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624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624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电视台的台长和刘琅关系非常好,他觉得要支持刘琅,所以想降低一下广告的价格,不过刘琅没答应,七十万人民币都是白菜价好吧,还用降?

    好吧,对于刘琅来说七十万元真是白菜价,要知道二十年后在国家电视台做段广告最低也得以百万起价,这都是半夜大家睡觉的时段广告,如果是新闻联播之前的报时广告,那都是以千万价格起价,就是新闻之后的也得要五六百万,七十万放在这个时代还真是个良心价,起到的作用比二十年之后还要大,因为这个年代电视频道还很少,国家电视台今年才只有两个频道,第三个频道国际频道正在筹备,还没有正式播出,如果一家有电视,那么打开电视后能收到的频道最多只有三个,两个是中央台,一个是省台,很少有市一级的电视台,除非是直辖市和南方发达的地区。

    观众们选择的频道很少,这就意味着收视率会非常高,所以当北方工程刀具的广告出现在国家电视台后订单一下子暴增了一倍,工人们加班加点才能勉强满足这么多订单。

    工人们很累,但是非常自豪,因为生产得越多他们的收入也就越多,这可都是钱呀!最普通的五级工每个月下来都能赚到将近一千块钱,如果是八级工,那一个月都能赚到一千五百多块钱,这工资在九零年绝对是高薪阶层了,只有个体户才能有如此高的收入。

    除了刀具外,轴承的制造也在进行当中,这主要是沈城机床厂和金陵机床厂他们的工作,在刘琅的帮助下他们这几家小厂也都鸟枪换炮,看样子在过一两个月就能实现下一层的供应,除了他们以外,阜城改革出现的那几家企业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会构成最低一层的产业链条。

    可以说,北方工业轴承生产的第一层产业链已经差不多形成了,不出三个月,第一批产品就能问世,这一成就可比刀具更加具有意义,毕竟这是阜城工业改革的第一步,成功了就能证明阜城工业特区是当之无愧的,其后便会形成群体效应。

    阜城的七月份一如既往的炎热,最热时气温足有四十度,别说干活了,就是什么也不干身上的衣服也没有干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的地方就是在树荫下躺着,当然,买上一根冰棍就更好了。

    即便北方工业集团厂房里放着十台最大功率的格美空调,但全功率开动的机床散热不是盖的,室内温度依旧超过了三十度,工人们工作超过半个小时工作服就会全部湿透,中午十一点,随着上午下班铃声响起,工人们非常迅速的将机床停止,然后飞快的脱下外面的保护服,再把里面的工作服外衣脱下来。

    大多数男子干脆就光着膀子,他们统一将衣服搭在室外的衣绳上,毒辣的太阳会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把衣服晒干。

    然后工人们回到宿舍换上自己的衣服,整个大楼里装了五十台空调,只要不出去就是凉爽宜人,这份凉爽在七月份中显得格外的珍贵。

    十一点半,食堂开饭,大家拿着自己的餐盆有秩序的排队打饭,刘琅和管理人员也会和大家一样排队等候,没有人给他们优待,因为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了。

    夏天的午餐多是以青菜为主,主要是为了去火,当然肉是不能少的,大多是鸡肉和牛肉这些高蛋白的肉类,除了这些正餐之外,没到午饭时分新华冷饮店都会来着车送来刚刚做出来的雪糕和冰激凌,这道甜点最吸引人了。

    这是刘琅想出来的注意,与其说是给大家降降温不如说是他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各种雪糕就是前世夏天最美好的记忆。

    在前世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华冷饮店是刘琅记忆最深的一个名字,每到六一父母就会带着他先到动物园看动物,然后再带着他来到新华冷饮店吃上一根雪糕。

    没错,就是雪糕,据说是用纯正的牛奶制成,是不是纯正刘琅不知道,但绝对比牛奶好吃多了。

    其中最好吃的是一个叫做新华牌奶砖的雪糕,已经很冰激凌非常相似了,奶味非常浓郁,口感细腻。

    这种奶砖不仅仅小孩子愿意吃,大人也禁不住诱惑,而且他们吃法更多,有人切块吃,有人放在碗里等它化成圆柱形再吃,有人还会再买上一瓶汽水浇在上面,条件好的人家甚至会买上一瓶可乐搭配。

    在八十年代末,一块足巴掌克的奶砖卖五毛钱,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属于“奢饰品”了。

    这些都是刘琅前世的记忆,但在这一世,阜城的发展远好于前世,好到连雪糕和并冰棍儿的质量都大大提升了上去。

    阜城加快了开放速度,南方大量的企业入驻阜城,很多服务业都发展了起来,大街上到处能见到南方人,南方人到阜城来当然不是定居的,他们都是来做买卖的,大户就做建筑业生意,小门小户把重点放在了服务业上,大到饭店浴池,小到汽水冰棍儿,总之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

    南方人的到来大大刺激了本地人,加速了竞争,结果整个阜城的服务业也突飞猛进,很多集体企业也被迫进行改革,新华冷饮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到首都和沪市考察,学到了很多制作雪糕的经验,配方倒是未必能够学到,可起码样式上有了巨大的改变。

    前世新华冰砖冰棍儿自然还有,同时增加什么三色冰激凌、中街大果,甚至还有一种夹心冰激凌。

    为了重温前世童年的梦想,刘琅特意定了五十斤的三色冰激凌,每天上午九点新华冷饮店都会用五个被棉被包裹严严实实的纸盒子装上五十斤的冰激凌,然后开着放在一辆小货车上以最快的速度运过来,这些冰激凌被放入冰柜中,午饭的时候会做为甜点。

    新华冷饮店靠着这五十斤冰激凌就能赚到二百多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七千多快,几乎占了总销售额的七成。

    这些冰激凌不光刘琅愿意吃,就是那些大人们也喜欢的不得了,在炎热的夏天里能吃上一小碗冰激凌绝对是一件享受的事情。

    

第一千八十五章 全国首次毕业生招聘会() 
火热的天气依旧继续,但在七月份比天气更加火热的是全国数十万大学毕业生们的热情,那些大四的学生从大学校园中走出来,正式步入了社会,开始为国家做贡献了。

    在九十年,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国家会为他们安排好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每个人都有工作,这可比刘琅那一代八零后大学生强的多,当然,这是一定的,看看人数就一目了然。

    九零年全国大学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只有六十多万人,而刘琅那一届毕业生正好赶上了扩大招生,全年毕业人数一下子就猛增到了二百多万,至于说到了二十多年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五百万以上的毕业生,二零一七年这个人数更是突破了八百万。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说大学生不值钱了,满地都是大学生,这种言辞之中有对大学生的不屑,同时也带着一丝对过去的留念,在他们眼中,**十年代的大学生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新世纪的大学生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比。

    他们的论断当然有正确之处,但是这些人没有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大量大学生的出现不代表国家教育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国家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因为国家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成功的变成了大众化,普及高等教育对国家的影响绝对比精英教育大得多,因为这是一个基数问题,基数越大,成为精英的概率就越大,要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可是经历了半个世纪才做到了普及高等教育,而中国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当然,不可否认,如今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上要比高考改革后的大学生强,毕竟人数少,教育资源相对就集中,他们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贡献,至于说教育改革之后的那些大学生,他们的贡献要到二三十年后,乃至更加长的时间段上才能发挥出来。

    正因为这个时代是精英教育,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后立刻就会被分配到各行各业,大部分都是企业,少部分则是政府机关,比如工业部部长江波涛的儿子江宏毕业之后就被分到了沈城工业厅下面的一个单位,然后又被刘琅点名叫到了阜城,三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了阜城机械局的一名科长,同时也是骨干,明年准备提拔他成为机械局的副局长。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要被分到企业工作,在分配工作这个阶段大学生几乎是没有任何自主权的,有的人可能被分到首都的企业,有的人则可能被分到沪市,不管是首都还是沪市都是大城市,也是所有毕业大学生理想的工作之地,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人只能是随波逐流,更有不少人被分到了偏远地区,如果你不服从分配,那不好意思,你就没工作了。

    大学生在工作上没有选择权,但是现在北方工业集团给了他们一个大好的机会,林海带领的招聘团队第一站就来到的华夏大学,组织了一场专场校园招聘会。

    在这个大学生工作国家统一分配的年代里,招聘会可是一个稀奇的事物,更不必说是一家私人企业,这是个破天荒的新事物,没有人经历过,在一般人看来,这个举动就是和国家争人才,属于“大逆不道”的事情,就算刘琅是华夏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刘琅当然知道这场招聘会深层的意义,所以他在去年就找到了国家人事部商量这件事情,人事部的领导也不敢做主,又上报给了国家,直接拿到了高层面前。

    高层们对这件事当然存在不同意见,反对者觉得这么做无疑是不妥的,毕竟现在国家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支柱,要优先提供,北方工业集团当然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他想要人才可以单独提出嘛,搞这个招聘会就有些大张旗鼓了,如果被其他企业效仿,那以后还不得乱了套?不能这么做。

    赞同者也有不少,觉得国家方方面面都在改革,招聘会完全是人才的一次大胆尝试,对于这种尝试是要提倡的。

    当时在国家层次还形成了一个大讨论,各个部门都各抒起见,但这个大讨论非常平和,没有引起太尖锐的争议,不像当年私有化和公有化共存问题上的那种讨论。

    其实,即便是反对者对此事也没有太过激烈,毕竟这件是背后牵扯到北方工业集团和刘琅,刘琅可是谁都要“惧怕”三分的,这小家伙太厉害了,谁也不敢得罪他。

    最后招聘会的事情还是白为任拍的板,同意北方工业集团每年在高校里举行招聘会。

    当然,至于能不能招聘到大学生,那就得看你北方工业集团的本领了,总不能硬拉着人家学生吧。

    白为任的看法还是市场经济的问题,在他看来,人才也是一种商品,受供需关系影响,这供需关系就是工资待遇问题,国有企业的工资在这个年代还是最高的,首都九零年城镇公有制职工工资达到了四千二百元,平均每个月接近四百块钱,而首都人均收入才三千三百多元,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农民的收入是远城镇公有制职工。

    按照收入来说,大学生自然要向工资高的地方去了,如果以后某一天私有制企业的工资高于公有制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