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220章

春秋我为王-第220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他们的组织力度无法次序进攻。又没有足够的远射武器,于是便被阻拦在外围。看着这个竹刺猬里的软肉眼馋,却不能逼近半步,只能不停叫骂和投掷泥石土块,奈阵中之人不得。

    赵无恤远远瞧见便赞道:“这些被困之人的领头者却是个知兵的,这是兵法上对付大批散乱敌人常用的四武冲阵啊!”

    他教给武卒的阵法,也是结合后世见闻后改造的四武冲阵变体。而瞧着那严整的阵型,长达一丈半的染血竹矛,还有它们给手持短兵的盗寇们制造的麻烦,赵无恤最初时甚至以为那是一队落单的武卒。

    也正因为如此。赵无恤对那个被围的指挥者也更加好奇,颇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目前看来,是盗寇奈阵中之人不得,但随着前来围攻的流民越来越多。这种局面也会结束。瘦死的骆驼压死马,若是盗寇和流民不要命地堆上去,这个小小的营垒也会被推垮。

    子服何见那些人像是中都邑兵,便有些急了:“大夫,吾等救还是不救?”

    “当然要救!”

    光是对那些被困者战术与自家武卒的不谋而合,赵无恤便决心助他们一臂之力。再观其人了!

    正当俩人说话的当口,前方再次爆发了一阵欢呼和喧哗。

    赵无恤等人放眼看去,便瞧见了这样的一幕:盗寇们在大野泽生存求活,对自然的利用力极高,这才没一会,就有几十人从西北边扛着几根长达三四丈的细长树干跑了过来。这是他们灵机一动跑去树林里砍伐的,只要众人抱着朝车阵一捅,便能将其破坏,尽情抢掠车队所运载的粮秣!

    说时迟那时快,赵无恤便果断下令道:“速速结阵前行,长矛开道,剑盾、强弩次之,轻骑布于两翼,靠近后以架矛和二段射击溃正面之敌!”

    ……

    围攻车队的匪首名为朔,生于朔月,因此得名。他体型粗壮,穿着不知道哪里扒来的不合身甲衣,头上还有一顶生锈的铜胄。

    盗朔是大野泽首领盗跖手下的一名“旅帅”,负责拦截抢掠大野泽以北的涂道,今日瞧见这支人数不过三四十的车队后,便一时心痒。他裹挟了两百流民一哄而上,谁知却碰上了硬茬,撞得头破血流,如今已经丢下了十多具尸体,却未能杀敌方一人。

    进攻者大多瘦弱和衣衫褴褛,盗寇里的一些悍匪都手执破损的兵器,其余人则是纯粹的流民小盗,拿耒耜的都有,少数人干脆就拿的一根大树枝。

    此时久攻不下,盗朔却也聪明,想起大首领带他们破城邑时用的法子,正打算砍伐树枝突破,后方却又来了一支打着鲁军旗号的卒两。

    “是邑兵喊来的援军!”有人失声而叫,多数人已经准备跑了,但盗朔却制止了他们。

    “大首领曾经以一千人击溃了入泽进剿的千五百人,何况吾等人数四倍于彼辈!”

    他张口大喊道:“来的是郓城邑卒,若是让他们得了手,吾等都得饿死,后退者一律斩杀,杀一邑卒者赏粟一斗,回到巨野后还有妇人侍奉。”

    群盗顿时一阵嚎叫,这些盗寇都有着一股子血勇,他们大多也是被郓城大夫逼得走投无路的农人,一旦超过他们的忍耐极限。这些最老实本分的农人就会成为嗜血的狂徒。

    群盗也没有什么阵势,悍匪在前,流民在后,最前面的是盗朔和五六个强悍的盗匪。他们手持步弓。跑前几步就停下射上一箭,也不管射的中射不中,似乎都是练过的,片刻就每人射出三四枝,想吓退前来的“郓城邑卒”。

    然而面对这种毫无威胁的箭矢。武卒却不为所动。

    弩兵卒长苏寿余在赵无恤的命令下迅速带领着温县来的弩兵们列了个两个一字横队,每人间隔三尺,二三十把两石强弩瞄准了对面冲来的群盗。穆夏率领的剑盾手和戈矛手则防备在后,留出了让弩兵后退的空隙。

    两三百盗匪已经冲到了五六十步外,眉目清晰可见,至此,他们也看清了对面来者的阵列和装备,连盗朔都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阵列怎么如此规整,而且后边人人带甲,前面的弓手连手也不抖。看吾等的眼神就像是在看……”

    靶子?

    这绝对不是什么郓城邑卒!

    “扣悬刀!”

    张嘴喊出这句话后,弩兵卒长苏寿余自己也拿了一把有望山的单臂弩,瞄着跑在最前头的那个带甲盗寇头脑,用力扣动了连接青铜机括的悬刀。它发出了一声金属轻微的摩擦声,随后耳边传来阵阵箭矢离弦的嗖嗖声,如同一群飞蝗般飞入了密集的匪盗当中。

    噗噗噗噗,冲来的群盗前面七八人同时倒在地上,首领盗朔亦然。

    尖锐的青铜箭簇轻松破开了群盗的身体,箭矢刺开皮肤后因为惯性飞速转动,金属双翼把肌肉和内脏搅成了肉糜。而遇到骨骼后则在突然受阻中断裂变形。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杀伤性不大,所以盗朔和几名倒霉的手下倒地后一时都没死去,而是发出渗人的惨叫声,五十步内的距离里。简单的短衣短褐无法阻挡住两石弩矢的激射。

    因为人手不足,所以弩兵只能施展两段射,这上弦的间隙就由战车上的赵无恤和子服何弥补,他们也站在车上开弓对着密集的盗寇连连发箭,射翻了冲在前面的数人。

    两轮射毕,戈矛手和剑盾卒在穆夏和鼓手的敲打节奏下迈着整齐的脚步上前。结成了密集的突击方阵,而弩兵则退回后排上弦。然而他们换位的时间虽然短促,但对面的群盗反应居然更加迅捷,等赵无恤再度张弓射翻一人时,看到的已经是满地翻滚的十多名匪徒,以及前方一片逃散的背影。

    前面最凶悍的群盗死伤惨重,而且弩矢齐射和严整的剑盾长矛对他们有很大威慑力,后面胁从的流民受此打击,迅速丧失了士气,转身四散而逃,这将近三四百人就在死伤不过二十分之一的情况下崩溃了。

    武卒们本来已经沉着地准备进行一场以少打多的恶战了,却没料到方才还穷凶极恶的群盗在两次弩矢齐射后就吓跑。子服何倒是清楚这些鲁国群盗的秉性,他松了一口气,这些盗寇还真是不经打,欺软怕硬如此严重,连武卒的能耐都没试出深浅就全跑了。

    为将者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应对战场上的各种变化,遇挫如此,遇到不禁打的敌人也是如此。

    赵无恤立刻改变阵型,命令戈矛手和剑盾手正面小跑追击,而十余单骑更是纵马狂奔,留下了数十名俘虏。

    就在赵无恤他们这边击溃群盗大部后,被围困的车队也开始了反击。里面的弓手对着扭头观战的呆滞群盗一轮抛射,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而手持长矛的徒卒也从方才防御的“四武冲阵”里冲出,将群盗捅得透心凉,这边的百余人也顺势崩溃逃散了。

    等到战斗结束,两边人马警惕的靠近,相互观察对方身份。

    子服何站在车上,见对面那个背着弓矢,手持长矛朝这边张望年轻士人极为面善,不由得喊了一声:“子有?你怎么在这。”

    “子有?”赵无恤目光转到了那个带头的士人身上,他便是这些遇袭之人的带头者,也是使用酋矛摆出了四武冲阵的人。

    那士人头戴青色的缁布,身形并不魁梧,眼神也没有凌厉和骄傲,反倒是谦逊和稳重。他也认出了前段时间路过中都邑的策命使者子服何,自然猜出了赵无恤的身份,于是便扔掉了长矛,卸下弓矢交给同伴,用标准的礼仪趋行上前数步下拜道:

    “冉求见过赵大夫,子服大夫!承蒙相救,敢不拜赐?”(。)

    ps:感谢书友death丶寂夜,九天炎羽 ,小岛001 ,迅浪 ,凛风冲击 ,上下下上下上上下 的打赏!

    求收藏,求订阅,求推荐,求月票,明天三更!

第297章 军旅之才() 
鲁国的地形,可以用三种地貌概括之,北边三分是泰山、沂山峰峦,将齐、鲁隔离开来,中间四分是鲁中南丘陵,其余三分是临近济水、汶水、濮水的西南平原。

    中都就位于西南平原地带,临近汶水、大野泽,往西北方走则渐渐进入泰山之阳。

    赵无恤等人在大野泽北碰巧为冉求解了围后,两个车队便一同东行,渐渐靠近了中都。

    冉求字子有,所以有时又称之为冉有,他的大名,赵无恤前世就曾在一篇中学课文上见过,之后也多次听子贡称赞过他的这位后学师弟。冉求本就是鲁国西鄙人,年纪才二十,成为孔子门徒没几年就挤进了“升堂”弟子的行列,要达到这种程度,至少是要六艺精通才行。

    今日一见,冉求能射,能御,能指挥作战,言辞礼节也很得当,可谓是多才多艺,然而他的低调性情却又掩盖了这些才干,让人一眼注意不到。

    方才相认后,子服何便询问冉求道:“子有这是从何处归来?”

    冉求拱手相答:“好教二位大夫知晓,求是去西北面的汶西之田借粟米去了。”

    赵无恤好奇地问道:“中都的粮食不够么?为何需要向外借贷。”

    冉求看了赵无恤一眼,垂目答道:“中都的土地只能算厥土中下,人口也不多,战前就千余户,七八千人,如今有不少济水以西的流民进入,却剧增到了一万。离秋收还有半个多月时间,夫子不忍民众受饥,便解散了邑兵,以府库中的兵器甲胄为质向邻邑借贷粟米,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二次了,孰料却遇到了盗寇来犯,多亏二位大夫解围。”

    原来如此,中都虽然并不算富庶,却是一处战后颇为安定的地方。但人口剧增后粮食倒是成了大问题。

    对话中,赵无恤发现冉求表现得很谨慎,他才华不外露,没了方才指挥众人防御盗寇时的勇锐。甚至会给人一种“此人怯弱”的印象,问一句他才答一句,无问时则讷讷而不言。

    虽然子服何说过,冉求属于孔子门徒里的“政事”之才,但赵无恤却一直在好奇地看着冉求手下所持的长长竹矛。

    这种极长的矛有一个专用的名字。战车上的名为“夷矛”,步卒用的则为“酋矛”。

    在甄之战后,与军吏们总结战术经验后,他们发现越长的兵器在线列方阵作战时越是有效。于是赵无恤将戈矛手们的武器加长,尤其是矛手,全部装备了带金属尖柄的酋矛,远远看上去如同徐徐前行的森林。

    而冉求的徒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边的步卒在大眼瞪小眼地打量着对方的兵器。目前诸侯步卒用的矛柄一般在七尺到一丈之间,集体装备酋矛倒是极为少见。

    在路边一处庐舍休憩时,赵无恤带着考校的心思。问起了冉求兵阵之事。

    一聊起军阵,冉求虽然还是一副谦逊的模样,却已经没了拘谨,看得出他很乐于谈论这个话题。

    “矛好做,中都邑山后有竹林,将坚韧的竹子削尖就能当武器用,可以弥补府库中兵器不足;而且长矛好使,战阵之上,一寸长则一寸强,只要徒卒能够听求的指令。将长矛平放后便能让敌方近身不得,再辅以乡射选拔出的弓手,就能对敌造成巨大杀伤。”

    赵无恤听后了然,倒不是冉求偷师自己。而是因为中都目前缺少兵器的形势使得竹矛成为主要武器,却被冉求误打误撞组建了一支长矛方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