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932章

汉祚高门-第932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郗鉴闻言后懒懒一笑:“维周你有匡扶大才,入镇之刻,即如狂风入室扫荡浊气,我这老物若还固执不去,反倒是昏聩可厌了。徐镇不乏旧敝,唯有简于负重,才可阔步前行啊。我这老朽如今能做的,也唯有不惹厌而已。”

    沈哲子听出郗鉴言中略存薄怨,这倒也正常。自己入镇短短时间内,便接连重拳出击,可以说是直接捣烂了徐州旧有的秩序和体系,郗鉴这个原本的徐州刺史看在眼里,自然难免有些吃味乃至失落,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对于郗鉴能够这么干脆的便放弃徐镇一切,沈哲子也是略感意外,因此便不乏真挚道:“郗公既然已经决意,那我也不再挽留。只是请郗公再稍待几日,待到淮北几军入镇稍添武备,我将率众持戈护送郗公南下。异日郗公若再要北行,无论归乡又或归镇揽旧,都请传告一声,让我能够全于迎送礼节。”

    郗鉴闻言后便点点头,并不反对沈哲子的提议。虽然如今的沈哲子已是当之无愧的江北第一人,但郗鉴也觉得自己够资格被护送一程。

    徐州能这么快便受于其人掌控,除了沈哲子此前趁于意外的极妙应变之外,也是少不了郗鉴大度能容的放手与配合。尤其郗鉴几乎没有提出什么要保留自己在徐镇影响力的要求,这也是沈哲子诸多改革能够顺利铺开的重要原因。

    若是郗鉴真的有意为难,或者说有心将自己的影响力稍作保留,也足以令沈哲子头疼。远的不说,单单荆州的庾怿,虽然已经执位数年之久,但至今都还没能彻底摆脱陶侃残留的影响力。

    虽然眼下的徐州,并没有大乱的隐患,但是深及乡野的变革总是混乱难免,需要有一支成建制的武装力量以坐镇。所以早在沈哲子出发的时候,便传令本身就出于徐州的曹纳与徐茂率领五千甲士南来。

    又过了十几天,这支军队终于抵达了淮阴并分批入驻郡县之中,一直到了这一刻,沈哲子才正式动手裁撤大量的郡兵,而军府的创建也同期展开。第一批的三个军府分别安排在了淮阴、盱眙与广陵。

    与此同时,沈哲子亲自率领两千名护卫,护送郗鉴一行向南而去。

    郗鉴今次离镇,队伍规模并不算小,单单仆僮部曲便有千数人众。这也算是一种豁达的表现,他甚至连在任这些年所经营的一些田产别业都没有保留,俱都交割清楚。

    在时下这种氛围,想要将公私彻底分割清楚,实在很难。对于郗鉴如此豁达的放手,沈哲子在私利方面也给予了丰厚的补偿。

    比如此前经营海路而在大江入海口经营的几座岛屿,其中有两处便直接划给了郗家,虽然管理权还保留在商盟的手里,但郗家单凭这方面的分红,家人子弟便能累世不乏用度。

    另外郗鉴所交给刺史府的这些田产,沈哲子也都是以沈氏在会稽的各项产业近乎一比一的补偿,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沈哲子要有针对性的对自家产业进行一个减持。

    徐镇入手,意味着他执掌内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所以在未来肯定要进行比较深刻的变革,沈氏所拥有的众多产业在未来某一时期内将不再是助力,而是一种阻力。

    沈哲子并不觉得他比时人高明多少,唯独胜在眼光长远、未雨绸缪。假使未来南北得于一统,想要瓦解掉那种极为深刻的南北分裂趋势,江东的大土豪们绝对是一个需要抑制的团体。这种政治上的考量和需求,并不会因为他出身江东便能够视而不见。

    所以从现在开始,他就要将自家在江东众多的产业布局逐步转化为公器,加以制度化,而不能转化的则就要及早割舍掉。

    使人强大的,同样会予人反制,不破不立,他若始终抱紧已有的存量,便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化家为国。

    总之,郗鉴这一次配合沈哲子顺利掌握徐州,最起码给家人换取到足够的立身资本,而且是以一种颇为阴晦体面的方式完成,最起码不会给时人留下指责他公器私售的证据。

    尽管在事实上,的确有这种意味存在。这种变通诚然在道义上立不住脚,但道德从来都不是沈哲子的追求,洁白无瑕的道德操守也并不能阻拦住五胡对神州大地的次第摧残。

    郗鉴的家人们分作两路,一路跟随郗鉴南行归都,另一路则在其侄子带领下北行前往高平故乡,将要修缮故居以作归乡准备。

    南行的队伍中,除了郗鉴并其家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原本徐州的属官。这些人要么本身有瑕疵,不能适应都督府那种构架秩序,要么就是单纯的不满于沈哲子的各种主张,理念不合。

    对于这些人的离去,沈哲子也都由之,甚至还给他们各自开具推荐信,以帮助他们能够在江东谋取到一个立身之处,也算是好聚好散。

    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一部分乡众自发的沿途远送郗鉴这一位旧长官,甚至还有一部分广陵乡众在得知消息后,隆冬之际冒着风雪远出百数里相迎。

    郗鉴本身在军事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能够坐镇徐州年久,靠的就是崇高的人望与怀柔的抚慰,自然能够得于人心,有这样的待遇也并不出奇。

    沈哲子一路上护送郗鉴,多见徐州乡野男女老幼相扶迎送,这种现象在将近广陵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点,甚至不乏白发苍苍的乡贤老者们因为郗鉴的离任而泣号于途。

    每每看到这一幕,沈哲子感触倒不多,只是有些哭笑不得。诚然郗鉴在徐州可谓是人望崇高,但若说因其离任而令得乡众们失望痛心到肝肠寸断、痛不欲生,那也有些言过其实。毕竟作为徐州刺史,郗鉴也不大有时间帮那些乡众挑水劈柴,惠及万众。

    所以广陵乡众们摆出这样的姿态,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给沈哲子这个继任者上眼药,一种变相的奚落与规劝,希望沈哲子能够一定程度上保留郗鉴在任时的政策。

    但这番媚眼真的是抛给瞎子看,对于徐州的各种改革,沈哲子可以说是从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诸多构想,此前又铺垫数年之久,又怎么可能因为这些无谓乡情而有所改变。。。

    一路南行,抵达广陵时,已经到了腊月。广陵乡众们对于郗鉴的欢迎程度,简直就不逊于此前沈哲子归都时所受到的待遇,几乎合城出迎。

    不过这一路行程已经被拖延的极为严重,郗鉴若再在广陵逗留,年前都未必能再赶回建康。所以他只是在广陵城外与乡众们稍作集会,而后便匆匆上路。

    沈哲子送到这一步,便也止步,将郗鉴的护卫工作交给了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京府刘超派来的迎接人员。

    广陵城外临别之际,看到郊野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列队入驻广陵城的淮南兵众们,郗鉴才陡然反应过来,沈维周这个奸猾小子一路跟随,又哪里是为了护送自己,分明是要借着自己为掩饰,将其兵众开赴广陵以坐镇!

    要知道,广陵可不同于淮阴与盱眙这些后来收复的沿淮重镇,永嘉伊始便是南渡侨人的落脚点,几十年来,此地乡情早已经盘根错节、复杂到了极点。甚至郗鉴后来移镇沿淮,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难以处理,索性直接避开。

    沈维周手段就算再怎么刚猛锐进,想要彻底瓦解广陵周边的乡情秩序,也是力有未逮。若是直接发兵广陵,更有可能使矛盾激化而催生民乱,但若没有兵势压迫而仅靠政令催促,则很难瓦解掉广陵自然形成的乡土秩序。

    现在借着给自己送行为遮掩,直接将两千淮南精卒开入广陵城内,可以想见那些乡宗们若还强阻政令实施,肯定要遭到血腥的镇压!

    郗鉴原本对沈哲子亲自恭送数百里还有些感怀,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对这小子还残留的些许好感顿时荡然无存。

    这个年轻人对机会的利用简直达到了极致,想方设法的榨干他的最后一点作用,实在太可厌!

1070 琅琊故人() 
“得见世瑜,才知此世贤良仍存。那沈氏小儿实在太可厌,夺我位,借我势,凡有眼量观望,使人芒刺在背,不知何时便要为其诈用!”

    过江之后,郗鉴便见到了前来迎接的刘超,再想到于江北被沈哲子榨干最后一点用处才被放走,忍不住感慨笑骂道。

    虽然只是戏言,但也说出了他一部分真实感受,在意识到沈哲子以送别之名而行驻军之实,再面对沈哲子的目光打量时,郗鉴真是生出了几分阴影,这小子对人的利用简直防不胜防。

    相对于郗鉴的无官一身轻,刘超要显得严肃许多,听到这话后便沉声道:“梁公自是高智深谋,否则又岂能累创殊功,中兴晋世。时人若能入于其人筹算,便不愁才略尽用,为社稷良助。太尉此言,略失于偏。”

    郗鉴本来只是随口调侃以发泄心中郁闷,却没想到换来刘超严肃刻板的回答,一时间也觉无趣,讪笑两声便不再说话,也更觉得刘超这个人不为时流亲昵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超这个人说轻了是太刻板,说重了则是不识时务。所以尽管其人代替诸葛恢出任扬州刺史,但仍然被安排在京府陪都,大概台辅们也是受不了这种脾气。

    郗鉴虽然不再说话,但刘超却并没有放过他,仍是板着脸沉声道:“我有一言,不吐不快,还望太尉勿罪。太尉离于职任,若择继选,梁公诚是当然。但方镇之交替,岂有不申表中枢而私相授受之道理?太尉与梁公,俱是社稷之重臣,如此行事,将法度置于何处?况且太尉柱臣之外,更为贤长,怎能容许梁公为此孟浪衰声之劣行?”

    郗鉴听到这话,脸色陡然变得难看起来,更觉刘超这个人实在孤高的让人受不了。这件事若真能通过正常渠道去解决,他又何苦这么做?早前陶侃因为类似行为,就连身后之名都被连累,他又不是看不见。

    道理谁都会讲,但最重要的还是解决问题。让台中介入交接诚然是典章法度所在,可是淮南眼下与中枢的恶劣关系,谁能保证不会横生枝节?若因此激发什么变故动荡,又该由谁负责?

    不过这理由,郗鉴也只在心内默念,并不讲出来,因为他知道若是讲出来,刘超下一句又会说这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他只要守好徐州一摊子就算是尽了人臣本分。

    郗鉴虽然不乏郁闷,但也明白刘超本性如此,也非刻意针对他。这个人过于坚持原则,凡事都以崇君为唯一准则,虽然不识时务,但在这样一个时局氛围内还能有所坚持,值得敬佩,但不值得效法。因为世道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一味的死抱原则。

    而刘超自己的处境,也恰恰说明这个问题,官居大将军、扬州刺史,以王臣而自居,但却被发配到京府,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一事无成,又谈什么崇君?

    对于刘超的诘问,郗鉴虽然能容忍,但心情却被彻底破坏,索性也不在京府逗留,直接在码头上换乘车驾,直往建康而去。

    过了江之后,郗鉴的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再也没有了在广陵附近那种受人夹道相送的场面,烈烈寒风中跋涉而行,沿途所过郡县也仅仅只是提供基本的驿舍服务,甚至就连地方官员都少有迎送。

    到了这样一个年纪,郗鉴也早有宠辱不惊的涵养,他也明白广陵乡人热情迎送目的并不单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