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160章

秀才的逆袭-第160章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众士绅一下子哑口无言。

    “将军,柯永胜举兵降清,手掌重兵,我们是不敢不从。”还是张姓士绅回答道。

    “是啊,是啊,我们都是被逼的!”众人纷纷附合。

    “好吧,我姑且相信你们。不过,如今我大军新复胶州,粮饷匮乏,也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既然自诩是大明的忠臣义士,可愿为朝廷的光复山东效力?”任思齐冷冷看着他们。

    “我。。。。。。”众士绅面面相觑,都闭口不言。虽然来的时候就知道逃不过这一刀,可是真让他们出血,却一个个的都舍不得了。

    “我,我愿献出白银一百两,粮食二十石!”一个士绅一咬牙,率先站了出来,对任思齐道。

    白银一百两,粮食二十石,真是好大的手笔!任思齐不禁哑然失笑,这些贪婪的士绅真是小气至极,看来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我献白银五十两,粮食八石。”

    “我愿赞助将军白银五百两,粮食五十石。”其他士绅也纷纷有样学样,肉痛着喊出自己捐献的数目。

    这样算下来,倒也能弄个几百石粮食,上千两白银,可这和任思齐心中期许相差实在太大。

    “各位,先不用急。我先带大家看出好戏。”任思齐唤过身边的侍卫熊二,在他耳边吩咐了几句,熊二便狞笑着走了出去。

    “诸位,请跟我来吧!”任思齐说着,带头向外走去。穿过廊道,来到前衙,站在州衙大门阶梯之上,其他的士绅便站在他的左右。

    “咚咚咚”铜锣敲响,衙门附近的百姓纷纷被吸引了过来。

    岱山军军纪严明,并无骚扰百姓的事情发生,胶州百姓对他们的印象颇佳,对这些来自南方的军人并不是很害怕。

    很快,衙门外的街道上站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围着州衙站了一个大圈子。

    “让一让,让一让!”一队岱山军士兵从街道而来,穿过百姓,来到州衙之前。

    两个士兵一组,押解着一个犯人。共押解来犯人十多人。

    “那不是柯总兵和王知州吗?”看热闹的百姓纷纷议论了起来。

    在押解的犯人之中,头两位就是胶州知州王文理和胶州总兵柯永胜,在他身后的俱是州衙的官吏,以及胶州军中的重要军官。

    “查犯官王文礼,原为大明胶州主薄,京师沦陷之后,王文礼先是主动降顺,当上了逆顺的胶州同知,后又伙同柯永胜降清,当上了清廷的胶州知州。

    王文礼世受大明国恩,不思报效朝廷,反而降敌作乱,天理难容。

    在下浙江游击将军任思齐,奉登莱巡抚曾大人之命,暂理登莱两府事务。王文礼忤逆作乱,叛国投敌,天理难容,判以斩立决,立即执行!”

    任思齐站在石阶之上,面对着围观的百姓,铿锵有力的宣布着对王文礼的判决。随着他的话语,两个岱山军士兵把王文礼按在地上,一个士兵挥舞着锋利的长刀,一刀挥出,王文礼人头落地,鲜血从脖颈断口喷出一尺多高。

    看到任思齐说杀就杀到了知州王文礼,站在他两边的众士绅双股战战,几不能立。

    “查逆臣柯永胜,胶州士绅,在万历三十八年中过朝廷武举。。。。。。

    柯永胜不思报效朝廷,反而拥兵作乱,投降满清,大肆屠杀我大明士兵,其行为恶劣,天理难容。判柯永胜以腰斩之刑,查抄家产,诛灭满门!”

    一个硕大的铡刀从衙门内搬出,柯永胜挣扎着,被塞入铡刀之下。

    “姓任的,你今日斩我,他日满军大兵到来,看你能落个什么下场!”柯永胜挣扎着,对着任思齐破口大骂。

    已经加入岱山军的前把总王秃子狞笑着,一脚踹在柯永胜嘴上,把他的话语踹回了肚中。

    柯永胜扭头痛恨的怒视着王秃子,若是目光能够杀人,王秃子早已被他千刀万剐。

    “走你吧!”王秃子狠狠的压下铡刀刀柄,锋利的铡刀切入柯永胜的胸脊,把他拦腰铡为两截。

    柯永胜厉声惨叫着,断为两截的身子在地上痛苦的翻滚。

    两边围观的百姓不敢再看,纷纷扭过头去。

    “噗通”一声,一个士绅双脚一软,昏倒在石阶之上。(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募

    当众斩杀了降俘之后,这些士绅们一下子变得老实了许多,被放回去之后,很快把捐助的粮饷送到了州衙。也没等任思齐开口,他们自己就把捐献的数目提高到十倍。总体算来,胶州的士绅共捐献了粮食五千多担,银子两万多两。

    既然士绅们识趣,任思齐也不为己甚,便刚过了他们。

    胶州籍的岱山军士兵们被派下乡,回到他们的村子宣传岱山军的政策,动员他们的乡亲移民到岱山去。

    任思齐知道能生活在城里的百姓都是相对富裕,或者是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这些人刁钻懒滑,远没有农村人朴实。所以他把招兵的重点放在了乡村。

    有了前面的震慑,那些士绅们也都老老实实的,再不敢对招募进行抵制。

    “三叔,你不知道,在岱山鱼肉随便吃,每天都能吃饱饭,还没人欺负。”岱山军士卒陈六子眉飞色舞的道。

    “小六子,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吗?”他的三叔,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衣衫褴褛,额头皱纹多的如沟壑一般。

    “你是我亲叔,我还能骗你吗?全是真的,我爹爹和媳妇都在岱山岛上呢,两个月前,我家一到岱山岛,将军大人立马分给了我家二十亩地,种子耕牛都借给我们,每年的田租只收一半。岱山刚经过夏收,每亩田能收粮一石多。这样算来,等到秋收时,我家就能收获近二十石粮食,三叔您想想,在山东给东家种地哪里能有这么好的事?

    三叔,去了岱山您和我婶子可以种地。我七弟可以和我一样当兵吃饷,每月可以挣一两的饷银。就是我弟媳妇也可以进罐头厂做工,每日挣得铜钱不比当兵少。”

    “六哥,你弟媳妇也可以做工赚钱?”旁边站着的堂弟陈七惊奇的问道。

    “当然了,就是在罐头厂做罐头,喏,你们吃的鱼肉罐头就是她厂子里做出的。”陈六指着自己带来的罐头,自豪的道。

    桌子边,三个冒着鼻涕泡的泥猴子正围着硕大的罐头流口水。

    “来,我给你们打开,尝尝你嫂子做的罐头的滋味。”陈六越来越得意了,上前拍开罐头上的胶泥封印,把罐头倒入桌上一个大海碗中,到了满满的一碗。

    几个泥猴子上前伸手就抓,急不可耐的填入口中。

    “先别动,大人还没有动筷子呢,还有没有规矩?”生怕被堂兄笑话,陈七连忙呵斥自己的孩子。

    “呵呵,七弟别管他们了,让他们吃吧。这罐头我在岱山吃的多了,其实味道也就那样。”陈六笑呵呵道。

    “爹娘,您们尝尝!”陈七用筷子夹起一块鱼肉,递给了自己父亲,然后又分给媳妇一块,最后才夹起最小的一块,小心翼翼的放入口中。

    一种美妙的滋味从舌头上的味蕾散发,香、甜、酥,各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活了这么大,陈七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这一瞬间,他就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去岱山!

    “唉,祖坟还在这呢!”陈七的父亲依然眉头不展,对这些百姓来说,抛掉祖坟远离他乡很难接受。

    “三叔啊,活都快活不下去了,谁还顾得上祖坟啊。我家将军说了,满兵很快就会进军山东,到时他们会强令所有百姓剃头,改穿他们的服饰,到时咱们就都变成野蛮人了,那时更对不起祖宗!”

    剃头?陈三叔一下子想起前不久去胶州交粮时,看到的清兵那金钱鼠尾的发辫模样,不禁心中大荒。

    “朝廷不是又派你们占了胶州吗?难道还会被清兵夺去?”

    “三叔,我们岱山军士兵人数太少,根本守不住胶州,很快我们会回到江南。这次我们岱山军来山东,就是为了解救山东的父老,把他们移到岱山,重回大明治下。

    不过我们的船只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转移到岱山,您要想去可要抓紧时间报名,若是晚了,恐怕上不了船。”

    听到有可能上不了船,陈七一下子急了。

    “爹,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啊,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饱饭,日子还有什么过头?”

    “是啊,三叔,别犹豫了,去了岱山,不仅顿顿能吃上饱饭,孩子们还都能免费上学堂。对了七弟,小幺呢,我怎么没看到他?”陈六忽然意识到什么。

    “小幺他,他上个月生了场病,夭折了!他本来就体弱,生了病吃不了野菜,可粮食又没下来,就,就没能熬住。”陈七神情黯然道。

    听到这里,陈三叔脸上留下两滴浑浊的眼泪。

    “去,去岱山,咱们都去!”

    随着派出的胶州籍士兵的回乡动员,招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每天都有百姓来到胶州城下,在城门外的募兵处报名。

    岱山军招募工作做的很细致,在城外一溜摆放了十几口大锅,里面熬着稀烂的米饭,还在米饭里加了香喷喷的鱼肉罐头。

    凡是前来报名者,先发一碗热粥,等吃过后在到案几前报名。

    每个案几前端坐着一个岱山军的文吏,拿着毛笔记录下报名者的相关信息。

    姓名,籍贯,家中人口,是农民还是从事其他职业,有没有岱山士卒推荐,等等。

    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在登记时,会有岱山军军官考核,应征为士兵的必须是年轻力壮的农民,还必须有乡人作保。像那些目光游离、奸猾的市井无赖,则统统被拒之门外。

    分辨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手上有干体力活留下的老茧,都是老实本分之人。相反,那些手掌柔软细腻者,则都是不劳而获的市井之徒,岱山军不需要这样的人。

    一人应征入伍,全家都可以乘船前往岱山。岱山军鼓励全家移民,对于那些想单身参军者,基本上不会考虑。只有家眷在岱山,才会对岱山忠诚不二。

    也不只是招募士兵,对那些手工工作者,如铁匠,木匠,泥瓦匠,漆匠等各种工匠,岱山军更加欢迎。

    对于一些肯到岱山的读书人,更是给了最好的待遇。(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 李彦直

    “浙江海防游击将军幕府,招募文士若干,有秀才以上功名者优先。待遇,提供居所,月俸纹银三两。

    。。。。。。

    凡应募者,必须身价清白,需全家移居岱山。”

    胶州州衙之前,一个白衫读书人正站在照壁之前,诵读着墙上张贴的告示。

    他叫李彦直,胶州人士,秀才功名。自二十岁中了秀才之后,科举再无进境。连续两次秋闱不中之后,只落得个家徒四壁,上顿不接下顿。

    为了养活家中的妻儿,李彦直不得不想法谋生。一开始寻了个馆,教授蒙童,每年倒也能弄十多两银子。然而连年天灾,田地减产,他所教授的蒙童家里再也供不起孩童读书,于是李彦直便失了业。

    按说一个秀才,想谋生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李彦直恃才傲物,看不惯人世间的蝇营狗苟,不论是后来做账房,还是在大户人家做西席,均无法长久。

    半年前,在同窗的举荐之下,李彦直在州衙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