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31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31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即使这样的建筑,也让刘东来等几个人兴奋不已。

    “看,那么高的楼房!”

    一个人指着那栋七层高的楼房说道。

    “那就是公交车吧!怎么上面还有天线?”

    一个人指着路上飞驰的汽车大声叫道。

    “没错,这就是公交车,不过天线是干什么的呢?”

    阜城现在还没有公交车,这种“高端”玩意只有在报纸上才能看到,不过刘东来在电视上早就看到过,不过还是不知道这接了两根“天线”的公交车是干什么的。

    “那是有轨电车!”

    刘琅在一旁说道。

    “有鬼电车?怎么?车上还有鬼?”

    几个人吓了一跳。

    “那是轨道的轨,你们没看到两根天线接着电线吗?吸收了电这种车才能跑!”

    刘琅一副“轻蔑”的眼神看着他们说道。

    “哦!原来是这样,这种车还能接电,看来是高级车,等有时间得坐一坐,不过这家伙不能漏电吧?”

    一个人有些担心。

    “好了好了,别说废话了,咱们还是先找地方住,你们两个人一定要看好钱!”

    周德路小声地吩咐道。

    在来时的一路上他们已经盘算好,到了沈城直接到省正协附近住下,然后打听好供销处的地方先去试一试能不能买到钢铁,如果能买到,那就不麻烦那位大领导了,如果买不到再去求人家。

    六个人中只有厂长周德路来过沈城,但他也不知道省正协的方向,几个人就找到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询问,问清楚怎么走后就按照对方的提示来到了一个公交站前。

    不一会儿,公交车缓缓驶来,这辆公交车不是有轨电车,周德路几个人松了口气,他们上了车,售票员在随即上来收钱。

    “你们到哪里?”

    售票员问道。

    “到市中心!”

    周德路回答。

    火车站没有到省正协的公交车,只能到市中心转乘。

    “一个人两分钱,小孩不要票!”

    对方一边说着一边从手里扯下五张车票,这种车票是白纸绿字,上面有“二分”“凭票报销”的字样。

    “给你一毛。”

    周德路把钱递给对方然后接过来五张车票,这些车票得拿回去报销。

    现在是下班时间,车上的人不少,刘东来怕刘琅被碰到就将他抱了起来,几个人上了车,售票员就在车门前站立。

    “后面有地方,前面的人向后面走走!”

    前面有些拥挤,售票员喊着,几个人很听话,向着后门走去。

    随着车尾的排气管冒出一股黑烟,公交车启动向着前方驶去。

    在八三年,即便是辽北省的省会,东北最大的城市沈城,马路上也很少有汽车出现,公交车也不是很多,但骑自行车的人那绝对堪称是一道“奇观”了,现在是下班时分,马路上形成了自行车大军,每到路口的红灯亮起,近百人停在红灯前面,红灯变绿,所有人浩浩荡荡地冲了出去。

    “儿子,看到了嘛,这就是沈城了,每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连道路都是硬柏油,这里好不好?”

    刘东来隔着车窗指着外面对刘琅说道。

    自行车是这个时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阜城,拥有自行车的人也不是很多,比如刘琅的家里只有两台,父亲一台爷爷一台,其他人就没有了,一是因为自行车还很贵,一台都要一百多块钱,二是因为阜城才多大?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也就两三公里,步行半个小时也就到了,不像沈城,巨大的城市能比得上四五个阜城,从南到北骑车也得花上个把个小时。

    所以沈城的老百姓自行车的占有率要远比阜城好得多,这一点让刘东来很是羡慕。

    “嗯!”

    刘琅只是哼了一声。

    跟二三十年后的沈城相比,现在的沈城连农村都算不上。

第五十二章 招待所() 
“青年大街车站到了,下车的人向后门走了!”

    售票员即时通报,提醒车上的乘客。

    “南陵公园到了,下车的乘客向后面走了!”

    “市中心到了,下车的乘客向后面走了!”

    十多分钟之后,公交车就到了市中心广场,这一路上除了红绿灯和站点会停一会外,车子没有任何的停留,要是二三十年后,这段距离在下班时不走上半个小时才怪,没有堵车或许是现在车子上路唯一的好消息。

    几个人从车上下来,询问一下附近的老百姓,很快就找到了五十四路公交车站点。

    上了车,这一次每人花了四分钱买票,又坐了将近半个小时的车才到了省正协。

    “沈城好大呀!坐车都花了将近一个小时,要是在咱们阜城,一个小时早就出城老远了。”

    一个人连连惊叹。

    “咱们阜城怎么能和沈城比!我上一次来可是坐了一个多小时,连倒了三趟车才到地方。”

    周德路有些骄傲地回答,他是众人当中唯一来过沈城的人,自觉见识方面比其他人都强出很多。

    当然这不包括刘琅了,刚才这一路在车上,刘琅看着外面,处处都是大型的工厂,什么化工厂、机械厂、水泥厂、炼钢厂等等,比阜城多多了,规模也不是自己的家乡所能相比的,每一座工厂里都竖立着高高的烟囱,里面冒出滚滚的黑烟飘向天空。

    现在国家是没有什么环保概念,老百姓也不在乎。

    “总算是到地方了。”

    几个人看到前面有一个广场,边上就是一圈被围起来的老建筑群,里面非常宽阔,绿树成荫,还有灯光射出,偶尔也有几个人影闪过,大院门口有木质的牌子,写着“辽北省正协大院”几个字,门口还有两名警察站岗。

    这种大院是工作生活都在一起,肖南光应该就在里面某个小楼住。

    此时已经是晚上将近七点钟了,几个人早上七点出发,花了整整十个小时才算是到了地方,午饭是在火车上吃的,都是各自从家里带的饭,刘琅只吃了两个鸡蛋,一天下来肚子早就饿咕噜咕噜叫。

    “咱们还是先找个招待所住下,走了一天,肚子都快饿扁了!”

    一个人说道,其他人立刻表示赞同。

    离这里不远就有一个三层小楼,门口写着“正协招待所”,几个人走了进去准备住下。

    “同志,还有地方住吗?”

    周德路问道。

    “你们是哪里的?”

    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问道。

    “我们是阜城轴承厂的,对了,这是我们的介绍信!”

    周德路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来。

    “兹证明,周德路、刘东来、刘民生、楚玉江、张德才、吴波为我厂工人,到沈城办理公事,特此说明!”

    纸的落款处写着日期同时盖着阜城市轴承厂的印章。

    刘琅知道,在一九八三年国家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住宿非常麻烦,需要单位开介绍信,要不然只能拿户口本了。

    “嗯,你们一共是五个人,这个孩子是谁?”

    对方看了看介绍信又看着刘琅问道。

    “他是我的儿子!”

    刘东来赶忙回答。

    “小孩子住一张床吗?”

    “不用,他和我住一张床就行。”

    刘琅才多大?哪能单独住一张床。

    “五张床………好,有四人间,一张床铺三块钱,还有十五人大间,一张床铺一块钱,你们住什么样的?”

    对方问道。

    “三块钱?”

    周德路一呲牙。

    怎么这么贵?阜城的招待所最好的四人间也就一块钱一个床铺,沈城足足贵了三倍。

    这……周德路看了一眼其他人,几个人都瞧着他没吭声。

    “东来和我,还有玉江、德才,加上小刘琅我们五个人住四人间,你们两个住十五人间!”

    周德路狠了狠心说道。

    要不是这一次带着两万块钱来,他才不会花这笔冤枉钱呢。

    “到明天晚上七点,你们一共是十四块钱,如果过期还要再交十四!”

    对方收了钱,扯了六张票据递给周德路。

    六个人先是凑到了那个四人间,他们还没吃饭,得先把肚子问题解决了才是。

    这个年代要想到外面吃饭,一般是要到国营的大食堂,当然,在八零年的时候首都就有第一家私营饭店开张了,现在是八三年,三年过去了,首都已经有不少的私营饭店开张,沈城虽然比不得首都,但也有一些私营饭店,只是此刻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半,这个年代可不比十几年之后,基本上过了晚上六点饭店就全关门了,或许也有营业到更晚的饭店,但那都是在城市最中心的区域,反正附近这边是没有能吃饭的食堂了。

    “大家今天晚上先凑合凑合,等明天早上咱们再好好吃一顿!”

    周德路说完就拿出一个饭盒,里面还是中午吃剩下的饭菜,米饭加咸菜,不由分说就吃了起来。

    几个人也没吭声,吭声也没用,于是也拿出吃食就着热水吃了起来。

    吃完了饭简单的商量了一下明天的安排后,几个人就各自洗漱,到了晚上九点招待所的工作人员就在走廊里大声喊着:“都关灯睡觉了!”

    很快,所有房间的灯都灭了,不一会儿的工夫鼾声就传了出来,尤其是那种十五人的大间,常常是几个人一起打呼噜,简直是“天雷滚滚”。

    刘琅住的是四人间,那位厂长周德路不一会儿的工夫也传出了呼噜声,声音好像在敲鼓,其他人也不在乎,因为他们几个片刻之后也是“附和”了起来,呼噜声在屋子里此起彼伏相互辉映,吵的刘琅翻来覆去无法安睡,好在他前世在上大学的时候已经练出了一种“神奇功夫”,侧身躺在床上压住一边耳朵,上面的手指再堵住另外一个耳朵,这样声音就小了不少,再加上他今天也累坏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在“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也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几个人就起了床,不是因为想工作,而是因为肚子实在太饿,都快连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

    招待所有自己的食堂,几个人到食堂的时候已经有十几个人排在了前面。

    馒头、油条、豆浆、腐乳、臭豆腐、小米粥。

    食堂的伙食还算不错,馋的几个人口水直流。

    “儿子,你在这占座,我们去买饭票!”

    刘东来几个人拿着钱和粮票走到一位女售签员近前,刘琅则来到在一张木桌子旁占下座位。

    要吃饭得先买饭票,这种方式跟以后在银行中办理业务相似。

    很快,几个人就拿着一张饭票回到座位上。

    “十三个馒头,七根油条,七碗豆浆,七碗小米粥再加上三块腐乳三块臭豆腐,这些够咱们吃了!这顿饭花了咱们一块三毛钱加上两斤白面票,沈城的饭菜可是不便宜呀!”

    周德路一笔笔算了一遍,言语间颇为心疼,要是在阜城,一块多钱够几个人喝顿小酒了。

    “厂长,咱们出来可是为厂子办事来了,一路上累得要死,总不能不让吃饱肚子吧,别总算计钱,让人听了心烦!”

    一个人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钱可是厂子的钱,能省就得省呀!”

    周德路笑了笑。

第五十三章 海盐衬衣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