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80章

挽明-第180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碑的造型,就像是一个人伸出了双臂想要拥抱南面广场上的人一样。

    在地坛和慰灵碑之间,从西到东依次站着:满桂带来的辽东军,京营挑出来的3个营士兵,及大部分百户以上职位的武臣,还有孙承宗带领的将官培训学校的学生。

    祭祀辽东死难将士属于祭祀礼仪之中的中祀,在以往从来都是皇帝派人代表自己祭祀,然而朱由检却要求亲自参加祭祀,这就迫使礼部官员修改许多跪拜的礼节。

    因为虽然说人死为大,但是死难将士依然是朱由检的臣子,而以君拜臣,始终还是不合乎礼法的。

    不管是满桂手下的兵丁,还是京营的将士们,都对于朱由检亲自参加这场祭祀,感到自己分享了这些死难将士的一种荣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参与到了,一场怀念和他们一样是普通人的死亡军士的活动中去。

    广场上的1万余人,在这变得有些神圣起来的怀念活动中,变得寂静一片了。

    很快就到了宣读祭文的时刻了,看着手上拗口的祭文,朱由检突然就停顿住了。

    这份用典精妙,文采斐然的祭文,是翰林编修倪元璐所写,也是几位大臣一致认可的好文章。

    但是站在台下的这些军士们,大多目不识丁,他们又如何能听得懂这篇祭文的精妙在何处呢?

    如果不能让这些军士从心底认可,这些辽东死难将士付出的牺牲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今日的祭祀,不过就是给这些军士们演出了一场热闹的大戏而已,他们不会从中获得一个值得向往的精神信念。

    陪祀官杨镐还有台阶下的群臣,都对崇祯突然的沉默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一身白衣的王化贞有些担忧的看着远处祭坛上的崇祯,生怕这位少年天子在这种场合出现什么纰漏,损害了自己的声望。

    朱由检猛的合上了手中的祭文,双眼从左到右的巡视了全场,最后把目光定在了将士们身后的慰灵碑上,酝酿了片刻之后,就鼓足中气喊道。

    “一年以来,在内外战争中和保卫大明人民而牺牲的大明英烈们永垂不朽!

    十年以来,在内外战争中和保卫大明人民而牺牲的大明英烈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北元至正十一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大明英烈们永垂不朽!”

    朱由检脸色涨的通红,把修改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喊了出来,少年声嘶力竭的喊声回响于广场之上。

    这一天,在广场上的人事后都绘声绘色的说,他们神奇的亲耳听到了皇帝的宣言,而不是之后传声官的复述中了解皇帝说的话。

    当这些军士第一次听到崇祯所说话语的时候,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民族独立?什么又是人民自由幸福?

    让他们感到心潮涌动的,是“大明英烈们永垂不朽”这九个字而已。第一次从大明皇帝口中得到了认可,那些默默无闻的死在疆场上的普通人,也可以算是大明英烈,而不是只有名臣猛将才能被称为大明英烈们,这种冲击让他们忽然觉得有些心神恍惚。

    对比起那些京营的士兵来说,满桂部下的辽东军士们,感受的更为深刻一些。

    这些领着菲薄的薪酬,在边疆保卫着大明的安宁,只有死亡或是残疾才能得到解脱的大明将士们,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职业并不是那么被人厌恶。

    经受了太多苦难,已经忘记了流泪感觉的辽东军的士兵们,都觉得自己眼睛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要涌出来一样,不少人抬头望向了天空,觉得今天的太阳似乎真的很温暖啊。 

第239章 京城兵变() 
当崇祯在祭祀辽东死难将士时,德胜门、西直门箭楼上的守城士兵突然看到大队人马向着京城涌来。他们立刻就向把守两门的城门郎、内官进行了汇报。

    然而这些前来报警的士兵发觉,应该在城楼内值守的城门郎、内官都不见了,他们顿时慌乱了起来。

    北京城每一座城门都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得综合性防御建筑群,再配合城外的护城河同城墙,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北京城的城墙高度并不统一,但是东北角这处对外也有7米多高,对内则超过了5米高。

    外侧凸出保护城门的箭楼高出两侧城墙近20多米,坐落在一座用砖包砌的大型城台之上。

    为了有利防御,城台又比两侧瓮城的城墙高上了5、6米,从城外看去,从地面到箭楼顶部起码有5倍于城墙的高度。

    箭楼的平面就像是一个梯形,长边对着城墙外有30多米,短边对着内侧的瓮城约20余米,进深有近20米。

    箭楼分为4层,除面对瓮城一侧为敞开的进口外,其余三面都开设了箭窗,共计82个。

    箭楼和城门楼之间的距离在110米上下,箭楼两侧以圆弧形状修筑了两道城墙,把城门保护在瓮城之内。瓮城两侧各开了两个小门,上面有一座闸楼,这两道城墙相距了70米左右。

    城墙的顶部宽度基本相同,大约为10米。除了雄伟的城门防御建筑外,还有每隔一段距离修建的敌台,城墙转角处的角楼。

    一般而言,就算就什么敌军跑到了北京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真实面貌之后,也会打消强攻的念头。

    也先也好,俺答汗也好,他们到曾经攻到了这里,但是在这道城墙的保护之下,两位草原上的君主最终还是放弃了强攻,带着部属泱泱而归了。

    但是守卫城市最终需要依靠的是人,而不是一道城墙。京师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加上皇城四门,共有20门。

    太祖时期,皇城四门设门正、门副,以内官充任皇门官。永乐之后,太监的权势大涨,皇门官开始插手外城的事务。

    到了成化年间,内官监太监陈良第一次出任提督都城九门暨皇城四门,此后京城各门的防禁就大半落入了内监手中。

    内城九门额定兵员3759名,外城七门额定兵员3104名,皇城四门的额定兵员则超过了8千。

    但是明末的政治**同样没有让京城各门守卫成为净土,根据固定,提督九门的内官和各门把守内官都有点军的权力,就是合法的挑选一部分士兵作为自己的军伴,可以用作亲兵,也能当做免费的仆役。

    万历皇帝末年,兵部尚书薛三才就指出,京城内外16门6800名军士,被内官占为私役的就达到了4332名,对于人数更多的皇城四门,连兵部尚书都不敢捅出来。

    虽然事后,提督九门的内官受到了申黜,但是实际上情况并没有得到改观。

    原本内外16门,每门个200多守门兵丁,现在也只剩下了5、60名老弱兵丁罢了。

    而负责门禁虽然是守门内臣,但是掌管九门锁钥铜牌的却是中军都督府,而根据明朝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治官原则,还有一名兵部主事负责一月两次的点视。

    可以说北京内外九门的管理本身就不是事权一统,权力分散的结果就是,当德胜门、西直门的城门郎、内官不见了之后,这些守城的军士顿时失去了主张。

    如果外面是敌军,他们自然可以关门示警。但是外面都是北郊大营的京营士兵,如果他们贸然发布了警报,却只是误报的话,事后恐怕第一个要砍脑袋的就是报警的人。

    两座城门的守门军士,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同一个方式,派人向皇城内的提督九门内官徐应元请示。

    当朱由检这边的祭祀快要完成的时候,一名内侍忙不迭的跑进了祭坛前的广场。

    不一会,王承恩就小步跑到了崇祯边上,告诉了崇祯一个坏消息,京营一些军士因为不满自己被裁撤,正涌入了京城要找皇帝求情,废除新政恢复旧制。

    “北郊大营的营官和戎政府的主官有没有送来消息?闹事的有多少人?他们是从那里进的京城,现在又往那去?他们带了武器了吗?”

    朱由检的一连串问话,顿时让王承恩张口结舌,他楞了一会才说道:“是徐应元派人送来的消息,只说有许多人,起码上万了吧。他们从德胜门、西直门进来的,有没有武器这个没有说,其他地方都没有传来消息。”

    朱由检平静的说道:“派个人去打探清楚,命令徐应元守好皇城四门,不要轻举妄动,要是让乱兵冲进了皇城,他就自己抹了脖子吧。再派人去巡警署和消防局,让他们守住京城的武库、各武器作坊,不要让人趁乱抢了武器铠甲去。”

    几乎在崇祯收到消息时,在内阁值守的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几位阁老也收到了京营生乱的消息。

    黄立极一边命令戎政府属官去劝说这些闹事的兵丁回营,一边命令俞咨皋集结城内的兵丁准备平乱。

    接着黄立极让施鳯来立刻去外城,把崇祯接回皇城之中,让兵部尚书王在晋率领正在祭祀的各京营军官,去安抚进入京城的乱兵。

    这次京营兵变,虽然是抚宁侯等勋贵煽动的,因为崇祯清理京营编制、京畿卫所屯田侵占及长芦盐场改制,把这些勋贵的财源都一一断绝了。

    但是在这场兵变的背后,宫内那些因为衙门改制失势的内官们,同样也默默的进行了推波助澜,京营内和城门处的监督内臣被调走,给予勋贵们煽动兵变的行事方便。

    至于袁崇焕等东林党人,则想着干脆借京城兵变的机会,拉拢关外的关宁军来上京对朝中阉党残余进行清洗,把朝政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缠下,失去了管束的京营士兵们,终于被依附于勋贵门下的百户、总旗所煽动了,他们鼓噪起来要去找皇帝说理。

    除去那些参加祭祀的军官,其他原本应该在北郊大营中镇守的高级军官们,忽然之间就消失了。

    近3万京营士兵浩浩荡荡的,就向着京城而来了。为了防止被关在京城之外,士兵们被分成了三路,向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涌去。

    除了西直门的城门郎得到士兵汇报后,第一时间关闭了城门,另两座城门因为无人负责,被京营士兵们推开了挡路的守门兵丁,冲入了城内。

    如果抚宁侯等勋贵是想发动一场真正的政变,要进行帝位更迭的话,他们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只要进入了内城,基本上想要攻下皇城就只是一个心理问题了,毕竟*厂及军器局都是在内城。

    然而在文官压制了近百年后的今天,大多数勋贵早就失去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

    他们冒着这么风险煽动京营军士闹事,想要的仅仅是让崇祯应允恢复旧制而已。

    而这些勋贵们自己就住在内城,为了不让这些闹事的京营士兵不至于失去控制洗劫内城,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甚至要求闹事的士兵不许携带任何武器。

    于是这场兵变刚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游行。西直门大街、德胜门大街上的一些百姓,还好奇的站在路边观望着,想要看看这些士兵想要做什么。

    北京城内已经数十年没有遇到过战争了,这些百姓们也失去了对于危险的警惕性。

    谁也不清楚,这场一开始看起来很和谐的士兵游行,是怎么变成后面的暴动的。

    事后锦衣卫、东厂递交上来的调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