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乱臣 >

第317章

乱臣-第317章

小说: 乱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自己的生命担忧。他在同友人谈论自己辞职的原因时;指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金角湾说:“瞧瞧那里吧!我觉得已经看到了巡航舰;它要把我带到放逐的地方去”。他把自己的辞职比作开小差。从这时起;他逐渐转而倡导立宪运动;成为新奥斯曼人的政治领袖。他开始公开宣扬自己的观点;为推翻纳迪姆政府而斗争。
    米德哈特的社会政治观点促进了他政治态度的演进。他在给苏丹阿卜杜。阿齐兹的一封信里写道:“在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下;与国家管理原则和领域有关的事务和问题自然会发生变化;当代发生的令人吃惊的革命和发现尤其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要求”。在米德哈特看来;法律和制度的多样性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的;社会的环境条件变了;法律和制度也应跟着变化。
    米德哈特作为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在民族问题上表现出双重性。他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严酷无情的。1875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爆发反土起义时;米德哈特就主张先镇压然后再开始谈判。但他不同于一般的统治者;认为遏制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好手段不是暴力;而是改革。他宣扬“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思想;主张给基督教民族以平等的权利;“大家都应维护并相互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安全和权利”;积极倡导发展基督教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在对外政策上米德哈特以亲英反俄著称。这是因为他把沙俄看成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威胁。这反映出米德哈特对英国的近东政策有认识不足的一面;又有利用列强矛盾以英制俄的一面。亲英反俄并不能概括他对列强的整个态度。克里米亚战争以后;西欧各国加速渗入奥斯曼帝国。
    外国对帝国内政的干涉随之日益lou骨。在列强侵略干涉面前;米德哈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六十年代中期任多瑙河省总督时;他就支持反对使用外国商品的运动;带头穿着用保加利亚呢绒做的衣服。他极力反对外国资本强加的奴役性条件;反对列强享有特权条约;反对邀请外国人参与起草新法律。米德哈特立宪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外国对帝国内政的干涉。
    他提倡学习外国的长处;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懂得欧洲尽管有高度文明;到处却是贪婪、欺诈、抢劫和暴力。他高度评价东方各国对发展世界文化作出的历史贡献。
    1875年底;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保加利亚相继起义;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新奥斯曼人和苏丹阿卜杜。阿齐兹的其他反对派暂时结成政治联盟。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齐兹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为苏丹。米德哈特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6月6日;他出任国务会议主席;开始拟定宪法草案。草案曾正式提交政府会议讨论;但未获通过。
    从制定第一个宪法草案到12月23日正式颁布宪法;米德哈特经历了艰苦的斗争。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错乱的穆拉德为苏丹。事前;米德哈特使他接受了下列条件:登位后立即颁布宪法;有关国家事务只同“负责的顾问”磋商;任命齐雅和凯末尔为苏丹秘书。但新苏丹无意履行诺言。登位诏书只是重复改革必要性的一般议论。直到9月25日;苏丹才被迫成立以米德哈特为首的委员会;负责拟定宪法。政府内部围绕宪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顽固派强烈反对颁布宪法;认为苏丹高于法律;苏丹的权力不应受任何限制;甚至提出由于贤明君主的登位;颁布宪法的必要性已消失了。
    他在11月底给苏丹的信里指出;如不立即颁布宪法;帝国就只剩下一件事可做;即“……决心永远在它们(指列强)庇护下生活”。
    米德哈特急于要不失时机地颁布宪法;为了换取顽固派的同意;在宪法内容上作了一些不该作的让步。草案中对苏丹权力仅有的一些限制取消了;更为严重的是顽固派补充了第113条。据此;帝国的某一地区发生混乱时;政府有权在该地区宣布戒严;暂时终止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民政法律的效力;苏丹根据警察当局提供的材料;有权将危害国家安全的人物驱逐出国。新奥斯曼人凯末尔和齐雅坚决反对这一补充条文。齐雅认为这实际上使“宪法变为乌有”;今后政府将凭借宪法;随意处置反对派。米德哈特却寄希望于即将召开的议会。他说:“有什么办法呢?宪法在目前只能是这个样子。”齐雅的话很快应验了。1877年2月5日;米德哈特应邀去苏丹宫廷商议国事时;突然被捕;被强行押上苏丹游艇伊塞丁号;驱逐出境。
    米德哈特流亡欧洲期间;正值俄国发动大规模的侵土战争;奥斯曼帝国命运危在旦夕之际。他虽身处异邦;仍日夜为帝国的命运担忧操心;奔走呼救。
    而此时,奥斯曼已经和德国、俄国接触,苏丹意识到眼下只有加入战争才能解决奥斯曼内部的问题,因此毫不犹豫的开始与德俄接触,妄图一劳永逸的利用战争来扭转时局。
    战争爆发之后,米的哈特尚在英国,更为忧心忡忡,此时他年纪已经老迈,却也只能大声疾呼,可是没有效果。
    在战争初期,德俄联盟进行的十分顺利,法国人差点儿巴黎沦陷,德俄攻势凌厉,可是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开始逐渐出现扭转,德国陷入困境,而新军的参战也意味着俄国人的好日子到头了。
    在这种局面之下,苏丹已经感觉到了风险,他已经不再对德国和俄国抱有任何的指望了,必须尽快的与英法媾和,奥斯曼才能得到拯救,如若不然,奥斯曼的处境不会比现在的俄国要好多少。
    基于这个原因,苏丹想到了米德哈特,米德哈特是坚定的亲英分子,除此之外,他流亡之后,一直致力于与英国人打交道,他很早就呼吁和平,那个时候苏丹一点都不希望和平,可似乎现在,他实在太渴望这个东西了。
    他派出了代表去和米德哈特接触,米德哈特答应了苏丹的请求,表示愿意重新回国任职,同时接受苏丹的委托与英国人接触。
    幸运的是,英国人同意了与奥斯曼达成谅解,苏丹欣喜若狂,立即委托米德哈特为全权代表,与英国人私下谈判。
    英国人自然不是看在米德哈特的面子或者是好心而答应奥斯曼的请求,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新军已经攻占了大半的俄国,彻底的将其征服只是时间问题。
    自此之后,新国的疆土将从东欧延伸至东亚、印度、中亚,这是一个何其庞大的帝国,想一想都令人心颤,领土面积将超过两千五百万平方公里,整个欧亚大陆新国占了一半。
    在这种局面之下,英国的态度开始发生扭转,他们现在最大的敌人已不再是德俄,他们不过是穷途末路的可怜虫罢了,遏制新国,已经是当务之急,否则英国的世界霸权将会彻底瓦解。
    英国人有理由相信,当新军解决了俄国之后,必然会继续向中亚、东欧挺进,继续攻击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地跨波斯、与地中海、黑海比邻,若是连它们也被新军收入囊中,那么还有谁能够制衡他们呢,整个欧洲成为了他们的家门口,这可不是英国人想要的。V!~!
    ..
第二百三十六章:进军奥斯曼
    不管时局如何变化。wwW。英国人的战略永远都只有一样,那就是保住他的霸主地位,维持他的殖民地,以支持帝国的运转。
    支持法国人是如此,打压德国也是如此,而现在,时局出现了变化,英国人愕然发现,从前的思维已经过时了,德国已经成为了过去,而现在一个新的力量正在上升,比德国更加可怕。
    面对这种处境,英国人预感到了危险,俄罗斯、中亚、北印度、整个东亚、南洋如今都成为了新国的势力范围,这个拥有四万万人口的国家已经成为了工业第一强国,而与之相对的英国却因为卷入战争,工业水平已经急剧下降,尤其是贸易方面,以至于连他们自己的殖民地市场也完全落入新国之手。
    更令人可耻的是,据悉,新国通过战争弄到了一笔不错的财富。而这笔财富的用途却只有一个,不是扩军,而是修建一条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南洋出海口、北印度、东至朝鲜,西至东欧、中亚、波斯湾的铁路网。
    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计划,若是这个工程得以实施,那么无疑是英国消亡的开始。
    英国的霸权取决于海洋,他们通过缔造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控制各个重要的海峡,从而控制整个世界的贸易,任何国家要想从事海洋贸易,必须从英国人手里拿到海洋的许可证,否则他们的商船将随时在任何一处海域被英国舰队击沉,他们的商船同时也通不过各处海峡,去地中海,若是不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或者苏伊士运河是不可能的,去南洋若不从马六甲海峡通过就需要绕一个大弯子,耗费双倍的运费。
    这是英国立国的基础,是霸权的有力保障,因此,不管那些后起之秀们工业如何的强劲,钢铁的产量如何超过英国,它们在英国人眼里虽是潜在的威胁,却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日不落帝国的基础,纵然你有雄心壮志,在英国舰队面前也必须低下头颅,乖乖的为英国缴纳税赋,乖乖的承认英国的保护。
    美国就是这样。几年前,美国的工业水平就远远的超过了英国,人口亦赶超了英国,本土面积是英国的十几二十倍,可是在令一位面,美国参加一战之后,签署巴黎条约时却没有分到多少好处,当时签署条约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其他还有对保加利亚;奥地利;匈牙利的条约;合起来统称凡尔赛条约;这个条约因为法国的干预所以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包括对德国政治;经济;国防;海外殖民地的所有;还有德国的领土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个条约对后世影响很大;唯一没有得到落实的就是德国的赔款问题;整个会议就是英国法国在操纵着;美国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意大利因为没得到什么好处提前负气回国退出会议;这个会议从1月吵到6月;惊世骇俗!
    条约签署之后,美国虽然有过抱怨,却从未和英国翻脸,重要的就在海洋,当时的美国处于外向型经济,隐隐成为世界工厂,大量的货物需要航运出去,若是英国从中阻挠,那么整个美国的工业体系都将崩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时的美国总统们的口头禅永远是坚持贸易自由,可见美国人对于贸易的依赖。
    这才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只要控制了这些海峡。缔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英国就可以高枕无忧。
    不过现在新国的铁路计划明显的令他们惊慌失措了,水运和铁路运输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费用较低,适合长途的运输,但是在这个时代,铁路运输的局限性非常大,首先铁路的规模并不大,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成本,单论从新国输送货物到波斯湾,就需要经转数次,而且沿途的某个国家极有可能并没有铁路连接,再加上各国的铁路标准不同,有的是宽轨,有的是窄轨,有的是标轨,不但麻烦,而且运费也在无形中拔高了不少,远远比不上海运的便捷。
    因此,这个时代大多数国家的铁路系统只是向内的,只满足于国内的运输,这就大大的限制了铁路的发展,使得水路运输仍旧成为主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