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211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211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可以,可是起码你也得拥有一些其他地方不具备的优势吧,就这么强行上马园区,浪费的只是人力财力,结果还是白费。

    就拿刘琅居住的阜城为例,十年多时间内出现了玻璃园区、皮革园区、液压园区、农业园区、化工园区乃至手工艺品园区,几乎是来一任主官就搞一个园区,也不管有没有条件,反正就是先弄出点“业绩”来再说,等这位主官一走下一任上来后立刻舍弃前任的园区,再接着搞个新东西,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再看这座原本就很贫困的城市根本没有多少进步,反而留下了一堆建成一半就搁置下来的破旧厂房,浪费掉的资源让那时的刘琅心疼不已。

    不过产业园区是个好东西,关键看决策者如何因势利导来执行了,而在这个时代,产业园区绝对是个能够整合资源的好方式,也非常适合现在的国家,所以刘琅提出来并非是心血来潮。

    还拿刘琅的家乡现在的阜城来说,一座小小的阜城有机床厂、轴承厂、轮轴厂、轻工机械厂、矿山设备厂、总机厂。

    轴承厂制造轴承,轮轴厂生产轮轴,生产出的轴承和轮轴会被送到机床厂、矿山设备厂和轻工机械厂以制造机器,这些机器最后还要送到总机厂进行组装后投入到煤矿用在生产之中,可以说,这些厂子围绕着煤矿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具备了最初级园区的功能。

    如果这些厂子能够实现整合,建立一个制造园区,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整合资源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还在于能制造出适应市场的产品来,阜城市的所有企业在十几年后全部倒闭破产,就是因为那时煤矿开始萎缩,围绕着煤炭的企业瞬间就没有了根基,不破产等什么?

    产品质量低下,甚至是几十年时间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产业升级,最后只能在时代的冲击下成为流沙被淹没在历史之中,这种情况也是整个辽北省的缩影。

    刘琅曾经想过,如果在九十年代初期,这些企业开始逐渐转型,不说完全屏弃对煤炭或许某种单一产品的依赖吧,也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那么几年后会怎样呢?可能也会被市场所淘汰,但是也有可能成为一片新的具有活力的重工业区域,成为中国的“鲁尔区”。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刘琅通过芯片行业想到的事情,他以后也要将这些所想付诸行动,只是现在,成立国家第一个产业园区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百五十一章 “蛋糕理论”() 
赵弘扬对刘琅这个产业园区很感兴趣,但他还要拿到会上讨论一番,即便会议通过,要真正开始行动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是要到沪市去调查,看看有谁愿意进驻这个产业园区,当然,国家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命令他们搬迁进驻,但是一个过程也会面临重重考验,比如如何统一管理、员工如何安置问题等等,最关键的是这些人能否为了大局而舍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这些都是大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刘琅和两位老人聊着天,一直吃过午饭后才离开,送走刘琅后,赵弘扬若有所思。

    “宏达,你觉得刘琅他对电子产业的分析靠谱吗?”

    赵弘扬开口问道。

    “总理,说句实话,我也不清楚!”

    杜宏达苦笑了一下。

    “是呀!刘琅的思维太超前,我们年级大了,根本跟不上他的思路!”

    “总理,我看这已经不是什么年纪不年纪的问题了,就是年轻人也绝对跟不上他的思维,他………他就仿佛是一个来着未来的人……!”

    如果此时刘琅听到这句话,恐怕得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妈蛋,难道你猜出来了?

    “呵呵,未来的人?这个形容还有些意思,不愧是科学家,那你相信有人能回到过去吗?”

    赵弘扬笑道。

    “我可不相信,真要是有那样的人,恐怕整个世界都得被他统治了!”

    “是呀!在我看来,刘琅他这个小孩子具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洞察力,一般的天才举一反三就很不错了,可是他能够做到举一反十,甚至举一反百,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到了他的眼中也会具有深意,一件事情刚刚出现苗头,他就能推测出事情的发展脉络,他天生就是一个战略家,在我眼里,甚至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还要厉害!”

    赵弘扬说道。

    “嗯,总理,还有就是他对科学非常感兴趣,自己是工程学院的学生,还非常重视芯片产业,我敢保证,他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杜宏达也很赞同。

    “科学家?那你看他能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呢?”

    赵弘扬再次问道。

    “政治家?这………我就不清楚了,这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吧!”

    杜宏达跟鲁明志一样,之前都是搞研究的,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成绩卓著,后来年纪大了就干了行政工作,但在他们心里还是对科学有着最大的兴趣,但是在国内,当官才是主流思想,显然赵弘扬也觉得刘琅可以成为一位政治家。

    “他还是太小了,等他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再说吧!”

    刘琅小小年纪就有着非同寻常的爱国热情,在赵弘扬眼里,只要正直的官员才会如此,所以“自作主张”的认为刘琅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好的官员,可是他哪里知道刘琅的心思,当官那是他这辈子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几天后,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各路专家纷纷云集首都,这些人受到邀请的理由是来为中国改革开放“把把脉”,其实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一个开放的中国的确是让所有国家感到高兴的,因为他们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旦释放出来,整个世界都会受益。

    不过在刚刚抵达中国之后,每位专家都收到了一本名为第三产业浪潮的书。

    这本只有两万多字的书立刻引起了轰动。

    “吴,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

    一位白人老者拿着“第三产业浪潮”对着吴荷问道,此人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尔逊教授,他也是吴荷当年在国外学习时的老师。

    “老师,这本书是我们国家许多经济学家的成果,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吴荷笑着回答。

    “不,不,我不相信,别说是你们中国人,就是我们美国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

    威尔逊教授连连摇头。

    “可是这本书确实是写出来了?”

    吴荷呵呵一笑。

    “嗯,的确………你们还真是一群可以创造奇迹的人,这本书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预测真是高屋建瓴,有着战略家一般的眼光呀!”

    即便是威尔逊教授也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价值。

    做为美国最知名的教授,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当然非常了解,美国为什么会如此强大?军事实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国内的物价非常低,大米白面肉食这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基本都是处在一斤一美元之下,两千美金就能买到一辆不错的小汽车,如此低廉的价格让所有老百姓都衣食无忧。

    美国如此低的物价水平是怎么形成的呢?说到底还是靠着自身国力的强大,美元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货币,可以说你拿着美元就能在欧洲、东南亚、岛国和韩国等大部分国家消费,这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全世界都使用美元,那美国人只需要坐在家里印制钞票就可以了,完全不会考虑通货膨胀的问题。

    世界货币就是美国人物价低的源头,但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有了变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各个国家的市场已经渐渐出现饱和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出现新的产业革命;二就是找到新的市场。

    在去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写了一本第三次革命的书,这本书刚一问世就在美国内造成了巨大的轰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发行将近百万册,连续十周位于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这本书为美国指明了一个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在地产行业、旅游行业、轻型制造业等方面下力量,同时增加国民收入进而刺激消费。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大量商品流入市场,让市场容量增大,从而刺激国家经济的提升,很多经济学家将这个论断称之为“蛋糕理论”,意思是说原有的蛋糕已经所剩无几,怎么办?那就通过一次产业革命再次制造出一块蛋糕来。

    而这块蛋糕怎么产生?那就是正在孕育中的电子产业,当电子产业成熟后,社会的生产力将大大提升,每个月的生产量抵得上过去一年的生产量,这就把“蛋糕”大大的扩大了,这也是第三次革命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威尔逊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朋友,他非常赞同对方的观点,认为在未来十年内,电子产业就将会成为美国的主流产业,到时候便是美国经济再次腾飞之时。

第三百五十二章 被“吓傻”了的威尔逊教授() 
美国人有蛋糕理论,而现在,中国人写的“第三产业浪潮”这本书让威尔逊感到了无比震惊,因为其中有不少观点都与这个理论相同,比如未来世界的发展是要以服务业为主,都是以电子产业突破为源头,单以这个观点来看,威尔逊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看过第三次革命。

    但接下来就不是第三次革命这本书所写的内容了,书中明确指出虽然第三次革命起源于美国,但只有中国才能真正让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人力资源成本问题,美国工人的工资中国工人工资的数十倍,同样一件商品在美国生产,价格必然要大大增加,那些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必然会将工厂放到中国。

    当然,东南亚也有很多落后贫穷的国家,他们跟美国的关系比中国更近,可是这些国家市场太小了,整个东南亚加起来恐怕也比不过中国的一个省,巨大的市场就是中国的第二个优势,也是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原因。

    靠着这两个原因,中国必然要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别的国家无法替代的。

    威尔逊感到震惊的就是这本书对中国的这段描述,美国人在《第三次革命》这本书主要是立足美国市场,对其他市场没有多少描述,比如书里就没讨论人力成本的内容,但《第三产业革命》这本书就不同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站在了整个世界的角度,将美国做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把中国当成了产业革命的兴盛之地,两国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论境界,虽然威尔逊不想承认,可显然是中国人的这本书更加高明。

    威尔逊根本就不相信这本书是中国人写出来的,因为他知道,吴荷做为他的学生,经济方面的学识已经达到了中国经济学家最高的层次,但吴荷的水平距离这本书的立意还有很大差距,别说是吴荷,就是美国经济学家,也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高度。

    可是正如吴荷所说,你不相信中国人能写出这本书,可这本书就放在眼前,你如何解释?

    “吴,这本书………的确是非常好,嗯,你们能否把这本书授权给我,我可以帮助你们在国外发行,我相信绝对会成为一部畅销书的!”

    这本书让威尔逊都有了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