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971章

春秋我为王-第971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倘若他要得到的,是与九鼎一样重的东西,是这天下间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又会付出些什么呢?

    “代价么?”

    赵无恤眼前突然浮现出许多画面,他与孔子最初为友之后为敌的决裂,兄长伯鲁的死,赵鞅的提前夭折,他对韩氏的屡次毁诺,战争导致齐、卫百姓的家破人亡,伍井、盗跖、虞喜,那些为他事业而战死的将军和士卒,还有妹妹在北疆孤守的瘦削身影……

    这一路上走来,他的确付出了不少代价,低头看去,荆棘之上,竟已是白骨累累,谁说帝王好做?

    但那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他也做好了继续牺牲的心理准备,时至今日,赵无恤的心已经冰冷如铁,难少再有破绽了。

    “我自然明白。”面对老子善意的提醒,他傲然应道。

    老子盯着赵无恤的眼睛看了许久,知道他春秋正盛,有些东西无法理解得如他一般透彻,所以并不以为然。老子便摇了摇头,叹息道:“君侯,你还是不甚明白,那代价有多重……”

    说罢,也不多言,告辞后转身离去,一首似是劝诫世人的歌,从他乘坐的马车上缓缓传出:

    “名与身孰亲兮?身与货孰多兮?得与亡孰病兮?吾知甚爱必有大费,多藏则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果然是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经常能见其首,而不知其尾……如龙。”赵无恤望着老子远去的背影,也如此评价道,随即让人告知在王宫里的赵军,停止搬运冀州鼎,将其复于原位。

    “待寡人扫平天下,再将九鼎一起移回邺城便是!”

    他自己先返回邺城,却又命令赵葭的三万大军前往虎牢关、轘辕关驻守。

    一月底,就在赵无恤刚刚回到邺城的时,被他派遣去吴国的使者楚隆也回来了……

    ……

    黄池之会,唯独楚国自持大国,不服赵无恤,没有派遣使者前来祝贺,本着未来大敌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在屈敖的斡旋下,赵国和吴国这对冤家又暗暗结盟,这几年吴国能在楚越夹攻下幸存,赵国在淮北的牵制和时不时的钱粮援助是重要因素。

    也多亏了夫差拖着楚国的精力,赵无恤才能有条不紊地实施逐鹿中原的计划。

    “吴国形势如何?”赵侯问道。

    楚隆在岸上下拜顿首,又登船在赵无恤耳边说道:“君侯,臣离开时,吴城已被越军包围,只怕是撑不过这个月了……”

    “夫差可还好?”赵无恤对自己的老对手很是关心。

    楚隆有点不敢说,在赵无恤一再追问下,才道:“夫差也是自知无力回天,臣代替君上问候他时,他面如死灰,形容枯槁,说,‘寡人无德,不能兴邦,但赵侯大可不必假惺惺地为寡人忧虑,想要笑话,就笑话好了!’。”

    “哈哈哈哈。”赵无恤大笑了起来,这才是夫差的性格啊,看来他还有一点精神气:“江东的绿头鸭子,快死了还嘴硬。”

    楚隆掏出怀里的东西献上:“夫差还还赠了臣一盒珍珠,并问了臣一件事。”

    “何事?”

    “夫差说,快溺死的人必然强作欢笑,寡人还要问你,太史墨何以得为君子?何以能在四十年前,就能预言吴国将亡?”

    赵无恤沉吟许久,太史墨的预言神乎其神,他早在多年前,吴国还全盛,越国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就预言说:不到四十年,越国大概要占有吴国吧!

    如今史墨已逝世多年,但他的预言,却眼看要成真了……

    想到这里,赵无恤突然感觉到一丝无趣,倘若他的“大道”实现之日,纵观四周,却没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对手见证这一幕,也是一种寂寞啊。

    历史上,夫差勾践,也许是这个时代顶尖的人物了吧。但夫差,或许对他而言,与国同亡才是最好的结局……

    楚隆又道:“夫差的太子友随臣北来,想要求君上救援吴国。”

    “寡人不打算救他,也救不了他。”

    赵无恤却回过头,对旁边的有司命令道:“回到邺城后,将寡人的膳食降等,这也算是我对夫差最后的祭奠……和敬意吧……”

第1162章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

    二月份的北方,依然是乍暖还寒,长江边上,春风已绿江南岸,却已经极为温暖了。

    吴国朱方邑,也就是后世的镇江,春秋之世,长江的入海口在这里。朱方城外,就是水面最为宽阔的地方,宽达二十里,一眼望去,甚至都看不到对岸的轮廓,只有江心飘浮着若隐若现的些许沙洲。和煦的晚风吹起了粼粼的波光,江潮拍打在朱方码头的岸堤上又满是寂寥地退了回去……

    一位穿戴典型楚式冠带的大夫正屹立于此,容貌英朗,颔下三角须迎风飘扬。他在手下越人椎髻、藤牌兵卒的簇拥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广阔的江面。

    他叫文种,本是楚国宛人,因为在楚国郁郁不得志,这才入越为大夫,人称“种大夫”。也是运气不好,他刚入越没几年,就赶上夫椒之战,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受会稽之耻,请降入吴服侍夫差,范蠡陪伴左右,文种则留在国内处理国政,将一切都管得井井有条,同时也将越人战败后的糟糕生活,归咎于吴国人的残暴。

    勾践归国之后,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三年生聚三年教训,终于在九年前,乘着吴王夫差兵败淮北之际,再度举起了于越的大旗,复兴越国,并且一度将战线推到了吴国的都城,差点生擒吴国太子。

    然而在赵侯无恤有意无意的放水下,吴国的半数精锐还能顺利归来,回到江东后,夫差就开始对越国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数年来,吴国越国这对冤家几乎无岁不战,战线一直在三江五湖拉扯。

    若单对单,越国不一定是吴国的对手,但夫差之前的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使得民力耗尽,又被赵国大败,士气低落。而越人在军功爵的鼓舞下悍不畏死,一心为君王雪耻。

    更为致命的是,楚国的王孙胜也被封为白公,他在居巢设立幕府,组织群舒百姓屯田,同时不断发动水陆军队攻打吴国。

    在楚国和越国的蚕食下,昔日强大的吴国日渐削弱,靠着赵国暗地里的钱、粮支援才勉强保住江东、江北这相当于两个郡的地盘。

    而真正的决战,就发生在两年前。

    文种对那一战记忆犹新。

    两年前,也就是赵无恤灭中山国之岁,赵国无暇顾及南方,勾践便决定对吴国发动一次攻势。

    越军举国动员,去势汹汹,他们侵入吴境,吴王夫差获得消息后,也誓师率兵迎击,双方布阵于笠泽江两岸。

    携李之战、夫椒之战,这是吴国越国第三次决战,也是决定双方国运的一次碰撞。

    此战是勾践亲自指挥的,他将越国空国而出的三万人分为三军,入夜时分,左右两军先行鸣鼓渡江。夫差听到上下游鼓声大作,误认为越军是乘夜渡江,分兵两路而来,心中大喜,立即出上下两军前往堵截,试图半渡而击。越军侦察到吴军中计分兵后,勾践遂率领精锐的中军不鸣鼓、不点火,衔枚渡江,由6000“君子军”为先锋,直捣吴军大营。吴军留守本就不多,仓促应战,被打得崩溃四散,勾践遂在吴军大营点火,火光连数十里外的姑苏城都能望见。

    夜色中,吴国上、下两军见后方火起,顿时大惊,正准备回军援救,但被越军左右两军渡江追击,将其击破。

    夫差的主力折损过半,退到没溪收容散兵,整顿队伍,背靠横山,据溪而守。然而勾践却不放过他,越军紧随其后,逼进至阵前叫骂。

    与此同时,范蠡故技重施,率舟师绕道震泽(太湖),跑到了吴军的侧后方,又效仿吴师入郢一战,放弃舟船,水军步行翻越横山,突然向吴军侧面发动突然袭击。混战中,吴上军将领胥门巢阵亡,引起吴军动摇,吴王夫差见形势不利,只得再次收兵撤退。

    越军于笠泽渡江,没溪强攻,两战两胜,士气高昂,当下乘胜追击,再度打到吴城近郊,筑越城于胥门外,从而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姑苏围攻战……

    姑苏城是伍子胥留给吴国的唯一遗产,这位贤相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恩泽却延续至今。阖闾大城在江东是数一数二雄城,坚不可摧,范蠡虽然学着道听途说的赵国神器“投石机”,制作了类似的“飞石”,奈何威力比起可怕的少梁砲乃至弩砲都大为不如,很难对城池造成关键性的破坏。加上之前越国仓促举兵,没能像历史上那样软刀子杀人,用借粮计让吴国乏粮,吴城内府库有多年搜刮的积蓄在,所以夫差带着五千兵卒,凭借着城高池深,坚持了整整两年而未陷落!

    但越国人也没在城外闲着,两年间,他们隔绝了姑苏与外界的沟通,派遣大夫将领们四处攻略后方的吴国城池,南武城、干遂、云阳、延陵,一座有一座城邑失守了……甚至连吴国的旧都句吴城也落入越人手中。

    时至今日,在文种的带领下,终于占领了吴国在江东最后的一座城邑朱方,原本停驻在此的吴国水师正在江面上节节败退,往入海口退去……

    大江上,一支庞大的舟师正在追击他们,然而那并非是越船,而是楚国的船,白公胜的船……

    文种关注的,便是这位霸道县公接下来的动向。

    ……

    白公胜此刻正站立在一艘庞大的楼船之上,微眯着双眼看着自己的精兵悍卒将吴国的舟师船舶一一击溃、吓退。

    他的座驾名为“神凰”,高达三层,配上宽阔坚固的船身,飘浮在江面之上便如同一个庞大的水上堡垒,威风凛凛。船楼的各层各有用处,或是藏兵之地,或是箭矢之库,或是划桨之所,所分甚细。而这艘庞然大物的作战方式便是箭楼,上面满是持弓弩的兵卒。弩这东西本就是楚人的发明,强弓劲弩配合着船楼高大的身躯,让楚国水师能居高凌下,对着吴国的小船发射箭矢,杀得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楼船如林般耸立的墙橹帆幔外,白公胜麾下还有一座接着一座的各式战船,大翼、小翼、艨艟等,这是靠了子西的信任,白公胜在接手楚国舟师,又经营皖地九年后才组成的强大水上力量。

    与之相比,吴国则国力匮乏,至今还在用他们在琅琊击败赵国舟师的那些旧船,已经数年没有新船下水了,加上士气低落,岂有不败之理?所以白公胜才能在过去的几年里屡战屡胜,不断沿着长江向吴国腹地推进,如今终于横断大江,把吴国的首和身子斩为两截。

    眼看吴人的最后一点残兵败将乘着风向和水流往入海口逃去,王孙胜也不让人深追,舟师开始打扫战场,他的楼船则缓缓朝朱方港口靠去……

    数年未见,白公胜已经有卿士之威,当他踩着虎贲的脊背下船时,岸上早有越国的大夫来迎接,满脸堆笑地行礼道:

    “外臣文种,见过白公!代寡君问候楚王、令尹无恙!”

    “汝便是驰名楚越的种大夫?”白公胜一点都没有骄傲的姿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