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243章

秀才的逆袭-第243章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踔俦欢囝烊蚊熘葑鼙鹊取

    大部分降将都做了安排,当然也有些降将不好安排,比如刘良佐、李本深二人,他们在南明朝廷己分别位居广昌伯、左都督,多铎不愿意正式承认他们的这些官职,但若是授予他们总兵之类的新官衔,则又相当于将二人降职,势必会引起他们的疑惧,后果相当难料。于是,多铎采取了一个临时性安排命令刘良佐、李本深暂时“以原官从征”,回避了对他们的正式任命。

    当然对这些降将的委任需要摄政王多尔衮的正式同意,多铎把任命建议连同报捷文书一起送往北京。

    得知自己没有降职之后,众降将都安了心,于是多铎宣布进行裁军,各将所部骑兵一律保留,步兵着情裁撤。新招募久离家乡者,通查明白,准归本籍,其水师及战船,仍著领兵官照旧修理,用心操练。也就是只保留骑兵精锐步兵以及水兵等技术兵种。

    经过裁撤之后,各将所属兵力大减。拿总兵李成栋来说,原有兵力一万余人,裁撤之后仅余三千四百人。李成栋是高杰属下重将,其部战斗力在江北四镇中首屈一指,他尚且如此,其他各将兵力裁撤的更厉害。一般而言,各将剩下的兵力多则一两千,少则五六百。

    经过裁撤之后,各将属下兵力大幅减少,由二十多万降到了不足十万。可是还是裁掉老弱新兵之后,战斗力却更胜以前。

    裁兵之后,多铎把地位最高、潜在危险性最大的人如李本深、刘良佐部留在了南京附近,以便南京城中的八旗军能够随时监控这些人。

    而对李成栋、田雄这些地位稍次的悍将,则放心使用,将他们派往战事第一线。不过,这时的四镇降军们根本没有反清的能力。在南京和杭州驻扎的八旗军是清廷在江南进行统治的军事基础,有他们在,降军们绝不敢轻举妄动。

    而更重要的是,四镇降将们此时已不再是“藩镇”,失去了对地方行政权与财政权的控制,无法再像弘光时代那样私自聚敛甚至劫掠钱财,他们的部队所需的粮饷完全依赖于清朝当局的定量供应。同时,手中兵力有限的降将们也无法再像从前那样自行募兵,扩大势力。这样,降将们失去了跋扈的本钱,只得乖乖地听从清廷的调遣。

    完成了绿营兵裁撤降将任命部署之后,多铎开始第二件事,那就是颁布剃发令。

    其实早在南京被阿济格攻陷的捷报传到北京,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以为天下大定了,于六月初就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并传令南京,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现在杭州攻陷,各地纷纷投降,多铎认为是颁布剃发令的时机了。在多铎看来,整个江南的士绅百姓都雌伏在八旗兵的淫威之下,正是颁布剃发令的最好时机。

    多尔衮和多铎们永远也意识不到,清兵伐明如此顺利不是因为他们太强大,而是对于绝大多数大明百姓来说,根本就没有家国概念。明也好,清也罢,不过是换个朝廷,换个缴纳税赋的对象而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相当一部分官绅地主生活居住在农村,他们同朝廷、官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照章输赋服役,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百姓多得很,中央朝廷的更迭对他们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不会起来闹事,就是所谓的“承平之世”。

    一旦严令剃头,等若朝廷的威严直接加到自己脑袋上,其后果可想而知。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岂可轻易剃掉?数千年汉民的传承又岂是区区一纸剃发令轻易改变?剃了头发,岂不是由汉人变成了蛮夷?

    结果剃发令一出,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刻改弦易辙,就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

    多铎没想到剃发令颁布的后果如此严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江南各地立刻爆发出了抗清的滚滚狂潮!

    ps:最近订阅明显下降,恳请各位书友能够多支持一二。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收藏本来就没多少,作者君本来就挣不到钱,所以还请大家都支持一下啦。一章也就一毛钱,一个月也就花几块钱,也不是很多,但是对我却无比的重要!(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八章 反清狂潮

    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位于长江南边的小县城江阴迎来了新一任知县方亨。纱帽蓝袍,穿戴服饰和以前的县令没有两样,可是却变换了朝廷。

    对于满清第一任县令方亨的到来,江阴城中乡绅百姓是抱着淡然视之的心态。明也好、清也罢,不过是变换了个朝廷,换了个纳粮的对象而已,大家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当然在士绅中也不乏对大明心怀忠义者,可那又能怎么样?朝廷数十万军队无数文官武将都投降了,普通士绅百姓又能如何?不过是关起门来骂几声罢了。

    方亨刚到江阴时,和其他新任县官表现没有两样,收取了城中商人们的孝敬,主动拜访城中有名的士绅。

    可是到了二十七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四月二十七日,豫亲王多铎下令剃头的命令传到了江阴。常州知府宗澋派了四个满兵专门到江阴传令,对于满洲大爷方亨不敢怠慢,毕恭毕敬的接待了他们。

    二十八日,方亨派人在衙门口张贴剃发的布告,立刻引起县内群情愤愤。

    闰六月一日,江阴县学生员许用等数十人在文庙聚会,讨论剃发之事。许用愤怒的大呼“头可断,头不可剃也!”引起了众人激烈反应。

    不仅县学的秀才们反应激烈,江阴县众乡绅乡老也都坚决反对剃发。乡老何茂、刑叔、周顺、刑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联名上书方亨要求留发。

    方亨勃然大怒,怒声呵斥着众上访之人。就在这日,常州府发来措辞更加强烈的文告,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语句,县衙书吏在抄写告示时义愤填庸,愤然把笔扔到地上,怒道“死就死吧”,愤然离去。方亨怒令衙役抓住此人时,却没有衙役理睬他。

    下午,城中少年以季世美,季从孝,王试,何常,何泰等人为首,聚众数百前来县衙请愿,鸣锣执械,城中响应者万余人。方亨大惊,许诺允许大家写申请请求免剃。大家这才散了开去。

    城中反应越来越激烈,方亨现在连县衙都控制不住了,便暗地写给常州知府宗澋写信,请求常州派兵前来镇压。然而此举却被一县衙文吏知晓,偷偷报告了典史陈明遇。陈明遇也同样反对剃发,便使人通知了众人。

    众人大怒,于次日冲入县衙,抓住了方亨。众人商议,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打起了“中兴大明”的旗帜,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继江阴之后,其他各地也纷纷举义反清。

    闰六月十一日,苏州地区贴出剃发令。十二日,生员陆世钥在枫桥聚众,拒绝剃头。十三日,陆世钥往苏州进发,同时请求退到太湖附近的明吴淞总兵吴志葵、镇南伯黄蜚发兵攻打苏州。苏州附近乡村的士绅们纷纷响应,在四周乡村聚齐了无数的百姓,就连太湖盗赤脚张三等人也带领属下水盗出太湖,攻向苏州。

    进士吴易曾在史可法幕下任职,扬州城破之后随同史可法乘船撤离时,船队在瓜州运河被清军袭击,史可法被俘,熟悉水性的吴易侥幸逃过一劫回到了家乡太湖。满清剃发令发出之后,吴易和举人孙兆奎一起举兵反清,于六月十一日攻入吴江县,杀死了满清县令朱廷佐。

    闰六月十二日,清嘉定知县张维熙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

    十七日,乡绅侯峒曾带领两个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倡议反清复明。

    同月,昆山县绅民在原勋阳抚院王永祚翰林院编修朱天麟知县杨永言等倡议下,杀死清委任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推副将王佐才为帅,著名文人顾炎武归庄等人都积极参与义举。

    十数日的功夫,江东南各府各地处处烽火,掀起一股抗清的狂潮,在各地乡绅名士带领下,无数百姓揭竿而起,于满清大军展开誓死的搏杀。

    与此同时,与南直毗邻的浙江也爆发的抗清的浪潮。

    闰六月初九日,明原九江道俭事孙嘉绩起事于余姚,杀清委任知县王玄如

    初十日,生员郑遵谦起兵于绍兴。

    宁波府,鄞县生员董志宁首倡反清,和生员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等商议,决定起兵。

    然而邀请宁波各乡绅时,却遭到杨家屠家为代表的拒绝。众人商议,决定推举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为盟主,十二日邀请各乡绅到城隍庙开会。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被邀请而来的众乡绅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连清知府朱之葵,同知孔文语也来凑热闹。

    董志宁等当即立断,撕掉朱之葵孔文语名刺,宣布拥戴钱肃乐起兵反清,几千围观百姓欢声雷动,当即簇拥钱肃乐到巡按署任事。鄞县城内隶属海防道的两营兵和城守兵也都表示支持反清。宁波府城鄞县重归大明。

    驻守定海的明防倭总兵王之仁此时本已经降清,闻知宁波全城反清,也举兵响应,重新举起了大明的旗帜,总兵方国安在杭州失陷时,带兵退到钱塘江东,此时他手下兵力还有一万余人。方国安和王之仁两部是浙东抗清的主力。

    整个浙东一带风起云涌,掀起了反清的浪潮。慈溪县沈宸荃、冯元骝起义,石浦参将张名振带兵前来会合,定海知县朱茂华、奉化知县顾之俊、鄞县知县袁周佐、象山知县蒋欣纷纷提供粮饷,招募义兵。

    浙东各地反清运动之后,明原任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涵辉、宋子普、柯夏卿等商议,认为急需迎立一位宗室出任监国。当时在浙东的明朝亲王郡王唯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未曾降清,闰六月十八日,张国维等人奉筏迎朱以海出任监国。

    江南各处的反清浪潮引起了豫亲王多铎的震撼,他停止了裁军的步伐,从南京派出大量军队四处镇压。并且命令赶赴吴淞的绿营兵李成栋部,放缓攻打崇明,掉头就近镇压嘉兴的叛乱。(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九章 大雨

    闰六月六日,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连下了数日,整个江南一带陷入雨幕雨海之中。雨滴如注落入大江之中,映现出万朵涟漪,却很快被滚滚江水往东带去。

    淅淅沥沥的雨声打在棚屋顶上,发出令人心烦意乱的噪声。扬州移民江小善拿着木盆去接屋顶漏下的雨水,棚顶有数处缝隙,不停地往下漏雨,屋内地面上已经湿了一大片。

    他的妻子坐在粗狂的竹床上做着针线,一边做一边对他抱怨着。

    “什么都没有,连个丝线都买不到。酱油醋都用光了,每天的饭没个滋味。还是扬州好啊。”

    江小善闷头端起一盆接满的水,推开屋门泼到了外面,就这一开门的功夫,飞溅的雨水溅到屋内,打湿了一大片。

    八岁的儿子江小鱼和六岁的女儿江小月笑闹着扑倒门口,要伸手去够外面的雨滴。

    “快回去,别把衣服弄湿了。”江小善慌忙呵斥道。

    “这里的空气太潮了,夜里蚊子贼多,点了蚊香都赶不走,我胳膊上被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