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30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30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东来实在是有些为难。

    “没事,这件事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去,我和你一起去,再加上财务科的王科长,他负责拿钱,你负责找到那位大领导,只要见到面,这件事就没问题了。”

    “这么做好吗………?”

    “就这么做,我们都相信你!”

    所有人都举双手赞成。

    于是这件事就定了下来。

    刘东来回到家中皱着眉头,连饭都没吃多少,妻子询问,他就把这件事讲了出来。

    “去找肖老?这怎么行?”

    妻子也很为难。

    “让工厂自己到省城买材料?”

    在一旁的刘琅心中一动,计划经济体制下让国营企业自己拿钱出买钢材,这个举动可是有些反常呀!

    刘琅算了算,现在是八三年的四月份了,按照时间来算,南方的很多私营业主已经不少了,这些企业从七八年开始到现在,经过五年的发展,有些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不再局限于生产普通的裤子、衣服等这些简单的商品,一部分企业已经向着更好层次发展,比如说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机械用零部件,但要想生产这些商品,原材料却是个问题,一些沿海企业通过灰色手段从港澳地区走私进来,但是这种方法毕竟危险,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这些人会利用一种国家计划经济特中特有的经济方式名正言顺的获取到钢铁、棉麻等大宗商品,而这种经济方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价格双轨制度。

第五十章 价格双轨制() 
所谓双轨制,就是同一种商品两个价格,国家计划内一个价格,国家计划外一个价格,计划内的价格由国家规定,非常便宜,而计划外的价格由市场决定,那就贵出很多了。

    只所以国家会实行这种制度,主要就是为了鼓励企业多干活,多创新,你只要完成计划内的指标,如果还能制造出更多的商品,那么这些多余的商品就允许推向市场,并且价格由市场决定,赚到的钱可以自行分配,具有某些承包的性质。

    这种制度其实在八一年就开始实施,主要是针对南方的一些小型国营企业,至于北方的大型工业企业,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毕竟工业是国家的命脉,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大事。

    国家对这种制度的初衷是好的,算是放权的一种方式,大大激发了一些企业的自主性,很多工人为了多赚钱,或是通过改良技术的方式提升生产率;或是通过减少浪费的方式提升效率,多出来的原材料制成商品投入市场赚取利润,工人们得到了很多好处。

    可是在这种制度实行的过程中,飞快的出现了被后人称之为“官。倒”的一批人。

    改革初期,由于开放程度的不同,很多人利用同一商品不同城市价格差异的特点赚取差价,其他人称之为“倒爷”,就好像阜城中的那些南方人,他们从当地低价弄到“的确良”,然后运到阜城后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而所谓的“官。倒”同他们性质一样,只是“倒爷”赚的是辛苦钱,“官倒”们则是利用某些神秘的背景,用计划内的价格买出材料,然后一转手就投放到市场上,眨眼之间就能赚取一倍,甚至数倍的暴利,这就是价格双轨制的弊端所在了。

    阜城市现在买不到所需的生产用的物资,这本身就很不正常,刘琅猜想很可能这些物资就被那些“官。倒”们给弄走了,这样的话,恐怕这件事就难办了。

    “爸爸,我也跟你一起去!”

    刘琅突然开口道。

    “儿子,你跟着去干什么?”

    刘琅的母亲赶忙阻止,刘琅现在才三岁,她可不放心让儿子跟着出远门。

    “妈,肖爷爷对我们刘家非常关心,帮了我们不少的忙,我们早就应该上门拜访了,这一次不管能不能买到材料,都要去拜访一下肖爷爷!”

    “儿子说得对,那我就带你去,也让你见见世面!”

    刘东来也早有这个打算,毕竟刘家之所以跟那么大的领导搭上关系全是因为刘琅,肖南光对刘琅也是关爱有加,既然现在有求与他,如果刘琅不去,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只是他也觉得刘琅太小,沈城又很远,担心自己的儿子不愿意去,现在儿子自己说要去,那就没问题了。

    “对了爸,既然要是求肖爷爷办事,你们的工厂应该买些礼物吧?”

    刘琅再次说道。

    “对呀!这我怎么没想到!”

    一句话提醒了刘东来,他光顾着发愁了,这件事怎么忘了?一般人家求人办事都要拿些鸡蛋糕点之类的,去找肖南光这样的大领导,这礼物必定要非常丰厚了。

    “明天我就去找厂长!”

    刘东来立刻说道。

    “爸爸,肖爷爷他是个正直的领导,你们给他钱,他是绝对不会要的,而且要是这么做,怕是对方连忙都不会帮了,最好还是去问问王抗日,他和肖爷爷非常熟悉,问问老人家喜欢什么东西。”

    论人情世故,刘琅可比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明白。

    “对,对,还是儿子你说得对,我明天就去找王大哥问问。”

    第二天一大早,刘东来骑上车子就去找王抗日,王抗日听了也皱了皱眉头。

    “东来,你说得这件事我也知道,卢市长开会的时候我也在现场,让你们自己去买材料实在是为难你们了,不过现在市里也没有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你们轴承厂选你去,定是因为你和肖老的关系,只是肖老他………!这样吧,我先给他打个电话,看看他是否在沈城,如果在你们就去,不过你们找他帮忙的事情你们自己去说,我不会出面的!”

    王抗日觉得轴承厂这么做有点不地道,但他也理解对方,毕竟这是公事,他也无法反驳,这么做也是看在刘东来的面子上,要是别人,他才不理会。

    “王大哥,您这么做就已经帮了我大忙了,太感谢您了!”

    刘东来感恩戴德。

    “这也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王抗日说着拿起电话,先是转机到了省正协,等了片刻后才打通了肖南光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肖南光的秘书,对方听说过王抗日这个人,言语间非常客气。

    “肖老最近在沈城?好,好,我们阜城有一位肖老的朋友要去拜访他老人家………嗯,他叫刘琅,您跟肖老说起他就知道了………好,等他们到了就去这个地址,好,好,那就麻烦您了!”

    挂了电话,王抗日写下了一个地址递给了刘东来。

    “东来,你们到了沈城去这个地方找他就行了,至于礼物,你们不用带什么东西,他老人家喜欢喝咱们阜城的三河酒,要六十二度的,你们买上十斤八斤给他拿去就行了。”

    “好,好,太谢谢王大哥了!”

    刘东来拿起纸条就离开了这里。

    轴承厂马上派人到三河酒厂去买了二十斤的烧酒,这种酒是阜城的特产,虽然没有茅台那么高级,但是味道纯正,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准备了两天时间,轴承厂派出了六人小队,厂长周德路带队,刘东来父子,加上一位财务科长和两位保卫处人员,六个人带了足足两万块钱,这些钱对他们来说可是一笔巨款,放在了个黑色的皮包里,两名保卫处的人将会贴身不离保护着这个皮包。

    两万块钱放在十多年之后那也不过是两摞百元大钞,随便放在口袋里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是八三年,百元大钞的出现还要等到四年后的第四套人民币,现在最大的面额就是十元钱。

    这种十元钱正面图案是“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象征人民参政议政,由于人大代表来自各省,有各民族同胞,因此这十块钱也被称为“大团结”。

    对于老百姓来说,“大团结”在这个时代就是富裕的象征。

    两万块钱就是两千张“大团结”,放在皮包里鼓鼓囊囊,但没有办法,现在可没有银行转账这种方式。

    一行六个人,厂长周德路特意让厂里的大卡车带着他们到火车站,刘琅父子和厂长挤在车头的座位上,剩下三个人只能坐在后面露天的车斗里,一路上被风吹得土头土脸,不过三人毫不在乎,只顾得把那黑色的皮包紧紧搂在怀里。

第五十一章 沈城() 
三十年后的阜城火车站还看得过去,里面能装下数百人,门口的广场上还立着个奔走的女子雕像,这个人是阜城第一位奥运会竞走冠军,为了纪念她阜城把她立在了车站前,不过这位冠军后来加入了外国籍,跟阜城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现在阜城车站还没有这位冠军的雕像,别说雕像了,连车站也小的可怜,里面只有一百多个座椅,零零散散的坐着几个等车的乘客。

    “阜城到沈城的火车快到了,大家都准备好呀!”

    一位乘务员拿着个大喇叭对着这些乘客大声喊道。

    “到了,到了,大家都准备好!”

    周德路马上招呼众人。

    不过这个“快到了”让众人等了足有一个多小时,刘琅都快睡着了才听到了远处传来了一声火车鸣笛之声。

    “噗嗤噗嗤噗嗤………!”

    巨大的蒸汽火车头缓缓驶入了站台之中,伴随着滚滚黑烟稳稳地停了下来。

    翠绿色的车皮格外的显眼,车站里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因为这辆车是阜城唯一一列通往外地的客车,一天就这一趟。

    六个人上了火车,随意找几个座位就坐了下来,反正车票上也没有座位号,先上先座,后上没座,不过车上也没有多少人,三五一伙地坐在各处聊着天。

    二三十年以后,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坐上火车那就是满员,几乎就没有空余的座位,上学的学生、工作的职员以及旅游的人比比皆是,赶上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不提前半个月的时间都买不到票,但是现在,阜城就如一座孤岛,只有企业办事的人才会因为业务关系出门,旅游这种事情几乎是见不到。

    阜城到沈城只有一百八十多公里,在二十多年后乘坐火车最多也就两个多小时就会抵达,可是现在,慢悠悠的火车有气无力的向前行驶,一路上足足停了二十多次,花了七个小时才抵达沈城,刘琅在车上都睡了两觉。

    “儿子,起来了!”

    父亲轻轻地把熟睡的刘琅抱了起来,刘琅才睁开了眼睛。

    他们是上午十点多从阜城出发,现在外面已经是日沉西山了。

    “小刘琅,快起来吧,沈城到了,这沈城可比咱们阜城强多了!”

    周德路笑着说道。

    刘东来抱着儿子随着零零散散的乘客走出了车站,抬头看向前面的广场。

    “强多了?哪里强了?”

    刘琅抬头看去,眼前的一切跟二三十年之后可是完全不同,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也不为过。

    处处都是低矮的楼房,最高的一栋也不过七层高,全都是三四十年代原苏联的老建筑,要知道在二十多年后,走出沈城车站抬头看去至多能看到前方数百米远的范围,数十层高的建筑比比皆是,一个人站在车站前的广场上真有股坐井观天的感觉,哪里像现在,一眼望去都能看到天的边际。

    可即使这样的建筑,也让刘东来等几个人兴奋不已。

    “看,那么高的楼房!”

    一个人指着那栋七层高的楼房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