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202章

秀才的逆袭-第202章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两里的路程缓缓划过,在和岸上清兵的对射之中,船队渐渐来到运河和河岔的交界处,可是让所有岱山军士兵震惊的是,就在前方不远处出现大量的清兵,他们正把许多树木树枝纷纷抛入河中。

    要知道河水的流速是很缓慢的,抛入河中的树木想顺流流到更广阔的运河需要太多的时间,而被抛入的树木却阻住了岱山军船队的去路。

    这该怎么办?(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五章 救兵来了

    形势已经非常之危急,一万多清兵跟着自两岸夹击,前方却有大队的清兵正不停地把树干树枝扔进河中。行在最前方的两艘船已经到了清兵抛入树木干枝的区域,不仅有树木挡在船的前方,就是船侧的水里也有许多的树枝,导致桨手都没法划桨。

    距离运河不到半里的距离呀,就这样船队生生的被逼停了下来。

    前面几十条船上火枪手们放弃攻击夹击的清军,转而向着前方正在往河里抛树木的清兵射击。

    随着“砰砰砰”的枪响,前面的清兵被射死十多个。其他的吓得逃离了河岸,可是没过一会儿,更多地清兵在盾牌手的护卫下涌了出来了,继续往河道里抛射树枝。

    要想顺利进入运河,就必须把前方河道里的树枝清除掉,可是谈何容易啊!岱山军的士兵都在船上,根本就没法清理,即使能清理,清理的速度难道会比清兵往河中抛洒的快吗?

    而且在两岸清兵不顾死伤的拼命夹击下,岱山军士兵根本就无法腾出手来清理。

    前方河道中堆积的树木枝干越来越多,所有的岱山军士兵脸上都露出了绝望!

    从河道进入运河已不可能,那么剩下的唯有从一边强行上岸,从岸上杀出一条血路冲回扬州。

    可是两岸的清兵近两万人,数量是岱山军的七八倍,岱山军能从他们围攻之下安全逃出吗?

    任思齐紧闭着嘴唇,内心处于无比的紧张之中。懊悔、恐惧、绝望,各种情绪在心中萦绕。眼前的情形是这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就连被人陷害入狱时的绝望也不能和现在相比。

    可是,那么多的危险困难我都闯了过来,又岂能在这条小小的河中翻船!镇定,一定要镇定,事情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

    任思齐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自己是一军的统帅,两千多兄弟再看着自己,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慌张。仔细的分析着形势,从水路进入运河已经不可能,那么只有弃船上岸,从陆路杀将出去!

    不能再犹豫,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越来越多的清兵从大营杀来,逃离此处的可能会越来越小。

    转过头来,往后方船队看去,就见所有的士兵都在殷切看向自己,他们的目光中有毅然,有恐惧,但更多地是对自己这个统帅的信任,他们相信自己能带他们击败眼前的敌人杀出一条血路,就像以往那样!

    必须要当机立断了,任思齐抬起手来,就要下达所有船只靠岸的命令。

    “秀才,快看!”身边举着巨盾护卫着任思齐的熊二突然拉了一下任思齐的胳膊。

    任思齐惊讶的扭过头去,就见半里外的大运河里突然出现数以百计的江船。船上空飘扬着日月旗,每艘船上都站满了明军士兵。

    数百艘江船顺流而下自扬州方向而来,转眼的时间就到达了眼前。

    “援军来了!”

    “城里的兄弟来救咱们来了!”

    这一刻,河中所有的岱山军士兵欢呼了起来,低落的士气重新大震。

    孔有德轻松地看着前方的战场,一边和耿仲明谈笑风声。这股偷袭的明军已经被困到河中,就如同落入陷阱的野兽一般无路可逃。这一段时间孔有德甚至没再督促手下继续强攻,反正明军也逃不掉,就让他们多活一会儿也无妨。等派回大营的士兵把大铳取回,就可以从容的把这伙明军消灭,那样还可以减少手下的伤亡。

    然而运河上突然出现的船队让孔有德大吃一惊,这伙敢偷袭清军营地明军的胆量已经让他很震惊,怎么还有明军敢出城和清军对阵?

    吃惊之余,孔有德的反应倒是十分之快,分出一半的士兵继续对河中的船队进行施压,派出另一半的手下火速赶往半里外的运河,务必挡在运河岸上,阻止运河上的明军下船。

    运河上,李彦直站在船头眼睛一眨不眨的看向西岸,就在不到一里的距离,自己的主公带着的三千士兵正被清军堵住小河之中。

    自从二更时分任思齐带军出发之后,李彦直根本就没有合眼。他一直在担心任思齐的安危。

    以三千军夜袭十万清军的大营,这需要多大的胆量才敢干啊!

    从一开始李彦直就不赞成任思齐亲自涉险,可又无法说服任思齐。打上一场胜仗对守住扬州的意义之大李彦直自然知道,而岱山军中一直缺乏能独当一面的人物,任思齐这才不得不亲自领兵。

    若是可能的话,李彦直宁愿替任思齐前去冒险,可他也知道自己,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还行,领兵上阵实在不是那块料。

    一夜就在担惊中度过,到快天明时,李彦直不敢再等下去,一面派出哨船顺着运河打探,一面下令全军集合,准备出城接应。

    天色微亮,李彦直立刻带兵乘船出发,除了在城中留下一千步兵守城,其他人尽数上船。一万士兵乘坐四百余艘江船顺着运河北上,走到半路时就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枪声。

    “快点划!伯爷他们就在前方!”桨手们拼命的划动着手里的船桨,船只飞快的在运河上行驶,终于在任思齐等最危险的时候赶了上来。

    “火炮射击!”看着半里外正蜂拥而来,试图阻止他们下船的清军,李彦直冷冷的下令。

    每条船上都载着一门小炮,得到李彦直的命令后,炮手立刻点燃火绳,刹那间百炮齐发,数以十计的炮弹落到奔来的清军阵前。

    害怕误射到河中的岱山军士兵,炮手们校定的射点较靠前,目的不是大量的杀伤清军,而是阻止清军继续前进,好给船上的岱山军士兵腾出下船上岸的时间。

    看着一枚枚的炮弹轰在前面不远之处,本来正往河岸奔来的清兵不得不停下了脚步,上百门的火炮齐射的威势实在太过骇人。

    好不容易等炮声停了下来,清兵们还没跑几步,耳边又传来火炮的轰击声,原来岱山军火炮几十门一组,竟然进行了轮射。

    趁着火炮遏制住了清兵的脚步,一队队岱山军步兵迅速的从船上下岸,在河岸上排起了整齐的队列。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六章 长枪方阵初显威

    任思齐袭击清军大营带走了三营三千步兵,剩下的七营七千步兵李彦直悉数带了出来,只留了一千水兵守城。

    除了三千水兵留在船上负责看守船只操作火炮以外,七千步兵尽数下船上岸,按照所属营队迅速列阵。

    每个营在营正的带领下列成一个小阵,火枪兵排成三排位于最前,后面则是六排长枪手。按照岱山军建制,每一小旗十人,其中三个火枪手,五个长枪手,剩下两个是刀盾兵或者枪盾兵一般由小旗官和伍长两个低级军官担任。

    在列阵时,一个小旗的士兵十个一列,火枪手位于最前。一个总旗五个小旗,一个队有三个总旗,每营四队,共列成十横六十列的一个小阵。七营七个小阵连起来成了一个宽达六百多步的大阵。各级军官则位于本部阵列一侧。

    半年多的严格训练,今日终见成果,从下船到列阵仅仅用了一刻时间,这对明末时期的军队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这可是七千人的的方阵啊!

    在岱山军步兵下船列阵这段时间,清兵一直试图进行骚扰阻止,可是在船上火炮的不断轰击之下,大多数清兵都不愿冒着生命危险越过炮弹组成的那道死亡之线,只能远远地对着河岸射箭,可是这么远的距离箭矢对正下船的岱山军连骚扰都算不上。

    看着远处明军不断下船,孔有德急的破口大骂,可是他的骂声却被炮声遮盖,根本传不到对岸。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战场上的态势。这条东西走向不知道什么名字的小河和南北向的运河相交汇,任思齐带着三千士兵乘坐一百艘江船被堵在河中,而为了夹击任思齐部,清兵的兵力被一分为二,一半位于南岸,一半位于北岸。清兵的总兵力一万八千人,在刚才的战斗中死在岱山军枪下两千余人,现在仅剩一万六千。因为战马泅渡河流不方便,其中三千骑兵却都在北岸。在南岸夹击任思齐船队的是泅渡过河的八千步兵。以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地位,贵为王爷自然不愿像小兵一样从河水中游到对岸指挥。实际上南岸八千清军的指挥着只是清军的一个参领,名叫何贵,是孔有德的老部下。

    而现在南岸这八千清军既要压制住河中任思齐部三千明军,又要对付从运河上岸的李彦直率领的明军,兵力可谓捉襟见肘。

    想渡河到南岸支援,那得看小河中的三千明军答不答应!

    而且人在北岸,孔有德和耿仲明二人又无法直接指挥战斗,现在能做的唯有命令北岸的五千步兵绕道下游泅渡过河前去支援。

    在孔有德的命令下,五千清军步兵向着下游而去,试图泅渡上岸支援。

    见到运河上李彦直统帅大军前来营救,任思齐的心落了下来。为了给南岸的清军以压力,他下令船上所有火枪手全力攻击南岸的清军,并作出试图登岸的举动,逼得八千清兵不得不留下三千人来防止河中明军下船上岸。于此同时,任思齐又派了位于最后的二十条江船掉头往下游去阻止北岸的清军泅渡。

    有船上明军在,北岸的清兵根本就无法再渡过河,也根本不敢再下水,逼得孔有德不得不召回这五千步兵,改派三千骑兵绕道前去南岸支援。

    在河的上游五里处有座小桥,清军骑兵可以从那里绕到南岸去。

    运河中的船队处于和清兵相持阶段,现在援军成了决战的主力。

    七千步兵列成方阵之后,运河上的火炮停止了轰击,步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踩着鼓点向着清军逼去。每一营中都有专门的鼓手,整支大军七八十名鼓手同时敲鼓,鼓声震天使得岱山军士兵士气高昂,鼓声传到对面的清兵耳中,震得他们骇然变色。

    孔有德耿仲明手下的清兵,都是原东江兵和山东兵。自从投清之后,过惯了狐假虎威的日子,最近几年面对明军接连胜利,从无败绩。除了最近一年和大顺军作战打过几场硬仗以外,还从没有见过敢主动向他们进攻的明军。

    连续的胜利,让这些八旗汉军也膨胀了了起来,根本瞧不起他们原本的同僚。

    说来也怪,大部分明军在朝廷治下时战力都渣的不行,从来不敢打硬仗。可是一投到清兵阵营,战力立马提升了一大截,面对以前同一阵营的明军战力呈压倒之势。

    这一方面是满人都军纪要求严格,对败军之将从不手软,导致投降的汉军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另一方面就是狐假虎威的心理优势了,背靠着无敌的八旗兵,这些八旗汉军也跟着抖了起来。

    带队的清军参领何贵见到明军攻了过来,自然不愿输了阵仗,立刻指挥着五千清兵迎了上去。在何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