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元配之训妻记 >

第191章

元配之训妻记-第191章

小说: 元配之训妻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都合情合理,安天祐只是直觉不对劲,却也无凭无据,只得命众人严密监视南昭那边的情况。

    至于京城里的事情,安天祐深思过后,终是决定继续下去。

    虽然一开始,他也觉得国事当头,内部的事最好暂时放放,一致对外。

    不过,这南昭国又另当别论了。

    说来,南昭国当年亦是前朝领地,后来战乱,那时的郡太守趁乱自立为王,当时他手里兵马不少,又往南扩进不少国土来。

    大楚开国后,他见机派人前来称臣,当时征战不息,好容易平息下来,国人厌战,大楚皇帝也只得暂时承认他为蕃属国,心里却打定主意要将之收回的。只是后来南夷强大,南昭国便两面称臣,大楚朝一时不好出手。

    幸而这些年,南昭国国君一代更比一代平庸,臣属们也大多喜爱享乐,国虽富,兵却越发文弱起来。

    这对大楚朝来说,真是一块大肥肉吊在嘴边,看得吃不得,勾得人心里直发~痒。

    这也是宁泰郡公屡屡欺压南昭的根源所在,无外乎就是想挑点事出来,好趁机收了南昭国。

    但当朝皇帝也是将领出身,行军打仗本就厉害,如今即了皇帝位,看得越发高远,知道不啃下南夷这块硬骨头来,南昭国难收回,只要啃下南夷,若是应对得当,或许不费一兵一卒便可重将南昭国收回。

    这也是安天祐身为长兴帝时收复南昭国的对策方针。偏宁泰郡王恃功自傲,听不进去,且北荻衰弱后,越发没有后顾之忧了,便一心想着先收了南昭,借南昭之地踏平南夷,以报当年差点亡国之恨。

    幸而安世诚驻扎南夷多年,看得明白,也知道朝中对南昭的应对政策,而南昭国国君也不是硬气的,软硬兼施之下,战事便可尽量避免,暂时维持现状,以图后事。

    安天祐便决定仍按计划行~事。

    而且宁泰郡王在京城,倒也算是个不借的机会了。

    谁都想过安稳日子,如今安氏宗室也就宁泰郡公年纪越大,心眼没长多少,倒真是个不错的出头椽子。

    打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的,况且国人皆知南昭之弱,随着大军的开拔,不几日便似随风吹走了,倒是太子借种一事,又死灰复燃,重新回到众人视线里。

    原来姚氏因怀胎有功,已悄悄被太子殿下请封为了九品奉仪,虽位份很低,却也正经是位贵人了,等到生下小皇孙,少不得还得另行封赏呢。

    看太子如此作为,倒是让此前借种的谣传消去不少。可是却又有人道:太子子嗣艰难至此,莫不阴私事做得多了得了报应?既然如此,如何当得未来的天子?

    这不全是安天祐的手笔了。

    安世弘带伤从御书房出来,早被有心人看在眼中,那两位皇子的心也就活了。

    当年他们只是庶子,萤火不敢与日月争辉,如今同是皇帝的儿子,谁又比谁差了,历史上多的是以庶为帝的例子。

    于是便免不了在这里面搅和,安世弘向来精明,一量察觉,立即采取行动,于是两位皇子立马失了帝心,被远远打发到穷山恶水之地,虽名为王,实为囚徒。

    只是谣言一旦传开,哪里说止就止的,于是安天祐马上让人顺着这条线,影影绰绰地提起从前刘太后及安氏宗亲遇刺一事上面了。

    皇帝闻知,心中骇然,立马召了儿子过来,责令他尽快处置此事。

    安世弘一面着人查证压制,一面又去永平王等处安抚解释。

    幸好永平王等人倒是不疑有他,反安慰他道:“这是太平日子过久了,有人想挑事出来,好混水摸鱼。”

    安世弘并不知遗召事,只当仍是他两个庶弟传出来的——当年事虽做的机密,同处一府,他两个未必不会有所察觉。

    李全及刘娘娘已被严密监视起来,卢王府上下虽不知情,却也没少了人监视,只是没想到会在安天祐这里出差子,故就连皇帝虽察觉情况有异,亦只恨那两个庶子烂泥扶不上墙,只看眼前利益,不知这事对他一家的影响有多大,将来事了后,少不得好好教训他两个。

    宁泰郡王正气不顺中,听得此谣传,便立时起身,寻了机会堵住安世弘逼问前事。

    安世弘自不肯认,满口喊冤。

    宁泰郡王便道:“我本不信,只是既然有人说了,我觉得还是来问问的好。你既然是被冤的,我便信你,只需你发个誓儿。”

第二八三章 暗起疑心

    安世弘听了,几乎忍不住要笑了。

    没想到五大三粗的宁泰郡王,竟也如这些无知的后宅妇人一般,信什么誓儿。

    安世弘毫没有心理压力地指天发誓道:“若此事与我安世弘有一点关联,将来必遭五雷轰顶。”

    发完誓,心里有些恍惚,好似从前也发过这般的誓言,却一时不记得对谁发过。

    安世弘虽心有疑惑,脸上却分毫未露,一直保持着虔诚作态。

    宁泰郡王见他神情庄重,也就信了他,拱手作礼笑道:“太子殿下大人有量,别我一介武夫一般见识,方才多有得罪,望海涵。”

    安世弘忙拦住他,亦笑道:“郡王叔这般就很好,咱们一家子有什么话只管往明处了说,惹只憋在心里,指不定又生出多少误会。”

    宁泰郡王是个直心肠,既然问明了,又赔过礼,便告辞离去。

    安世弘暗舒一口气,去皇帝处复命。

    皇帝点头,宁泰郡王一向是个沉不住性子的人,若他在这次谣言事件中无所表示,才真正让人不放心呢,有他这么一闹,也算间接在宗亲中为太子澄清事实了。

    安世弘退出御书房,直到夜里回到东宫,看到丘若兰才想起来,当年他曾说过要立她所出之子为太子,为了取信丘若兰,发下若不然必遭雷轰的重誓,不由暗自发笑。

    那时年轻,心里还犹信鬼神之说,故给丘若兰下绝育药时,心里没有半点障碍,还曾窃喜,我倒是想依约立你的儿子为太子,也得你能生得出来啊。

    丘若兰不知她的夫主为何忽然笑了起来,便笑问缘故。

    安世弘随口说出宁泰郡王逼他立誓的事情来,笑道:“宁泰郡王也是叱咤沙场的英雄人物,没想到也信人发誓,真不知他从前是如何与敌对战的。”

    丘若兰闻言,心里咯噔一声响,也忘了顾忌,直问道:“你真发了誓?这事到底是不是你的手笔?”

    安世弘脸上笑容一滞,立马喝道:“外人不信也就罢了,你如何也疑我?这本是刘献欲取代永平郡王等人的兵权,搞出来的事情,如何能安到我的头上来。”

    丘若兰同他夫妻多年,早就发现他方才异样的神情,心里暗叹:如果是天命不由人。

    史书里的安世弘正是雷轰而亡。

    当年安世弘对着她发誓时,她脑中就闪现史书里关于他的死亡记载,也知道安世弘对她利用多于感情,她也活过不多年岁了,自然明白男人的誓言是信不过的。

    不过,她自信她脑中比常人多拥有了上千年的智慧,将来一定会是后宫争斗中的胜出者,便也没太在心里太重视安世弘的誓言。

    不想,安世弘发誓时懒得换词,一套誓言,不仅对她发过,如今又多了个宁泰郡王,偏偏那阴私事还真是他做下的,也怪不得他将来雷轰而亡。

    甚而,他前世说不得也是如此死去的呢。

    丘若兰知道,假皇子即位,刘氏着手铲除了众多安氏族人,终惹得宗室群起,那时的安世弘就与众人歃血为盟,誓要兄弟同心,若他将来起了残害兄弟之心,必遭五雷轰顶而亡。

    罢了,罢了,他命既然如此,就由着他去吧,不提他二人感情如何,相处日久,丘若兰早就看出安世弘的冷血无情,为今之计,还是早日生出儿子才是,到那时管他是生是死。

    丘若兰急忙上前娇~声媚气地请罪,安世弘心情也就好了起来,一夜受用。

    第二天,皇帝一下早朝,便急忙叫进安世弘来:“朕思前想后,一夜不得安枕。宁泰向来性子暴躁,杀人不眨眼,哪里信什么誓儿,只怕其中有诈,你这些日子务必要盯紧他,不然这事儿,若是收不好场,你我父子危矣。”

    安世弘闻听,心下一思忖,也暗自生悔,忙道:“还是父皇想的周全,倒是儿子轻敌了。”

    皇帝点头,却不由打一哈欠。

    安世弘见机,忙亲自端了参茶呈上,皇帝心中颇慰,接过茶时,却发现儿子眼圈亦有些泛青,不由劝道:“你如今年纪也不小了,保养身体要紧,若只一味沉迷于女色之中,不仅于子嗣事不利,更是有损身体。”

    安世弘低头答道:“是,儿子记下了。”

    皇帝啜一口茶,满意地笑道:“好,去忙吧。”

    却不知安世弘退出殿后,心里忍不住骂一句:老东西,乌鸦落到猪身上,只看见别人身上黑。若大年纪了,还让宫人生出两个小崽儿来,你倒是正经不迷女色!

    安世弘恨恨骂几句,发泄一番,命人前去密切关注宁泰郡王去了。

    皇帝果然知宁泰郡王甚深。

    宁泰郡王别看是个粗暴性子,却能领兵要仗多年,几无败绩,便知他是个粗中有细内有乾坤的。

    他心里也正得意,以为自己明修栈道,去了太子的疑心,接下来就要安堵,好好调查一番。

    因有安天祐从旁暗中相助,还真被他查出点端倪来。

    倒是永平郡王悄悄叫了宁泰过去,斥责道:“你这是准备做什么?国难当头,你不想着怎么弥补因你自作主张种下的边关祸根,反又想着在京城挑起事端来。”

    “一个郡的兵力,也看在你眼中?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宁泰郡王不以为然,“只许你和袁兴降了北荻,就不许我收了南昭?皇上既然不让我在边关建功立业,我就只能在京城找点事做了。况且,安世弘这小子,果然手脚不干净,我们这些老江湖倒被他给蒙蔽了这些年。”

    永平郡王长吁一口气,闭目叹道:“难得糊涂!如今大楚天下,好容易有安宁日子过,皇上待咱们亦不薄,你就别折腾了。再折腾下去的后果,你想过没有?安氏怕又要血雨腥风起来。”

    宁泰郡王不由低下头来。

    当年安世弘尚年轻,他敢如此行~事,身为他父亲的当今皇上岂会一点不知,甚至不只事后帮着擦去痕迹,更可能事前也少不了他的出谋划策。

    宁泰郡王看着瘫躺在榻上的永平郡王,问道:“你现在这般已经多年,心里就没有怨恨吗?”

第二八四章 节节败退

    永平郡王疲惫地笑一笑:“免除被猜忌,得以寿终正寝,儿孙们也可安享富贵太平,这样有什么不好?就算是再换个皇帝,也不这样,甚至因为没了皇上的愧疚之心,反不如现在呢。”

    “可是我不甘心。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也就罢了,可其中枉死多少叔伯兄弟子侄,你不知,越往里查,越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永平郡王道:“从前的好多事确实疑点重重,如今看来确实未必全是刘氏一族做下的。只可惜,当时未想到这里来,刘氏众人杀得急,也没来得及细审这些枝节。”

    “定是梁王父子心里有鬼,才匆匆定下刘氏一族的罪,将他们尽数诛了去,也将前事都抹了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