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139章

挽明-第113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收拾行李去了。

    花费了2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赵思恭一行五六人终于回到了平阳城的东门。进城之后,赵思恭并没有急着找家酒楼解决吃饭问题,而是直接前往了平阳府衙。

    平阳知府许任成听说赵思恭前来求见后,赶紧令管家出来引他入内,而他自己则在二堂前等候着。

    这位原蒲州知州,因为协助洪承畴办理了陕西灾民安置的任务,在洪承畴离开山西前被提升了一级,成为了平阳知府。

    洪承畴在时,被许任成得罪的山西士绅豪商自然不敢找他麻烦,等到洪承畴调任云贵总督后,当初被许任成摆了一道的蒲州士绅可是没少盯着他。

    许任成最后通过山西银行的股东搭上了温体仁的亲信唐世济,方才算是扭转了自己的困难处境。

    在温体仁的运作下,唐世济已经成为了韩一良的副手,并且根据皇帝的意思,很快廉政公署将会扩张为内政部,权力将从监察百官增加到维护社会治安的内容。

    温体仁自然是希望唐世济能够借此再上一层楼的,因此费了好大的力气,让他单独巡视山西,除了监察山西的赈灾措施之外,便是督促铸币法案在当地的实施。

    虽然在京畿大力开发新兴产业之后,天下间最为赚钱的行当从盐业转移到了银行业和棉纺织业。由此带来的社会财富转移,也从过去的山西、安徽两地,变成了京畿和以上海、宁波、广州为中心的港口城市。

    但是晋地商人的个人资产,依旧还是处于大明豪富的前列。因此铸币法案若是能够在山西打开局面,唐世济这个人也就自然简在帝心了。

    想当初韩一良不过是区区一个户科给事中,仅仅因为替皇帝办了一个扬州盐引案,就立刻扶摇直上平步青云,成为了大明朝堂的一名新贵。唐世济的岁数虽然比韩一良大,但是他做官的热情却一点都没有减少。

    以他这个岁数,再去谋求什么同皇帝对抗的名声,试图在今后获得士绅们的推荐支持,从而位列朝廷重臣之列显然是来不及了。

    更何况现在这位皇帝对于人事上的控制力度还要超过几位先帝,得罪了他还想起复,恐怕真是希望渺茫。如文震孟这等大名士,最终也是被皇帝强行按在了南京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养老而已。

    至于年轻一些的复社领袖,更是被赶去了海外。而但凡肯为皇帝办事的,不管是过去的阉党崔、冯之流,还是韩一良、叶雨轩等,都得到了重用。

    有这些范例在前,唐世济自然是希望借出巡山西的机会,好好的表现一下的。

    唐世济和山西银行几位股东商议之后,认为想要把铸币法案落实下去,总要先有个有足够影响力的人物出来响应朝廷号召的,平阳首富亢氏自然就成为了最好的目标。

    这位独立于山西银行之外,却又有着极为雄厚的财力,当初山西银行在平阳开分号,差点就被其一个人给挤兑走了。有着他来当这个先例,山西商人哪怕再不甘心,也是要掏钱出来的。

    原本这就是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唐世济一开始还真没想同亢氏结仇,他想要的只是亢氏出来做个表率,好让其他人跟上。

    因此他还特意让人前去劝说,但是未曾想到,和这位亢嗣鼎谈什么都行,哪怕是让他捐粮捐钱,他也咬着牙答应了。但是让他将家中的存银存到山西银行的金库里,他就立刻翻脸了。

    换了三、四拨人之后,唐世济终于沉不住气,和赵思恭一起来到了平阳,试图做最后一次努力。

    在平阳府衙的二堂内,唐世济听完了赵思恭完整的汇报之后,并没有发什么脾气,只是平静的浅饮了一口手中的茶水,方才悠悠说道:“既然这位亢百万不愿与我大明朝同始终,那么咱们也就没必要留什么情面了。他既然不想做大明之民了,许知府,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做?”

    许任成恭敬的站在一旁听着两人的对话,此刻听到恩主问起,他只是委婉的提了一句:“亢家倒是好解决,不过亢家身后的姜氏未必肯袖手旁观吧。”

    唐世济笑了笑说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不杀几只猴子,又怎么镇得住这遍地的鸡。一门三总兵,好大的排场,国家如此厚待姜氏一门,他们还要同逆党勾连,那就是自取死路了。”

    听到唐世济已经把亢氏打成了逆党,许任成终于不再犹豫,向着恩主拱手说道:“那么下官这就去点起人马,把逆党一族拘捕回来。”

    唐世济看了他一眼,不慌不忙的说道:“就你手下的那些人,要是亢氏负隅顽抗,恐怕你连亢家庄都进不去。

    姑且让他们再安寝一晚,你拿我的片子去平阳的军营,明日调动驻军去围了庄子,再派人进去抓捕人犯吧。有了军队在一边弹压,亢氏的亲族也就不会铤而走险了…”

    亢嗣鼎被官差从家中绑出来时,还一脸的不敢置信。在他看来,朝廷怎么可以比山贼盗匪还不讲道理,只是因为自己不肯把金银存入银行,这就能派官兵来捉拿自己了。

    亢嗣鼎从村子里被拖出来时,口中不住的大声叫屈,但是在村外官军的威慑下,亢家的亲族纷纷关上了自家大门,并无人敢为其出头。

    当亢嗣鼎一家被带到村外唐世济的面前时,他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向着这位朝廷大官拼命呼喊道:“我实无罪,朝廷岂能如此待我亢氏…”

    唐世济却一脸嘲讽的看着他说道:“在这样的灾荒之年,你亢氏积存大笔钱粮所为何事?我数次派人向你晓谕朝廷律令,你却置若罔闻。你既不遵守朝廷律令,又私下积攒钱粮,除了想要谋逆之外,还能做什么?”

    亢嗣鼎的心顿时沉了下去,他赶紧为自己辩解道:“我同姜瑄总兵有亲,岂敢反叛朝廷,大人恐是误会了。”

    唐世济对他点了点头说道:“难怪你一个商人也敢积攒这许多钱粮,原来还有领兵之将给你撑腰。这么说来,你这钱粮可是为姜副总兵招兵买马之用了?”

    听到这位官员如此牵强附会,亢嗣鼎不敢再往下掰扯,只好求饶道:“小人愿意献出钱粮,还请大人高抬贵手…”

    唐世济盯着他看了许久,终于摇着头说道:“事已至此,如何还能回头。你且好生上路吧。来人,堵上他的嘴,带下去…”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737章 序幕四() 
    唐世济对亢氏下手的事很快就传回了京城,亢氏的亲族很快就找了交好的士绅和姻亲求救,特别是姜瑄、姜瓖兄弟。

    朝廷所颁发的铸币法案,老实说除了山西银行及一些跟着朝廷在草原上做生意的商户之外,其他山西商人其实并不能占到到什么好处。

    特别是做典当行和钱庄生意的的商人,还有那些靠着边军发财致富的将门和士绅家族。要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存银存金上缴到银行中去,先不说兑换回来的纸币到时能不能兑换回他们交出去的金银,光是解释这些金银的来源,就已经让他们感到惴惴不安了。

    比如姜瑄、姜瓖两兄弟,除了是阳和、大同两地的总兵之外,同样也是当地的大地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边军中的将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地方上士绅的代表,很难再把他们归类于军队的代表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得从隆庆和议说起。高拱、张居正同俺答汗达成了封贡及互市。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而俺答汗向大明臣服,一举结束了明蒙之间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这样一来,原本直面蒙古入侵的山西北部地区,一下就变成了同蒙古互市的贸易前沿。

    在过去双方战火不熄的时候,大同到长城一线都属于随时需要放弃的战争前沿,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边民在此地居住和开发田地了。

    但是随着隆庆和议之后,这些原本没什么开发价值的作战区域,就变成了山西北部最有价值的拓荒地了。当然,这些土地理论上应当属于军队所有,不过在士绅们的运作下,这里的土地很快就变成了民地。

    在这种悄没声息的土地所有者变更的过程中,军中将领自然也是得利不小的。而且相比那些地方上的士绅,这些军队中的将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根本不必去招募流民,他们手中的军士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利用国家俸禄给养的边军将士,不仅自己的俸禄要被这些上官克扣,还要基本无偿的为上官劳动耕作。这也就是为什么,隆庆和议之后不到40年,山西边军已经完全不堪一战了。

    和尚需要应对蒙古部族南下的陕西边军相比,山西边军中的将士已经基本不识战技,成为了只会耕作的田舍汉了。这情形恐怕也是当年力主同蒙人议和的朝廷大员们所未曾预料到的。

    也正因为山西北部地区同大明其他地区不同,是军队先占据了这里,而后才有士绅踏足此地。所以这里的地方士绅同军中的将领基本是相互依靠的关系,并不向内地其他地区一样,双方因为土地上的纠纷而处于互相对立的局面。

    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使得亢氏被拿下之后,顿时引起了不少山西士绅对于唐世济的攻击,而姜瑄、姜瓖两兄弟更是连续上了几道自辩疏,历数自家数代为大明镇守边疆的功绩。

    至于身为榆林总兵的姜氏老大,一来同山西相距较远,消息上沟通不便;二来他所处的地方和亢氏并非同省,不好对邻省事务发表言论;三者是他本身已经年老体弱,已经快到退仕的年纪了,因此干脆对于此事不发一样,完全当做了不知情。

    不过即便他不出声,姜氏两兄弟和那些山西士绅为亢氏抱不平的上疏,也已经引起了内阁诸臣的激烈争论。

    比如李邦华就对唐世济行为大为不满,认为其是捕风捉影,利令智昏,为了能够做出政绩来,连朝廷的体面都不顾了。这种诬良为盗,处置亢氏的办法,只要是稍稍有些理智的人就能分辨出来。

    如果朝廷肯定了唐世济的做法,只会令下面媚上邀功的小人有样学样,肆意给士绅良民乱扣帽子,从而弄的天下大乱,可谓是流毒无穷。

    钱谦益对于唐世济的行为也是不太赞成,更何况这位还是温体仁的亲信,于是在内阁会议中选择支持了李邦华的意见,试图纠正唐世济弄出的冤案,以安抚山西士绅。

    温体仁自然不肯让他们翻案,在力争无果之后,于是便要求上报给皇帝,由皇帝作出最后的裁决。

    钱谦益终究不是什么刚强之人,对于这桩影响颇大的大案,他终究没敢作出什么独断专行的决定,于是便认同了温体仁上报案情的主张。

    收到了内阁送来的报告之后,朱由检便传令召见了钱谦益和温体仁两人,其他内阁成员并没有被一同召见。

    当钱谦益和温体仁来到西苑之后,发觉除了他们之外,回京没有多久的夏允彝也在皇帝的会客厅内。

    看着两位阁臣有些诧异的目光,朱由检便随口解释道,“…进入五月之后,各地的旱情和赈灾报告就跟雪片一样的飞来京城。

    夏卿在武英殿虽然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替朕整理这些报告,但距离西苑还是远了些,不能随时向朕通传情况。

    所以朕令人在楼下整理出了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