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241章

汉祚高门-第1241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则太原的石生本就不是什么雄壮之主,随着生存环境不断被王师所榨取,势力也在逐步的萎靡,石虎也是迫切希望能够将这一部分力量揽入麾下。

    因是石虎派遣麾下重要的战斗力、李农部乞活军经由冀北进入雁门,一方面防备蠢蠢欲动的代国,一方面就是准备在关键时刻打通与太原等地的通道,招引并州兵众进入河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师自然需要保留出韩晃这一路机动力强劲的骑兵大军,用以应对来自并州方面的变数。一旦石虎获得来自山西的补充,或许真有可能达成于王师继续对峙、退王河朔的意图,这是沈大将军所不能忍受的。

    为了确保更高层面的战略全胜,当下中路军于野战中暂时受到压制,也不是不可以忍受的。眼下的奋武军等中路骑兵,还是能够确保后勤粮道的安全,而只要后勤道路不受影响,那么羯国骑兵此刻看似猖獗的活动便打击不到王师北伐的根本战略,只不过是将战败的时间稍作推迟罢了。

    中路军所以将后勤大营安置在河南的荥阳,而非更加近于前线的枋头,也是为了防备羯军骑兵大量集结于后方施加偷袭。眼下羯国主力被全面压制在冀北方面,这些骑兵就算是一路冲到临河所在也根本不能大规模的渡河。

    而且羯国一旦在后方有了大规模的集结,三台大营还有一股精锐胜武军没有投入作战,完全可以回军联合河内的骑兵大军将他们包了饺子。

    不过这几路羯国骑兵,按照目下的形势来看,其实也完全没有联合作战的可能。这几路人马中,自然以麻秋的部伍最盛,麻秋也是眼下的襄国镇守督将,其部众便是从邺地退后的底盘。

    去年的交锋中,由于王师还没有完成作战准备动员,对于邺地羯军主要是以逼退为主,因是麻秋损失的力量并不多。但是由于其人丢掉了邺地这一河北重地,也是饱受羯主敲打训斥,以待罪之身于襄国阻止抵抗。

    石闵虽然作战勇猛,但其人真正崛起还是在去年的襄国大乱之后,目前麾下也保持着近万的卒力,主要活动的区域则在广宗周边。乱世成名者,自有不凡之处,抛开德行如何暂且不论,正是由于石闵的穷阻,中路右翼的胡润兖州军推进并不算顺利,至今堪堪迈过阳平,距离广宗还有一定的距离。

    不过一支军队的出众表现,并不足扭转羯国整体的衰败大势。沈牧所率领的青徐右路军队因为去年打下一个优良的基础,如今已经收复清河全郡,特别是距离广宗已经不远的东武城也在控中。

    再过一段时间的局势稳定,沈牧便可以与胡润达成配合,拔除广宗这一个据点,让襄国陷入彻底的孤立无援。

    届时,如果石闵不愿意接受麻秋的节制,在丧失广宗这个补给基地之后,纵然游骑凶狠,也成无根浮萍,退守信都已经是必然,否则只能在运动中逐渐消亡。

    毕竟在这样相对纯粹的野战中,对于部伍的掌控力要求更高,这本来就是羯国目下所欠缺的。

    类似朱保之类更加势弱的羯将,已经不再敢于与晋军浪战搏命,避开真正的后勤枢纽要道,只在王师控制仍然薄弱的郡县郊野之间游荡劫掠来充实自身的力量,其实对王师能够发挥出的牵制作用微乎其微。

    大概他们这些人,心里也已经不再看好羯国的前途,可惜身为胡将又投敌无望,趁着当下这种混乱而谋取一部分乱世活命的筹码,对于信都的军令都只是阳奉阴违,更加不会听从麻秋这个败军之将的号令。

1403 勋功十二转() 
桓宣汇报完毕军士征发的情况之后,便轮到张坦上前汇报资粮的调度。

    张坦虽然名为魏郡太守,但眼下邺地所在的魏郡仍然全无行政构架,他这个太守自然也没有什么政务可操劳,主要还是配合军事行动,除了负责粮草的基本调度转运之外,还有就是主持降人、俘虏的整编与招抚工作。

    人生在世,是需要一定运气的,以前张坦对此感触还不算太深,可是现在他却是深信不疑。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一个羯国降将转身一变成为行台高官,际遇不可谓不离奇。

    随着北伐战事的全面展开,也有相当多的河北士流门户主动投靠行台,不愿再为羯国殉葬。这其中不乏家世誉望包括旧年势位都远在他之上的时人,但是这些人却都欠缺大功傍身,而张坦却有跟随奋武军大破襄国的大功,论功行赏,成为河北目下于行台第一人,一时间也是风光无比。

    陡临高位,能够接触到的行台军政机密更多,对于行台所拥有的底蕴与力量,张坦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别的都不说,单单开战以来,经由他手转输运送到前线各路的粮草便达数百万斛之巨。而他所居任的魏郡太守,还仅仅只是中路王师补给基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顿丘、汲郡、河内等各郡俱都兼理事务,同时接受治粟都督于度的节制。

    换言之,五月开战以来,单单由中路运输北上的粮草便达于两千余万斛之多,如果不考虑对地方复建需要投入的粮草,单单眼下运输到河北的粮草,便足以支持中路这十五万大军足足两年的耗用。

    行台拥有如此雄厚的战争续航能力,哪怕是按兵不动的硬熬,都足以将羯国熬死!

    交代完后勤诸事之后,张坦偷眼看看大将军神情似是不错,便又壮着胆子说道:“近日卑职于军中游走抚慰降抚,其中不乏乡野表率门户,他们也多表态希望能捐身国用,携门义乡勇助战……”

    “这件事不急,目下冀南羯势仍然凶悍,非骁勇精率不能为敌。乡义虽然盛情慷慨,但也不可全然无顾凶险,贸然集伍出战,不是好事。”

    不待张坦说完,沈哲子便抬手否决了此事。

    一方面自然是目下王师全面占优,无论是兵员数量、士气还是之后的战争走向,没有必要再去征发河北郡县乡卒参战。

    另一方面则是他对这些降俘人众还并不信任,如果将他们武装起来,不排除他们会借机生乱。眼下这些人看似恭顺,可一旦手中掌握了刀枪甲众,心思并图谋自然又有不同。

    当然,落实到河北真正的统治上,也不可完全将这些乡义甩在一边。眼下中路军这十数万兵力,分摊在已经收复的这些郡县领地中,尚且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全无漏洞。

    之后战事继续推进,收复领土更多,地方上的护卫与肃清工作,单凭王师本部兵力已经很难做到,需要将一部分权力下放,让当地乡义负责地方守卫。

    不过,在打掉襄国之前,沈哲子是不打算将这些河北乡户吸引到统治构架中来。就算是之后需要吸纳一部分,也必须要有章法选择。

    “乡义壮情,不可辜负,但复治任重,非才力之选不能担当。稍后我会分遣一部分秘阁少流,跟随张君负责选才事宜,韬略考试是必不可少,稍后行台五兵会北进主持,量才授事。”

    眼下的河北,章制悉废,旧法全无,虽然有乡势野蛮生长壮大的情况,但在王师大军催压之下,也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来。面对这一片制度的废墟,沈哲子自然不会客气,如果想要加入到行台秩序中来,自然要遵循我的规矩。

    正在这时候,大帐外谢尚又匆匆行入,先是告罪来迟,然后才又让人搬上满满几个大箱子,上前汇报道:“军勋改制,方略草成,五月之后北伐事务已经悉入于此,恭请大将军阅览斧正。”

    “已经做好了?”

    沈哲子听到这话后,心中不免一喜,待见谢尚神态不乏憔悴消瘦,他便也点头说道:“实在是辛苦仁祖了。”

    说话间,他便起身而下,将谢尚呈送的一些籍册草草翻阅一下,脸上笑容更浓。

    谢尚这段时间主要负责的乃是勋功改革,即就是将原本王师军中所行的甲功计数改换成为十二转军功。

    随着王师部伍越来越多,行台所控制的疆域范围也越来越大,原本的甲功制已经不再合时宜,沈哲子早就有改革军功制度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适逢今次大举北伐,王师各路人马悉集河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进行一次比较深层次的改革。

    原本的甲功制,是具体到士卒个体,以甲功寄食为基础。这样的计功方法更准确,能够更加周详细致的确保每一名士卒的战功所得。

    但是这样的计功方法太繁琐,且对执行力的需求更高。早年制定这一军功制的时候,行台还仅仅只是淮南都督府,甚至连豫州都还不在掌控之内,王师卒力也不过只有区区数万卒众,执行起来倒还简单。

    可是随着王师势力越来越盛,战线也拉得越来越长,这种计功方法便不再合理。旧年寄食的甲功可以由淮南几郡屯田中直接拨付,可是现在大部分的屯田已经改为军府,已经不可再负担甲功寄食的负担。

    更有如庾曼之所率领的王师远在陇右,甲功是要寄食关中还是寄食河洛?这当中又牵涉到一个各地军府的协调难度,再加上资粮运输还有着庞大消耗,执行起来的成本更高。所以从西征关中开始,原本的甲功便不再寄食,而是以甲功折成钱帛直接发放。

    但这样一来又面对一个物价起伏的问题,虽然行台这些年对于财政方面监控尚好,物价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幅度的起伏,加上原本淮南的币制改革也被直接引用到行台中继续推行,但是战事频密发生,具体到特定的区域也是波动难免。

    将士们沙场立功,是脑袋提在手上以命相搏,如果没有一个公允正直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军功,又谈什么军心振奋、临敌敢战?军功改革,已是誓在必行。

    关于这一点,沈哲子倒也并不挖空心思的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拿来主义,直接将后世盛唐的十二转勋官制拿来就用。当然也并非完全照搬制度,毕竟行台王师的基本组织形式还是有别于唐代军队,基本的军府制度也是限于时代特色而因地制宜。

    所以这个勋官制度也是结合当下世情,于细节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当下。

    勋官十二转,品级有定,戎秩清晰,这算是直接抛弃了秦汉以来的官秩俸禄等级,让品级变得更加直观精准。

    这也是之后整体官制改革的一个开始,官制改革可不仅仅只是更换一个名称那么简单,这其中又包括意识形态、职事划分等等诸多改变,是一个制度改革最外表的体现。如果没有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职权上的清晰厘定,类似王莽那种官制改革,就是瞎胡闹。

    相对于政务的包罗万象、牵扯诸多,军事上的制度改变对普世影响是要小一些,而且沈大将军对军队的掌控也更强,勋官制度的改革就是在为之后整体官制改革的一个尝试和铺垫。

    谢尚这段时间,就一直在负责这方面的改制。其实沈哲子属意的主持者是江虨,但是眼下江虨还被困在凉州没有返回,加上原本打算让谢尚接手贺隰礼部大尚书的计划也有了一点变故,于是便暂且将谢尚任命为大将军府司勋内史,主持这一项制度的改革。

    言之改革,眼下当战时期,动作也不宜过大。像是准备裁撤掉后汉以来逐渐泛滥的杂号将军衔,这在眼下还不合适,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