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659章

宗明天下-第659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过了数月,很快到了八月份。

    ……

    ……

    八月初九这一日一早,杨峰按时来到乾清宫上值。他走进前殿,与同僚打声招呼,就坐下来开始一天的工作。

    不过虽然说是工作,但其实他也没什么事情。昨日是朱元璋诞辰七十五周年,允前日就带领全家和在京的所有藩王去孝陵祭祖了。既然皇帝不在,无论是商讨朝政还是草拟圣旨之事都没有,至于票拟折子,五军都督府的折子本来就少,又有李须虎这个秋辅官在,他一天也捞不到几份折子批答。

    所以杨峰将茶沏好后,就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只见书的封面上写着《撒马尔罕国概要》。

    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能够轻易发动的,所谓为将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实力相差不大、将领的指挥才能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情报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但允对于哪些情报重要那些情报不重要的观点与这个时代的人不太一样。允认为,人口多寡、粮草多寡、社会组织构成、军队组织构成、国内百姓对打仗是否支持、军队将领对打仗是否支持、士兵的士气如何等事情,比战术级别的情报要重要得多能提前得知敌军将要伏击自己的情报当然十分重要,但在双方大军已经互相驻扎在几十里外要当面硬碰硬的时候,战术级别的情报就不那么重要了。

    尤其是社会组织构成,中华之人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以为全天下都是和中华一样的社会构成,顶多以为与春秋战国时代一样,不大能意识到宗教等其他要素的重要作用,即使他几次强调此事,成效也不大。

    为了普及自己的观点,提高战争获胜的几率,允即位第二年就下令秦藩的人与锦衣卫合力派人去撒马尔罕国的地方搜集这些情报,哪怕是白菜的价格也要记下汇总传回来,在去年年底初步编写了这本《撒马尔罕国概要》。

    杨峰津津有味的看着。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撒马尔罕的风土人情,对于中原之民来说很稀奇,所以杨峰看的很投入,不时小声叹道:“原来如此!”“为何会如此?”“这个风俗好奇怪”等等。

    中午吃过午饭,杨峰也没有去他们可以睡午觉的殿阁,而是就在乾清宫内找了一个背风又遮阳的亭子,坐下看了起来。

    他正看着,忽然感觉身旁似乎有人喘息的声音,忙侧头一看,就见到一个身穿侍卫服色的人站在他身旁,眼睛盯着他手上的书。

    “陈侍卫对此书很好奇?”杨峰认得这个叫做陈立杰的侍卫。

    “杨大人恕罪。”陈立杰马上躬身行礼道:“下官在这附近值守,听到杨大人一边看着书还一边嘀咕着什么,心下好奇,于是凑过来看一看。不想书中写了这么多的奇闻异事,所以忍不住看了起来。”

    “这也没什么。陛下并未说此书不得其他人观看。只是,你认识这上面的字?”杨峰记得和李波打听宫内侍卫的时候,听他说起这个叫做陈立杰的侍卫是猎户出身,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允身边为侍卫,应该不认识字才对。

    “杨大人,在下来到皇上身边为侍卫后,因看皇上身边原来的侍卫都识字,所以也自学文字,那书上的文字差不多都认识。”陈立杰答道。

    ‘他是建业二年初才来到陛下身边为侍卫的,到今年才三年,就认识了这么多字,了不得啊!当一个侍卫有些屈才了。’杨峰在心里想着。

    不过他却没有说此事,而是对他说道:“我记得陈侍卫你为正六品,在下现在才正七品,可当不起你大人的称呼,,直呼我的名字就成,或者叫在下杨通事、杨舍人也可。”

    “杨大人现下虽然仅仅只是正七品,但皇上对大人十分重视,下官万万不敢直呼大人的名字。况且依照规矩,驸马为从一品,下官称呼大人也是应当。”陈立杰说道。

第956章 英雄魂归() 
    杨峰听到这话再也无话可说,只能低下头继续看书。

    可就在这时,从不远处忽然传来他熟悉的声音道:“总算找到你了。”杨峰抬起头,果然见到了李波正向他走过来。

    “你不是护卫陛下去了孝陵么?你回来了,怎么没见陛下的车驾?”杨峰马上问道。

    “奉圣上口谕,宣你出宫面见。”李波说道。

    杨峰当然奇怪为何允回京后没有马上回宫还宣他出宫,迟疑了一下才答应道:“是。”

    李波又对陈立杰等侍卫说道:“你们也一起出宫,去护卫圣上。”

    “是。”众人答应一声。

    随即在李波的带领下,他们离开皇宫,骑上马向城东跑去。很快,他们已经跑出了城,来到城北。

    又纵马奔驰一阵,他们来到码头附近,见到许多带有皇室标志的车驾,顿时明白这是到了允所在的地方,忙从马上下来,将马匹交给随行的侍卫,跟随李波向里走去。

    不一会儿见到允行过礼后,杨峰不由得问道:“官家,臣冒昧,敢问这是要做什么?”

    “两个月前张温帅领最后一批从安南撤出的将士返回京城,今日是带领京城左近的这几个卫所返回京城日子。”

    “这次征伐安南,张爱卿居中调度,统筹负责,为大军顺利击败安南之兵、平定安南全境立功甚大,所以朕前日听闻他将会于今日返回后就决定在码头迎接他。”允笑道:“古之名将大胜回京后,君王都是出城三十里迎接。龙湾渡的码头离着京城没有三十里远,朕就多率领几个人来迎接他。”

    “官家待将士之厚,古之君王万难能及。”杨峰马上来了句马屁。

    “虽然知晓你这是一句马屁,但朕还是觉得十分高兴。”允开玩笑道。

    他与杨峰说笑几句,忽然又皱起眉头:“只是依照一路上传令的将士的话,张爱卿的身体不大好,在安南犯得病其实一直也没好,只是强撑着打理军队之事。交王劝他在安南把病养好后再回来,但他执意要亲自带兵返回,交王侑不过他,只能随他去了。”

    “并且景川侯曹震曹爱卿、武定侯郭英郭爱卿等几位爱卿这段日子的身子也不好,都病体缠绵的,曹行为了侍奉曹爱卿都请了长假回家。”

    “曹震、郭英二位爱卿在朕刚刚即位的时候还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说话粗声粗气,有足够的精力来教导朕,领导五军都督府,谁知才过了五年,就一个个的变成了这样。”

    “等张温回来了,不论他病好没好,朕都让太医给他检查一下,放他几个月的假在家休养。”

    提到这些人现在身体不好,允的心情也不怎么好。虽然曹震、郭英等人比不得徐达、常遇春等后世熟知的大将,但也为大明建立、驱逐鞑虏立下汗马功劳,允对他们也是比较敬仰的,看到他们病体缠身自然不好受。

    不过允只是稍稍沉浸在这样的心情中,马上就缓了过来,对杨峰说道:“这几日朕不在京城,你都忙些什么?”他当然知道通事舍人没什么事干。

    杨峰刚才被允的几句话也撩拨的心情不好。他爹今年也快六十了,身子骨明显比不上前几年,只是因为不怎么生病他才下意识忽略父亲已经老了。刚才听到允的话也担忧其自己的父亲来。

    因此他听到允的问话后愣了一愣才说道:“启禀官家,臣这几日在宫里将分派的事情处置完毕后,就看《撒马尔罕国概要》此书,了解撒马尔罕国的事情。”

    “这很好。”允赞许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能现在就开始了解其国,很好。”

    杨峰答应一声,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官家,臣有一事要禀报官家。”

    “何事?”

    “适才午时臣在院子中寻了一地方看《撒马尔罕国概要》此书,有一名为陈立杰的侍卫对臣颇为好奇,就站在臣的身后看。臣与其交谈,得知其竟然能够认得书上的大多数文字,臣……”

    杨峰话没有说完,就被允打断道:“陈立杰这个人能够认识书上的大多数文字?”

    允很惊讶。他当然知道陈立杰这一批猎户出身的侍卫之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来到他身边才三年多,竟然就认识了这么多字?

    并且其实他认识这么多字还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为什么要学习认字。三年多认识很多字虽然对他这个年纪的人不正常,但也是可以达到的,但绝大多数侍卫的工作不需要认字,他没有必要学习。

    允登时就要宣陈立杰觐见。可就在此时,宋青书跑进来,匆忙行礼后说:“陛下,会宁候张大人率领的船队要靠岸了。”

    允立刻将陈立杰之事放下,吩咐身旁的小宦官为他整理了一下衣服,又戴上冠冕,走出营帐。杨峰匆忙跟出去。

    他很快来到安排的御座前,下令奏乐。小宦官赶忙去四处传旨。很快,设在码头前的奏凯乐位北边的协律郎手忙脚乱的指挥乐工奏乐,乐工吹响了手中的乐器,威武雄壮的凯歌顿时飘荡在码头上空。

    文武百官听到奏乐的声音,赶忙将身子站的笔直,等待张温下船。

    又早已设置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案于道正中,面向南方;受露布位于案东,承制位于案东北,都面向西方。宣露布位于文武百官站立之地的南边,面向北方。

    待船只正式靠岸后,允也站起来,等待张温带领将士们下船。

    可等了一会儿,他们却见到李景隆身着黑衣,带领将士从船上下来,面带悲戚之色向允走过来。

    允顿时心生不好的预感,上前几步问道:“张爱卿呢?”

    “陛下,”李景隆双眼闪烁着泪珠,跪下说道:“会宁侯强撑病体带兵返回京城,但在江上颠簸这几日终于承受不住,于昨日晚上薨了。”

第957章 接连故去() 
    听到李景隆的话,允熥当时就愣在了原地。张温的身体不好,允熥早就知道,但却不想他竟然死在了路上,还是马上就要抵达京城的前夜!

    允熥用力抓住跪在面前的李景隆,像是在询问他,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张温他怎么会,怎么会忽然病逝?”

    “陛下,张侯爷本来在安南时的身体就不太好,只是强撑病体。等带领大军从广州出发来到湖广衡州上了船,臣等才得知,张侯爷在安南的时候就吐过血,只是引而不发。”

    “当时臣等就劝侯爷赶快下船在地方上养病,但侯爷执意不从,要带着大军返回京城,还说道:‘我回到京城后再养病不迟’。臣等想着京城无论是医生的医术还是养病的条件都比其它地方好上万倍,又因为张侯爷的情形看起来还能撑得住,所以也就没有力劝。”

    “却不知张侯爷其实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之时,只是强撑着身体一定要将大军带回。待昨日来到距离京城之有几十里的地方后,大军即将平安返回,支撑着张侯爷的这股气就泄了,昨晚休息之前他还看起来情形好转了许多,但今日一早就在舱室内发现了侯爷的遗体。”李景隆流着眼泪说道。

    他一边说着,从船上下来八位身体壮硕的武将,抬着张温的尸首从船上下来,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允熥一把推开李景隆,快走几步跑到张温的尸首前,大哭道:“张爱卿,爱卿,你怎么就离朕、离大明而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