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宰执天下 >

第2476章

宰执天下-第2476章

小说: 宰执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每个早上,都有会议等着他。在韩冈离京之后,章惇需要参加的会议更加密集。

    每旬逢一、四、七早间有中书例会,逢二、六有枢府例会,逢三、逢八是都堂例会,尾数为九的日子,则是议政例会。

    更有朔望日的入觐。月初与大议会留守司的联络,月末对三衙诸管军的垂询。还有双日下午的百司呈报——在京诸部、院、监、司的主官,都要轮流到都堂,向章惇汇报工作。还有单日接见外放的亲民官、监司官、领军将佐。

    这些都是行程确定的日常。日常以外的意外,放在一个拥有亿万人口幅员万里的超级大国上,理所当然的还要还要多出几倍。

    就如逢五逢十的日子,虽说定例是全天和半天的休沐,但章惇很难真正得到一个清闲无事的时候。

    每一个衙门,每一项职司,每一位权力者,最终汇聚在一个个固定的会议中,挤挤挨挨在圆桌边,组成一个个圆,充斥在大宋朝堂从上到下的每一个角落。而章惇,作为首相,就站在这些圆重叠在一起的区域里。

    在韩冈回返关西之后,能够占据着重叠处的就只有他。

    召开会议,主持会议,章惇由此牢牢把握着最大一份的权力。评判、审核、决策,任何一项来自中枢的决议,签名画押在最显眼地方的从此只会是章惇。

    所以并不喜欢会议的章惇从来不会缺席任何一场重要或不重要、定例或临时的会议。

    会在深夜召开的会议,当然不是例会。

    章惇没有熬夜的习惯,绝大多数宰辅也都是养生法的践行者,通宵达旦、夜中冶游早已不属于最小也是耳顺之年的他们。

    但国家大事,从来不会只挑白天等人处理。

    章惇跟往常一样,最后一个抵达都堂议厅。

    新近扩建的都堂,如今有大小议厅五处,分别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名。

    笃行厅最靠近章惇理事的公厅,很自然的就成为了都堂会议的常用议厅。

    房间内香雾扑鼻,两只铜鹤香炉中,沉香丝丝缕缕的飘散。从房屋顶上垂下来的十六只琉璃灯盏,错落分布,照亮了整个空间。

    宰辅们围坐在圆桌边,一个个将精神专注在眼前的茶汤上,将情绪掩盖在杯中腾起的水雾后。虽说不在大行皇帝的梓宫前,依然沉默像是在守灵。直到章惇进来,才有了点动静,起身相迎。

    皇帝死前他们可不是这副模样。

    呵,不就是一个皇帝?死多了就习惯了!

    活脱脱一群容易受惊的兔子,有点风吹草动就想往窝里缩了。

    在这世上,能让章惇高看一眼的人不多,而活着的人中,能让他敬重三分的就更少了,屈指数来,一掌之数还要饶去两三根。

    眼前的这些个兔子,可都不算在内。

    章惇如寻常一般,与同僚相互致礼,走向自己的座位。

    新进中书的何执中坐在角落里,他喜欢团茶,也爱与人斗茶,杯中白汤热气蒸腾。章惇本喜欢他的锐气,特意提拔他上来,可现在看来,他的锐气完全来自于都堂这块骨头。

    游师雄则喜欢散茶的,一直都在喝天水茶园出产的太白野茶。

    韩冈还在这里的时候,两府中散茶势力要压倒团茶,但韩冈一去,在这里还固执的喝着散茶的就只有游师雄了。

    黄裳其实也是例外。

    黄裳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茶水、饮子、汤药,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方子,然后毫无顾忌的喝下去。不仅自己用,还推荐给同僚。章惇尝试过一次黄裳推荐的新奇货色,只感觉满嘴的从羊胃里把半消化的青草给挖出来发酵后的味道。从此再没有第二次。他其实应该是一个岭南人而不是福建人。

    黄裳今天面前又摆着一盏黑乎乎的液体,章惇从他身后经过:“今天这又是什么?”

    黄裳抬眼:“紫苏熟水。子厚相公可要来一盏?”

    章惇的视线在天青色瓷盏中那一坨黑色冒泡的粘稠液体上转了两圈,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这跟延州石液差不多的东西,跟惯常喝的紫苏熟水联系起来,“罢了,消受不起。”

    平常若是章惇如此说话,肯定会有人凑趣的说笑两句,但今天没有。黄裳也是笑笑,不与章惇多话。皇帝暴毙近十日,章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章程来,眼瞅着洗不脱的罪名就要上身,都堂中其他成员可都没说笑的心情。

    章惇:“宫中如何?”

    领头值守的曾孝宽道:“出来时一切安靖。”

    “何人守梓宫?”

    “今夜是刘仲武、程博古。”

    这两人都是章惇亲信,这种时候,也只有他们才能让章惇放心。

    “天子崩,几近十日,有些事就不能再耽搁了。”

    黄裳抬起头,与对面的游师雄打了一个眼色。

    韩钲抵京的事,他们都早一步得到通报。韩钲身上负有的任务,虽然不知道,但能想象得到。

    韩冈消息不来,他没反应,韩冈消息一至,立刻就有了动静。

    到底谁才是宰相?

    腹诽归腹诽,该说的场面话两人一点没落下,“还请相公吩咐。”

    “召开议会,拥立新君。”

    召开议会,拥立新君。

    这是韩钲带来的韩冈的建议,却没有询问大行皇帝的死因——一句也没有。

    韩冈没明说他的想法,但他对大行皇帝的轻视,倒是摆在了章惇的眼前。

    不能说韩冈的态度有问题。

    如果不是自己正在宰相任上,脱不了干系,自己的态度也会一样。

    最多是有些遗憾——一个好用的工具没了。

    这位皇帝对赵氏在天下臣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拖累,是累赘。有这样的一个皇帝,天下人对赵氏的忠心,一天比一天更稀薄。

    皇帝死了。反而是帮天家减轻了负担,一百余年的统治,一千多年的习惯,绝大多数中国子民更加期待一位明君的统治,而不是大议会中选出来的宰相。

    所以说这人活着才有用,死了那就是死了。

    至于韩冈的建议,就是他的表态了。

    议会的权威想要有所体现,昭穆承继是最好的路数。

    皇帝继承法已经颁布,皇储也在一年前确立。只要这一次太子顺顺当当在八百议员的见证下继位,大议会的权威就能初步确立。

    韩冈念兹在兹的这件事,章惇一直以来,都是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八百人的议会,只要把握得住,是比名声狼藉的大行皇帝更加有用的工具。

    就比如现在,如果天子决于一人之意,想推卸责任都没办法推了。但如果天下人的代表所挑选出来的皇帝,那就是另一个说法了。

    章惇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同意了皇帝继承法。

    如今不仓促让太子继位,而是召集天下议员入京,让太子在议员们面前登基,正是最正确的流程。

    其实韩冈的建议,正合章惇的心意。

    皇帝暴卒,给章惇带来的压力很大,上至太后,下至贩夫走卒,京师中人都对大行皇帝的死因充满猜测。而外放的路监和州县官们,都在等章惇的反应。

    唯独韩冈不打算过问,只这一点,就可以让章惇大大的松下一口气。

    之后派出去的暗探进来回报韩钲的行止。出了宰相衙后,韩钲没去找他的兄弟,而是往大相国寺去了。

    大相国寺中知名的高僧大德深惠大和尚近日坐化寺中。这深惠曾随前左街僧录司智缘大师,在王韶开辟河湟的时候鼎力相助。之后又受了智缘大师的衣钵。与韩冈颇有情分。

    一边是皇帝驾崩,一边是和尚圆寂,韩钲受命韩冈,两边都不耽搁。也是没有将皇帝的是看得太重的意思。

    “议会不是摆设。”章惇说着,“既然皇帝继承法是议会所创立,继承顺位也都早早就定好。不如皇帝就在议会中登基。”

    游师雄今天第一正视章惇,“要召集天下议员?”

    章惇点头:“正是要召集他们。”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他们也该派上用场了。”

第284章 兴波(上)() 
    宰相的意志,就是朝廷的命令。

    当章惇发出指令,要求召开议会,为皇储举行登基大典,召集天下各州议员的文书,当天夜里,就从京师分发出去。

    然后,下一任皇帝,大行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士训,想要坐上大庆殿正位上的御榻,就得等到最后一名议员抵京为止。到底要等上多久,则要看云南的山林河流和西域的荒漠戈壁,哪一个更耽搁行程了。

    短也要三个月,长则说不定要拖到半年,已经远到万里之外的议员才能赶到京师。因而新天子登基的仪式便定在了明年的元旦,这样就能有足够的时间,让最远处的议员也抵达京师。

    也因此,在长达两百天的时间里,大宋帝国就不得不维持一个完全没有皇帝、所谓天下无主的状态。

    先不说在全民代表面前宣誓登基,已经完全背离了过去几千年来王位传承形成的规则。只是这长时间的皇位空悬,一个巨大的空窗期,就足以引来众多愚蠢的、贪婪的、充满野心的投机者。

    “也不知道这半年会有几个皇帝跳出来?”

    冯从义刚刚回到关西,他跟着召开议会的传书一起回来。带来了京师最新的消息,也带回了对时局的忧心。

    “离京前,游景叔和黄勉仲都分别跟我谈过这件事。”冯从义的脸上还带着整整三天舟船劳顿的疲惫,不过精神上却因为想要说服韩冈,而有着一种提振起来的亢奋,“他们都在担心,天子迟迟不能继位,最终会引发大乱。”

    “大乱……”

    轻淡且满不在乎的回应,没有出乎冯从义的意料。他谈话的对象,也与话语一样风轻云淡,隔着翻滚着浑黄泥浆的渭水,远眺着对岸林立的烟囱。

    一只只烟囱,高高低低,拔地而起,仿佛秦岭上的杉木林,挺拔的向上生长。滚滚黑烟,遮天蔽日,从上游咸阳一直延伸到长安城外。

    将视线投往同样的方向,冯从义不由得轻声喟叹。

    规模甚至可以比拟开封北的工厂群,更有着还要超过开封官营工厂技术水准,还有着比巩州渭源的老工业区更加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渭水之南的这一片工厂,正是他的表兄能够毫无动容的面对未来混乱局面的主因。

    要说冯从义心中的真实想法,他实际上也并非那么担心。经过韩冈长年累月的宣传或者说洗脑,工业越发达,战争潜力就越大这个概念,至少在雍秦集团的高层中已经根深蒂固。

    但雍秦集团在京中的代表们的忧虑,他也必须原原本本的传达给韩冈。

    身居京师的危机感,守在安全的关西的人是难以体会的。尤其是在皇帝无故猝死之后,朝堂上死水微澜的局面,反而凸显了京中气氛的诡异。

    当列车穿过河南府,平安进入陕州地界,冯从义终于摆脱了好些日子辗转反侧的失眠,睡上了一个好觉。

    正值汛期,渭水大堤上隔着一里地,就有一个窝棚,监察大堤和水位的人日夜在堤坝上巡查,休息就在窝棚里。

    韩冈是巡查的。大堤上的人们自是勤谨了许多。窝棚里面看不到人,全都在大堤上来回巡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