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的镜子 >

第16章

历史的镜子-第16章

小说: 历史的镜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以此,我虽然不很聪明,到底还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情况之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选自《灯下集》)         

第55节:古人的坐、跪、拜         
  古人的坐、跪、拜   
  年轻时候看旧戏,老百姓见官得跪着,小官见大官得跪着,大官见皇帝也得跪着,跪之不足,有时还得拜上几拜,心里好生纳罕,好像人们长着膝盖就是为着跪、拜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礼节呢? 
  
  后来读了些书,证明戏台上的跪、拜,确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礼节。例如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上,就记载着清朝的宰相们和皇帝、皇太后谈话的时候,都一溜子跪在地上,他们大多数人都年纪大了,听觉不好,跪在后边的听不清楚皇帝说的什么,就只好推推前边跪的人,问到底说的是什么。有的笔记还记着这些年老的大官,怕跪久了支持不住,特地在裤子中间加衬一些东西,名为护膝。而且,不止是宫廷、官府如此,民间也是这样的,如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后汉书·梁鸿传》说,孟光嫁给梁鸿,带了许多嫁妆,过门七天,梁鸿不跟她说话,孟光就跪在床下请罪。《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答,伏维启阿母。〃可见妇女对男子、儿子对母亲也是有长跪的礼节的。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那时候没有椅子、桌子之类的家具,不管人们在社会上地位的高低,都只能在地上铺一条席子,坐在地上。例如汉文帝和贾谊谈话,谈到夜半,谈得很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靠近贾谊一些,听取他的意见。至于三国时代管宁和华歆因为志趣不同,割席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不必细说了。正因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也罢,工作也罢,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跪、拜就成为表示礼节的方式了。宋朝朱熹对坐、跪、拜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说明。他说: 
  
  古人坐着的时候,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子坐在脚掌上,就像现在的胡跪。要和人打招呼肃拜,就拱两手到地;顿首呢,是把头顿于手上;稽首则不用手,而以头着地,像现在的礼拜,这些礼节都是因为跪坐着而表示恭敬的。至于跪和坐又有小小不同处:跪是膝着地,伸腰及股,坐呢?膝着地,以臀着脚掌,跪有危义,坐则稍安。 
    
  从朱子这篇文章看来,宋朝人已经弄不清跪、坐、拜的由来了,所以朱熹得做这番考证。   
  有人不免提出疑问,人们都坐在地上,又怎么能工作和吃饭呢?这也不必担心,古人想出了办法,制造了一种小案,放在席上,可用以写字、吃饭。梁鸿和孟光夫妻相敬如宾,吃饭的时候,孟光一切准备好了,举案齐眉。把案举高到齐眉毛,这个案是很小很轻的,要不然,像今天一般桌子那样大小,孟光就非是个大力士不可。 
  
  因为古代人们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就得讲清洁卫生,要不然,一地的灰尘,成天坐着,弄得很脏,成何体统?   
  到了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家具胡床,传进来了,行军时使用非常方便,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后来从胡床一变而为家庭使用的椅子,椅子高了,就得有较高的桌子,从此人们就离开了席子,不再席地坐,改为坐椅子、凳子了。家庭也罢,机关也罢,内部的陈设也随之而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根据席地而坐孳生的礼节,跪和拜却仍旧习惯地继承下来,坐和跪、拜分了家,以此,跪和拜也就失去了原来生活上的意义,单纯地成为表示敬意和等级差别的礼节了。 
  
  由此看来,不是我们的祖先喜爱跪、拜,而是由生活方式、物质条件决定的。辛亥革命以后,不止革了皇帝的命,也革了跪、拜的命,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原载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人民日报》,后收入《学习集》)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59txt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