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587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587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轴承的制造自然要慢一些,刀具的生产进入到了日程之中,随着西德c公司刀具的到来,全厂职工又掀起了一阵工作热潮。

    每次宋立峰来北方工业集团都看到厂子的职工干劲十足,这帮工人永远给人一种“饥渴”的状态,这样的场景在其他企业根本看不到,这更加让他迫切的实行他的改革计划。

    到了三月底,此时阜城还有些倒春寒,但是改革的春风不能停,今年是九十年代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八五计划的第一年,国家上下都卯足干劲。

    刘琅每天都看报,从国家到地方都刊登出了新十年的发展方向,大力加强内外投资、增加老百姓收入、现代化工业转变、科技创新、增强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频频见诸报端。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词汇开始慢慢不被提及,比如自力更生这个词,已经不会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了。

    毕竟现在国家开放了国门,大量国外企业涌入,自力更生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再说,所有人都认识到,光靠自己闭门造车是无法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只有全面开放引入技术,然后逐渐消化为我所用,这才是发展的捷径。

    发展最快的当然是南方诸省,他们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站在了改革的最前沿,吹向他们的不是改革的春风,而是改革的狂风。

    站在狂风里,就是一头猪也能被吹上了天,刘琅在报纸上看到南方各省的经历指标是蹭蹭的提升,尤其是粤省,在十年前改革开发初期,他们的总值只有辽北省的一半,而在两年前,粤省就已经和辽北省平起平坐了,至于今年统计出来的数值,粤省当之无愧成为了国家第一经济大省,总量达到了三千亿美金,不过跟湾湾的一万五千亿美金和港岛的八千亿美金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毕竟人家是四小龙嘛,现在粤省只能算条蟒蛇。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是多少呢?不到二百亿美金,也就算说在十二年之内他们的经济总量扩大了十倍还多,

    在这十年时间里,粤省每年经济平均增速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最快一年甚至到了百分之四十,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只要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增长一倍,简直是可怕至极。

第一千一十八章 阜城改革第一枪() 
辽北省的发展速度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是全国工业基地,当下服务业发展迅猛,工业就显得步履盘跚了,刘琅也看出了一些不同前世的细节,比如过去三年辽北省的制造业产值出现了一些增长,有一些小零件还能向国外出口,这是一个很好的征兆。

    这一点的源头其实就是当初在大众汽车国产化过程中诞生的那批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制造业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有时候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竞争一下相对低端的产品,毕竟在成本上国内产品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一个零件价格不高,成本上可能只有一毛两毛甚至更低的优势,但架不住量大,成千上万下来成本降低的就很可观了。

    当然,他们的技术跟北方工业集团相比还差不少,现在北方工业集团的产品拿出去是可以在国际上中端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可能质量上未必比其他企业产品强,但是价格上绝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国家给北方三省制定的规划不是着重服务业,而是工业科技的提升和企业的改革转型,所以经济发展速度比不过南方诸省很正常,只要工业科技提升,企业转型成功,北方三省的后劲必定会源源不断。

    阜城做为工业特区就肩负着科技提升的重任,现在将近两年时间过去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动静,但是国家高层都盯着刘琅呢,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眼里,高层们还是普遍认为刘琅做的很好,毕竟通过北方工业集团传出来很多“高科技”,新一代的冶炼炉也好,加固焊接技术也好,这都是成绩,另外也有几家企业开始围绕着北方工业集团进行下游产品开发,虽然现在还没有什么新产品。

    至于说工业企业改革这一条路似乎还没有什么成绩,更多的还是依靠特企模式,只是这个模式对于个人来说有些难,尤其是北方城市,随便一个工厂都有十几台机器,想买下来最少也得几十万,有几个人能有这么多钱?

    倒是南方一些小厂子很有优势,很多城市没有太大的工业企业,一些小厂原本属于村办企业,类似小作坊,三四台设备加上十几个人就能生产,规模小反而转变更快,比如最近两年在浙省有一家名为万和的企业渐渐有了名气,这家企业生产农用车的转向齿轮,在短短两年内就占有当地市场的五成以上,厂长鲁冠军直言要做汽车的万向节,为国产汽车零部件做出贡献。

    这个鲁冠军和刘琅是好几年的朋友了,近些年还时常联系,万和公司也得到了华夏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很多帮助,近两年来发展也是很迅速,逐渐成为了当地一家有些名气的企业,但万和集团毕竟属于南方的一个“异类”,国家的工业基础还是在北方,北方工业才是国家的根基。

    就在国家还在为北方工业企业如何改革的而犯愁的时候,阜城的宋立峰率先打响了改革第一枪。

    刚过完春节,阜城政府部门的职工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要发钱了,每个人平均有五百多块钱,基层职工更多,平均超过了七百块钱。

    这一下子就让阜城“炸了锅”,很多人还以为这是传言,但是几天后这笔钱就下发到了手里。

    六七百块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每天吃肉喝酒都能“奢侈”两三个月了,所有的基层干部都欣喜若狂,把刘琅当成了英雄,同时让当初没有选择加入北方工业集团的工人们又想起了那段足以让他们悔恨终生的往事。

    但这毕竟只是阜城内部的事情,没有多少外人知道,但到了三月底,阜城再次对外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那就是以“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这三十字诀为核心的一揽子工业企业改革方案,宋立峰对外宣布为“阜城工业企业改革试验方案”。

    之所以冠以“试验”这两个字,还是怕引起国家层面的争议,毕竟这三十字诀太“霸道”了,简直是赤果果的将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捆在了一起,以国人的“含蓄”背道而驰。

    这个方案在阜城市讨论时就遭到了反对,几位主官都表示不能接受,他们倒不是觉得违反原则,而是觉得这个提法有些太过于激进,步子迈的有些大,可能在九五计划时,也就算五年后提出更适合一些。

    五年后?那黄花菜都凉了,宋立峰如今已经是阜城市的一把手,对改革的态度非常强势,其他人反对也没辙,当然,他也不想一手遮天,毕竟改革还得需要人执行,所以还是要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此时刘琅和王振东就是最大的靠山。

    宋立峰是阜城的主官没错,但毫无疑问,他始终是要离开阜城的,国家总不能把重点培养的干部永远放在这里,而刘琅就不同了,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又在阜城建厂投资,他对阜城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他对国家高层的影响力,这让他在阜城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别看他平时不说话,但只要他开口,毫无疑问,没有人敢发表不同意见。

    这就是声望,当一个人的声望达到了老百姓都拥护的高度,任何反对声都是和老百姓作对,所以在刘琅的支持下,这项决定轻松的在阜城市高层中通过了。

    这是一个一揽子计划,包括资金、税收、土地、职工保障等几个最重要的方面,另外北方工业集团也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凡是购买企业的私人或者团队都会成为北方工业集团的供货商,集团负责对其进行培育工人和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当然,北方工业集团不是冤大头,只负责给你相应的技术,如果你能将这些技术完全消化,那么就可以成为北方工业集团的供货商,要是做不到那就没办法了,正如那三十字诀中的你破产我同情。

    虽然存在着风险,可是准入条件大大降低了,二十年以上的老旧设备免费“赠送”,二十年以上的老旧厂房免费使用,地皮免费使用三年,三年后到第五年租金五折,五年到十年租金七折。

    也就是说,现在只要有人宣布我买下这个厂子,那么基本上他是不花钱的,只有工人的工资需要他们支付,而在这方面阜城也有优惠政策,那就是在一年内工人的工资政府会承担,但是一年后就需要购买人自行解决了。

    当然,这些设备和厂房在五年之内只能用,不能卖,要不然光是那些设备你卖废铁就能值一些钱。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居

    

第一千一十九章 大讨论() 
阜城一揽子计划可谓是非常大胆,甚至是有些冒险,万一五年后这些人一事无成,设备和厂房同样会成为他们的财富,那就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另外还有工人们的决心,一旦他们提出加入这项计划,毫无疑问,他们的身份也会随之改变,这些人不再拥有旱涝保收的固定工资,迎接他们的将是残酷的市场,虽然阜城市会承担他们一年之内的工资水平,但是一年后会怎样?没有人知道,所以这需要有大勇气。

    即便风险很大,但是刘琅和宋立峰还是觉得可以实行。

    首先是阜城人民现阶段还没有完全被市场经济不好的一面“侵蚀”,什么倒卖国有资产了,偷税漏税了等等,这些事情在阜城是很少发生的,人们的主流思想还是靠着自己劳动改变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会打什么歪心思。

    另外就是刘琅的北方工业集团对阜城老百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力不是在经济上方面,事实上两年时间北方工业集团并没有给阜城政府带来任何税收,因为他们没有产品嘛,当然,刘琅花在阜城的钱是不少,光是棚户区改造就直接砸了一个亿,阜城市政府财政也是光出不进,多数钱都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果不是国家有特区扶持政策资金维持,政府部门们的工资都会困难,所有人都相信北方工业集团现在只是蛰伏期,一旦准备完毕就会一飞冲天,到时候税收自然就上来了。

    老百姓不会考虑什么政府税收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工资待遇问题,这两年北方工业集团的工资待遇那是蹭蹭的上涨,不说一线的工人了,就是工厂里做饭的大师傅一个月都有四百多块钱的工资,每年年底还有一两千的奖金,算下来一个月的收入超过五百,都快是其他企业员工工资都二倍了。

    工厂职工工资高就代表着他们效益好,这是最简单的逻辑,所以在他们看待北方工业集团相当于二十年后普通企业看待世界五百强企业,完全是一种膜拜,当初没有选择加入的那些人如今都成了被人耻笑的对象,只是这些人有些多。

    正因为北方工业集团在阜城的威望太高,所以这项改革方案才会让宋立峰有信心实施下去,因为他们会做为方案的后盾,为那些企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并且保证一旦达到他的标准就会成为北方工业集团的供货商,这无疑会让很多人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