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的镜子 >

第15章

历史的镜子-第15章

小说: 历史的镜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薪┟鋈擞锥爸Π傥抟欢病=毡鲋飨嗉源嗣矗瑐a仰涕唾,恶态毕具。始则城市服之,已而及乡村矣。始犹男子服之,既则偏闺阁矣。习俗易人,真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连烟管也有讲究,张向安《亥自集》竹枝词:〃淡芭菰好解愁能,幽怨传来吕宋曾,一种湘筠和泪色,土花斑驳上洋藤。原注烟草始于吕宋国,近洋中有藤,花纹斑驳,以制烟筒极精。〃这是清朝嘉庆时期的事情了。这样,从菲律宾到我国台湾,到漳、泉,再传到北方九边,这是烟草传入我国的第一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由南洋输入广东,据《粤志》:〃粤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丝烟,治验亦多。其性辛散,食其气,令人醉。一曰烟酒,其种得之大西洋。一名淡巴菰,相思草,闽产者佳。〃一说由越南传入,广东《高要县志》:〃烟叶出自交趾,今所在有之,茎高三四尺,叶多细毛,采叶晒干如金丝色,性最酷烈,取一二厘于竹管内以口吸之,口鼻出烟,服之以御风湿,独取一时爽快,然久服面目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身者,愚民相率服习,如蛾赴火,诚不可不严戢之也。〃杨士聪《玉堂荟记》说:〃烟自天启末(一六二○至一六二七)调广兵,乃渐有之。〃可见也是由部队带到北方去的。 
        

第52节:谈烟草(3)         
  第三条路线是由辽东传入,从日本到朝鲜到辽东。朝鲜人称烟草为南蛮草,又名南草。万历四十四、五年间(一六一六至一六一七)由日本输入朝鲜。天启辛酉、壬戌(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二)以后,朝鲜吸烟的人很多。由商人输入沈阳,清太宗以其非土产,下令禁止。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一六三七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朝鲜政府以南草作礼物赠与建州官员云:〃丁丑七月辛巳,户曹启曰,世子蒙尘于异域,彼人来往馆所者不绝,而行中无可赠之物,请送南草三百余斤。〃从之。〃世子即昭显世子,因三田渡之盟作质于建州,彼人指建州官员。可是第二年即被建州禁止,《仁祖实录》:〃戊寅(一六三八)八月甲午,我国人潜以南灵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党,大肆诘责。南灵草,日本国所产之草也,其叶大者可七八寸许,细截之而盛之竹筒,或以银锡作筒,火以吸之,味辛烈,谓之治痰消食,而久服往往伤肝气,令人目翳。此草自丙辰、丁巳间(一六一六至一六一七)越海来,人有服之者而不至于盛行。辛酉、壬戌(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二)以来,无人不服,对客辄代茶饮,或谓之烟茶,或谓之烟酒。至种采相交易。久服者知其有害无利,欲罢而终不能焉。世称妖草。转入沈阳,沈人亦甚嗜之。而虏汗(指清太宗)以为非土产,耗财货,下令大禁云。〃次年,朝鲜派往沈阳的使节即以夹带南草被凤凰城人所发觉,为宪司所劾罢职。同书又记:〃庚辰(一六四○)四月庚午,宾客李行远驰启曰:清国南草之禁,近来尤重,朝廷事目,亦极严峻。而见利忘生,百计潜藏,以致辱国。请今后犯禁者一斤以上先斩后闻,未满一斤者,囚禁义州,从轻重科罪。从之。〃两国都用重刑禁止输入和走私,甚至处走私的以死刑,可是,吸烟已成建州贵族的迫切需要,无论如何也禁止不了。同书记:〃丙戌(一六四六)五月辛巳,冬至使李基祚至北京,驰启曰:龙将(英俄尔岱)密言于李叱石曰:今番减米乃九王之力,九王喜吸南草,又欲得良鹰,南草良鹰,并可入送,以致谢意云。〃九王即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把以上的史料和荷兰水手汉末尔的报告对比,是完全符合的。而且南草也确是日本名词,《言泉》,〃南草,淡芭菰之异称也〃,可证。上引《李朝实录》中的南灵草,大概就是南蛮草,灵蛮字形相近,抄本是很容易抄错的。 
  
  在中国方面,和朝鲜接壤的是辽河以东新兴的后金。(一六三六年后改称清,本文称未入关前为建州,未改国号前为后金,入关后为清)。明人禁烟上文已经讲过了,后金的禁烟则见于《东华录》:〃天聪八年(一六三四),上谓贝勒萨哈廉曰:闻有不遵烟禁,犹自擅用者。对曰:臣父大贝勒曾言,所以禁众人,不禁诸贝勒者,或以我用烟故耳。若欲禁止用烟,当自臣等始。上曰:不然,诸贝勒虽用,小民岂可效之,民间食用诸物,朕何尝加禁耶!又谓固山额真那木泰曰:尔等诸臣在衙门禁止人用烟,至家又私用之,以此推之,凡事俱不可信矣。朕所以禁用烟者,或有穷乏之家,其仆从皆穷乏无衣,犹买烟自用,故禁之耳。不当禁而禁,汝等自当直谏,若以为当禁,汝等何不痛革!不然,外廷私议禁约之非,是以臣谤君,子谤父也。〃《皇朝文献通考·刑考》也记,崇德三年(一六三八)严出境货买烟草之禁。从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第一,后金之禁烟,在一六三四年之前,比朝鲜的记载早四年。第二,当时的贵族,王公贝勒大臣中有不少人都抽烟,除九王以外,大贝勒代善也有烟瘾。第三,后金禁烟的对象是老百姓,不禁贵族。由于禁下不禁上,禁令没有什么效果,贵族大臣们有意见。第四,后金之禁烟目的是为了非土产,耗财货。这一点除了已见上引的朝鲜记载以外,还在一六四一年的烟草解禁令中明白指出,据《东华录》:〃崇德六年(一六四一)二月戊申,谕户部曰:前定禁烟之令,其种者用者,屡行申饬。近见大臣等犹然用之,以致小民效尤不止。故行开禁,凡欲用烟者,惟许人自种而用之,若出边货买者处死。〃烟禁的开放,只限于自种自用,至于从国外走私输入的,仍然要杀头,和上引朝鲜记载可以互证。从这件事情看来,清太宗对烟草采用民间自种、严禁走私进口的政策是正确的,在那个时代能够有这样的措施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第53节:谈烟草(4)         
  由于开放了禁令,东北有很多地方种了烟,《盛京通志·物产》《皇朝通志·昆虫草木略》都说:〃陇旁隙地多种之,叶肥大至径尺,食之御寒。〃《热河志》说:〃陇旁隙地,多种烟草,肥大至径尺,其近顶处数尺曰盖露。〃这就是有名的关东烟叶,当时人以为味胜建烟。西北如陕北,《延绥镇志》:〃烟草其苗掀生如葵,叶光泽,形如红蓼,不相对,高数尺,三伏中开花,色黄,八月采,阴干,用酒洗切成丝。而各省之有名者:崇德烟、黄县烟、曲沃烟、美原烟,惟日本之倭丝为佳。〃《百草镜说》:〃烟一名相思草,烟品之多,至今极盛。在内地则福建漳州有石马烟,浙常山有面烟,江西有射洪烟,山东有济宁烟,近日粤东有潮烟。〃俞正燮《癸巳存稿·吃烟事述》提到兰州有水烟。荆毛当时有些人见人不吃烟,笑话他是明朝人,其实根据史料,明末人是吃烟的。 
  
  清朝康熙帝也是反对抽烟的。俞正燮引:〃康熙到德州,传旨:朕生平不好酒,亦能饮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恶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终日侍,朕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在巡抚帐房中吃烟,真可厌恶。况烟为最耗气之物,不惟朕不用,列圣俱不用也。〃清宫制度,不禁烟,也不把烟列入茶酒一类,作为待客的物品,由此可见康熙帝之反对吃烟,是从卫生观点出发,和清太宗的禁烟从经济观点出发,是有所不同的。 
  
  烟草作为药用材料,朝鲜很注意,张璐《本经逢原》说:〃烟草之火,方书不录,惟朝鲜志见之。始自闽人吸以祛瘴,而后北方借以避寒,今则遍行寰宇。〃有人卷烟叶塞笔管中,可使笔不蛀。《醒世奇观》以为烟油杀蛇,以注蚂蝗,立僵。 
  
  清人入关后,如上所说,多尔衮酷嗜烟草,其他贵族大臣也有吃烟的习惯,渐渐地吃烟成为社会风气了,甚至妇女也抽上了。董潮《东臯杂钞》卷二:〃烟草本夷种,嗜之者始于明季。近日士大夫习以为常,大廷广众中以此为待客之具,至闺阁亦然。〃 
  
  以上说的都指的是抽旱烟水烟。至于纸烟,那是较后的事了,也希望有人能把纸烟的历史谈一谈。   
  我想,谈一点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事情,了解它的发生和发展,以至对人民生活、国家经济的影响,也不是不值得的。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日   
  (原载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后收入《灯下集》)         
 
第54节:古人读书不易         
  古人读书不易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所以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的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第二,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要交学费(束脩),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第三,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都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更不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很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贵族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还是很困难。例如十四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地印出来了,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讲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老先生名气大,学生子挤满一屋子,很讲派头。我站在旁边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以此,我虽然不很聪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