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79章

挽明-第17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厂卫,则我等心愿已了。”抚宁侯朱国弼接着说道。

    吴襄眼神闪烁着问道:“既然诸位侯爷如此深明大义,我辽西诸军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知诸位侯爷想要我们如何效劳?”

    抚宁侯朱国弼顿时说道:“我们就是希望你们什么也别做,这京营闹事之后,蓟州军很快就会闹饷。到时只要关宁军不动,陛下不过是一个冲龄少年,必然会应允我等所求,则我大明自然就少事矣。”

    吴襄盘算了一下,觉的这个生意值得一做,什么都不用干,只要观望就能分润好处,这有什么不能做的。

    他抬头试探着对两位侯爷问道:“那么事成之后,这督师王之臣和辽东总兵满桂两人?”

    抚宁侯朱国弼爽快的说道:“事后必然调他们二人离开辽东,关外之事,当由关宁诸军做主…”

    送走了吴襄之后,灵璧侯汤国祚对着抚宁侯朱国弼说道:“事成之后,真要把王之臣和满桂调离辽东?关宁军现在已经如此阳奉阴违,真要让他们在关外做主,岂不更要飞扬跋扈了?”

    朱国弼嘲笑的说道:“这朝中大事,什么时候轮得到我们这些勋臣做主了,那些读书人自然会有打算,我们何必多事。只要这次能吓唬住陛下,让他不要多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灵璧侯汤国祚心里有些不甘心,他小声的试探道:“难不成,我们就不能趁着这个机会,把那些朝中的读书人也换上一批?”

    抚宁侯朱国弼顿时吓了一跳,他惊骇的看着汤国祚说道:“你没发疯吧?要是没有这些读书人的首肯,你以为我们能煽动京营、蓟州军闹事?我们要是敢这么干,那些读书人肯定会召集天下勤王军上京的。

    我大明南北二京,各有六部,你以为是为了什么?我们若是敢拥兵行废立之事,南京六部必然是要号召天下清君侧的。其他且不说,只要南京断了漕运,这北京再多的兵也得四散而去…”

    汤国祚顿时讪讪笑着说道:“我只是这么一说,抚宁侯听过就算了。不过这英国公那边,还是不愿意见客吗?”

    抚宁侯朱国弼沉默了一阵之后,才说道:“这英国公毕竟也年老了,有些事大约是不愿插手了。不过现在大事已定,有没有英国公的允许都不重要了。

    明日南城祭祀辽东死难将士,营中将官多数都要前去,这些人不在营内,京营之内谁还能弹压的住,士兵入城闹事呢…”

    当晚在袁崇焕寓所的书房内,吴襄简单的对袁崇焕介绍了,他下午同两位侯爷见面的情况。

    “袁大人,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吴襄恭手站立在书桌前,恭敬异常,看起来他就像是袁府的一名奴仆一样。

    袁崇焕对面前的情景习以为常,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关宁军军官对他的恭敬。

    “你来的时候,复宇是怎么对你说的?”袁崇焕对着吴襄问道。

    “祖总兵已经带4000骑兵驻于山海关外60里处,若是京师有诏,六日内必能抵达京城。祖总兵令卑职告诉老大人,关宁军之动向,老大人可一言而决。”吴襄仔细的回忆了一遍姻亲的吩咐,一字不差的向袁崇焕复述了一遍。

    袁崇焕听完之后,就一直默不作声,直到书桌上的烛光变得暗淡了之后,他才惊醒了过来,拿起剪子剪去了烛花。

    看着复又变得明亮的烛火之后,袁崇焕才下定决心的说道:“你明日便待在房内不要外出,若是事有不谐,我当说服当朝诸公召关宁军入卫神京。

    京中各勋家心思不一,我看这乱子他们能煽动起来,却未必能平息下去。若是能说服关宁军入卫,则朝中大局必有变故,只要能令内阁几位阁老下台,则陛下之新政乏人推行,自会败亡。

    不过陛下召满桂率兵入京,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你们什么风声都没收到吗?”

    吴襄想了一会才回答道:“陛下公开的旨意是要满大帅入京叙职,并要检阅辽东将士派出的代表。私下的想法,卑职就不清楚了。”

    袁崇焕思索了半天之后,终于放弃的说道:“1500骑兵在郊外,自然能够踏破数倍于此的京营军士,不过在京城之内吗?也发挥不出十分之一的力量,有朝中几位大人在此,区区一个满桂也翻不出什么风浪来。一切就看明日了,你且退下吧。”

    吴襄却没有挪动脚步,而是小心而谦卑的说道:“袁老大人,卑职有一点疑问想要请教大人。若是明日陛下不肯撤除新政,也不愿意召关宁军入卫,我们该怎么办?”

    袁崇焕看着吴襄轻轻哂笑道:“陛下不过是一个冲龄少年,明日京城之内乱兵横行,陛下躲入宫内尚来不及,那里会想到这些问题。

    只要陛下把平乱之事交给孙大人,我等就有了召关宁军入卫的大义名分。陛下肯不肯撤除新政不重要,只要打死了陛下手中的恶犬,陛下手中也就没有了要挟朝臣的武力了。

    今日内阁中的几位阁老,一向都以圆滑著称,既然陛下失去了控制朝政的力量,他们自然会主动求去的。

    今后这大明朝堂之上,终究还是要我等说了算,陛下还是应该先好好学习治国之道,顺便为大明社稷繁衍子孙方才是巩固国本的正道。

    至于吴参将,你还是别胡思乱想了,心怀二意的人,可没人会喜欢的。”

    “老大人多虑了,卑职怎敢有其他想法…”吴襄脸色变了一变,旋即恭顺的说道。 

第238章 大明英烈() 
从宿醉中醒来的朱由检感觉一阵头疼,有那么一刻他还以为自己回到了后世,不过睁开眼看到帐幕外昏暗的烛火,他便明白了过来,自己还是在17世纪的大明皇宫之内。

    刚清醒了一些,便觉得口干舌燥的朱由检便对着外面守夜的太监喊道:“给朕拿杯水来。”

    喝了一杯温水之后,朱由检把手中的瓷杯递回给守夜的小太监,按着额头询问道:“现在是几时了啊?”

    “陛下,已经是寅时末了。”

    听了小太监的回话之后,朱由检揉了揉太阳穴说道:“传人进来替朕更衣吧…”

    由于要准备今日的祭祀,朱由检要穿戴的是一套平时很少穿戴的冕服,青黑色的上衣及红色的下裳看起来非常的典雅大方,可惜现在没有全身镜,他看不到自己穿上这套典服的样子。

    三名太监正伺候他穿上衣服时,王承恩也进来当值了。朱由检张这双手,突然开口问道:“昨晚朕喝醉后,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吗?朕都不记得昨天喝醉后做了什么了。”

    王承恩的脸色变得有些精彩,但还是小心的回道:“陛下喝醉之后,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陛下不必介怀。”

    “这么说来,朕的酒品还是不错的啊。”朱由检称赞了自己一句,他又想到了一些事,于是继续问道:“那个无命,后来怎么样了?”

    “臣已经把他抓入诏狱了,陛下。”

    “怎么回事?朕什么时候下过这种命令了?”朱由检顿时恼怒的回头注视着王承恩说道。

    王承恩低着头有些心惊的说道:“此人居然敢对陛下大不敬,就算陛下不在意,但是此事若是传出去,朝野上下恐怕会议论纷纷,说陛下你宠幸武人,而无视大明之上下尊卑啊。

    而且要是臣不把他抓入诏狱,日后满桂将军岂不是成了阴蓄死士,图谋不轨之人了?陛下要用满桂,就不得不先处置了此人,以绝后患啊。”

    朱由检看了王承恩许久,才说道:“你亲自去,现在就把人给朕放出来。朕今天要祭祀辽东死难将士,让他替朕执戟。”

    王承恩还想再劝劝崇祯,“可是陛下,此人生性顽劣,不堪陛下驱使啊。”

    崇祯转回头,背对着王承恩说道:“这世上哪有脾气温顺,又能日行千里的良驹。不堪驱使就要除去,今后朕身边还能留下些什么人?

    更何况,朕今日就要祭祀辽东死难将士,却又为些许冒犯杀死辽东壮士,这不是在欺天吗?不必再啰嗦,赶紧去放人,让他换上祭祀的礼服。”

    王承恩终于还是泱泱不快的离去放人了,显然在他心里,敢威胁崇祯生命的人,就应该先去除了才对。

    不过在崇祯的威严之下,他终于还是不敢自行其事。说来奇怪,在信王府的时候,王承恩对崇祯是宠爱多于敬重。进宫登基之后,倒是渐渐开始畏惧起自己带大的少年皇帝了。

    锦衣卫诏狱内,无命正闭着眼睛哼着昨晚听到的那首曲子,哼唱着这首曲子时,让他心里充满了温暖,似乎他的家人就在他的身边一样。

    这还是自那一天之后,他第一晚没有从噩梦中醒来。无命不由想起了昨晚那个奇怪的少年皇帝,他第一次知道原来皇帝喝醉酒的样子,和普通人并没有区别。

    王承恩带着一名太监走进了锦衣卫,随即在掌管诏狱的锦衣指挥使刘应袭的带领下,去了昨晚被他送进来的无命的监房。

    在监房门口,几人突然听到了一阵歌声,王承恩驻足听了一会。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死囚倒是冥顽不灵,居然在诏狱中不知悔改,还唱起歌来了,还想开辟什么新天地,这是想要造反吗?厂公,不如让卑职给他上上刑罚,把那个做词之人也一并抓入诏狱,看他还敢不敢开辟新天地…”

    在一侧点头哈腰的刘应袭,对王承恩讨好的说道。王承恩横着眼睛瞪了他一眼,小声训斥道:“闭嘴,乾清宫主人也是你能冒犯的?去把门打开。”

    虽然马屁拍到了马脚上,但是刘应袭脸上却依旧笑容满面,他吩咐了狱卒打开监门,一边心里想着乾清宫主人是谁,他迅速就反应了过来,马上就紧紧的闭上了嘴,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

    “看上去精神不错啊?”王承恩一只手掩着鼻子,一边打量着翻身坐起来的无命说道。

    无命面无表情,腰板挺直的对着王承恩说道:“某没什么可说道的,陛下有什么惩罚就直说吧。”

    王承恩瞪了他半天,也没发现他有半点恐惧的意思,于是恨恨的对狱卒说道:“还楞在这里干嘛,给他打盆水让他梳洗。乔生,你一会让他换上衣服,然后带他去承天门外,等候御驾。”

    朱由检坐着大驾卤簿从承天门、大明门一直出了正阳门,这一条直线的行进道路,让他有一种这座城市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他有高居于众生之上,自己和凡人不是同一个种类的妄想。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会有这么多皇帝,不理会政事,而一心想要修道的念头了。

    因为对于皇帝来说,凡人的生活实在过于遥远,而神仙的日子似乎垂手可得。

    朱由检带着这种奇思怪想抵达了祭祀山川的地坛,站在四方形的祭坛上,朱由检看着北面广场顶端竖立的那座半弧状的辽东死难将士慰灵碑。

    为了节约时间,慰灵碑修建的不是很高大,中间最高处也才3米不到,而两侧低矮处约一米。

    整个碑的造型,就像是一个人伸出了双臂想要拥抱南面广场上的人一样。

    在地坛和慰灵碑之间,从西到东依次站着:满桂带来的辽东军,京营挑出来的3个营士兵,及大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