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元配之训妻记 >

第190章

元配之训妻记-第190章

小说: 元配之训妻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难道不知,若将来他真生不出孩子来,这个不知哪里来的野种便因是他唯一的儿子而被立为太子,将来更是登上帝位,承继天下,安氏祖宗辛苦创下的基业,就此被外人夺了去。

    将来他一家子要以何面目去见安氏列祖列宗?

    宁可借外边的种,也不肯便宜自家的子侄兄弟!

    真真是有大心胸的人!

    皇帝越想越恼怒,恨不得立时就拿来打杀了儿子,不想,内侍来报:太子殿下请见。

    皇帝冷笑:“宣。”

    合该安世弘倒霉。他此时尚未听得那些风言风语,听宣便整理一下冠带衣衫,抬脚往里走去。

    谁知甫一进得御书房,迎面便飞来一个镇纸,安世弘急忙闪身敏捷躲去,额头仍被镇纸一角擦过,滑下一道浅痕,随之一抹红色便晕了出来。

    安世弘吓了一身冷汗,虽然头上隐隐传来疼痛感,却无暇顾及,就势跪倒在地请罪:“父皇息怒!儿子有什么过处,父皇直管说,儿子立马就改,若因不肖儿气出好歹,儿子的罪过就大了。”

    “你的罪过还小吗?”皇帝冷笑,“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都未必及得上你的罪过。他们到底是不得已才断送祖宗江山给外人,而你却是主动把安氏江山社稷送人,他一个死鬼侍卫的野种也配坐上这龙椅宝座!”

    安世弘白了脸,额上也滚出了汗珠,心里却暗恨,若不是你这个老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他如何却这般行~事,谁天生是王八命,愿意亲自给自己扣顶绿帽子。

    安世弘匍匐在地,隐恨含耻说道:“既然父皇已知此事,儿子也就不隐瞒了。无嗣一直是儿子心中的痛,偏太医又说儿子身体无恙,可一干妻妾又确实皆无所出。儿子苦恼之下,只得拿姚氏一试。心里已打定主意,若是姚氏仍怀不上,问题便出在她们身上。若她怀上了,说明是天要绝儿子的子嗣,儿子也就认了命,接来四弟,由我亲自教养,皇位兄终弟及,古来有例。”

    皇帝暗自点头,太子还是明白事理的,倒是自己错怪了他。

    于是亲下御座扶起儿子,笑道:“很好!你没有让朕失望。来,来,让朕看看,你可有伤在哪里。”

    安世弘心中更恨,方才恨不得杀了自己,如今听见自己要将皇位传给小四,立马就眉开眼笑,变成了慈父。

    见皇帝要传太医,安世弘满脸感动地阻止道:“不碍事的,不过是擦破了点肉皮,儿子堂堂七尺男儿,还怕这点小伤不成。倒是因儿子事先没提前告之父亲,让父亲平白生一场气,如今又惹父亲挂心,儿子越发心中不安了。”

    皇帝细看儿子额上的伤口,确实只是一个小擦伤,先时流的血也早已凝固,男儿家家的,倒没多大关系,于是放心地回到御座。

    安世弘见父亲没再管自己的伤口,心中冷哂,看看,果然是装出来的。

    皇帝也看出儿子脸色不佳,并不知儿子心头想法,只当儿子被自己不能生的事实所打击,也不由叹气。

    他忽然问道:“丘氏二人是不是真不能生了吗?”

    安世弘脸色一僵,半响终是点了点头。

    当日因为丘氏女身有异兆,所以安世弘才一娶一纳,将她们接进梁王府。

    然,也正因为她们身上的古怪,他父子二人不由不防,生恐丘氏做大,因此左右了大楚朝政。

    说来这安氏一朝,像是中了什么诅咒似的,外戚干政总是和安氏皇室如影相随。

第二八一章 一纸调令

    早年,有太祖原配孝德皇后母家。虽然先皇与他一向以出自孝德皇后血脉为荣,却也不得不说,孝德皇后母家确实权势滔天不得不除。

    而近年则刚平息了刘氏之乱,至于刘氏及孝德皇后母家的功劳,身为安氏子孙,他们便不免有所遗忘。

    丘氏既然有古怪,便不能不防,若她二人真生出子女来,也必要约束好丘氏一族,甚而万不得已时,留子去母亦是一种手段。

    但是皇帝没想到儿子倒是决绝,竟直接绝了丘氏的生产。

    这些年帝后二人为太子子嗣一事急白了头,太子情绪却不几乎不受影响,直到这几年他广纳姬妾仍不得子息,这才慌了神,疑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也就有了借种验证的荒唐事了。

    这也许是报应吧。

    大楚朝自立开国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嫡庶之分,可是安世弘竟亲手绝了自己的嫡系子嗣,以至于现在连庶出亦没有。

    朝中刚安稳没几年,丘玉~娟身为太子妃,贤淑恭谨,寻不出分毫错处,轻易废不得。且,既然子嗣问题出在安世弘身上,换多少太子妃也没有用,反而更让世人发现安世弘的秘密,于皇室名声不佳。

    皇帝叹口气:“事已至此,前事莫提。那个孽种得早日除了去,万一是个男孩,徒惹事端。这些年太子妃倒是个好的,易换也要大费周折,又是和你患难中一起走来的,休要负她。倒是小丘氏,如今已然没用,她性情轻浮虚华,留着恐变故,及早清除方是上策。不如这次就借她的手除去姚氏,一石二鸟,如此两下里都清净了。”

    安世弘闻言,借着袍袖的遮盖,不由握紧了手腕。

    皇帝只想着不能混淆皇室血脉,却不想想,难道他就愿意?

    那个孩子不论男女,他都不会留下的。

    可是,现在却不能除,至少要等到几年,最好等他即了皇帝位才成。

    这都是为了他自己的脸面着想。如今借种事情差不多已经被暴了出来,胎儿越发不能有闪失,不然倒真是做贼心虚,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比起不能生,借种更让人难堪。

    堂堂太子,一国储君,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做了活王八。这让他的颜面何存?

    将来他还有何面目,坐在金銮殿里俯视百官及大楚百姓。

    可惜,父皇全然不为他着想一二。

    不仅姚氏现在不能有闪失,而且丘若兰也不能死。

    倒不是安世弘对丘若兰情根深种,当然丘若兰如今越发美艳,床第间也颇放得开,很让他享受,但江山与美人之间,二者择一的话,安世弘汲汲营营多年,所求不过是这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力,自是取江山而弃美人的。

    但丘若兰因其先知,而不同于寻常美人,所以安世弘现在还不能舍弃她。

    思至此,安世弘心中更为一恨。

    父皇如今做了皇帝,拥有了整个天下,可他安世弘还没有做到皇帝宝座上。

    做了太子,不等于一定能顺利登上帝位,他将来必定有借住丘若兰的地方,现在除去她,皇帝倒是可以安枕无忧了,可他拿什么来保证将来的皇位一定是自己的。

    安世弘低声解释道:“现在恐怕不行。流言正盛时,一动不如一静,事关男儿脸面,恕儿子不能这样做。”

    皇帝低眸间,也知道自己方才虑事不周,却也要脸面不肯在儿子面前示弱,便喝道:“也罢,这事暂且如此,不过,你既然要脸面,就快快把谣言消去。”

    安世弘领命而去,一通吩咐后,便回了东宫养伤,自然少不得引得一干妻妾嘘寒问暖。

    谣言治理不难,一个藐视皇威,就能令众人禁了口。

    却不知,有些事越压得很,众人越好奇,心~痒难耐,被地里仍没少议论。

    幸而这时,南昭国与大楚边境生出些摩擦来,朝中极为重视,准备调兵前往震慑,众人便转而议论出兵事宜了。

    近几年,那里主要由宁泰郡王负责防守,虽时常不太平,却也没什么大的战争。

    所以这次万寿节,宁泰郡王一早就进了京,听得这个消息,顿时火冒三丈,立马进宫请求回去领兵踏平南昭国。

    皇帝却笑道:“咱们兄弟多少年没团聚了,你才刚回京城,朕偏不放你。老弟,就把这个机会让给年轻人,也让孩子们锻炼一番,咱们都一把老骨头了,该好好荣养,这江山社稷总要交给他们年轻人的。”

    宁泰郡王自不服老,不过皇帝这么说,他也不能驳了,便笑道:“也罢,就交给年轻人吧,等他们镇不住了,我再出山。”

    皇帝与重臣商议,最后议定派安世诚最佳。

    他守的南夷防线距南昭国最近,且南夷虽凶悍,也偶有进犯之举,却也大多在秋冬季节,如今倒正是相安无事之机,主帅暂时离开,一时半会的,也不会出什么意外的。

    宁泰郡王也没话,毕竟安氏宗族年轻子弟中,安世诚是其中翘楚,于是急调令便发了下去。

    丘如意听闻,放心不下,厚着脸皮往宁泰王府走过几次,宁泰王妃拍着丘如意的手笑道:“放心。我家王爷说了,南昭国文弱,打不过咱们大楚的。”

    既然如此,为何楚昭边境就生了战事出来呢?

    丘如意不敢明说,只在心中纳闷,不过她相信丈夫的能力,小小大大也打了不少的仗,这次说不得又该着他立功了。况且他身为督军,想来无论胜败,性命总该无虞的,虽如此,却也少不得和袁氏一同烧香拜佛。

    安天祐也颇有些不解。不过接到线报后,也就了然了。

    宁泰郡王一向有勇无谋,从前有永平王安国公等人管着,倒也妥当。

    永平王及安国公等老将因年老等诸多原因,回京荣养,宁泰郡王便如脱了缰绳的野马,在边关为所欲为,又一向自视甚高,自他到南昭国边境,平日里就没少挑衅压迫南昭边民,如此一来,便积下了不少恩怨,南昭国边将终于忍不下,趁着宁泰郡王回京城,杀过了边境实施报复,也因此引起楚昭之战。

    安天祐虽直觉有些不对劲,一时之间却又想不出来。

第二八二章 太子发誓

    直到看到监军竟然是皇帝身边最为信服的侯公公时,安天祐心中的不安感越发强烈起来。

    自来本朝将军领兵在外,朝中大多会派皇帝亲信的皇亲国戚担任监军,一为监督巡查军队,战时保证粮草运输、并掌控将领赏罚等,二则是防止这些将领拥兵自重、内外勾结,生出不臣之心。

    此次楚昭之战,虽是宁泰郡王行为不当引起,却也是监军的失职所在——其实在宗室将领身边任监军,真不是个轻巧活。

    论地位论皇帝的信任,监军哪个都靠不上,加之宁泰郡王又是个狠戾的主,做他的监军,要想顺顺当当地熬过去,只能当个摆设了。

    但总归是监军渎职,故朝廷另派临军便是正常,不正常的是,本朝少有宦官担任临军的。

    安天祐得到线报同时,皇帝也差不多时间知道了南昭事件的大概原由,因战乱未平,尚不是清算的时候,故只暂将宁泰郡王拘在京城,这次监军便肩有彻查此事的责任。

    宁泰郡公本是宗亲,不仅屡为大楚立下汗马功劳,更在皇帝即位一事上出尽气力,所以一向得皇帝信宠,也因上渐渐滋生骄奢之气,寻常官员可看不到他的眼中,只怕那边查他,京城里的家人就被他给祸害了。

    幸而宁泰郡公一向亲近族人,与众宗众关系处得不错,故才使得皇帝及众文武百官投鼠忌器,不肯用宗室子弟,而众宗室也不愿趟这浑水,于是便定下了侯太监前去充任监军。

    一切都合情合理,安天祐只是直觉不对劲,却也无凭无据,只得命众人严密监视南昭那边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