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643章

宗明天下-第643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压根没有想到他此时出现在这里应当是没到时间就体现下值了。他都没搭理他,头也不转的对曹徵说道:“你将刚才那番话与思监副再说一遍。”

    曹徵马上重复了一遍。允熥转过头对思澄堂说道:“你可听清楚了?这个问题可能解答?”

    “陛下,此事浑天说无解。但前元曾有一名来自波斯名叫扎马鲁丁的色目人,大约在蒙哥在位时来到中原,元世祖称帝后入职司天台。”

    “此人曾说,数百年前有天方人推论:天分为十一层,分别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晶莹天、最高天和净火天,顾名思义,每一层天包裹着一个日月或者星辰。”

    “对为何日月星辰围绕大地旋转并不为圆形之事,他以为,所有日月星辰均围绕在一个较小的圆上不停移行,这个圆的圆心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大地为中的圆上移行。此人将绕大地转的那个圆叫均轮,小圆叫本轮。并且说大地并非在均轮正中,略偏开一些。日月五星除如上移行外,也与众星辰一起每天绕大地转动一圈。”

    “前元之时就有汉蒙之人对此思量,因此说也难以证实是否为真,所以钦天监内存而不论。”

    思澄堂十分详细的解答了一遍有关于多天层理论。

    允熥听了这话又对曹徵说道:“你可听明白了?”

    “臣听明白了。”这个观点比之前他所知晓的所有观点都要清除明白,对他来说就好比久旱逢甘霖一般,因此曹徵喜得抓耳挠腮,想要马上将这番话记录下来。不仅是他,周伟也如此。

    允熥心里则感觉不太好。明明之前已经有了解释日食现象的理论,但仅仅钦天监的人知道,其它人都不知道,即使有一二如同曹徵这般喜欢天文并且不怕被抓起来杀头的人,也不可能从头开始推导天文学理论,而钦天监的诸多理论也没有人研究,导致中华的天文学一直停滞不前。‘必须要改变钦天监制度。’他心想。

    过了一会儿允熥回过神来,见曹徵如此表现,笑着对宋青书吩咐道:“你可带了纸笔?若是带了拿出来给曹爱卿与周进士。”

    宋青书身上当然带了纸笔。允熥时常就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要记下来,所以跟随允熥出来的人中总会有带着纸笔的。今日没有宦官跟着出来,所以宋青书带着。他此时将白纸与铅笔掏出来递给曹徵与周伟。

    他们两个接过铅笔也并无惊讶之色,就在白纸上写了起来。铅笔发明也已经有二年了,虽然在地方上还很难看到,但因为书写方便京城已经普及开来,许多地方都有卖的。

    待他们二人停下笔,允熥又问道:“你们二人可还有其它疑惑?”

    “陛下,”周伟说道:“学生还有疑惑不解之处。”

    “学生刚才听了多天层之说,确比浑天说更好一些,但学生又有了另外一个疑惑。”

    “若是依照浑天说,所有日月星辰均镶嵌在同一天球上,则所有星辰均于一日的时候绕大地一圈十分明了。可若是有多重天层或天球,那这许多日月星辰为何能够恰好于一日的时候绕大地转一圈呢?”

    周伟虽然刚刚听到这个理论,但马上抓到了多天层理论的核心问题:太阳月亮和许多星星为什么能够绕着大地在同样的时间内转一圈呢?

    最早提出多天层理论的古希腊学者们当然也曾经疑惑过这个问题,并且在后来提出了小轮理论,即存在一个围绕着本轮运转的小轮,行星的运动受到小轮的影响。但是这就导致这个天文学体系太过复杂,有些行星的辅助性小轮多达八十余个,根本就无法进行计算,最终导致哥白尼提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是地球以一天为时间单位进行自转,不是日月星辰在围绕地球转动。

    不过允熥却看向思澄堂。他想知道中华这个时候有没有能够合理解释的构想。

    不过不出预料的是,思澄堂想了许久,对允熥说道:“陛下,臣未曾听闻过有能解释此问题的说法。”思澄堂虽然在钦天监工作没有压力,但还比较尽职尽责,钦天监内保存的所有有关天文星象理论的书籍都看过,但不记得看到过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说法。若是有,他即使记不全,也应该会有印象。

    允熥转过头,看向面前的曹徵,又转而看向地板,沉默不语。他在思考到底要不要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提出一个概念或者理论很简单,但允熥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单个十分正确并且全球领先的理论对他、对大明都没有多大意义,他要的,是科学的方法。简单的说,要能够用数学模型来支撑提出的这个理论,并与实际观察到的天文学现象相印证。而这并不是允熥能够提出的。

    地球自转说还罢了,古代人之所以否认地球自转是因为无法解释为何向正上方的天空射出的箭最后会回到地面的同一地方。这个观点很好解释,因为惯性。纵使允熥无法十分完善的回答惯性问题,起码能糊弄过去。

    但自转学说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默认大地是一个球体。而这是允熥解释不了的。

    中国古代未必没有人提出过地圆说。但是提出地圆说的人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生活在星球对面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即使对面没有人,地圆说也意味着,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余的人都并不处在待敌的正上方,应该会歪着站,但实际上所有人站立的时候都不会这样站着,所以最后地圆说被否定。

    而西元元年前后的古希腊人在提出地圆说之后,对人们认为十分平常不需要解释的人为何会站在地上的事情提出一个观点:重力或者叫引力(并非万有引力),人之所以能够站在地面上是因为重力,并且指出重力的指向方向并非是垂直向下,而是指向地心,这样就解决了地圆说最大的问题,使得地圆说在完全无法被证实的情形下成为主流学说,奠定了地心说的基础。

    允熥知道重力理论,但并不知道重力理论是如何提出的,更无法证明重力理论的正确。这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谁也不知道,所以他即使对面前的这几个人说了重力理论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934章 科学的开端——完结() 
    “这,”曹徵顿时有些发蒙。他从未从大地是个球的角度考虑过问题,所以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仅是他,周伟与思澄堂都有些发蒙。

    “陛下,若确实如同陛下所言,那也难以否定大地为一个球,但也如同覆盘说一般无法证实。”他又想了想后说道。

    “确实如此。这也只能作为一说法了。”允熥心里其实已经有了证实的法子,计划着什么时候予以证实,但现在却转换了话题:“除此之外,你们二人可还有其它不解之事?”

    “陛下,臣等二人于天文星象上的不解之处甚多,但最大的不解之处,就是为何日月星辰悬挂于天不会掉下来。”

    一旁的思澄堂也不由得点头。这个问题可谓是天文学上的终极问题,古代人不论东西方都十分疑惑不解,最终西方求助于神学,认为存在一个第一推动力推动它们这样运动不掉下来,直到人类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为止。

    东方则提出了宣夜说:‘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上,皆须气焉’,创造了日月星辰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在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日月星辰自身都是由气体组成。但是宣夜说也有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若他们悬浮在太空中,那更无法解释为何会每天绕地球一圈了,所以也被否定了。

    同样,允熥无法用数学模型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何况,他更愿意启发他人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允熥斟酌着用符合这个时代的人认知的话提点了几句有关万有引力的事情,但是见到他们并没有向自己引导的方向思考,只能暂且放下。

    将这些天文学问题全部说完,允熥站起来,扫视了一遍曹徵、周伟与思澄堂三人,对他们说道:“曹徵,周伟,朕要给你们二人一个新的官职,你们二人可愿意?”

    他们两个顿时心头一紧。这个时候说给他们新的官职,那不用说,只能是有关天文方面得了。说不定就是让他们两个入钦天监。

    他们二人并不愿意。虽然他们喜欢研究天文学,但这个时候研究天文学即使不考虑犯法的关系,也被普遍认为是不务正业。天文星象嘛,只要能够依照它制定出历法来不就成了,研究其他的有什么用?

    他们两个可以想象,若是接受了允熥的任命,以后在生活中会受到怎样的指指点点。曹徵还好些,毕竟是勋贵子弟,不务正业整天吊儿郎当的多了,顶多被曹兴打一顿,在社交圈子被大家嘲笑一番,也就罢了,或许以后因为能够得到皇上的接见被大家重视;周伟可不一样,他身为文官,忽然当了被认为研究神神道道的天文星象的人,绝大多数友人都会不再和他交往,家乡的族人也会痛骂他。周伟的父亲的身体不好,再被气出个好歹来。

    但曹徵偷偷瞄了一眼允熥的眼神,觉得不能违背允熥的话,至少他们二人不能都推绝了允熥的任命,咬咬牙说道:“陛下,臣愿意接受陛下的官职。”

    周伟犹豫了半天,最终说道:“陛下,臣身为二甲进士,虽然喜好研习天文,但天文之事与国计民生并无多大干系,臣愿为陛下处置有关国计民生之事,万不敢做其它有违孔子教诲之事。”

    允熥略觉遗憾,但也在预料之中。所以并无生气的样子说道:“也好。”

    “既然如此,周伟,你的字朕还记得,写的不错,文章也很有条例。”允熥一边说着,一边派侍卫去楼下买笔墨,待笔墨买回来后接着说道:“你为朕拟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即日起,废除钦天监,”允熥的头一句话就让周伟的手一抖,差点儿写错字,但允熥并没有看着他而是盯着天花板所以不知道他停顿了一下,而是继续说道:“取格物致知之意,设立格致院,研究天文、地理、物性变化等诸多现象发生的缘故,研习数学,兼编制历法。”

    “格致院设院正一名,正四品,院副一名,从四品,内另设主簿等官职。格致院不归属于任何一部,如同太医院、海务院等一般。”

    “以中书舍人杨士奇为格致院院正,管辖院务,曹徵为院副,主持研究之事。原钦天监衙门诸官员,若有对天文地理等有所研习的,并入格致院。”

    允熥所提出的,就是类似于现代的自然科学院的机构。

    中华因为长期中央集权的缘故,对于不能做官也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学问十分鄙视。他不能改变集权的现状,为了在大明发展科学,他必须对喜欢研究科学的人进行支持,并且不能是暗地里的支持,必须是公开支持,让他们能够做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事业。

    当然,这有可能会有人亡政息之逾,但他现在只能这样做。

    至于为何不直接发明‘科学’这个词汇而叫做格致院,一来,科学这个翻译词实际上并没有完整体现sce的本意,清末民初的许多翻译家都反对直接借用扶桑人的翻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