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661章

宗明天下-第661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三人乖乖的走过来。允熥随后说道:“文垚、文圻,你们两个这是头一次前来功臣庙,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地方么?”

    “是供奉为大明立过功劳的将士的地方。”文垚侧头看了一眼文垣,又见文圻没有说话,答道。

    “你说的不错,不过并非是所有为大明立过功劳的人都能被供奉在这里,只有功劳最大的几十个人可以。那些功劳较小的,都在城内的英灵庙。”允熥说道。

    “为什么只有功劳大的能够在这里?小的在另外一个地方?”文圻问道。

    “因为功臣庙的地方不大,没有办法将所有功臣都供奉在这里。”允熥挑了一个最容易理解的原因解释道。

    “那为什么不将功臣庙造的大一点?”文圻又问。

    “这是因为风水。当年修建皇宫的时候,依照几位擅长占卜风水的人的话,只能造这么大。”允熥再次挑了一个最容易理解的原因,不过见到文圻睁着迷糊的双眼,反应过来他不懂风水是什么,解释道:“风水之术即相地之术,对居住之地或先祖埋葬之所依照一些规律进行安排,以趋吉避凶。”

    文圻还是没有明白风水是什么,但明白父亲给出了解答,况且他也只是随便问问,就没有再问。

    将文圻应付过去后,允熥又对他们兄弟二人说了几句话,解释了一番自己为何要带他们来,又将文垣叫到身边,对他说道:“你不是头一次跟着父亲来到此处了,所以父亲让你自己多看看,而没有叫你听。”

    “头两次父亲带着你来的时候,你年纪还小,事情做不好,可是去年年初时你已经能够独自一人将整个礼仪做完了,父亲对此很高兴。所以今日,你就教导兄弟来这样做。”文垣答应,随后教导起两个兄弟来。

    熙瑶看到这一幕很是高兴。别看只是这样的小动作,但表明在允熥眼里文垣地位在文垚之上的继承人。

    不过允熥自己实际上并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惯性的让文垣指导他们,同时让他们兄弟更加熟悉一些而已。他自己看着正有些笨拙教导的文垣,又抬起头看向四周的画像与牌位,重点盯了张温等四人一会儿,心里暗道:“朕不仅自己来拜祭你们,还让太子也来拜祭你们,你们泉下有知,可以安心了。”8)

第959章 景川侯府与国子监() 
    “曹爱卿,你身子刚好,不必送朕出来,让曹行送一送就行了。”

    “这怎么行?陛下亲自来探望臣,君恩厚重,臣不说身子已经好了,就是没好,也得送陛下出府才是。”一个十分宽阔的大院子里,一名身穿带着暗纹、破位厚实的皇室常服的人与一个看起来大约六旬左右、精神有些萎靡但气色不错的老者推让着。

    二人又推让几句,穿着皇室常服的人语气坚决,地位又高,那六旬的老者最后只能在自己的房屋门口跪下拜别,让自己的儿子出面将他送出到府邸门口。出了大门,这人又送了很远才停下。

    此时已是十一月底,允当初命王喜传话给曹震自己在他病好了以后回来亲自探望。当时允只是要安慰他的心情,在他看来,曹震年纪比郭英小几岁,但比张温还大,就算有充足的医药,但缠绵病榻的可能很高,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但却不想曹震几天前病真的好了,不用成天躺在床上了,虽然太医还是禁止他吹风,但他将自家几间房屋的墙壁打穿只留下柱子,自己造了个室内演武场,也能够舞刀弄枪的了。

    允听到此事时有些惊讶,随即想到了自己当初的话,于是带着文垣前来曹震的景川侯府探望。

    曹震当然非常高兴。他生病的时候得到了一次探望,如今病好了又得到一次探望,这个待遇当年只有徐达和邓愈得到过常遇春死的早,没来得及封爵就死了,并且是暴卒在半路上,所以没有过这样的待遇他现在竟然能够得到与他们两个等同的待遇了!

    激动的曹震当即要将允送到大门口,允当然推绝。太医说了不能吹风,要是因为送自己这一趟旧病复发,他来这一次做什么?曹震也明白过来,所以让长子曹行代替他送。

    曹行送出了府邸数丈,将允送到马车旁,站在原地拜别允。允笑道:“曹行,这些日子你为了在家照顾你父亲,一个月能去府军左卫上值十天就不错,好在还有宋,府军左卫将士的操练才没有落下。这下子曹爱卿的身体好了,你总算可以去府军左卫操练他们了。”

    “臣因为家里事耽误了朝廷大事,还请官家恕罪。”曹行马上说道。

    “父亲生病孩子确实应当在家侍奉,你又不是在外地为官,朕岂会怪罪。不过等你重新上值了,可要好好请宋大吃一顿,他这些日子可十分操劳,非常辛苦。”允说道。

    曹行笑着答应。他们又说了几句话,允抱着文垣坐上马车,放下帘子。曹行一直到马车见不到了才返回自家府邸。

    不过马车却并未驶向皇宫,而是向着城北走去。允最近事情繁忙,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当然不能只是探望曹震而已,很多事情都攒着今日出门来办。

    不一会儿马车就来到了城中的国子监大门前。允将衣服的领子都立起来,又将中衣的下摆都腋进裤子里,才从马车上下来。十一月份已经很冷了,允觉得差不多得有现代的零下十好几度,可不能轻视了保暖。

    金善已经早已在门房的屋里等着了,门子远远看见车队就赶忙将金善叫出来,金善整了整衣服走到大门口,待允下车后马上躬身说道:“臣见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与朕何须这样生分?”允笑道:“你现在还兼着中书舍人,算是内阁的官,也时不时能够见到朕,不必这样生分。”

    金善答应一声,又道:“陛下,现在天气已冷,还请陛下移步屋内。”说着又命人端出一顶轿子来。

    “朕从不乘坐轿子!”允马上斩钉截铁的说道。

    “陛下,臣知晓陛下以身作则从不坐轿,岂会为陛下准备轿子?这是为太子殿下准备的小轿。太子殿下现在年岁尚幼,恐怕受不得寒,马车又无法驶进国子监内,所以臣为太子殿下预备了轿子。”金善说道。

    允心想文垣确实得做轿子,点点头说道:“爱卿有心了。”抬步走进国子监内。国子监的差人指挥将轿子送到马车前。

第960章 政务官与事务官() 
    “即使如此,工部也太慢了,朕回头得督促一番。黄路记得回头提醒朕。”允熥说道。在这个年代地龙就相当于暖气,没有地龙冬天非常不好过。带有后世思想的允熥虽然没有能力给全国百姓都铺设地龙,但各个官衙还是可以的。新建的公租房也开始铺设地龙。黄路躬身答应。

    说过此事,允熥问起金善他的工作来。“现在国子监内一共有多少监生?各堂分别有多少个人?多少个班?”此时国子监内将学生分为六堂三等。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等,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等,率性一堂为高等。高等毕业后才能授官。

    “启禀陛下,依照先帝时立下的规矩,六堂总共编为三十二个班,每班约八九十人,在监监生共两千六百多人。其中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五堂各五个班,率性堂七个班。”金善答道。

    “怎么,难道不是每一年都有固定的学生入学?为何各个等级的堂学生数目不一?”

    “陛下,这是有缘故的。一者,虽然依照先帝定下的规矩,国子监学制为四年,其中初等一年半,中等一年半,高等一年,但要升入中等学堂须得精擅一经,大多数学生要达到这一水准就要四五年的功夫,反而从中等学堂升入高等学堂的大多数学生不过要二三年,所以修道、诚心二堂的学生较少。“”

    “二者,按照章程从率性堂毕业后才能授官,但这几年朝廷需要的官员数目众多,许多入了率性堂读书没多久的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吏部选为官员了。吏部的同僚话说的在理,国子监的学生自己也愿意,臣在其中也不好阻拦。”金善有些无奈的解释道。他身为国子监祭酒,很担心这些学生如果在官位上干得不好,别人抨击自己‘怠慢监务’、‘尸位素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允熥安慰道:“这几年朝廷新设了许多官职,衙门也设立了不少,需要的官员多,也只能让国子监的学生提前毕业了。”

    “陛下,若是官员不足,为何不增加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也可大挑举人为官。”金善说道。

    允熥笑笑没有说话。在他看来进士出身的人就相当于政务官,要那么多政务官做什么?举人想要做官可以啊,但只能当事务官,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就能够授官,还能够得到优待,直接在中等的修道、诚心二堂学习。

    金善见允熥但笑不语,也不再说此事,又说起了现在监内的其他问题,诸如博士、助教、学正之类的学官教书育人的本事参差不齐,又有几个勋贵子弟入学后不大遵守国子监的规矩。

    “所有学生不论出身如何,都要严格依照规矩管着,若有违反的一律依照规矩处置了;学官的本事参差不齐,你就依照自己素日的打量将你以为应当罢黜的列出来,朕批了就是。这两件事以朕看来,都算不得什么。”

    “在朕看来,最大问题是,国子监教授的东西太过于简单了,只是教授四书与十三经,而非实务。”

    说完这句话,允熥注意到金善的表情有些诧异,马上又道:“朕并非是说四书与十三经不重要,相反,他们非常重要,但是许多事情四书十三经是没有如何处置的法子的,虽然宋赵普说依照半部论语治天下,可那是他已经一步一步历练出来,知晓如何依照论语治天下,一般的官员,哪有这个悟性?”

    允熥认为,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殿试选拔出来的进士应当担任的官职是政务官,类似于西方国家通过大选选出来的官员以及各部门长官。他们不需要做细务,把持大政方针就好;而未来国子监毕业生的定位就是事务官,依照大政方针处置具体的事情。若是一些人事务官做得好,也能升为政务官,但政务官不能去当事务官。

    既然未来的定位是事务官,就不能只学四书十三经了,得学习真正与做官有关的东西;国子监的作用,就是对这些入学前只有一脑门子四书的读书人进行岗前培训。

    允熥早在三四年前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当时他要改的事情太多,后来就放下了。直到今年返回京城,打击理学的时候才想起来,于是任命金善为国子监祭酒,为此事预备起来。

    “陛下,是否小看了天下读书人的悟性。确实有些人天资不足,但这样的人不以其为官便好。”金善说道。

    “处置实务的法子确实可以从四书中悟出来,但那要官员们多花多少时间?绝顶聪明之人还是少数。”

    “朕并非是觉得以后国子监不必教授学生四书十三经,只是添加对实务的教授。”允熥又辩驳道。

    “陛下说的是。”金善并非是食古不化的人,也知道虽然理论上依照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但实际上除非是聪明绝顶之人,不然肯定会出问题。他又问道:“陛下打算如何改进?”

    允熥听到他同意进行改革,马上笑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