》的改革,并日夜用心在工作上。后来因岳母病重,孔德沚只好休学回家侍候母
亲,再加上她对校长的态度看不惯,便干脆辍学回乌镇,再不去石门读书了。茅盾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再由自己教儿媳。
孰料,孔德沚识字渐多以后,心思也活了。正在湖州湖郡女校读书的邻居姑娘王会悟回乌镇时,向孔德沚宣传湖州那所
学校如何如何好,也劝孔德沚去那所教会办的学校念书。孔德沚在乌镇住得发慌,也正想去外地读书,和王会悟的建议
不谋而合。孔德沚不等与婆婆、丈夫商量,便答应去那里。茅盾知道后写信给母亲,请母亲劝孔德沚,不要去那种学校
读书。
    固执而求知心切的孔德沚还是去了。茅盾母亲觉得没有办法,只好让她去试试。
    可是,没有多久,孔德沚自己逃回家来,原来这湖郡女校因是教会办的,学校里都讲英语,孔德沚因从未学过,自
然无法上课,哑已一般无法交流了。
    因而自己大呼上当,忙逃回乌镇。
    这时,茅盾母亲觉得儿媳一人在乌镇寂寞,不如早点让她搬到上海,与儿子团聚。于是私下写信对儿子讲了自己的
想法。并让儿子在上海找住房。
    其实此时,茅盾母亲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想法:常常看报纸的茅盾母亲知道,许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常常鼓吹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也发现许多年轻人以搞“家庭革命”为时髦,抛弃糟糠之妻,另寻新欢。因而她担心儿子在上
海这花花世界,会出什么事。所以,茅盾母亲希望儿子在上海找好房子,和媳妇团聚,也好让她放心。
    茅盾和孔德沚的婚姻,因为当时茅盾还没有出名,因而显得十分平常,无论在商务印书馆,还是在乌镇这样的小镇
上,都没有引起特别的注目和议论。后来孔德沚一生和茅盾风雨同舟,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茅盾在人生道路上,
虽偶然有过闪失,但综观其一生,道德文章,也堪称楷模!
    青年文人的锐气得革命家的关注;日夜奋斗竟忘了母亲的关照,果是如此,还是别有原因。
    “钟英”小姐的故事,更具有神秘性,他难以说清。

第五章参与建党

    正当茅盾为妻子读书、识字的事而被敬爱的母亲“逼”得来不及招架时,他又被商务选为对《小说月报》进行改革
的最佳人选。所以,那天高梦旦等找茅盾谈话后,茅盾答应了解一下《小说月报》存稿情况后再说。当局同意了。于是
茅盾先向王莼农了解《小说月报》的存稿情况,发现王莼农已买下了而尚未刊出的稿件,足够用一年,而且全是礼拜六
派的稿子。茅盾又问了其他一些情况后,心想,“要改,就顺应时代潮流,彻底改,否则不如不干”。
    茅盾在向高梦旦、陈慎侯回话时,提出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条原则意见:一是现存稿子(包括林译)都不能用;
二是全部从四号字改用五号字;三是馆方应当给全权办事,不得干涉主编的编辑方针。
    商务当局高梦旦等人研究后,同意茅盾意见,但要求 1921 年的第一期,按新方针及时发稿,不能延误出版。因此,
茅盾完全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连家里的信也忘了回,全身心地投入了筛选稿件、编辑《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一期的工
作。
    在编第一期《小说月报》时,一个偶然机遇,茅盾认识了郑振铎。并通过郑振铎得到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瞿世
英、王统照等作家的大力支持。
    同时,又逢在北京发起的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因此正当《小说月报》编就时,郑振铎又将文学研究会的章程、名单
等寄来,这犹如一缕春风,给《小说月报》注入了清新、活泼的风采。稿件编就,茅盾挑灯撰写《《 小说月报》 改革宣
言》,提出革新办法,表明革新之心志,介绍新栏目等,立论气势,都显出虎虎生气。他在“宣言”中提出:为了研究,
“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而对写实主义,虽在世界范围内“已见衰歇之象”,但在中国,
“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以为进一层之预备。”同时认为“一国
文艺为一国国民性之反映,亦唯能表见国民性之文艺能有真价值,能在世界的文学中占一席地。”在这个改革宣言中,
茅盾对旧文学也不绝对否定,认为“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
所以,综观宣言全文,茅盾的锐气十分强烈,倾向也十分明朗,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公允。
    因为刊物毕竟还属于商务当局主办的。改革后的第十二卷第一期《小说月报》除了两页彩插,三幅铜版纸精印的图
片外,内容上完全是全新的感觉。茅盾撰写的《改革宣言》,用四号字排了两页多,紧接着是两篇论文:周作人的《圣
书与中国文学》和沈雁冰的《文学与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的身份的误认》,在《创作》专栏里,有冰心的《
笑》、叶绍钧的《母》、许地山的《命命鸟》、慕之的《不幸的人》、潘垂统的《一个确实的消息》等等。在《译丛》
专栏里,有果戈里的《疯人日记》、托尔斯泰的《熊猫》、泰戈尔的诗等,还有剧本、海外文坛消息等,可渭蔚为大观,
给人于耳目一新。因此,第一期一出版,立即在上海及全国读者中引起轰动。《时事新报》、《学灯》立即发表文章,
评介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一时,商务印书馆各地分馆纷纷向上海总馆来电,要求《小说月报》下期多发。结果,第
一期 5000 册,第二期发行上升到 7000 册,到年底竟翻到一万册。茅盾在改革《小说月报》中,一炮打响。
    在这之前,因茅盾当时编《小说新潮》栏时,尚有余暇,便写了大量文章,在《东方杂志》、《学灯》、《解放与
改造》、《新青年》上发表,引起北京陈独秀等人的注意。他们发现茅盾思想进步、敏锐,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
先进分子。因此,1920年初,陈独秀到上海以后,约见沪上有关人士,秘密会谈。陈独秀住在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
同时被陈独秀约见的除了茅盾外,还有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人。茅盾久闻陈独秀其人,觉得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但进屋见到其人,却发现四十多岁的陈独秀,头顶微秃,举止随便,说话和气,竟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派头。大家谈了一
阵后,茅盾便告辞。陈独秀给茅盾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1920年 7月,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是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并秘密办了
个刊物《共产党》,专门宣传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第三国际、苏联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消息。主编是李达。
同年 10 月,茅盾和邵力子去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拜访陈独秀,当时第三国际代表威庭康斯基也在座。陈独秀征求
邵力子、茅盾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意见,茅盾表示赞同。于是,茅盾由李汉俊介绍加入共产主义小组。邵力子也
同时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后,在《共产党》杂志任主编的李达,立即向茅盾约稿,此时,茅盾尽管因编《小说月报》忙得
焦头烂额,但对政治热情仍十分高,既然加入组织,那应该为组织办事,而且借此也可研究马克思主义,从政党理论上
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因此,李达约稿,茅盾便欣然允诺,一口气翻译了《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美国共产党党纲
》、《共产党国际联盟对美国 IWW的恳请》、《美国共产党宣言》四篇译文,发表在 1920 年 12 月 7日出版的《共产
党》杂志第二期上。后来,又陆续翻译了《共产党的出发点》等文章,发表在秘密刊物《共产党》杂志上。为中国共产
党早期理论建设,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月 16 日,陈独秀应广东陈炯明的邀请,去广东办教育。临行,茅盾和李汉俊等都去送行。而陈独秀则把《新青
年》的编务交给陈望道。陈独秀走后,上海共产党小组李汉俊等人,开始筹备起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事务来。因
此,当时上海共产党小组在秘密状态下,活动异常频繁。此时,茅盾又刚接手《小说月报》,千头万绪的事务和写作编
务,真的无暇顾及妻、母了。母亲在乌镇连连来信,责问茅盾为何迟迟没有找到房子?是不是??。
    一定要茅盾在上海找房子,她也好将带儿媳孔德沚来团聚。茅盾不能向母亲、妻子明说自己的政治活动,三言两语
也讲不清自己编《小说月报》的忙碌,接到母亲几次来信后,茅盾托编译所宿舍的管理人员福生,去外面寻租。结果,
三个月后,即 1921 年 2~3 月间才在鸿兴坊找了一座带过街楼的房子。
    经过装修后,茅盾才把母亲、妻子接来,又雇了一个专管洗衣买菜的佣人。妻子孔德沚则进爱国女校读书。茅盾母
亲到上海新居一看,茅盾两只大书架上放满了洋装书,知道儿子忙在学问上,以前的疑虑,顿时冰释。一个小家庭,在
忙碌中总算安定下来了。但茅盾的社会活动,此时却有增无减。 1921 年 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兴召开。茅盾、陈
望道等都不是代表,均未到会。“一大”以后,根据会议通过的中共党纲规定,凡有党员 5人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
会。“一大”还选举陈独秀为中共总书记。但陈一直在广州,于是在上海的第三国际代表马林力主陈回沪负起总书记的
责任。同年 9月,陈独秀回上海。不久。根据中共一大党纲规定,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任书记,茅盾为委
员。
    自陈独秀回上海后,商务当局为了招徕名流,让茅盾去设法聘请陈独秀为馆外名誉编辑。此事正中陈独秀下怀。于
是,陈独秀定居上海环龙路渔阳里二号。当时商务印书馆的支部会议就在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家里召开,每周一次,主
要讨论分析形势,发展党员,发展工人运动及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修养等,参加的人中,有邵力子、杨明斋、陈望道、张
国焘、俞秀松等。大都是年轻人。因这些人白天都有工作,因而每次开会,都在晚上 8时以后,直至半夜。这在过去,
茅盾是毫无问题的,熬夜本来是茅盾家常便饭。但此时,茅盾已举家迁沪,妻子、母亲及刚出世的女儿都在身边,而自
己除了《小说月报》大量编务外,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